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住果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声闻乘之人,得涅槃果,安住于其果,无更进求佛道之心,谓之住果罗汉。罗汉者,声闻乘极果之名也。
住法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种罗汉之一。中根之罗汉止住于所證之法不退不进者。
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Arha%n^,小乘极悟之位名。一译杀贼。杀烦恼贼之意。二译应供。当受人天供养之意。三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之意。智度论三曰:「阿罗名贼,汉名破。一切烦恼破,是名阿罗汉。复次,阿罗汉一切漏尽,故应得一切世间诸天人供养。复次,阿名不,罗汉名生,后世中更不生,是名阿罗汉。」又译曰应真,真人。法华文句一上曰:「阿颰经云应真,瑞应云真人。」四果之一。(参见:阿卢汉)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中的最高果位名,含有杀贼、无生、应供等义。杀贼是杀尽烦恼之贼,无生是解脱生死不受后有,应供是应受天上人间的供养。
【三藏法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诸漏已尽,梵行具足,出现世间,开示四谛,令诸众生脱离生死,皆得无量义利安乐,是为众生之师范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阿罗汉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悟位谓之果。以是为对于修行之因之结果也。阿罗汉为小乘之极果。
【三藏法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即第四果也。谓此人断色界、无色界思惑尽,四智已圆,已出三界,已證涅槃,无法可学,故名无学。(四智者,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阿罗汉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向之一。不还之圣者,进断馀残之烦恼而向于阿罗汉果者。见俱舍论二十四。
【三藏法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此人将入阿罗汉道,未至本位,不称为果,但称为向,言其从此向第四果也。
阿罗汉具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阿罗汉具德经,一卷,宋法贤译。是说百弟子之德及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之德者。与增一阿含经之弟子比丘尼品同本。
思法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人名)二十七贤圣之一。六种阿罗汉之一。恐證果退转而自杀欲入无馀涅槃之罗汉也。
【三藏法数】
谓常自思惟所得之法,恐有退失,故名思法。
退法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种阿罗汉之一。最钝根之罗汉,一旦證罗汉果后时逢恶缘退没自果者。
【三藏法数】
谓因遇违缘,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违缘者,涅槃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皆名违缘也。第四果,即阿罗汉。初果,即须陀洹也。)
云居罗汉
【佛学大辞典】
(杂语)居于云上之罗汉,形容远超脱于俗界者。碧岩十一则著语曰:「也是云居罗汉。」
五百雁为五百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本生)报恩经四谓「昔有国王,欲得雁肉,使猎师捕雁。时有五百雁过虚空,雁王误落网中。猎师大喜,将取杀之,有一雁来悲鸣投于雁王。五百雁亦徘徊虚空不去。猎师见之,不忍杀雁王,放之使去,国王闻之断雁肉。尔时之王即今阿阇世王,雁王为佛,一雁为阿难,五百雁为五百罗汉也。
进法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种阿罗汉之一。积功行,精进而将至不动阿罗汉之阿罗汉也。
【三藏法数】
谓能加功进行,至不动法,故名进法。
漏尽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断尽一切烦恼而住于阿罗汉之位者。法华经序品曰:「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同方便品曰:「漏尽阿罗汉阿若憍陈如等。」
【佛学常见辞汇】
断尽一切烦恼的阿罗汉。
慧解脱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罗汉之一。(参见:罗汉)
罗汉
【佛学大辞典】
(术语)Arhat(N。sg。m。Arha%n),阿罗汉之略。小乘之极果也。(参见:阿罗汉)
【佛学常见辞汇】
阿罗汉的简称。(参见:阿罗汉)
【俗语佛源】
梵语Arhat(阿罗汉),简称「罗汉」,一般意译为「杀贼」、「不生」等。意思是:罗汉已经杀尽烦恼之贼,不再生到三界六道之中,从而證到小乘的最高果位,入「无余涅槃」了。在「声闻四果」中,罗汉是最高果位;但在四圣位中,罗汉还是初位,次于缘觉、菩萨和佛。经中说,有些大阿罗汉实际上是不入涅槃的菩萨,示现罗汉身在世间利乐众生,民间祀奉的,多属于这类大阿罗汉。如唐·司空图《十会斋文》:「维摩赴会,捧瑞露以同沾,罗汉飞空,曳危峰而亦至。」(李明权)
七种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六种罗汉,加不退罗汉之一也。是前之第六不动,有练根不动与本住不动二种。因而以练根者为不动,本住者为不退也。练根者,原为劣之五种,更加修练,而成不动种性者。本住者,为生就之不动种性,不要修练者。婆沙开之。正理俱舍合之。见俱舍论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