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0,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缘觉乘十地
声闻与缘觉同异
缘觉十二因缘院
声闻缘觉
缘觉慧
因缘二种缘觉
小大二种缘觉
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
缘觉观集谛为初门
星光喻缘觉智
缘觉性不成佛
缘觉塔
现前地寄缘觉乘
缘觉应
佛类词典(续上)
缘觉菩提缘觉乘十地
声闻与缘觉同异
缘觉十二因缘院
声闻缘觉
缘觉慧
因缘二种缘觉
小大二种缘觉
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
缘觉观集谛为初门
星光喻缘觉智
缘觉性不成佛
缘觉塔
现前地寄缘觉乘
缘觉应
缘觉菩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菩提之一。缘觉人之发菩提心也。不劝化他众生,欲己独解脱。出生菩提经之说。见三藏法数九。
【佛学常见辞汇】
三菩提之一。
【三藏法数】
谓缘觉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缘觉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缘觉菩提。
(术语)三菩提之一。缘觉人之发菩提心也。不劝化他众生,欲己独解脱。出生菩提经之说。见三藏法数九。
【佛学常见辞汇】
三菩提之一。
【三藏法数】
谓缘觉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缘觉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缘觉菩提。
缘觉乘十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地)
(名数)(参见:十地)
十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或曰十住。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2。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證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3。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佛学次第统编】
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有本有无垢之十地、修生显得之十地。
一、本有无垢之十地 即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具足之无量功德,开而为十也。
二、修生显得之十地 真言行者,断三妄执而后,依三密之妙行,而修显自心本有之十地功德也。
「十地十心」初地为种子,二地为芽,三地为疱,四地为叶,五地为花,六地为果,七地为受用种子,八地为无畏依,所谓果中之果也,九地为有,进求佛慧,坐是最胜心也,十地为决定心。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地者,谓菩萨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證得之法而生喜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离垢地〕,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情见者,谓依情分别之见也。)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證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分證者,谓菩萨于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證也。)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
(名数)或曰十住。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声闻乘十地,即受三皈地、信地、信法地、内凡夫地、学信戒地、八人地、须陀洹地、斯陀含地、阿那含地、阿罗汉地。2。指缘觉乘十地,即苦行具足地、自觉甚深十二因缘地、觉了四圣谛地、甚深利智地、九圣道地、观了法界虚空界众生界地、證寂灭地、六通地、彻和密地、习想渐薄地。3。指菩萨乘十地,即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极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此十地是菩萨五十二位修行中的第五个十位,在此十地,渐开佛眼,成一切种智,已属圣位。4。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难知广明智慧地、清净自分威严不思议明德地、善明日幢实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诸神通智德地、大轮威藏明德地、虚空内清净无垢炎光开相地、广胜法界藏明界地、普觉智藏能净无垢边无碍智通地、无边德庄严回向能照明地、毗卢舍那智海藏地。
【佛学次第统编】
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有本有无垢之十地、修生显得之十地。
一、本有无垢之十地 即一切众生,本有净菩提心,所具足之无量功德,开而为十也。
二、修生显得之十地 真言行者,断三妄执而后,依三密之妙行,而修显自心本有之十地功德也。
「十地十心」初地为种子,二地为芽,三地为疱,四地为叶,五地为花,六地为果,七地为受用种子,八地为无畏依,所谓果中之果也,九地为有,进求佛慧,坐是最胜心也,十地为决定心。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十地者,谓菩萨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发生也。然地位有浅深,故始自欢喜,终于法云,分为十也。
〔一、欢喜地〕,谓菩萨智同佛智,理齐佛理,彻见大道,尽佛境界,而得法喜,登于初地。经云:于大菩提,善得通达,觉通如来,尽佛境界,名欢喜地。(得法喜者,谓于證得之法而生喜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离垢地〕,谓由尽佛境界,明了诸法异性而入于同,若见有同,即非离垢;同性亦灭,斯为离垢。经云:异性入同,同性亦灭,名离垢地。
〔三、发光地〕,谓同异情见之垢既净,则本觉之慧光明开发。经云:净极明生,名发光地。(情见者,谓依情分别之见也。)
〔四、焰慧地〕,谓慧明既极,则佛觉圆满;觉满则慧光发焰,如大火聚烁,破一切情见。经云:明极觉满,名焰慧地。
〔五、难胜地〕,谓由前焰慧烁破一切情见,其同异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诸佛境界,无有能胜。经云:一切同异所不能至,名难胜地。
〔六、现前地〕,谓由前同异之相既不可得,则真如净性明显现前。经云:无为真如,性净明露,名现前地。
〔七、远行地〕,谓真如之境,广无边际。虽真如现前,分證则局,若尽其际,方为极到。经云:尽真如际,名远行地。(分證者,谓菩萨于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證也。)
〔八、不动地〕,谓真如之理既尽其际,全得其体,则真常凝静,无能动摇。经云:一真如心,名不动地。
〔九、善慧地〕,谓既得真如之体,即发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经云:发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云地〕,谓菩萨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满,唯务化利众生,大慈如云,普能阴覆,虽施作利润,而本寂不动。经云:慈阴妙云,覆涅槃海,名法云地。(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之海者,以其深广,无法而不容也。)
声闻与缘觉同异
【佛学大辞典】
(杂语)大乘义章十七末言五同六异。法华文句七下言六同十异。法华义疏八言七同十一异。
(杂语)大乘义章十七末言五同六异。法华文句七下言六同十异。法华义疏八言七同十一异。
缘觉十二因缘院
【佛学大辞典】
(堂塔)缘觉之人,于院内修习十二因缘观,故名。往昔在祇园精舍之内。
(堂塔)缘觉之人,于院内修习十二因缘观,故名。往昔在祇园精舍之内。
声闻缘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声闻与缘觉之二乘也。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和缘觉乘。
(术语)声闻与缘觉之二乘也。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和缘觉乘。
缘觉慧
【佛学次第统编】
梵语辟支迦罗,此翻独觉,亦翻缘觉。无佛世自能悟道,故名独觉。观十二因缘悟道,故名缘觉。然十二因缘,亦须佛说。秉说观察,功行成熟,所以出无佛世方能自悟。但此人根性稍利,不藉多闻,又以乐独善寂,不起烦恼,稍胜声闻人也。观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此是十二因缘生相。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此是十二因缘灭相。是中无明、行、爱、取、有五支,还是集谛;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还是苦谛;因灭果灭,即是灭谛;观因缘生灭之智,即是道谛。而中乘根利,故先观集谛也。
梵语辟支迦罗,此翻独觉,亦翻缘觉。无佛世自能悟道,故名独觉。观十二因缘悟道,故名缘觉。然十二因缘,亦须佛说。秉说观察,功行成熟,所以出无佛世方能自悟。但此人根性稍利,不藉多闻,又以乐独善寂,不起烦恼,稍胜声闻人也。观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此是十二因缘生相。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此是十二因缘灭相。是中无明、行、爱、取、有五支,还是集谛;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还是苦谛;因灭果灭,即是灭谛;观因缘生灭之智,即是道谛。而中乘根利,故先观集谛也。
因缘二种缘觉
【佛学次第统编】
四教仪云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
一、明独觉辟支迦罗 独觉辟支迦罗者,苦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
二、明因缘觉 因缘觉者,是人道根淳熟,藉小因缘而能觉悟也。
四教仪云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
一、明独觉辟支迦罗 独觉辟支迦罗者,苦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
二、明因缘觉 因缘觉者,是人道根淳熟,藉小因缘而能觉悟也。
小大二种缘觉
【佛学次第统编】
此二种辟支迦罗,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独觉辟支迦罗,具有二种:
一、小辟支迦罗 小辟支迦罗者,本是学人。在人间生,是时无佛,佛法已灭。或须陀洹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悟成道。是人不名为佛,亦非罗汉,名曰小辟支迦罗。若论其道力,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罗汉也。
二、大辟支迦罗 大辟支迦罗,于二百劫中作功德,增长智慧,得三十二相分(见后文),或三十二相,或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于九种阿罗汉中,智慧利胜,于诸深法总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有如是相,名大辟支迦罗也。
皆历三种十二因缘,十种十二因缘,分别小大也,若因缘觉分别小大亦如是。
小大二种缘觉
(声闻五位修證表)
┌一、多贪不净观
│二、多瞋慈悲观
┌一、五停心┤三、多散数息观
│ │四、多痴因缘观
│ └五、多障念佛观
│ ┌一、观身不净
│ │二、观受是苦
┌一、资粮位┤二、别相念┤
│ │ │三、观心无常
│ │ └四、观法无我
│ │ ┌一、观身及受心法皆不净
│ │ │二、观受及身心法皆是苦
│ └三、总相念┤
│ │三、观心及身受法及无常
│ └四、观法及身受心皆无我
声闻五位修證┤ ┌一、煖位
│ │二、顶位
│二、加行位┤
│ │三、忍位…一、下忍 二、中忍 三、上忍
│ └四、世第一位
│三、通达位(又名见道位)…预流向、预流果
│ ┌一、一来向、一来果
│四、修习位(又名修道位)┤二、不还向、不还果
│ └三、罗汉向
└五、无学位…罗汉果
(声闻七方便四果)
┌五停心观┐
│别相念处├三贤 ┐
│总相念处┘ │
│煖 ┐ ├七方便
│顶 │ │
│ ├四善根┘
声闻七方便四果┤忍 │
│世第一法┘
│预流果……………┐
│一来果……………│
│ ├四果
│不还果……………│
└声闻果……………┘
此二种辟支迦罗,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独觉辟支迦罗,具有二种:
一、小辟支迦罗 小辟支迦罗者,本是学人。在人间生,是时无佛,佛法已灭。或须陀洹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悟成道。是人不名为佛,亦非罗汉,名曰小辟支迦罗。若论其道力,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罗汉也。
二、大辟支迦罗 大辟支迦罗,于二百劫中作功德,增长智慧,得三十二相分(见后文),或三十二相,或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于九种阿罗汉中,智慧利胜,于诸深法总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有如是相,名大辟支迦罗也。
皆历三种十二因缘,十种十二因缘,分别小大也,若因缘觉分别小大亦如是。
小大二种缘觉
(声闻五位修證表)
┌一、多贪不净观
│二、多瞋慈悲观
┌一、五停心┤三、多散数息观
│ │四、多痴因缘观
│ └五、多障念佛观
│ ┌一、观身不净
│ │二、观受是苦
┌一、资粮位┤二、别相念┤
│ │ │三、观心无常
│ │ └四、观法无我
│ │ ┌一、观身及受心法皆不净
│ │ │二、观受及身心法皆是苦
│ └三、总相念┤
│ │三、观心及身受法及无常
│ └四、观法及身受心皆无我
声闻五位修證┤ ┌一、煖位
│ │二、顶位
│二、加行位┤
│ │三、忍位…一、下忍 二、中忍 三、上忍
│ └四、世第一位
│三、通达位(又名见道位)…预流向、预流果
│ ┌一、一来向、一来果
│四、修习位(又名修道位)┤二、不还向、不还果
│ └三、罗汉向
└五、无学位…罗汉果
(声闻七方便四果)
┌五停心观┐
│别相念处├三贤 ┐
│总相念处┘ │
│煖 ┐ ├七方便
│顶 │ │
│ ├四善根┘
声闻七方便四果┤忍 │
│世第一法┘
│预流果……………┐
│一来果……………│
│ ├四果
│不还果……………│
└声闻果……………┘
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
【三藏法数】
谓缘觉之人,亦用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更能侵除习气,以由能观之智,比于声闻稍胜,故所證真空之理亦深,是名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侵除者,犹渐除也。习气者,见、思馀习之气分也。)
谓缘觉之人,亦用体空之智,初观十二因缘生,次观十二因缘灭。观此生灭,即悟非生非灭,破见、思之惑;更能侵除习气,以由能观之智,比于声闻稍胜,故所證真空之理亦深,是名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侵除者,犹渐除也。习气者,见、思馀习之气分也。)
缘觉观集谛为初门
【三藏法数】
集即招集之义。谓烦恼之因则能招集生死之苦果也。缘觉之人,于十二因缘中,初从无明观起,无明即属集谛,了知苦果实由集因而生,故观集谛为初门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集即招集之义。谓烦恼之因则能招集生死之苦果也。缘觉之人,于十二因缘中,初从无明观起,无明即属集谛,了知苦果实由集因而生,故观集谛为初门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星光喻缘觉智
【三藏法数】
谓星虽有光,其照不远,以喻缘觉之人,虽观十二因缘,悟真空理,而于中道深远之义,不能明了,故云星光喻缘觉智。(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谓星虽有光,其照不远,以喻缘觉之人,虽观十二因缘,悟真空理,而于中道深远之义,不能明了,故云星光喻缘觉智。(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缘觉性不成佛
【三藏法数】
缘觉者,由观因缘觉悟真理也。谓缘觉根性,唯观十二因缘之法,而證真空涅槃之果,固执偏空,不求佛道,故名缘觉性不成佛。(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缘觉者,由观因缘觉悟真理也。谓缘觉根性,唯观十二因缘之法,而證真空涅槃之果,固执偏空,不求佛道,故名缘觉性不成佛。(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缘觉塔
【三藏法数】
谓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以其三界生死已尽,能为人天而作起福田,应当起塔供养。(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谓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以其三界生死已尽,能为人天而作起福田,应当起塔供养。(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现前地寄缘觉乘
【三藏法数】
缘觉者由观因缘而觉悟真空也。谓六地菩萨观于十二因缘生灭之行,同于缘觉,故云现前地寄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缘觉者由观因缘而觉悟真空也。谓六地菩萨观于十二因缘生灭之行,同于缘觉,故云现前地寄缘觉乘。(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缘觉应
【三藏法数】
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若诸有学,断十二因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菩萨即于彼前,应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缘断胜性者,谓观因缘得断烦恼,而證胜妙之性也。)
因观十二因缘,觉真谛理,故名缘觉。谓若诸有学,断十二因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菩萨即于彼前,应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缘断胜性者,谓观因缘得断烦恼,而證胜妙之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