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发展经济学
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综合性经济学科。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附属国纷纷取得独立的情况下产生的。代表人物初期以西方经济学家为主,后也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及发达国家的激进经济学家。前期强调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后期重视农业发展,并着重于对个别国家或不同类型的经验分析。
《漢語大詞典》:集体所有制经济(集體所有制經濟)
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國語辭典》:集体经济(集體經濟)  拼音:jí tǐ jīng jì
大陆地区指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和共同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形式。
分類:集体经济
《漢語大詞典》:集体所有制经济(集體所有制經濟)
以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是我国基本的经济形式,一定范围的劳动者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补充。”
《國語辭典》:国民经济(國民經濟)  拼音:guó mín jīng jì
一个国家的生产、流通与其他经济部门互相联系而构成的总体,常以国内生产总值(GDP)等经济指标来指涉。
《漢語大詞典》:国营经济(國營經濟)
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经济形式。如国营工厂、国营农场、国营商店、国家银行等。通过国家投资和对私人企业实行国有化的办法而产生。因国家的性质不同,有资本主义国营经济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营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为满足全体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
《漢語大詞典》:宏观经济
“微观经济”的对称。总体的经济现象及其变量和相互关系。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支、货币流通量、经济周期、投资总额、消费量等,均属宏观经济问题。以此为研究对象的理论体系称宏观经济学。
《漢語大詞典》:宏观经济学
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
《漢語大詞典》:地主制经济
与“领主制经济”相对。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地主占有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农民为基础。土地自由买卖。地主将土地分成小块租给农民耕种,农民通常将收获的一半以上交给地主。以中国封建社会的中晚期最为典型。
《國語辭典》:泡沫经济(泡沫經濟)  拼音:pào mò jīng jì
一种因国内游资过多,资金大量进入房地产与股市,造成经济景气繁荣假象。一旦游资抽离,繁荣景象顿时冷却,故称为「泡沫经济」。
《高级汉语词典》:仕途经济
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去做官
《高级汉语词典》:市场经济  拼音:shì chǎng jīng jì
大部分货物和服务是通过自由市场和价格体系而产生和分配的经济制度
《漢語大詞典》:商品经济(商品經濟)
以生产商品为特征的经济关系。 毛泽东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第三节:“ 中国 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分類:商品经济
《漢語大詞典》:经济效益(經濟效益)
指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之间的对比。反映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对人力、物力、财力的利用效果。
《国语辞典》:经济之才(经济之才)  拼音:jīng jì zhī cái
治国安民的才干。元。郑光祖《伊尹耕莘》第二折:「此人有经济之才,安邦之策,欲令你去徵聘此人。」
《國語辭典》:经济特区(經濟特區)  拼音:jīng jì tè qū
政府特别立法,在某些地区划设特定区域,区内采行的商业贸易等法规、制度,和区外不同,提供更优惠的投资条件,以吸引外资或国际跨国企业入驻,藉以促进国家经济发展。该特定区域可因目的不同而分为加工出口区、自由港、自由贸易园区、都会企业区和工业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