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全台诗
林维丞(1822~1895),初名星垣,字维丞、薇臣,号亦图,福建闽县人。出身书香门第,性嗜学,穷诸经及宋儒诸书。尝自言:「不读五经,便觉心胸窒碍」。咸丰九年(1859)渡台,受聘新竹林占梅家,掌记室,故寄籍淡水,补弟子员。翌年,受林氏委托赴福州代筹刊刻《潜园琴馀草》,未竟成书。光绪初年在「潜园」号召筹组诗社。光绪五年(1879)编辑《沧海拾遗》。光绪十二年(1886)参加「竹梅吟社」,为竹堑诗坛中坚。光绪廿一年(1895)割台议成,林氏进退维谷,是年冬间忧愤而卒。  林氏祖考两代俱有诗集行世,林氏亦工诗,壶溪道人评:「舂容而夷愉,澹雅而深湛,间有香艳绮靡之态,要以温柔为旨归,亦是不失为讽讽风雅之音矣。」赖子清评:「香奁极佳。」蜕萒老人评:「作诗颇持格律,而以朴实出之。」同治二年(1863)林氏自订《潜园寓草》二卷,生前因故未及付梓,辗转托付王松,惜未见行世。壶溪道人曾抄录并择优于《台湾日日新报》披露,计六十九首。又蔡启运《台海击?银集》收录林氏诗作十五首。其他佚诗则散见《大屯山房谭荟》、《台湾诗醇》、《师友风义录》、《台湾诗乘》、《新竹县志初稿》、《台湾新报》及《台湾日日新报》〖参考黄美娥《清代台湾竹堑地区传统文学研究》,台北:辅仁大学中研所博士论文,1999z。〗。(杨永智撰)
全台诗
林星垣(1822~1895),字薇臣,或维丞,号亦图,福建闽县人,生于道光二年(1822年),卒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先生出身闽县望族,其先室紫岩以至其考,俱以诗文著称。性嗜学,好诸经及宋儒书。咸丰九年(1859年),渡海来台,掌林占梅家记室,与林氏交情甚笃,曾为之代筹《潜园琴馀草》出版事宜。先生性爽朗,乐与人交,竹堑文人莫不知其为人,北郭园郑如兰亦与之甚善。光绪初年,先生甚至在潜园中号召诗歌同好共组诗社,显见先生在清代竹堑文坛的地位与影响力不容忽视。光绪十二年(1886年),蔡启运等人倡组「竹梅吟社」,亦加入其中,与众文人摘艳薰香,击钵同乐,作品见存于《台海击钵吟集》中。乙未割台议成,进退维谷,竟忧时而卒。维丞工于诗作,因来台主林占梅家,故将所著题为《潜园寓草》,但诗稿因故未能刊印,日据时期《台湾日日新报》曾择优刊载,时人以为最擅香奁之作〖参见黄美娥〈清代台湾竹堑地区传统文学研究〉(台北:辅仁大学中研所博士论文,1999),页95。〗。(黄美娥撰)
《漢語大詞典》:组诗(組詩)
指同一诗题、内容互相联系的几首诗。 朱东润 《杜甫叙论》第九章:“组诗这个名词是近代开始运用的,古代并没有这个名词。” 朱东润 《杜甫叙论》第十章:“从诗体的各方面看,今体乐府、五言长律、七绝语体、七律拗体、七言拗体长律、七律组诗、五言长篇叙事诗, 杜甫 在哪方面没有创造,在哪方面没有独特的成就?”
《漢語大詞典》:序歌
列于诗歌集或组诗前的诗篇。常用以叙述事情之缘起,交代写作意图和暗示主题等。 郭沫若 《目前创作中的几个问题》:“《上海民歌选》里面有一首序歌,是 上海 纺织工人的歌谣。”
《國語辭典》:古诗十九首(古詩十九首)  拼音:gǔ shī shí jiǔ shǒu
古诗篇名。作者不详。时代约在东汉,其中「西北有高楼」等八首,徐陵〈玉台新咏〉以为枚乘所作,《文心雕龙》谓「冉冉孤生竹」一首为傅毅所作;自昭明太子列入文选,世遂以为五言诗之祖。
《漢語大詞典》:己亥杂诗
组诗名。清代龚自珍作。指1839年作者辞官回乡途中所作的诗。均为七言绝句,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政府腐败、国家衰亡、社会黑暗的深切担忧和强烈不满,诗作大多感情沉郁、气势恢宏。“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等名句,历来被人传诵。
《漢語大詞典》:拟行路难
乐府组诗名。南朝宋鲍照作。共十八首。主要抒发对人生艰难的感慨,表达出身寒门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写游子和思妇之作。大多感情强烈,语言遒劲,辞藻华丽。有五言、七言及杂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