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纺塼(紡塼)  拼音:fǎng zhuān
古时纺纱时所用的纱锭,通常以陶片或石片制成。
《漢語大詞典》:纺塼(紡塼)
亦作“ 纺砖 ”。
1.纺锤。《诗·小雅·斯干》“载弄之瓦” 毛 传:“瓦,纺塼也。” 陈奂 传疏:“传以纺塼释瓦。纺即丝纺,塼所以持丝,以瓦为之。”一说,即用以镇定纺车之砖。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二:“余见今世纺车之式,下有木一纵一横,往往以塼镇之,或于纵木上,或于横木上,盖防其摇动也。岂即所谓纺塼乎?”
2.《诗·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毛 传:“瓦,纺塼也。” 孔颖达 疏:“瓦,纺塼,妇人所用。”后遂以“纺塼”为女孩的代称。 明 汤显祖 《牡丹亭·训女》:“不枉了银娘玉姐,只做个纺砖儿, 谢 女 班 姬女校书。”
《國語辭典》:纺塼(紡塼)  拼音:fǎng zhuān
古时纺纱时所用的纱锭,通常以陶片或石片制成。
《漢語大詞典》:瓦砖(瓦磚,瓦塼)
亦作“ 瓦塼 ”。古代的纺锤。 汉 刘向 说苑·杂言:“子独不闻 和氏 之璧乎,价重千金;然以之间纺,曾不如瓦砖。”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古者生女三日,卧之牀下,弄之瓦塼,而斋告焉。”
分類:纺锤
《国语辞典》:鳇鱼(鳇鱼)  拼音:huáng yú
动物名。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体形为长纺锤状,身长自六、七尺至二丈不等。唇突出,背色在茶褐与黄灰之间,腹面灰黄。有若干特徵像鲛鱼,如口开于头的下方,尾为歪形尾,尖长而向上翘,但鳇鱼无盾鳞而有骨板。
《国语辞典》:白鲢(白鲢)  拼音:bái lián
动物名。硬骨鱼纲鲤科。体侧扁而高,略呈纺锤形,长可达一公尺以上。体呈青灰色,鳍是淡墨色。栖息在淡水河川或湖泊中,以水中的浮游植物为生。也称为「竹叶鲢」。
《國語辭典》:眼虫(眼蟲)  拼音:yǎn chóng
植物名。游藻类游藻科游藻属,为单细胞生物。体梭形内含叶绿素,可行光合作用,具感光眼点和蛋白质外被,有鞭毛一根,能移动,同化物为眼虫淀粉。多生活于静水中。
《国语辞典》:白鳍豚(白鳍豚)  拼音:bái qí tún
动物名。哺乳纲鲸目。体形呈纺锤状,背部浅蓝色,腹部带白色。是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
《国语辞典》:草蜻蛉  拼音:cǎo qīng líng
动物名。虫类。体纤细,色淡绿,复眼。其幼虫形似纺锤,常栖叶间,喜食蚜虫,颇有益于农产物。
《国语辞典》:纺锤体(纺锤体)  拼音:fǎng chuí tǐ
细胞分裂时,由无数纤维状物质组成的纺锤形结构。著色性较弱。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分别移向两极,即系由纺锤体的拉动而完成,细胞分裂后即消失。
《国语辞典》:纺锤虫(纺锤虫)  拼音:fǎng chuí chóng
动物名。原生动物门肉足纲,系古生代石炭纪、三叠纪时活动频繁的纺锤形有孔虫。直径约零点五至一点五公分,体内多壁,区隔如蜂巢。尤其盛产于古代地中海地区,其外壳堆积后,变为坚硬的纺锤虫石灰岩。
《国语辞典》:长尾鲛(长尾鲛)  拼音:cháng wěi jiāo
长尾鲛科的泛称。体长八尺许,略呈纺锤形,吻短,口稍阔。前脊鳍较后脊鳍长,胸鳍发达,尾鳍的上叶很长,几乎和体长相等。背面青黑色,腹面灰白。产于热带及温带海域,以乌贼及群游性鱼类为食。
分类:八尺纺锤
《國語辭典》:白蔹(白蘞)  拼音:bái liàn
植物名。葡萄科蛇葡萄属,木质藤本。根为块茎状,叶互生,掌状复叶,色青绿,小叶深羽裂,卵形以至长椭圆状卵形,先端尖或渐尖。五、六月间开黄绿色小花,排列成聚伞花序。浆果球形。供观赏,根可入药。也称为「白草」。
《漢語大詞典》:鳍足目(鰭足目)
适应水栖生活的食肉哺乳动物。体呈纺锤形,四肢变为鳍状,适于游泳。多生活在海洋中。油脂和皮肉均可利用,经济价值大。主要种类如海狗、海豹和海象等。
《國語辭典》:沙丁鱼(沙丁魚)  拼音:shā dīng yú
1.动物名。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条鳍亚纲鲱目。小者长二寸,大者尺许,下颚较上颚略长,齿不显,背苍腹白,肉美,西人多用来制为罐头食品。以最初在义大利沙丁尼亚岛捕获而得名。
2.形容拥挤不堪的现象。如:「夏天时,在公车上挤沙丁鱼的滋味,真是不好受!」
《漢語大詞典》:金枪鱼(金槍魚)
鱼名。身体纺锤形,长约1米,头尖,鳞细。生活在海洋中,肉供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