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兵律
军队的法规、纪律。 唐 杨炯 《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公洞晓戎章,妙详兵律,军国是赖,戎幕允归。”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七:“ 崔翰 领节 高阳 ,恃功骄恣,横越兵律,陛下宜召还诛之,以厌氛祲。”元史·顺帝纪八:“疆域日蹙,兵律不严……宜俯询大臣,共图克復之宜,预定守备之策。”
《國語辭典》:军纪(軍紀)  拼音:jūn jì
军队的纪律。如:「国军军纪严明。」也称为「军规」。
《國語辭典》:法纪(法紀)  拼音:fǎ jì
法律和纪律。如:「整肃法纪」。明。张居正〈请戒谕群臣疏〉:「以朝廷为必可背,以法纪为必可干,则我祖宗宪典甚严,朕不敢赦。」《儒林外史》第四三回:「仰该镇带领兵马,剿灭逆苗,以彰法纪。」
《漢語大詞典》:出律
《易·师》:“师出以律。” 孔颖达 疏:“律,法也……师出之时,当须以其法制整齐之,故云‘师出以律’也。”后以“出律”谓军队纪律严明。 宋 王禹偁 《拟侯君集平高昌纪功碑》序:“顾兹蠢尔之徒,动我赫斯之怒。皇上諮询百辟,缮理六军,将兴出律之师,爰择徂征之将。”
《漢語大詞典》:边令(邊令)
(1).用以保卫边疆的禁令、纪律。宋书·何承天传:“今承平来久,边令弛纵。”
(2).边地县份的县令。 清 方文 《迁安》诗:“莫言边令好催科,县小民稀奈若何。”
《漢語大詞典》:乌杂(烏雜)
(1).乌合。 唐 张九龄 《贺克捷状》:“本是乌杂之徒,足徵破亡之渐。”《前汉书平话》卷中:“时 秦 朝陆沉, 山 东大扰,异姓并起,英雄乌杂。”
(2).引申指杂乱无纪律。 唐 白居易 《请罢兵第二状》:“况神策官健,又最乌杂:以城市之人,例皆不惯。如此,忽思生路,或有奔逃。”
分類:杂乱纪律
《國語辭典》:迫降  拼音:pò jiàng
飞行中的飞机,因燃料不足、气流不稳定、机件故障或其他原因,难以续飞,须紧急著陆,称为「迫降」。
《漢語大詞典》:体肃(體肅)
谓纪律严肃。《西游补》第十五回:“ 唐僧 见了名姓,便已晓得是 八戒 ,只是军中体肃,不便相认。”
分類:纪律严肃
《国语辞典》:慢散  拼音:màn sǎn
散漫没纪律。《荡寇志》第八回:「宋江不得已,愿借重令坦并令爱之尊首祭旗,尊血衅鼓,慢散儿郎,以与阁下相戏。」
分类:散漫纪律
《漢語大詞典》:谋律(謀律)
谋略与纪律。文选·陆机〈辨亡论上〉:“或师无谋律,丧威稔寇。” 李善 注:“言出师之法,必以律齐之。今则不然,各恃兵怙乱,而出师无律也。” 吕向 注:“言群雄之兵,或无谋策之法。”
分類:谋略纪律
《漢語大詞典》:警容
指警察的外表、纪律、威仪等。《北京日报》1983.7.29:“这次更换警服是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改善警容仪表,提高警服质量,使警服的颜色、制式与军服、民服明显区分开的指示精神,由公安部报经国务院批准的。”
《國語辭典》:违法乱纪(違法亂紀)  拼音:wéi fǎ luàn jì
违反法律,扰乱纲纪。如:「做人应当奉公守法,千万不可违法乱纪。」也作「败法乱纪」。
《國語辭典》:违纪(違紀)  拼音:wéi jì
违反纪律。多指军警违反一切法规命令而言。如:「军队纪律严明,凡是服装仪容不整,不假外宿等,均属违纪行为。」
分類:违犯纪律
《國語辭典》:乌合之众(烏合之眾)  拼音:wū hé zhī zhòng
比喻暂时凑合,无组织、无纪律的一群人。《梁书。卷三九。羊侃传》:「景进不得前,退失巢窟,乌合之众,自然瓦解。」《文明小史》第三回:「这绿营的兵固然没用,然而出来弹压这般童生。与一班乌合之众,尚觉绰绰有馀。」也作「乌合之卒」。
《國語辭典》:松弛(鬆弛)  拼音:sōng chí
放轻松。如:「肌肉松弛」、「为了松弛紧张忙碌的心情,他决定出国渡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