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053,分71页显示  上一页  61  62  63  64  65  67  68  69  70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精进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菩萨
精媚鬼
精魂
精识
精庐
精灵
精灵棚
积聚精要心
识精
祇园精舍钟
魔精进
求化精进
精进十种利益
二种相──精进二种相
精进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勤波罗蜜。六波罗蜜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勤波罗蜜,(参见:六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菩萨
【佛学大辞典】
(菩萨)十波罗蜜菩萨之一。密号曰慧护金刚。
精媚鬼
【佛学大辞典】
(异类)三种鬼之一。(参见:鬼)
【三藏法数】
谓精神变化厌媚于人也。以十二时中子鼠、丑牛等兽为种种相,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及可畏等相,恼乱行人,各当其时而来。善须别识。若多卯时来者,必是狐兔之类,说其名字,精媚即散。馀时之来者,类此可知。呼其名字,即皆消灭也。
【佛学大辞典】
(异类)梵语薜荔多Preta,旧译饿鬼。新译鬼。名义集二曰:「婆沙云:鬼者畏也,谓虚祛多畏。又威也,能令他畏其威也。又希求为鬼,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文句四下曰:「鬼者,胡言阇梨多(阇闭之写误),秦言祖父。众生最初生彼道,故名祖父。后生者亦名祖父。又悭贪堕此趣,此趣多饥渴,故名饿鬼。亦被诸天驱使,亦希望饮食,故名饿鬼。」鬼之种类极多,或如夜叉罗刹,有通力害人者,或如饿鬼常苦饥渴者。此中六趣中之鬼,是说饿鬼也。(参见:饿鬼)
【佛学常见辞汇】
六道众生之一,有种种的分别,福报差的叫无财鬼,时常没有得吃,所以也叫饿鬼;有些虽有饮食,但是不够,叫少财鬼;有些福报大,常得饮食,叫多财鬼。
精魂
【佛学大辞典】
(杂名)精气魂魄也。碧岩第一则颂评曰:「弄精魂瞠眼睛云廓然无圣。」
精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人之精灵心识也。无量寿经下曰:「魂神精识自然趣之。」
精庐
【佛学大辞典】
(杂语)精舍也。玄应音义十六曰:「精庐,庐舍也,即精舍是也。」
精灵
【佛学大辞典】
(杂语)神识也。业疏济缘记四下曰:「精灵即神识。」又邪鬼之上品也。楞严经六曰:「如不断偷必堕邪道,上品精灵,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诸魅所著。」
精灵棚
【佛学大辞典】
(物名)盂兰盆供饮食之棚。
积聚精要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心之一。(参见:心)
【三藏法数】
积聚精要心者,谓诸经中积集一切要义,名为文心。如般若心经,为大品六百卷中之精要是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佛学大辞典】
(术语)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r!d Hr!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三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于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毗若底(识)之三心。宗镜录举纥利陀心(肉团心)、缘虑心、质多心、乾栗驮心(坚实心)之四心。三藏法数十九举肉团心、缘虑心、积聚精要心、坚实心之四心,今总證之为六种心:一肉团心,梵语旧曰千栗驮,新曰纪哩驮耶。肉团心即吾人之心脏,密家所谓八叶之心合莲华也。又草木之心也,此为物之中心,故又曰处中心。是止观之第二心,大日经疏干栗驮心之第一义,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大日经疏三曰:「阿阇梨云:凡人汗栗驮心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纪哩驮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脉约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子下向。」大日经义释三曰:「汗栗驮心者,此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纥哩乃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大日疏十一曰:「行者于此处(指肉团心),思莲华形。(中略)汗栗陀,讫栗陀,一名转耳。」同十二曰:「干栗驮者,是处中心也。」又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是处思莲华形。」止观一曰:「汗(本文作污误)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宗镜录四曰:「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集起心,为第八阿赖耶识。以集诸种子,又能生诸现行法故也。梵曰质多。法相宗之万法唯识,依此而定。是唯识述记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也。唯识论三曰:「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中略)彼心即是此第八识。」唯识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云心也。(中略)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薰种,此识中既积果已后起诸法故说此心名为心。」宗镜录四曰:「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聚种子生起现行。」法相宗心意识三者,有通别二门,其通门虽许三名互通,而其别门则其体各别,故以此质多心唯为第八识之特名也。三思量心,梵名末那。译言意。为思虑之义,第七识之特名也。是亦限于法相宗。唯识论四曰:「是识(第七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馀识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四缘虑心,又曰虑知心,了别心。梵语与上集起心同。此为通于八识之能缘作用也。但常就意识而言。台家所谓介尔阴妄之心者,一心三观之一心是也。止观一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同二曰:「对境量知,异乎木石名为心。」大日经疏十二曰:「梵云只多,是虑知心也。」大乘义章二曰:「虑知曰心。」宗镜录四曰:「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白分境界。」是楞伽经注之第二心,止观,大日经疏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但法相宗以此梵语毗若底,译为识,为了别之义,唯为意等六识之特称。唯识述要上本曰:「梵云毗若底(丁你反,识也)。」五坚实心,坚固真实之不生不灭心。即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之异名也。华严所谓总该万有之一,起信论一心二门之一心,楞伽经注之第二心,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四心也。但宗镜录以其梵语乾栗驮为纥栗驮,干栗驮之同一转声。楞伽经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注:「此心,梵音汗栗驮,汗栗太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云质多也。」宗镜录四曰:「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六积聚精要心。积聚诸经中一切之要义者。言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是止观之第三心,大日经疏干栗驮之第二义也。但止观以其梵语为矣栗驮,与彼干栗驮之肉团心殊别。大日经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驮之心,即是真实心也。」止观二曰:「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集精要者为心也。」心经幽赞上曰:「心者坚实妙寂之称。」显教于肉团心与质多心之外,建立自性清净心之坚实心。而密教于其胎藏界直观凡夫之干栗驮即肉团心之八分为八叶之莲华。上开九佛,是名自性清净心,又于金刚界约于干栗驮处中心之义,名质多心为干栗驮,故于此二心外,不安立别之坚实心也。秘藏记钞十曰:「汗栗驮,肉团心也。是凡夫所见可破坏法也,于此处开佛心,是名自性清净心也。(中略)以自性清净心直名汗栗驮,从所说处立名也。(中略)约处中边质多心名汗栗驮名也。不空心要云:夫修行者初发信心,即大圆镜智纥哩娜耶心。(中略)而大圆镜智发菩提心真言名冒地质多,以知大圆镜智纥俚娜耶心者,质多名纥哩娜野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三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说此识以为心。」唯识论三,述记三末,了义灯四本,揭数多之异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识精
【佛学大辞典】
(术语)众生之真心,识知精明,谓为识精。圆觉经曰:「汝今者识精元明能生诸缘。」
祇园精舍钟
【佛学大辞典】
(物名)祇园图经曰:「无常院中有一堂,但以白银为饰。院有八钟,四为白银,四为颇梨。银钟在院之四角,起而置之。颇梨钟在无常堂之四角。其颇梨钟,形如腰鼓,鼻有一金毗崙,乘金狮子,手执白拂。病僧之气(无常堂置病僧)将大渐时,从是金毗崙之口说无常苦空无我,手举白拂,钟即自鸣,音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病僧闻音,苦恼即除,得清凉之乐,如入三昧,往生于净土。(中略)银钟者帝释所作,颇梨钟者月天子所造,其声所至百亿世界,至佛灭度,二钟上去,各还本土。」
魔精进
【佛学大辞典】
(术语)精进行之害正道者。止观八曰:「习魔精进,求名闻故。」
求化精进
【佛学常见辞汇】
努力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精进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精进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念念进修,精勤无怠,故有十种利益也。
一、他不折伏 谓菩萨慧解精勤,行业成就,则不为一切邪论妄计之所折伏也。
二、得佛所摄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为诸佛之所摄受而不舍也。
三、为非人护 非人即鬼神之类,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加卫护也。
四、闻法不忘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于所闻之法,常能忆持而不忘失也。
五、未闻能闻 谓菩萨于诸梵行,勇猛精进,乐法之心,无有厌足,则昔所未闻,今皆得闻也。
六、增长辩才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法义皆通,辩才增长,随问随答,皆无疑碍也。
七、得三昧性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身心寂静,定性现前,不为世相之所变迁也。
八、少病少恼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昼夜不息,而善能调适身心,是以常得轻安,少病少恼也。
九、得食能消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而于饮食,不节不恣,是以食已即消,而无停滞之患也。
十、如优钵罗华 梵语优钵罗,华言青莲花。以其出于淤泥,而不染污,世人见之,即生希有之想,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处生死,不为烦恼之所染著,犹如此花,见者亦生希有之心也。
二种相──精进二种相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一、世间精进〕,谓诸菩萨精进勇猛,勤修布施、持戒等诸福业,如是精进,依诸果报,依诸福业,有漏有取,是名世间精进。
〔二、出世间精进〕,谓诸菩萨勇猛精进,于诸众生其心平等,除灭一切烦恼业苦。如是精进,无漏无取,无所依止,是名出世间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