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7,分44页显示 上一页 36 37 38 39 40 42 43 44 下一页
无异相似过类
智类道忍
义推相似过类
义类次第
道类智
灭类忍
灭类智
灭类智忍
群类
二类种子
乐邦文类
随类
随类不定
随类应同
佛类词典(续上)
无生相似过类无异相似过类
智类道忍
义推相似过类
义类次第
道类智
灭类忍
灭类智
灭类智忍
群类
二类种子
乐邦文类
随类
随类不定
随类应同
无生相似过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四过之一。已生之因,虽成立宗,而就未生之因,谓不能成立宗之过也。例如对于所谓「声无常」,谓声发后固成立宗,而未发时,无其体故,不得云无常之过是也。
(术语)十四过之一。已生之因,虽成立宗,而就未生之因,谓不能成立宗之过也。例如对于所谓「声无常」,谓声发后固成立宗,而未发时,无其体故,不得云无常之过是也。
无异相似过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四过之一。立论者论法所用之同品,敌者无理分别,攻击为非同品是异品之过误也。
(术语)十四过之一。立论者论法所用之同品,敌者无理分别,攻击为非同品是异品之过误也。
智类道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忍,十六心之一。将得道类智前时所起之忍可决定也。
(术语)八忍,十六心之一。将得道类智前时所起之忍可决定也。
义推相似过类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十四过类之第七。谓不知宗因宽狭之规则,滥为义推,由反面攻击立者论法时所招之过误也。凡宗因之关系,因之范围,与宗之范围同等。若狭时,得论理推断,不许因之范围,较宗之范围宽广,然敌者不知此理,例如对于「声无常(宗),由人意力发故(因),犹如人造品(同喻)。」之论式,欲破斥之,若谓如汝所云,义推之,不得不谓无常者,皆由人生之意力发生,然有无常而非人造之物,如此论式,实为谬误云云,是全不知宗因宽狭之规则,为敌者自己之过误也。
(术语)因十四过类之第七。谓不知宗因宽狭之规则,滥为义推,由反面攻击立者论法时所招之过误也。凡宗因之关系,因之范围,与宗之范围同等。若狭时,得论理推断,不许因之范围,较宗之范围宽广,然敌者不知此理,例如对于「声无常(宗),由人意力发故(因),犹如人造品(同喻)。」之论式,欲破斥之,若谓如汝所云,义推之,不得不谓无常者,皆由人生之意力发生,然有无常而非人造之物,如此论式,实为谬误云云,是全不知宗因宽狭之规则,为敌者自己之过误也。
义类次第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释三时教判之语。释尊所说之教法,不关年月之前后,由教义之浅深而判有空中之三时也。
(术语)法相宗释三时教判之语。释尊所说之教法,不关年月之前后,由教义之浅深而判有空中之三时也。
道类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智,十六心之一、观上二界之道谛而得之智也。以类法智,故谓为类。唯识宗以为见道之智。俱舍宗以之属于修道。
【三藏法数】
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道法智之流类,是名道类智。
(术语)八智,十六心之一、观上二界之道谛而得之智也。以类法智,故谓为类。唯识宗以为见道之智。俱舍宗以之属于修道。
【三藏法数】
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道法智之流类,是名道类智。
灭类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灭类智忍之略称。
【佛学常见辞汇】
灭类智忍的简称。(参见:八忍)
【三藏法数】
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灭法忍之流类,是名灭类忍。
(术语)灭类智忍之略称。
【佛学常见辞汇】
灭类智忍的简称。(参见:八忍)
【三藏法数】
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灭法忍之流类,是名灭类忍。
八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欲界与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證之智也,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谛谓之四法忍:一苦法忍,二集法忍,三灭法忍,四道法忍也。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之四谛,谓之四类忍,一苦类忍,二集类忍,三灭类忍,四道类忍也。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也。既断见惑已,而观照明了,则为八智,盖八忍是无间道,八智是解脱道,忍为智之因,智为忍之果也。合此八忍八智,称为见道之十六心。止观辅行六曰:「忍者因也。」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类忍,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忍〕,苦,即欲界生死之苦。法,即真如之理。忍,即忍可,亦印證之义也。谓于四善根位中,因观欲界生死之苦,至世第一后心,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苦法忍。(四善根者,即四加行,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苦类忍〕,苦,即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类,即流类。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亦生无漏法忍,是欲界苦法忍之流类,是名苦类忍。(上二界者,即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忍〕,集,即招集之义。谓观欲界集谛,见、思之惑,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思惑者,谓曰思惑也。)
〔四、集类忍〕,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类,是名集类忍。
〔五、灭法忍〕,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
〔六、灭类忍〕,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灭法忍之流类,是名灭类忍。
〔七、道法忍〕,道,即三十七道品。谓观欲界道谛,修此道品,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道法忍。(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忍〕,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道法忍之流类,是名道类忍。
【三藏法数】
忍即忍可印證之义。一、苦法忍,谓观欲界苦谛之法,而能忍可也。二、苦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之法,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三、集法忍,谓观欲界集谛烦恼之法,而能忍可也。四、集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烦恼之法,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五、灭法忍,谓观欲界灭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六、灭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之法,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七、道法忍,谓观欲界道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八、道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之法,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能忍可也。
(名数)于欲界与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證之智也,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谛谓之四法忍:一苦法忍,二集法忍,三灭法忍,四道法忍也。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之四谛,谓之四类忍,一苦类忍,二集类忍,三灭类忍,四道类忍也。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也。既断见惑已,而观照明了,则为八智,盖八忍是无间道,八智是解脱道,忍为智之因,智为忍之果也。合此八忍八智,称为见道之十六心。止观辅行六曰:「忍者因也。」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类忍,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忍〕,苦,即欲界生死之苦。法,即真如之理。忍,即忍可,亦印證之义也。谓于四善根位中,因观欲界生死之苦,至世第一后心,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苦法忍。(四善根者,即四加行,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苦类忍〕,苦,即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类,即流类。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亦生无漏法忍,是欲界苦法忍之流类,是名苦类忍。(上二界者,即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忍〕,集,即招集之义。谓观欲界集谛,见、思之惑,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思惑者,谓曰思惑也。)
〔四、集类忍〕,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类,是名集类忍。
〔五、灭法忍〕,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
〔六、灭类忍〕,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灭法忍之流类,是名灭类忍。
〔七、道法忍〕,道,即三十七道品。谓观欲界道谛,修此道品,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道法忍。(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忍〕,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道法忍之流类,是名道类忍。
【三藏法数】
忍即忍可印證之义。一、苦法忍,谓观欲界苦谛之法,而能忍可也。二、苦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之法,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三、集法忍,谓观欲界集谛烦恼之法,而能忍可也。四、集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烦恼之法,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五、灭法忍,谓观欲界灭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六、灭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之法,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七、道法忍,谓观欲界道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八、道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之法,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能忍可也。
灭类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智之一。照了欲界无色界灭谛理之解脱道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八智之一。(参见:八智)
【三藏法数】
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真智明发,是欲界灭法智之流类,是名灭类智。
(术语)八智之一。照了欲界无色界灭谛理之解脱道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八智之一。(参见:八智)
【三藏法数】
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真智明发,是欲界灭法智之流类,是名灭类智。
八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观欲界及上二界之四谛之真智也。观欲界之四谛有四,是曰四法智。观上二界之四谛有四,是曰四类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證欲界四谛之智,谓之四法智,證上二界四谛之智,谓之四类智,四法四类,合为八智。即观八谛正断烦恼之无间道位谓之忍,既断烦恼之解脱道位谓之智。总有八忍八智。是无漏智之初也。(参见:道)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智与四类智,合称为八智。(参见:四法智)与(参见:四类智)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智〕,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證真如之理,智是能證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二、苦类智〕,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智〕,谓观欲界集谛见惑,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集法智。
〔四、集类智〕,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集法智之流类,是名集类智。
〔五、灭法智〕,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灭法智。
〔六、灭类智〕,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真智明发,是欲界灭法智之流类,是名灭类智。
〔七、道法智〕,谓观欲界道谛,修三十七道品,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道法智。(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智〕,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道法智之流类,是名道类智。
【三藏法数】
智即明了之义。一、苦法智,谓因观欲界苦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二、苦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三、集法智,谓因观欲界集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四、集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五、灭法智,谓因观欲界灭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六、灭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七、道法智,谓因观欲界道谛,而其断惑之智明发也。八、道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
(名数)观欲界及上二界之四谛之真智也。观欲界之四谛有四,是曰四法智。观上二界之四谛有四,是曰四类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證欲界四谛之智,谓之四法智,證上二界四谛之智,谓之四类智,四法四类,合为八智。即观八谛正断烦恼之无间道位谓之忍,既断烦恼之解脱道位谓之智。总有八忍八智。是无漏智之初也。(参见:道)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智与四类智,合称为八智。(参见:四法智)与(参见:四类智)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智〕,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證真如之理,智是能證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二、苦类智〕,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智〕,谓观欲界集谛见惑,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集法智。
〔四、集类智〕,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集法智之流类,是名集类智。
〔五、灭法智〕,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灭法智。
〔六、灭类智〕,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真智明发,是欲界灭法智之流类,是名灭类智。
〔七、道法智〕,谓观欲界道谛,修三十七道品,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道法智。(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智〕,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道法智之流类,是名道类智。
【三藏法数】
智即明了之义。一、苦法智,谓因观欲界苦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二、苦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三、集法智,谓因观欲界集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四、集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五、灭法智,谓因观欲界灭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六、灭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七、道法智,谓因观欲界道谛,而其断惑之智明发也。八、道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
灭类智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忍之一。照了色界无色界灭谛理之无间道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八忍之一。(参见:八忍)
(术语)八忍之一。照了色界无色界灭谛理之无间道智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八忍之一。(参见:八忍)
八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欲界与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證之智也,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谛谓之四法忍:一苦法忍,二集法忍,三灭法忍,四道法忍也。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之四谛,谓之四类忍,一苦类忍,二集类忍,三灭类忍,四道类忍也。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也。既断见惑已,而观照明了,则为八智,盖八忍是无间道,八智是解脱道,忍为智之因,智为忍之果也。合此八忍八智,称为见道之十六心。止观辅行六曰:「忍者因也。」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类忍,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忍〕,苦,即欲界生死之苦。法,即真如之理。忍,即忍可,亦印證之义也。谓于四善根位中,因观欲界生死之苦,至世第一后心,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苦法忍。(四善根者,即四加行,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苦类忍〕,苦,即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类,即流类。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亦生无漏法忍,是欲界苦法忍之流类,是名苦类忍。(上二界者,即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忍〕,集,即招集之义。谓观欲界集谛,见、思之惑,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思惑者,谓曰思惑也。)
〔四、集类忍〕,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类,是名集类忍。
〔五、灭法忍〕,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
〔六、灭类忍〕,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灭法忍之流类,是名灭类忍。
〔七、道法忍〕,道,即三十七道品。谓观欲界道谛,修此道品,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道法忍。(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忍〕,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道法忍之流类,是名道类忍。
【三藏法数】
忍即忍可印證之义。一、苦法忍,谓观欲界苦谛之法,而能忍可也。二、苦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之法,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三、集法忍,谓观欲界集谛烦恼之法,而能忍可也。四、集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烦恼之法,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五、灭法忍,谓观欲界灭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六、灭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之法,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七、道法忍,谓观欲界道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八、道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之法,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能忍可也。
(名数)于欲界与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證之智也,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谛谓之四法忍:一苦法忍,二集法忍,三灭法忍,四道法忍也。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之四谛,谓之四类忍,一苦类忍,二集类忍,三灭类忍,四道类忍也。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也。既断见惑已,而观照明了,则为八智,盖八忍是无间道,八智是解脱道,忍为智之因,智为忍之果也。合此八忍八智,称为见道之十六心。止观辅行六曰:「忍者因也。」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类忍,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忍〕,苦,即欲界生死之苦。法,即真如之理。忍,即忍可,亦印證之义也。谓于四善根位中,因观欲界生死之苦,至世第一后心,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苦法忍。(四善根者,即四加行,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苦类忍〕,苦,即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类,即流类。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亦生无漏法忍,是欲界苦法忍之流类,是名苦类忍。(上二界者,即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忍〕,集,即招集之义。谓观欲界集谛,见、思之惑,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思惑者,谓曰思惑也。)
〔四、集类忍〕,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类,是名集类忍。
〔五、灭法忍〕,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
〔六、灭类忍〕,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灭法忍之流类,是名灭类忍。
〔七、道法忍〕,道,即三十七道品。谓观欲界道谛,修此道品,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道法忍。(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忍〕,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道法忍之流类,是名道类忍。
【三藏法数】
忍即忍可印證之义。一、苦法忍,谓观欲界苦谛之法,而能忍可也。二、苦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之法,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三、集法忍,谓观欲界集谛烦恼之法,而能忍可也。四、集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烦恼之法,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五、灭法忍,谓观欲界灭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六、灭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之法,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七、道法忍,谓观欲界道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八、道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之法,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能忍可也。
群类
【佛学大辞典】
(术语)群者众生也,有情之种类数多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天人群生类。」圆觉大疏上之二曰:「大士亲爱,展转流布,则群类普沾。」
(术语)群者众生也,有情之种类数多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天人群生类。」圆觉大疏上之二曰:「大士亲爱,展转流布,则群类普沾。」
二类种子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本有种子,第八识处,为无始法尔,有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是为本有种子。二新熏种子,种子由现行之前七识,随所应而色心万差之种种习气,皆悉落在第八识中,更成生果之功能,谓之新熏种子。亦曰始起种子。唯识论二曰:「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界处功能差别,(中略)此即名为本性住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中略)此即名为习所成种。」
(名数)一本有种子,第八识处,为无始法尔,有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是为本有种子。二新熏种子,种子由现行之前七识,随所应而色心万差之种种习气,皆悉落在第八识中,更成生果之功能,谓之新熏种子。亦曰始起种子。唯识论二曰:「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界处功能差别,(中略)此即名为本性住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熏习而有,(中略)此即名为习所成种。」
乐邦文类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五卷,南宋庆元甲申,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次关于弥陀净土之一切法文。
(书名)五卷,南宋庆元甲申,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次关于弥陀净土之一切法文。
随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菩萨随众生之类而现形垂教也。
【佛学常见辞汇】
佛菩萨随著众生的种类而现形垂教。
(术语)佛菩萨随众生之类而现形垂教也。
【佛学常见辞汇】
佛菩萨随著众生的种类而现形垂教。
随类不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济度众生,应其机类而现诸种之身,满虚空身,丈六身等不定。
【佛学常见辞汇】
佛菩萨为了济渡众生,而示现不一定的身体。
【三藏法数】
随类不定者,谓如来誓愿弘深,慈悲普覆,随诸种类,有感即应,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等也。
(术语)佛济度众生,应其机类而现诸种之身,满虚空身,丈六身等不定。
【佛学常见辞汇】
佛菩萨为了济渡众生,而示现不一定的身体。
【三藏法数】
随类不定者,谓如来誓愿弘深,慈悲普覆,随诸种类,有感即应,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等也。
随类应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随众生之机类而施,叶于其根性之教化也。
(术语)佛随众生之机类而施,叶于其根性之教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