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常平
(1).古代一种调节米价的方法。筑仓储谷,谷贱时增价而籴,谷贵时减价而粜。 汉宣帝 时 耿寿昌 首创。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利源调度·常平:“ 汉宣帝 时数丰稔, 耿寿昌 奏诸边郡以穀贱时增价糴入,贵则减价糶出,名曰‘常平’,此其始也。”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常平:“惠民之法,莫善於常平,然有法无人,胥归无益。”
(2).即常平仓。宋史·食货志上:“ 淳化 三年,京畿大穰,分遣使臣於四城门置场,增价以糴,虚近仓贮之,命曰常平,岁饥即下其直予民。” 北周 庾信 《羽调曲》:“钱则都内贯朽,仓则常平粟红。”
(3).长期平衡。新唐书·刘晏传:“诸道巡院,皆募驶足,置驛相望,四方货殖低昂及它利害,虽甚远,不数日即知,是能权万货重轻,使天下无甚贵贱而物常平,自言如见钱流地上。”
《漢語大詞典》:常平仓(常平倉)
古代为调节米价而设置的一种仓廪。 汉宣帝 时 耿寿昌 首先倡建,以谷贱时用较高价籴入,谷贵时减价粜出,平衡米价而名。汉书·食货志上:“时大司农中丞 耿寿昌 以善为算能商功利得幸於上……遂白令边郡皆筑仓,以穀贱时增其贾而糴,以利农,穀贵时减贾而糶,名曰‘常平仓’。民便之。”参阅文献通考·常平义仓租税
《漢語大詞典》:减粜(減糶)
谓荒年时,米价上涨,国家将常平仓粮米减价出售。《清会典·户部七·尚书侍郎职掌七》:“凡荒政十有二……五曰减糶。”
《漢語大詞典》:米贴(米貼)
米价补贴。是一种生活津贴。 茅盾 《子夜》二:“她们又要求米贴。前次米价涨到二十元一石时,曾经要求过,这次又是。” 艾芜 《石青嫂子》:“再加物价天天涨得吓人,只靠一点工钱和米贴绝难过活的。”
《漢語大詞典》:散粜(散糶)
谓米价暴涨时,政府出售平价米。 明 丘浚 《治国平天下之要·制国用·市籴之令》:“岁凶而民不足,则重穀,因其重之之时,官为散糶,则重者轻。”
《漢語大詞典》:长沙抢米风潮
1910年春湖南滨湖各县水灾歉收,米价上涨,饥民涌入长沙,各家米店纷纷被抢。湖南巡抚下令镇压,民众被枪杀二十余人。数万民众愤怒捣毁巡抚衙门、银行、教堂等。外国军舰配合镇压,民众伤亡惨重。清政府后以罢免巡抚,出售平价米,平息了风潮。
《国语辞典》:斗粟囊金  拼音:dǒu sù náng jīn
一斗粟米价值一囊金子。比喻物价昂贵。如:「物价飞涨,简直是斗粟囊金,日子真难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