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83,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十箭
箭靫
箭驰
箭尽
箭茁
放箭
箭竹
药箭
流箭
聊城箭
缓箭
铁丝箭
箭风
箭插
箭簳
《漢語大詞典》:十箭
唐 时 西突厥 分其国为十部,每部命一人统辖,赐箭一支,号为十箭。亦称“ 十设 ”、“ 十姓部落 ”。新唐书·突厥传下:“可汗分其国为十部,部以一人统之,人授一箭,号十设,亦曰十箭……其下称一箭曰一部落,号十姓部落。”
《漢語大詞典》:箭靫
即箭箙。皮革制的藏箭器具。 唐 元稹 《痁卧闻幕中诸公徵乐会饮因有戏呈三十韵》:“蛇蛊迷弓影,鵰翎落箭靫。” 清 陈维嵩 《齐天乐·绿水亭观荷》词:“莲房箭靫簇簇,西洲都盖满。”
《国语辞典》:箭驰(箭驰)  拼音:jiàn chí
像飞箭一般奔驰。《文选。张衡。南都赋》:「总括趋欱,箭驰风疾。」唐。方干〈暮发七里滩夜泊严光台下〉诗:「一瞬即七里,箭驰犹是难。」
《骈字类编》:箭尽(箭尽)
庾信拟速珠盖闻三世用兵既非贻厥阴谋累叶必以凶终是以李都尉之风霜上兰山而箭尽陆平原之意气登河桥而路穷
《漢語大詞典》:箭茁
笋芽。 宋 陆游 《行在春晚有怀故隐》诗:“石帆山路凭回首,箭茁蓴丝正满槃。”
《国语辞典》:放箭  拼音:fàng jiàn
射箭。《三国演义》第七回:「黄祖军只顾放箭,箭已放尽。」
分类:射箭
《國語辭典》:箭竹  拼音:jiàn zhú
植物名。禾本科箭竹属。高不过一丈,节间三尺,质地坚劲可制箭,故称为「箭竹」。原产日本及大陆地区甘肃南部、四川、湖北、江西、云南等地。箭竹可为造纸的原料,其笋可供食用,箨可包物或制鞋、笠,茎供编器具及建筑。
《國語辭典》:药箭(藥箭)  拼音:yào jiàn
浸过毒药的箭镞。
分類:毒药
《漢語大詞典》:流箭
流矢。后汉书·刘表传:“﹝ 孙坚 ﹞围 襄阳 ,会 表 将 黄祖 救至, 坚 为流箭所中死,餘众退走。”
分類:流矢
《漢語大詞典》:聊城箭
战国 时, 燕 攻 齐 ,夺取七十余城。 齐 将 田单 欲收复 聊城 (今 山东省 聊城市 西北),攻之年馀,而城不下。 齐 人 鲁仲连 乃写信系于箭,射入城中,劝 燕 将撤军。 燕 将得信,悦服,罢兵而去,遂解 齐国 之围。事见战国策·齐策六。后遂以“聊城箭”为典,比喻助力。 清 李渔 《意中缘·设计》:“路人尚且行方便,至交敢惜 聊城 箭,那有个受报居功的 鲁仲连 ?”
分類:夺取七十
《漢語大詞典》:缓箭(緩箭)
(1).缓慢的银箭。古时用银箭刻漏记时。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优游少託,寂寞多闲。厌 长乐 之疏鐘,劳中宫之缓箭。”
(2).去势微弱之箭。太平广记卷二五四引 隋 侯白 《启颜录·欧阳询》:“ 瑀 箭俱不着垜,一无所获。 欧阳询 咏之曰:‘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彊弓。’”
《漢語大詞典》:铁丝箭(鐵絲箭)
一种箭杆较细而箭头异常尖锐的箭。 唐 杜甫 《久雨期王将军不至》诗:“忆尔腰间铁丝箭,射杀林中雪色鹿。”
《漢語大詞典》:箭风(箭風)
(1).谓向人直射的隙风。 宋 高似孙 纬略·避风:“ 孙思邈 论卫生,以为人当避暗风、箭风。”
(2).谓箭疾行中带来的风。《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久闻足下手中无敌,今日请先听箭风。”
《骈字类编》:箭插
张祜 塞上诗 箭插雕翎阔,弓盘鹊角轻。
《漢語大詞典》:箭簳
见“ 箭竿 ”。
《漢語大詞典》:箭竿
亦作“ 箭干 ”。亦作“ 箭簳 ”。 箭身。汉书·匈奴传下:“ 匈奴 有斗入 汉 地,直 张掖郡 ,生奇材木,箭竿就羽,如得之,於边甚饶,国家有广地之实,将军显功,垂於无穷。”晋书·王恭传:“时内外疑阻,津逻严急, 仲堪 之信因 庾楷 达之,以斜绢为书,内箭簳中,合鏑漆之, 楷 送於 恭 。”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汪凤:“﹝ 张励 ﹞居与 忠 同里,每旦诣曹,路经其门,则遥见二青气,粗如箭簳,而紧鋭彻天焉。”尔雅翼·释木四:“《职方氏》: 扬州 ,其利竹箭。箭一名篠,是竹之小者,可为箭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