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6,分15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一等
七等觉支
十力无等尊
十四等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十个量等身
入一切平等善根
入佛平等戒
三平等
三平等地
三平等戒
三平等观
三平等护摩坛
三重等持
佛类词典
一切如来入三昧耶遍一切无能障碍力无等三昧力明妃一等
七等觉支
十力无等尊
十四等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十个量等身
入一切平等善根
入佛平等戒
三平等
三平等地
三平等戒
三平等观
三平等护摩坛
三重等持
一切如来入三昧耶遍一切无能障碍力无等三昧力明妃
【佛学大辞典】
(真言)入佛三昧耶真言之德名也。
(真言)入佛三昧耶真言之德名也。
一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样平等也。无量寿经上曰:「百千由旬,纵广深浅,各皆一等。」又同一之阶级也。
(术语)一样平等也。无量寿经上曰:「百千由旬,纵广深浅,各皆一等。」又同一之阶级也。
七等觉支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七觉支)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七觉分)
(名数)(参见:七觉支)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七觉分)
十力无等尊
【佛学大辞典】
(杂语)佛具十力三界无与等者,故称十力无等尊。
(杂语)佛具十力三界无与等者,故称十力无等尊。
十四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善财童子于普贤菩萨所得十四等,是童子之入法界也。一普贤之圆因等,二诸佛之果满等,三刹等,四行等,五等正觉等,六神通等,七法轮等,八辩才等,九言辞等,十音声等,十一力无畏等,十二佛所住等,十三大慈悲等,十四不可思议之解脱自在等。出唐华严经八十。
(名数)善财童子于普贤菩萨所得十四等,是童子之入法界也。一普贤之圆因等,二诸佛之果满等,三刹等,四行等,五等正觉等,六神通等,七法轮等,八辩才等,九言辞等,十音声等,十一力无畏等,十二佛所住等,十三大慈悲等,十四不可思议之解脱自在等。出唐华严经八十。
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界之十界,皆为吾人一心之所作,故其体平等,无有差别。观此平等之理谓之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佛学常见辞汇】
由佛界一直到地狱界的十种境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来的,所以其体性平等没有差别。观察这种平等的道理,叫做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杂语)上自佛界下至地狱界之十界,皆为吾人一心之所作,故其体平等,无有差别。观此平等之理谓之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佛学常见辞汇】
由佛界一直到地狱界的十种境界,都是吾人一心造出来的,所以其体性平等没有差别。观察这种平等的道理,叫做十界一心平等大念。
十个量等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佛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之法身,其量等于一切有为无为之诸法,今统收之为十三个而示之。此云十个者,探玄记三云:但此经所明皆应十种,以显无尽故。有七八十二等数,皆增减云十。又慧影智论疏云:少过少减皆存大数,今十三量等身言十者,依于此意也。(一)一切众生量等身。(二)一切法量等身。(三)一切刹界等身。(四)一切三世量等身。(五)一切佛量等身。(六)一切语言量等身。(七)真如量等身。(八)法界量等身。(九)虚空界量等身。(十)无等界量等身。(十一)一切愿量等身。(十二)一切行者量等身。(十三)寂灭涅槃界量等身也。
(术语)(参见:佛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之法身,其量等于一切有为无为之诸法,今统收之为十三个而示之。此云十个者,探玄记三云:但此经所明皆应十种,以显无尽故。有七八十二等数,皆增减云十。又慧影智论疏云:少过少减皆存大数,今十三量等身言十者,依于此意也。(一)一切众生量等身。(二)一切法量等身。(三)一切刹界等身。(四)一切三世量等身。(五)一切佛量等身。(六)一切语言量等身。(七)真如量等身。(八)法界量等身。(九)虚空界量等身。(十)无等界量等身。(十一)一切愿量等身。(十二)一切行者量等身。(十三)寂灭涅槃界量等身也。
佛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入一切平等善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回向之第六位。(参见:回向)
(术语)十回向之第六位。(参见:回向)
回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或作回向。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大乘义章九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止观七曰:「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佛学常见辞汇】
把自己所修的种种功德,全部贡献出来,普遍到法界中去。
(术语)或作回向。回者回转也,向者趣向也,回转自己所修之功德而趣向于所期,谓之回向。期施自己之善根功德与于他者,回向于众生也。以己之功德而期自他皆成佛果者,回向于佛道也。大乘义章九曰:「言回向者,回己善法有所趣向,故名回向。」往生论注下曰:「回向者,回己功德普施众生,共见阿弥陀如来,生安乐国。」止观七曰:「众生无善我以善施,施众生已,正向菩提,如回声入角,响闻则远,回向为大利。」
【佛学常见辞汇】
把自己所修的种种功德,全部贡献出来,普遍到法界中去。
回向
【佛学常见辞汇】
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其他方面,叫做回向。回向约可分为三类,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三藏法数】
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證菩提,是名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三藏法数】
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随喜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證菩提,是为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回是回转,向是趣向,回转自己所修的功德以趣向于其他方面,叫做回向。回向约可分为三类,即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
【三藏法数】
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證菩提,是名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三藏法数】
谓三业所修一切诸善,乃至忏悔、劝请、随喜种种功德,回施法界一切众生,同證菩提,是为回向。(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入佛平等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三昧耶之一,入佛三昧耶也。大疏九曰:「世尊前入法胎生三昧时,见一切众生悉有菩提种等同诸佛故,说入佛三昧耶持明,以此持明得入佛平等戒,即是托圣胎义也。」
(术语)三种三昧耶之一,入佛三昧耶也。大疏九曰:「世尊前入法胎生三昧时,见一切众生悉有菩提种等同诸佛故,说入佛三昧耶持明,以此持明得入佛平等戒,即是托圣胎义也。」
三平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三三昧。密教谓身口意三者互相摄入,不二一味。是乃真言行之宗要。大日常恒之说法,亦不外说此宗要。大日经一曰:「身语意平等句法门。」同疏一曰:「如此时中佛说何法?即是身语意三平等句法门,言如来种种三业皆至第一实际妙极之境。身等于语,语等于心,犹如大海遍一切处同一咸味,故云平等也。」是佛之三密也。秘藏记末以之约众生曰:「三平等以三密摄一切诸法,一切色摄身,身即印契,见色也。一切声摄口,语即真言,闻声也。一切理摄心,心即本尊,表实相。是三密平等,平等遍一切处,是故行者常可思。一切所见境皆遍一切处身,一切所闻音皆是陀罗尼,即是诸佛说法音。又吾口所出音皆是诲他之音,教诲前人。此身语之下理,摄自心,自心即实相,实相即本尊,本尊即自心,如是观谓三平等。」秘藏记钞二以之约护摩之修法曰:「护摩大宗以三平等观为至极。三平等者自身炉坛本尊,三种无二平等也。以坛总体观自身,炉口即行者口也。以种种烧具献自口供养自身本有佛烧除无始业障垢。又此自身炉坛即成毗卢遮那如来,从一一毛孔澎甘露乳雨利法界众生也。」此有三种之三平等:一吾身即印也,吾语真言也,吾心本尊也,此三密彼此摄入平等,平等周遍法界是乃自之三平等。二为已成未成一切诸佛之三密平等也。三为自之三业与佛之三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也。秘藏记末曰:「问秘密藏以何为体宗用?答:以曼荼罗为体,以三三昧为宗,以方便为用。(中略)自三平等互相摄入,他三平等互相摄入。其三平等互相摄入,平等平等是即宗也。」而三平等之法不止此。大日经疏九曰:「三等为三世等三因等三业道等(即三密)三乘等。」即身义曰:「佛法僧是三,身语意又三,心佛及众生三也,如是三法平等一也。」是亦一端耳。准于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之三部,法身般若解脱之三点,空假中之三谛,定智悲之三德,法报应之三身,种种之三法,台宗之三轨可知矣。此平等观念为真言行者最要之法,故入真言行者,必先受持此观念,是即三昧耶戒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三昧,是密教所说身口意三业互相摄入平等不二的意思,亦即真言宗的宗要,大日如来平时说法,说的就是此宗要。此中共有三种的三平等,一是吾身即是印、吾言即是真言、吾心即是本尊,此三密彼此摄入平等;二是已成、未成、一切诸佛的三密平等;三是自己的三业与佛的三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
(术语)又名三三昧。密教谓身口意三者互相摄入,不二一味。是乃真言行之宗要。大日常恒之说法,亦不外说此宗要。大日经一曰:「身语意平等句法门。」同疏一曰:「如此时中佛说何法?即是身语意三平等句法门,言如来种种三业皆至第一实际妙极之境。身等于语,语等于心,犹如大海遍一切处同一咸味,故云平等也。」是佛之三密也。秘藏记末以之约众生曰:「三平等以三密摄一切诸法,一切色摄身,身即印契,见色也。一切声摄口,语即真言,闻声也。一切理摄心,心即本尊,表实相。是三密平等,平等遍一切处,是故行者常可思。一切所见境皆遍一切处身,一切所闻音皆是陀罗尼,即是诸佛说法音。又吾口所出音皆是诲他之音,教诲前人。此身语之下理,摄自心,自心即实相,实相即本尊,本尊即自心,如是观谓三平等。」秘藏记钞二以之约护摩之修法曰:「护摩大宗以三平等观为至极。三平等者自身炉坛本尊,三种无二平等也。以坛总体观自身,炉口即行者口也。以种种烧具献自口供养自身本有佛烧除无始业障垢。又此自身炉坛即成毗卢遮那如来,从一一毛孔澎甘露乳雨利法界众生也。」此有三种之三平等:一吾身即印也,吾语真言也,吾心本尊也,此三密彼此摄入平等,平等周遍法界是乃自之三平等。二为已成未成一切诸佛之三密平等也。三为自之三业与佛之三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也。秘藏记末曰:「问秘密藏以何为体宗用?答:以曼荼罗为体,以三三昧为宗,以方便为用。(中略)自三平等互相摄入,他三平等互相摄入。其三平等互相摄入,平等平等是即宗也。」而三平等之法不止此。大日经疏九曰:「三等为三世等三因等三业道等(即三密)三乘等。」即身义曰:「佛法僧是三,身语意又三,心佛及众生三也,如是三法平等一也。」是亦一端耳。准于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之三部,法身般若解脱之三点,空假中之三谛,定智悲之三德,法报应之三身,种种之三法,台宗之三轨可知矣。此平等观念为真言行者最要之法,故入真言行者,必先受持此观念,是即三昧耶戒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三昧,是密教所说身口意三业互相摄入平等不二的意思,亦即真言宗的宗要,大日如来平时说法,说的就是此宗要。此中共有三种的三平等,一是吾身即是印、吾言即是真言、吾心即是本尊,此三密彼此摄入平等;二是已成、未成、一切诸佛的三密平等;三是自己的三业与佛的三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
三平等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译空,无相无愿之三三摩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空、无相、无愿之三三摩地。
(术语)谓译空,无相无愿之三三摩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空、无相、无愿之三三摩地。
三平等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密教之略戒,为三昧耶戒之译名。(参见:三昧耶戒)。大疏演奥钞十三曰:「三业平等,是为此戒。三业平等者一心本源也,亦名自性本源戒。若住此处众恶永息,故立戒称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昧耶戒的译名。
(术语)密教之略戒,为三昧耶戒之译名。(参见:三昧耶戒)。大疏演奥钞十三曰:「三业平等,是为此戒。三业平等者一心本源也,亦名自性本源戒。若住此处众恶永息,故立戒称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昧耶戒的译名。
三昧耶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授传法灌顶以前所授之作法也。三昧耶有不违越之义,故于通戒,初上座,次惊觉铃作法,归命,运心忏悔,归依,发心遮难,请师,羯磨及杨枝打,涂香,花鬘,烧香灯明,齿木,金刚线,金刚水是也。诸仪轨诀影一曰:「密教修行,先三摩耶戒,初门也。今修四度加行终,传法灌顶之时,初受三摩耶戒者,末世也。何则?所谓三摩耶戒者,以三种之菩提心为戒也。住于根本三摩地之心,而非三平等则之心,则行法不成就故也。」
(术语)授传法灌顶以前所授之作法也。三昧耶有不违越之义,故于通戒,初上座,次惊觉铃作法,归命,运心忏悔,归依,发心遮难,请师,羯磨及杨枝打,涂香,花鬘,烧香灯明,齿木,金刚线,金刚水是也。诸仪轨诀影一曰:「密教修行,先三摩耶戒,初门也。今修四度加行终,传法灌顶之时,初受三摩耶戒者,末世也。何则?所谓三摩耶戒者,以三种之菩提心为戒也。住于根本三摩地之心,而非三平等则之心,则行法不成就故也。」
三平等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三三昧观。观念三平等也。即入我我入观。(参见:三平等)。又,行者正念诵之初,作入我我入之观,谓之三平等观。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三昧观,即观念三平等。(参见:三平等)
(术语)又云三三昧观。观念三平等也。即入我我入观。(参见:三平等)。又,行者正念诵之初,作入我我入之观,谓之三平等观。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三昧观,即观念三平等。(参见:三平等)
三平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三三昧。密教谓身口意三者互相摄入,不二一味。是乃真言行之宗要。大日常恒之说法,亦不外说此宗要。大日经一曰:「身语意平等句法门。」同疏一曰:「如此时中佛说何法?即是身语意三平等句法门,言如来种种三业皆至第一实际妙极之境。身等于语,语等于心,犹如大海遍一切处同一咸味,故云平等也。」是佛之三密也。秘藏记末以之约众生曰:「三平等以三密摄一切诸法,一切色摄身,身即印契,见色也。一切声摄口,语即真言,闻声也。一切理摄心,心即本尊,表实相。是三密平等,平等遍一切处,是故行者常可思。一切所见境皆遍一切处身,一切所闻音皆是陀罗尼,即是诸佛说法音。又吾口所出音皆是诲他之音,教诲前人。此身语之下理,摄自心,自心即实相,实相即本尊,本尊即自心,如是观谓三平等。」秘藏记钞二以之约护摩之修法曰:「护摩大宗以三平等观为至极。三平等者自身炉坛本尊,三种无二平等也。以坛总体观自身,炉口即行者口也。以种种烧具献自口供养自身本有佛烧除无始业障垢。又此自身炉坛即成毗卢遮那如来,从一一毛孔澎甘露乳雨利法界众生也。」此有三种之三平等:一吾身即印也,吾语真言也,吾心本尊也,此三密彼此摄入平等,平等周遍法界是乃自之三平等。二为已成未成一切诸佛之三密平等也。三为自之三业与佛之三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也。秘藏记末曰:「问秘密藏以何为体宗用?答:以曼荼罗为体,以三三昧为宗,以方便为用。(中略)自三平等互相摄入,他三平等互相摄入。其三平等互相摄入,平等平等是即宗也。」而三平等之法不止此。大日经疏九曰:「三等为三世等三因等三业道等(即三密)三乘等。」即身义曰:「佛法僧是三,身语意又三,心佛及众生三也,如是三法平等一也。」是亦一端耳。准于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之三部,法身般若解脱之三点,空假中之三谛,定智悲之三德,法报应之三身,种种之三法,台宗之三轨可知矣。此平等观念为真言行者最要之法,故入真言行者,必先受持此观念,是即三昧耶戒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三昧,是密教所说身口意三业互相摄入平等不二的意思,亦即真言宗的宗要,大日如来平时说法,说的就是此宗要。此中共有三种的三平等,一是吾身即是印、吾言即是真言、吾心即是本尊,此三密彼此摄入平等;二是已成、未成、一切诸佛的三密平等;三是自己的三业与佛的三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
(术语)又名三三昧。密教谓身口意三者互相摄入,不二一味。是乃真言行之宗要。大日常恒之说法,亦不外说此宗要。大日经一曰:「身语意平等句法门。」同疏一曰:「如此时中佛说何法?即是身语意三平等句法门,言如来种种三业皆至第一实际妙极之境。身等于语,语等于心,犹如大海遍一切处同一咸味,故云平等也。」是佛之三密也。秘藏记末以之约众生曰:「三平等以三密摄一切诸法,一切色摄身,身即印契,见色也。一切声摄口,语即真言,闻声也。一切理摄心,心即本尊,表实相。是三密平等,平等遍一切处,是故行者常可思。一切所见境皆遍一切处身,一切所闻音皆是陀罗尼,即是诸佛说法音。又吾口所出音皆是诲他之音,教诲前人。此身语之下理,摄自心,自心即实相,实相即本尊,本尊即自心,如是观谓三平等。」秘藏记钞二以之约护摩之修法曰:「护摩大宗以三平等观为至极。三平等者自身炉坛本尊,三种无二平等也。以坛总体观自身,炉口即行者口也。以种种烧具献自口供养自身本有佛烧除无始业障垢。又此自身炉坛即成毗卢遮那如来,从一一毛孔澎甘露乳雨利法界众生也。」此有三种之三平等:一吾身即印也,吾语真言也,吾心本尊也,此三密彼此摄入平等,平等周遍法界是乃自之三平等。二为已成未成一切诸佛之三密平等也。三为自之三业与佛之三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也。秘藏记末曰:「问秘密藏以何为体宗用?答:以曼荼罗为体,以三三昧为宗,以方便为用。(中略)自三平等互相摄入,他三平等互相摄入。其三平等互相摄入,平等平等是即宗也。」而三平等之法不止此。大日经疏九曰:「三等为三世等三因等三业道等(即三密)三乘等。」即身义曰:「佛法僧是三,身语意又三,心佛及众生三也,如是三法平等一也。」是亦一端耳。准于佛部莲华部金刚部之三部,法身般若解脱之三点,空假中之三谛,定智悲之三德,法报应之三身,种种之三法,台宗之三轨可知矣。此平等观念为真言行者最要之法,故入真言行者,必先受持此观念,是即三昧耶戒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三昧,是密教所说身口意三业互相摄入平等不二的意思,亦即真言宗的宗要,大日如来平时说法,说的就是此宗要。此中共有三种的三平等,一是吾身即是印、吾言即是真言、吾心即是本尊,此三密彼此摄入平等;二是已成、未成、一切诸佛的三密平等;三是自己的三业与佛的三密,入我我入,平等平等。
三平等护摩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自身与本尊及护摩坛三位一体之护摩坛。
(术语)自身与本尊及护摩坛三位一体之护摩坛。
三重等持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三重解脱,三重三昧。(参见:三三昧)
(名数)又曰三重解脱,三重三昧。(参见:三三昧)
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
(术语)是为旧称,新称云三三摩地,译曰三定,三等持,就能修之行而名之。仁王经谓之三空,此就所观之理而名之。十地论谓之三治,此就所断之障而名之。此三昧有有漏无漏二种:有漏定谓之三三昧,无漏定谓之三解脱门。解脱即涅槃,无漏为能入涅槃之门也。犹如有漏曰八背舍,无漏曰八解脱也。三三昧之义:一、空三昧与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观诸法为因缘生,无我无我所有。空此我我所二者,故名为空三昧。二、无相三昧,是与灭谛之灭,静,妙,离,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涅槃离色声香味触五法,男女二相,及三有为相(除住相)之十相,故名为无相。以无相为缘,故名为无相三昧。三、无愿三昧,旧云无作三昧,又云无起三昧。是与苦谛之苦,无常,二行相,集谛之因,集,生,缘,四行相相应之三昧也。苦谛之苦,无常及集谛可厌恶,又道谛之道,如,行,出,四行相如船筏之必舍故总不愿乐之,故以之为缘,谓之无愿三昧。又于诸法无所愿乐,则无所造作,故谓为无,名为无起。但苦谛之空无我二行相与涅槃之相相似,非可厌舍,故无愿三昧中,不取之也。法华经信解品曰:「世尊往昔说法既久,我时在座,身体疲懈,但念空无相无作。」无量寿经上曰:「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同下曰:「住空无相无愿之法,无作无起观法如化。」智度论十九曰:「于三界中智慧不著,一切三界转为空无相无作,解脱门。」同二十曰:「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中略)行此法得解脱,到无馀涅槃,以是故名解脱门。」俱舍论二十八曰:「空谓非我,无相谓灭四,无愿谓馀十,诸行相相应,此通净无漏无漏三脱门。」大乘义章二曰:「言无愿者,经中或复名为无作,亦名无起。(中略)此三经论名解脱门,亦名三治,亦名三空义,或复说为三三昧门。三脱三昧经论同说,三治一门如地论说。言三空者,如仁王经,言三脱者就果名也。三障对治,故名三治。言三空者就理彰名,三三昧者,就行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愿三昧。三昧是定的意思。空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法都是缘生的,也都是虚妄不实的;无相三昧是观察世间的一切形相都是虚妄假有;无愿三昧又名无作三昧,即观一切法幻有,而无所愿求。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三三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 谓初心在禅曰见,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
二、无觉有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昧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 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亦云正心行处。谓众生之心,从无始已来,常不正直,得是三昧,心行正直,故名三昧。
〔一、有觉有观三昧〕,谓初心在禅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初禅,则一切觉、观皆悉正直,故名有觉有观三昧。(空、无相、无作,即三解脱门也。)
〔二、无觉有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将入二禅之时,觉知之心已亡,分别禅味之念犹在。一切定观皆悉正直,故名无觉有观三昧。
〔三、无觉无观三昧〕,谓以空、无相、无作相应心入于三禅乃至灭受想定时,觉知之心、分别禅味之念俱亡,故名无觉无观三昧。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分修三昧〕,谓定、慧二分,随修一分也。或修定不修慧,或修慧不修定,是名分修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亦名正定、正受。)
〔二、共修三昧〕,谓修定亦兼修慧,修慧亦兼修定,是名共修三昧。
〔三、圣正三昧〕,自初果须陀洹已去,圣位所修,名为圣正。谓以定修心,因慧能破烦恼;以慧修心,因定能破烦恼。定慧一时具足,故名圣正三昧。(梵语须陀洹,华言预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