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6,分15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等流相续
等流习气
等起善
等起不善
等得
等无间缘
等无间缘依
等智
等众生界
等集众德三昧经
等慈
等谛
等愿
等觉
佛类词典(续上)
三种等流果等流相续
等流习气
等起善
等起不善
等得
等无间缘
等无间缘依
等智
等众生界
等集众德三昧经
等慈
等谛
等愿
等觉
三种等流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分别等流果为三种:一、真等流果,如上所言以善性恶性无记性为因而引善恶无记同类之果者。二、假等流果,如前世杀生令他短命,故今世感自身之短命,是实为异熟果,然以前后短命之义相似,故假名为等流果者。三、分位等流果,如眼识之于声境乃至意识之于法境,皆为第八识所生之果,而眼识与色境乃至意识与法境,各所缘能缘关连而二者之分位同者。
(名数)分别等流果为三种:一、真等流果,如上所言以善性恶性无记性为因而引善恶无记同类之果者。二、假等流果,如前世杀生令他短命,故今世感自身之短命,是实为异熟果,然以前后短命之义相似,故假名为等流果者。三、分位等流果,如眼识之于声境乃至意识之于法境,皆为第八识所生之果,而眼识与色境乃至意识与法境,各所缘能缘关连而二者之分位同者。
等流相续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类者不变更其性质而相续为一类也。
(术语)一类者不变更其性质而相续为一类也。
等流习气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习气之一。习气又名种子,谓第八识所藏之生果功能也。等流习气为生等流果之种子。唯识述记二末曰:「自性亲因,名等流种。」
(术语)二种习气之一。习气又名种子,谓第八识所藏之生果功能也。等流习气为生等流果之种子。唯识述记二末曰:「自性亲因,名等流种。」
等起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善之一。(参见:善恶)
(术语)三种善之一。(参见:善恶)
等起不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不善之一。与自性不善,相应不善所等起之表业,无表业,及不相应行法也。此恰如饮毒液而生之乳。
(术语)四种不善之一。与自性不善,相应不善所等起之表业,无表业,及不相应行法也。此恰如饮毒液而生之乳。
等得
【佛学大辞典】
(术语)等供之异名。(参见:等供)
(术语)等供之异名。(参见:等供)
等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等得。凡大众之食法,由上座至下末待食物等配赋平均,令维那唱等供或等得然后得食也。行事钞下三曰:「四分得食便食,为俗讥责。佛令唱等得已,然后食。僧祇唱等供,若时欲过,随下随食无罪。十诵云等供。(中略)十诵因舍利弗为上座纯食好食。罗睺白佛。佛言:从今上座待得遍,闻等供声一切僧共食。」同资持记下三之三曰:「等供约赋遍,等得约受足。等即是同。」同下四之一曰:「等得亦云等供,即大小食时唱食平等。」问:梵语僧跋,此译等施,是亦食前所唱之语,与等供何别?答:总为相同,别则等供之语,就行食之平等而称,僧跋之语,就食味之平等而称。
(术语)又云等得。凡大众之食法,由上座至下末待食物等配赋平均,令维那唱等供或等得然后得食也。行事钞下三曰:「四分得食便食,为俗讥责。佛令唱等得已,然后食。僧祇唱等供,若时欲过,随下随食无罪。十诵云等供。(中略)十诵因舍利弗为上座纯食好食。罗睺白佛。佛言:从今上座待得遍,闻等供声一切僧共食。」同资持记下三之三曰:「等供约赋遍,等得约受足。等即是同。」同下四之一曰:「等得亦云等供,即大小食时唱食平等。」问:梵语僧跋,此译等施,是亦食前所唱之语,与等供何别?答:总为相同,别则等供之语,就行食之平等而称,僧跋之语,就食味之平等而称。
等无间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缘之一。此乃于心心所相续上而立之缘,灭于前念之心法,己逃避而开导彼,以引起后念心法之作用也。犹如渡野中独木桥,前人避开以渡后人也。等者等同之义,前念后念其心心所之数,虽有增减,而各自之体,皆为一个,无一法而二体并起者,前念后念各为一个而相等者,谓之等。如色法不然,前刹那虽为属一极微者,然后刹那则同体之极微有增而为三者,又有反之而较前刹那减少者,前后不等也。无间缘者,于前心与后心之间,无他间隔之物体,纵经若干时前念之心法,直与后念之心法为生缘也。此缘唯局于心法,于馀法不通。又罗汉临涅槃最后心之心心所外,一切之心法,尽有此缘用。盖罗汉入于涅槃,毕竟不再起心法,故彼之最后心,失此缘用也。俱舍论七曰:「等无间缘,除阿罗汉临涅槃时最后心心所法,诸馀已生心心所法,是等无间缘性。此缘生法,等而无间,依是义立等无间名。由此色等皆不可立等无间缘,不等生故。」唯识论七曰:「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
【佛学常见辞汇】
四缘之一。(参见:四缘)
(术语)四缘之一。此乃于心心所相续上而立之缘,灭于前念之心法,己逃避而开导彼,以引起后念心法之作用也。犹如渡野中独木桥,前人避开以渡后人也。等者等同之义,前念后念其心心所之数,虽有增减,而各自之体,皆为一个,无一法而二体并起者,前念后念各为一个而相等者,谓之等。如色法不然,前刹那虽为属一极微者,然后刹那则同体之极微有增而为三者,又有反之而较前刹那减少者,前后不等也。无间缘者,于前心与后心之间,无他间隔之物体,纵经若干时前念之心法,直与后念之心法为生缘也。此缘唯局于心法,于馀法不通。又罗汉临涅槃最后心之心心所外,一切之心法,尽有此缘用。盖罗汉入于涅槃,毕竟不再起心法,故彼之最后心,失此缘用也。俱舍论七曰:「等无间缘,除阿罗汉临涅槃时最后心心所法,诸馀已生心心所法,是等无间缘性。此缘生法,等而无间,依是义立等无间名。由此色等皆不可立等无间缘,不等生故。」唯识论七曰:「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
【佛学常见辞汇】
四缘之一。(参见:四缘)
等无间缘依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开导依。谓前念之心灭而为生起后念心心所之所依也。盖后念之心心所,必俟前念之心灭,让现行之位,始得生起,故前灭之心(意根),望后念之心心所,谓之等无间缘依。
(术语)又名开导依。谓前念之心灭而为生起后念心心所之所依也。盖后念之心心所,必俟前念之心灭,让现行之位,始得生起,故前灭之心(意根),望后念之心心所,谓之等无间缘依。
等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智之一。知世俗事之智也。大乘义章十五曰:「言等智者,世俗之慧,等知诸法,故名等智。」
【佛学常见辞汇】
十智之一。(参见:十智)
(术语)十智之一。知世俗事之智也。大乘义章十五曰:「言等智者,世俗之慧,等知诸法,故名等智。」
【佛学常见辞汇】
十智之一。(参见:十智)
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小乘说十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小乘立十智,以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见谛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与烦恼相应,故称有漏智。二法智,證欲界苦集灭道之智也。三类智,證上二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谛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谛之智也。六灭智,知上下界灭谛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谛之智也。法智已下之六智,皆无漏智也。是为上之八智,但异其分类之法耳。八他心智,知他人心之智也。九尽智,既断尽一切烦恼,则知我既知苦,断集,證灭,修道。即断尽烦恼时所生之自信智也。十无生智,是限于利根罗汉所有之智也,既知断證修之事毕,更无知断證修之事,故云无生。自觉此无生而知我不再知断證修之智也。钝根之罗汉,有更退没而再要知断證修者,则不能具此智。见俱舍论二十六。【又】大乘说如来所具之十智:一三世智,于三世法通达圆明之智也。二佛法智,通达一切佛法说法度生之智也。三法界无碍智,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不相障碍之智也。四法界无边智,知众生色心诸法充满一切而无边际也。五充满一切世界智,如来从定起广大妙用周遍充满于世间之智也。六普照一切世间智,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照了无量世界之智也。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如来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摄化一切众生之智也。八知一切众生智,如来知一切众生善恶因缘之智也。九知一切法智,如来既知所化众生,复知能化诸法之智也。十知无边诸佛智,如来出现于无边诸佛世间而知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事之智也。见华严经十六。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以十智,摄一切之智:
一、世俗智 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是曰世俗智。
二、法智 欲界四谛下苦法等智,是曰法智。
三、类智 上二界四谛下苦类等智,是曰类智。
四、苦智 观苦谛得无漏智,是曰苦智。
五、集智 观集谛得无漏智,是曰集智。
六、灭智 观灭谛得无漏智,是曰灭智。
七、道智 观道谛得无漏智,是曰道智。
八、他心智 知有漏无漏心心所法,是曰他心智。
九、尽智 谓见苦乃至修道已所得,是曰尽智。
十、无生智 谓既见苦已不复更见等,是曰无生智。
(名数)大小乘说十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小乘立十智,以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见谛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与烦恼相应,故称有漏智。二法智,證欲界苦集灭道之智也。三类智,證上二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谛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谛之智也。六灭智,知上下界灭谛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谛之智也。法智已下之六智,皆无漏智也。是为上之八智,但异其分类之法耳。八他心智,知他人心之智也。九尽智,既断尽一切烦恼,则知我既知苦,断集,證灭,修道。即断尽烦恼时所生之自信智也。十无生智,是限于利根罗汉所有之智也,既知断證修之事毕,更无知断證修之事,故云无生。自觉此无生而知我不再知断證修之智也。钝根之罗汉,有更退没而再要知断證修者,则不能具此智。见俱舍论二十六。【又】大乘说如来所具之十智:一三世智,于三世法通达圆明之智也。二佛法智,通达一切佛法说法度生之智也。三法界无碍智,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不相障碍之智也。四法界无边智,知众生色心诸法充满一切而无边际也。五充满一切世界智,如来从定起广大妙用周遍充满于世间之智也。六普照一切世间智,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照了无量世界之智也。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如来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摄化一切众生之智也。八知一切众生智,如来知一切众生善恶因缘之智也。九知一切法智,如来既知所化众生,复知能化诸法之智也。十知无边诸佛智,如来出现于无边诸佛世间而知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事之智也。见华严经十六。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以十智,摄一切之智:
一、世俗智 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是曰世俗智。
二、法智 欲界四谛下苦法等智,是曰法智。
三、类智 上二界四谛下苦类等智,是曰类智。
四、苦智 观苦谛得无漏智,是曰苦智。
五、集智 观集谛得无漏智,是曰集智。
六、灭智 观灭谛得无漏智,是曰灭智。
七、道智 观道谛得无漏智,是曰道智。
八、他心智 知有漏无漏心心所法,是曰他心智。
九、尽智 谓见苦乃至修道已所得,是曰尽智。
十、无生智 谓既见苦已不复更见等,是曰无生智。
等众生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遍众生界也,该收一切众之称。起信论曰:「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
(术语)遍众生界也,该收一切众之称。起信论曰:「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
等集众德三昧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三卷,西晋竺法护译。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之异译前出。
(经名)三卷,西晋竺法护译。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之异译前出。
等慈
【佛学大辞典】
(术语)平等之慈悲也。楞严经一曰:「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中略)方行等慈不择贵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同长水疏曰:「轨则如来,行平等慈。」
【佛学常见辞汇】
平等的慈悲。
(术语)平等之慈悲也。楞严经一曰:「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中略)方行等慈不择贵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同长水疏曰:「轨则如来,行平等慈。」
【佛学常见辞汇】
平等的慈悲。
等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俗谛之别称。世俗诸法非一。
【佛学常见辞汇】
俗谛的别名。
(术语)俗谛之别称。世俗诸法非一。
【佛学常见辞汇】
俗谛的别名。
等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诸佛平等之誓愿也,指四弘誓愿而言。赞阿弥陀佛偈曰:「或睹净土兴等愿。」
(术语)诸佛平等之誓愿也,指四弘誓愿而言。赞阿弥陀佛偈曰:「或睹净土兴等愿。」
等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异称。等者平等,觉者觉悟,诸佛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智度论十曰:「诸佛等,故名为等觉。」往生论注下曰:「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又】大乘阶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萨曰等觉。是菩萨之极位也。即满足三祇百劫之修行,别教之菩萨断十一品之无明,圆教之菩萨,断四十一品之无明,将得妙觉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谓之等觉,又名一生补处、金刚心、有上士、无垢地等。四教仪四曰:「若望法云,名之为佛。望妙觉,名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止观一曰:「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璎珞经上曰:「所谓等觉性中有一人,其名金刚慧幢菩萨。住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刚三昧。(中略)坐佛道场超度三魔,复住寿万劫,化现成佛,入大寂定。等觉诸佛二谛境界外非有非无无色无心因果,二习无有遗馀。」
【佛学常见辞汇】
1。佛的别称。等是平等,觉是觉悟,诸佛的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2。大乘五十二阶位中,第五十一位,名为等觉,即十地位满,将證佛果之中间阶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名等觉,又名一生补处,或金刚心菩萨。
(术语)佛之异称。等者平等,觉者觉悟,诸佛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智度论十曰:「诸佛等,故名为等觉。」往生论注下曰:「以诸法等,故诸如来等,是故诸佛如来名为等觉。【又】大乘阶位五十二位中第五十一位之菩萨曰等觉。是菩萨之极位也。即满足三祇百劫之修行,别教之菩萨断十一品之无明,圆教之菩萨,断四十一品之无明,将得妙觉之佛果,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谓之等觉,又名一生补处、金刚心、有上士、无垢地等。四教仪四曰:「若望法云,名之为佛。望妙觉,名金刚心菩萨。亦名无垢地菩萨。」止观一曰:「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璎珞经上曰:「所谓等觉性中有一人,其名金刚慧幢菩萨。住顶寂定,以大愿力住寿百劫修千三昧,已入金刚三昧。(中略)坐佛道场超度三魔,复住寿万劫,化现成佛,入大寂定。等觉诸佛二谛境界外非有非无无色无心因果,二习无有遗馀。」
【佛学常见辞汇】
1。佛的别称。等是平等,觉是觉悟,诸佛的觉悟,平等一如,故名等觉。2。大乘五十二阶位中,第五十一位,名为等觉,即十地位满,将證佛果之中间阶段,因其智慧功德,等似妙觉,故名等觉,又名一生补处,或金刚心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