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方等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说方等时之诸经之部类也。
方等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经之总称也。观无量寿经曰:「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参见:方等)
【佛学常见辞汇】
大乘经的总称。
方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有三释:(一)约理释之。谓方者方正,等者平等,中道之理方正而生佛平等也。因此义故,方等为一切大乘经之通名。释签六曰:「此以理等名方等典。」四教仪集解上曰:「三谛共谈,理方等也。若理方等,五时之中唯除鹿苑,馀皆有之。以诸大乘经悉谈三谛,故云大乘方等经典。」阅藏知津二曰:「方等亦名方广。(中略)是则始从华严,终大涅槃,一切菩萨法藏,皆称方等经典。」元照弥陀经疏曰:「一切大乘皆以方等实相为体,方谓方广,等即平等。实相妙理,横遍诸法,故名方广。竖该凡圣,故言平等。」(二)约事释之,谓方者广之义,等者均之义。佛于第三时诸经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是限于台家之释义,种五时之方等部者是也。四教仪集解上曰:「今之方等者,四教俱说,事方等也。(中略)若事方等,正唯在于第三时也。」僧史略下曰:「方等者即周遍义也。」(三)约事理释之,谓方者方法之义,有门空门双亦门双非门四门之方法也。等者平等之理体,依四门之方法,各契平等之理,谓之方等。即方者能契之行,即事也。等者所契之理也。止观二曰:「方等者,或言广平,今言方者法也。般若有四种方法,谓四门入清凉池,即方也。所契之理平等大慧,即等也。」
【佛学常见辞汇】
方是广之义,等是均之义,佛于第三时,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
方等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方等戒坛之略称。
方等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方等三昧之忏法也。单称曰方等三昧,又云方等忏悔。
方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此为天台大师依大方等陀罗尼经制立之一种三昧行,与法华三昧皆为四种三昧中之半行半坐三昧。专行其法。而调直其心谓之三昧。止观二及方等三昧行法详记其仪轨作法。
方等戒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大乘方等之文所立之戒坛也。与南山所制之小乘戒坛相对立,摄人最为宽大者。唐代宗永泰元年始于京城建之,其后至宣宗朝,承武宗破佛之后,使于方等戒坛盛度僧尼。僧史略下曰:「代宗永泰元年三月二十八日,敕大兴善寺,方等戒坛所须,一切官给。至四月,敕京城僧尼,临坛大德各置十人,永为常式。所言方等戒坛者,盖以坛法本出于诸律,律即小乘教也。小乘教中须一一如法,片有乖违,则令受者不得戒,临坛人犯罪,故谓之律教也。若大乘方等教,即不拘根缺缘差,并皆得受,但令发大心而领纳之耳。方等者即周遍义也。(中略)禀顺方等之文而立戒坛,故名方等坛也。既不细拘禁忌,广大而平等,又可谓之广平也。宣宗承会昌沙汰之后,僧尼再得出家,恐在俗中,宁无诸过,乃令先忏深罪后得戒品。若非方等,岂容重入?取其周遍包容,故曰方等戒坛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戒坛也,方等者,大乘之别名。盖坛法出自诸律,律即小乘之教。小乘教中宜一一如法,稍有乖违,则令受者不得戒。而临坛之人为犯罪。如大乘方等即不拘根缺缘差,并得受戒,但令发大心领纳之耳。此准于大乘方等之教文而立戒坛,故名方等戒坛。唐代宗永泰元年,敕大兴善寺立之。见僧史略下。
方等忏悔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方等三昧,而忏悔六根之罪障也。
方等大云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方等无想经之异名。
方等本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普曜经之异名。对小乘部之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等而立之异名。
方等泥洹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般泥洹经之异名,二卷,失译。大乘家所传佛之涅槃记也。与法显译之大般涅槃经(小乘部中)大同小异。
方等般泥洹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西晋竺法护译。译大乘大般涅槃经之前六品而止。
方等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方等陀罗尼经之略称。
方等三昧行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随智者说,门人灌顶记。说行方等三昧之仪轨作法者。
心平等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数论二十五谛之一。与心根同。(参见:教论)
【三藏法数】
心乃肉团心,即意根也。谓之平等者,以此根能遍一切根境而生分别也。此亦五大所成,故云从五大生平等根。并前五知,五作业,共为十一根也。
四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慈(Maitri^)悲(Karun!a%)喜(Mudita%)舍(Upeks!a%)之四无量心也。从所缘之境,而谓为无量,从能起之心,而谓为等。以于平等起此心故也。增一阿含经序品曰:「迦叶端思行四等。」大乘义章十一末曰:「经中名此以为无量,亦云四等。缘于无量诸众生起,故名无量。等缘一切,故复名等。」大部补注六曰:「四等,慈悲喜舍名四无量。华严经中亦名四等,四等从心,无量从境。」增一阿含经二十一曰:「有四等心,云何为四?慈悲喜护。」【又】一字等,三世诸佛,等称为佛也。二语等,三世诸佛,等以六十四种之梵音演说也。三法等,三世佛,等得三十七之菩提分法也。四身等,三世诸佛,等有法报化之三身也。以此四等而显佛佛道同也。楞伽经三曰:「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又】一诸法等,诸法本来真如平等也。二发心等,所依之理性平等,故能发之心亦平等也。三道等,发心平等,故所行之道亦平等也。四慈悲等,所行之道平等,故所等之道所垂之慈悲亦平等也。往生论注上曰:「平等是诸法体性,以诸法平等故发心等,发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
【佛学常见辞汇】
四平等心,亦即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四等者,谓诸佛如来名字言语现身说法平等不二,以显佛佛道同也。
〔一、字等〕,字即名字也。经云: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以我与彼,字无差别,是名字等。(我者,释迦如来自谓也。彼者,指一切诸佛也。谓诸佛皆称理立名,理性平等,故同名佛也。)
〔二、语等〕,语即言语也。经云: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与诸佛同一音故,是名语等。(六十四种梵音者,一流泽、二柔软、三悦意、四可乐、五清净、六离垢、七明亮、八甘美、九乐闻、十无劣、十一圆具、十二调顺、十三无涩、十四无恶、十五善柔、十六悦耳、十七适身、十八心生勇锐、十九心喜、二十悦乐、二十一无热恼、二十二如教令、二十三善了知、二十四分明、二十五善爱、二十六令生欢喜、二十七使他如教令、二十八令他善了知、二十九如理、三十利益、三十一离重复过失、三十二如师子音、三十三如龙音、三十四如云雷吼、三十五如龙王、三十六如紧那罗妙歌、三十七如迦陵频伽、三十八如梵王、三十九如共命鸟、四十如帝释美妙、四十一如振鼓、四十二不高、四十三不下、四十四随入一切音、四十五无缺减、四十六无破坏、四十七无染污、四十八无希取、四十九具足、五十庄严、五十一显示、五十二圆满一切音、五十三诸根适悦、五十四无讥毁、五十五无轻转、五十六无动摇、五十七随入一切众会、五十八诸相具足、五十九令众生意欢喜、六十说众生心行、六十一入众生心意、六十二随众生信解、六十三闻者无其分量、六十四一切众生不能思惟称量也。)
〔三、身等〕,经云:我与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是名身等。(法身者,即法性为身也。色身者,如来丈六之应身也。)
〔四、法等〕,经云:我及彼佛,同得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无二无别,是名法等。(三十七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五力;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品也。梵语菩提,华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