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6,分15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方等经
方等坛
方等忏
方等三昧
方等戒坛
方等忏悔
方等大云经
方等本起经
方等泥洹经
方等般泥洹经
方等陀罗尼经
方等三昧行法
心平等根
四等
佛类词典(续上)
方等部方等经
方等坛
方等忏
方等三昧
方等戒坛
方等忏悔
方等大云经
方等本起经
方等泥洹经
方等般泥洹经
方等陀罗尼经
方等三昧行法
心平等根
四等
方等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说方等时之诸经之部类也。
(术语)说方等时之诸经之部类也。
方等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经之总称也。观无量寿经曰:「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参见:方等)
【佛学常见辞汇】
大乘经的总称。
(术语)大乘经之总称也。观无量寿经曰:「读诵大乘方等经典。」(参见:方等)
【佛学常见辞汇】
大乘经的总称。
方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家有三释:(一)约理释之。谓方者方正,等者平等,中道之理方正而生佛平等也。因此义故,方等为一切大乘经之通名。释签六曰:「此以理等名方等典。」四教仪集解上曰:「三谛共谈,理方等也。若理方等,五时之中唯除鹿苑,馀皆有之。以诸大乘经悉谈三谛,故云大乘方等经典。」阅藏知津二曰:「方等亦名方广。(中略)是则始从华严,终大涅槃,一切菩萨法藏,皆称方等经典。」元照弥陀经疏曰:「一切大乘皆以方等实相为体,方谓方广,等即平等。实相妙理,横遍诸法,故名方广。竖该凡圣,故言平等。」(二)约事释之,谓方者广之义,等者均之义。佛于第三时诸经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是限于台家之释义,种五时之方等部者是也。四教仪集解上曰:「今之方等者,四教俱说,事方等也。(中略)若事方等,正唯在于第三时也。」僧史略下曰:「方等者即周遍义也。」(三)约事理释之,谓方者方法之义,有门空门双亦门双非门四门之方法也。等者平等之理体,依四门之方法,各契平等之理,谓之方等。即方者能契之行,即事也。等者所契之理也。止观二曰:「方等者,或言广平,今言方者法也。般若有四种方法,谓四门入清凉池,即方也。所契之理平等大慧,即等也。」
【佛学常见辞汇】
方是广之义,等是均之义,佛于第三时,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
(术语)台家有三释:(一)约理释之。谓方者方正,等者平等,中道之理方正而生佛平等也。因此义故,方等为一切大乘经之通名。释签六曰:「此以理等名方等典。」四教仪集解上曰:「三谛共谈,理方等也。若理方等,五时之中唯除鹿苑,馀皆有之。以诸大乘经悉谈三谛,故云大乘方等经典。」阅藏知津二曰:「方等亦名方广。(中略)是则始从华严,终大涅槃,一切菩萨法藏,皆称方等经典。」元照弥陀经疏曰:「一切大乘皆以方等实相为体,方谓方广,等即平等。实相妙理,横遍诸法,故名方广。竖该凡圣,故言平等。」(二)约事释之,谓方者广之义,等者均之义。佛于第三时诸经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是限于台家之释义,种五时之方等部者是也。四教仪集解上曰:「今之方等者,四教俱说,事方等也。(中略)若事方等,正唯在于第三时也。」僧史略下曰:「方等者即周遍义也。」(三)约事理释之,谓方者方法之义,有门空门双亦门双非门四门之方法也。等者平等之理体,依四门之方法,各契平等之理,谓之方等。即方者能契之行,即事也。等者所契之理也。止观二曰:「方等者,或言广平,今言方者法也。般若有四种方法,谓四门入清凉池,即方也。所契之理平等大慧,即等也。」
【佛学常见辞汇】
方是广之义,等是均之义,佛于第三时,广说藏通别圆四教,均益利钝之机,故名方等。
方等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方等戒坛之略称。
(术语)方等戒坛之略称。
方等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方等三昧之忏法也。单称曰方等三昧,又云方等忏悔。
(术语)方等三昧之忏法也。单称曰方等三昧,又云方等忏悔。
方等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此为天台大师依大方等陀罗尼经制立之一种三昧行,与法华三昧皆为四种三昧中之半行半坐三昧。专行其法。而调直其心谓之三昧。止观二及方等三昧行法详记其仪轨作法。
(术语)此为天台大师依大方等陀罗尼经制立之一种三昧行,与法华三昧皆为四种三昧中之半行半坐三昧。专行其法。而调直其心谓之三昧。止观二及方等三昧行法详记其仪轨作法。
方等戒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依大乘方等之文所立之戒坛也。与南山所制之小乘戒坛相对立,摄人最为宽大者。唐代宗永泰元年始于京城建之,其后至宣宗朝,承武宗破佛之后,使于方等戒坛盛度僧尼。僧史略下曰:「代宗永泰元年三月二十八日,敕大兴善寺,方等戒坛所须,一切官给。至四月,敕京城僧尼,临坛大德各置十人,永为常式。所言方等戒坛者,盖以坛法本出于诸律,律即小乘教也。小乘教中须一一如法,片有乖违,则令受者不得戒,临坛人犯罪,故谓之律教也。若大乘方等教,即不拘根缺缘差,并皆得受,但令发大心而领纳之耳。方等者即周遍义也。(中略)禀顺方等之文而立戒坛,故名方等坛也。既不细拘禁忌,广大而平等,又可谓之广平也。宣宗承会昌沙汰之后,僧尼再得出家,恐在俗中,宁无诸过,乃令先忏深罪后得戒品。若非方等,岂容重入?取其周遍包容,故曰方等戒坛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戒坛也,方等者,大乘之别名。盖坛法出自诸律,律即小乘之教。小乘教中宜一一如法,稍有乖违,则令受者不得戒。而临坛之人为犯罪。如大乘方等即不拘根缺缘差,并得受戒,但令发大心领纳之耳。此准于大乘方等之教文而立戒坛,故名方等戒坛。唐代宗永泰元年,敕大兴善寺立之。见僧史略下。
(术语)依大乘方等之文所立之戒坛也。与南山所制之小乘戒坛相对立,摄人最为宽大者。唐代宗永泰元年始于京城建之,其后至宣宗朝,承武宗破佛之后,使于方等戒坛盛度僧尼。僧史略下曰:「代宗永泰元年三月二十八日,敕大兴善寺,方等戒坛所须,一切官给。至四月,敕京城僧尼,临坛大德各置十人,永为常式。所言方等戒坛者,盖以坛法本出于诸律,律即小乘教也。小乘教中须一一如法,片有乖违,则令受者不得戒,临坛人犯罪,故谓之律教也。若大乘方等教,即不拘根缺缘差,并皆得受,但令发大心而领纳之耳。方等者即周遍义也。(中略)禀顺方等之文而立戒坛,故名方等坛也。既不细拘禁忌,广大而平等,又可谓之广平也。宣宗承会昌沙汰之后,僧尼再得出家,恐在俗中,宁无诸过,乃令先忏深罪后得戒品。若非方等,岂容重入?取其周遍包容,故曰方等戒坛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戒坛也,方等者,大乘之别名。盖坛法出自诸律,律即小乘之教。小乘教中宜一一如法,稍有乖违,则令受者不得戒。而临坛之人为犯罪。如大乘方等即不拘根缺缘差,并得受戒,但令发大心领纳之耳。此准于大乘方等之教文而立戒坛,故名方等戒坛。唐代宗永泰元年,敕大兴善寺立之。见僧史略下。
方等忏悔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方等三昧,而忏悔六根之罪障也。
(术语)行方等三昧,而忏悔六根之罪障也。
方等大云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方等无想经之异名。
(经名)大方等无想经之异名。
方等本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普曜经之异名。对小乘部之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等而立之异名。
(经名)普曜经之异名。对小乘部之修行本起经,中本起经等而立之异名。
方等泥洹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般泥洹经之异名,二卷,失译。大乘家所传佛之涅槃记也。与法显译之大般涅槃经(小乘部中)大同小异。
(经名)般泥洹经之异名,二卷,失译。大乘家所传佛之涅槃记也。与法显译之大般涅槃经(小乘部中)大同小异。
方等般泥洹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西晋竺法护译。译大乘大般涅槃经之前六品而止。
(经名)二卷,西晋竺法护译。译大乘大般涅槃经之前六品而止。
方等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方等陀罗尼经之略称。
(经名)大方等陀罗尼经之略称。
方等三昧行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随智者说,门人灌顶记。说行方等三昧之仪轨作法者。
(书名)一卷,随智者说,门人灌顶记。说行方等三昧之仪轨作法者。
心平等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数论二十五谛之一。与心根同。(参见:教论)
【三藏法数】
心乃肉团心,即意根也。谓之平等者,以此根能遍一切根境而生分别也。此亦五大所成,故云从五大生平等根。并前五知,五作业,共为十一根也。
(术语)数论二十五谛之一。与心根同。(参见:教论)
【三藏法数】
心乃肉团心,即意根也。谓之平等者,以此根能遍一切根境而生分别也。此亦五大所成,故云从五大生平等根。并前五知,五作业,共为十一根也。
四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慈(Maitri^)悲(Karun!a%)喜(Mudita%)舍(Upeks!a%)之四无量心也。从所缘之境,而谓为无量,从能起之心,而谓为等。以于平等起此心故也。增一阿含经序品曰:「迦叶端思行四等。」大乘义章十一末曰:「经中名此以为无量,亦云四等。缘于无量诸众生起,故名无量。等缘一切,故复名等。」大部补注六曰:「四等,慈悲喜舍名四无量。华严经中亦名四等,四等从心,无量从境。」增一阿含经二十一曰:「有四等心,云何为四?慈悲喜护。」【又】一字等,三世诸佛,等称为佛也。二语等,三世诸佛,等以六十四种之梵音演说也。三法等,三世佛,等得三十七之菩提分法也。四身等,三世诸佛,等有法报化之三身也。以此四等而显佛佛道同也。楞伽经三曰:「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又】一诸法等,诸法本来真如平等也。二发心等,所依之理性平等,故能发之心亦平等也。三道等,发心平等,故所行之道亦平等也。四慈悲等,所行之道平等,故所等之道所垂之慈悲亦平等也。往生论注上曰:「平等是诸法体性,以诸法平等故发心等,发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
【佛学常见辞汇】
四平等心,亦即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四等者,谓诸佛如来名字言语现身说法平等不二,以显佛佛道同也。
〔一、字等〕,字即名字也。经云: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以我与彼,字无差别,是名字等。(我者,释迦如来自谓也。彼者,指一切诸佛也。谓诸佛皆称理立名,理性平等,故同名佛也。)
〔二、语等〕,语即言语也。经云: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与诸佛同一音故,是名语等。(六十四种梵音者,一流泽、二柔软、三悦意、四可乐、五清净、六离垢、七明亮、八甘美、九乐闻、十无劣、十一圆具、十二调顺、十三无涩、十四无恶、十五善柔、十六悦耳、十七适身、十八心生勇锐、十九心喜、二十悦乐、二十一无热恼、二十二如教令、二十三善了知、二十四分明、二十五善爱、二十六令生欢喜、二十七使他如教令、二十八令他善了知、二十九如理、三十利益、三十一离重复过失、三十二如师子音、三十三如龙音、三十四如云雷吼、三十五如龙王、三十六如紧那罗妙歌、三十七如迦陵频伽、三十八如梵王、三十九如共命鸟、四十如帝释美妙、四十一如振鼓、四十二不高、四十三不下、四十四随入一切音、四十五无缺减、四十六无破坏、四十七无染污、四十八无希取、四十九具足、五十庄严、五十一显示、五十二圆满一切音、五十三诸根适悦、五十四无讥毁、五十五无轻转、五十六无动摇、五十七随入一切众会、五十八诸相具足、五十九令众生意欢喜、六十说众生心行、六十一入众生心意、六十二随众生信解、六十三闻者无其分量、六十四一切众生不能思惟称量也。)
〔三、身等〕,经云:我与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是名身等。(法身者,即法性为身也。色身者,如来丈六之应身也。)
〔四、法等〕,经云:我及彼佛,同得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无二无别,是名法等。(三十七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五力;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品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术语)慈(Maitri^)悲(Karun!a%)喜(Mudita%)舍(Upeks!a%)之四无量心也。从所缘之境,而谓为无量,从能起之心,而谓为等。以于平等起此心故也。增一阿含经序品曰:「迦叶端思行四等。」大乘义章十一末曰:「经中名此以为无量,亦云四等。缘于无量诸众生起,故名无量。等缘一切,故复名等。」大部补注六曰:「四等,慈悲喜舍名四无量。华严经中亦名四等,四等从心,无量从境。」增一阿含经二十一曰:「有四等心,云何为四?慈悲喜护。」【又】一字等,三世诸佛,等称为佛也。二语等,三世诸佛,等以六十四种之梵音演说也。三法等,三世佛,等得三十七之菩提分法也。四身等,三世诸佛,等有法报化之三身也。以此四等而显佛佛道同也。楞伽经三曰:「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来应供等正觉,于大众中唱如是言:我尔时作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佛。云何四等?谓字等、语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又】一诸法等,诸法本来真如平等也。二发心等,所依之理性平等,故能发之心亦平等也。三道等,发心平等,故所行之道亦平等也。四慈悲等,所行之道平等,故所等之道所垂之慈悲亦平等也。往生论注上曰:「平等是诸法体性,以诸法平等故发心等,发心等故道等,道等故大慈悲等。」
【佛学常见辞汇】
四平等心,亦即慈悲喜舍之四无量心。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四等者,谓诸佛如来名字言语现身说法平等不二,以显佛佛道同也。
〔一、字等〕,字即名字也。经云:若字称我为佛,彼字亦称一切诸佛,以我与彼,字无差别,是名字等。(我者,释迦如来自谓也。彼者,指一切诸佛也。谓诸佛皆称理立名,理性平等,故同名佛也。)
〔二、语等〕,语即言语也。经云: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与诸佛同一音故,是名语等。(六十四种梵音者,一流泽、二柔软、三悦意、四可乐、五清净、六离垢、七明亮、八甘美、九乐闻、十无劣、十一圆具、十二调顺、十三无涩、十四无恶、十五善柔、十六悦耳、十七适身、十八心生勇锐、十九心喜、二十悦乐、二十一无热恼、二十二如教令、二十三善了知、二十四分明、二十五善爱、二十六令生欢喜、二十七使他如教令、二十八令他善了知、二十九如理、三十利益、三十一离重复过失、三十二如师子音、三十三如龙音、三十四如云雷吼、三十五如龙王、三十六如紧那罗妙歌、三十七如迦陵频伽、三十八如梵王、三十九如共命鸟、四十如帝释美妙、四十一如振鼓、四十二不高、四十三不下、四十四随入一切音、四十五无缺减、四十六无破坏、四十七无染污、四十八无希取、四十九具足、五十庄严、五十一显示、五十二圆满一切音、五十三诸根适悦、五十四无讥毁、五十五无轻转、五十六无动摇、五十七随入一切众会、五十八诸相具足、五十九令众生意欢喜、六十说众生心行、六十一入众生心意、六十二随众生信解、六十三闻者无其分量、六十四一切众生不能思惟称量也。)
〔三、身等〕,经云:我与诸佛法身及色身相好无有差别,是名身等。(法身者,即法性为身也。色身者,如来丈六之应身也。)
〔四、法等〕,经云:我及彼佛,同得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无二无别,是名法等。(三十七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五力;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品也。梵语菩提,华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