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6,分15页显示 上一页 8 9 10 11 12 14 15 下一页
平等福业
孝养父母等业
受持三归等业
发菩提心等业
法等
佛灭度后,我等以何为师?
佛灭度后,我等依何法住?
十地等觉为四依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
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
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
平等因果
等觉性
佛类词典(续上)
分位等流平等福业
孝养父母等业
受持三归等业
发菩提心等业
法等
佛灭度后,我等以何为师?
佛灭度后,我等依何法住?
十地等觉为四依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
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
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
平等因果
等觉性
分位等流
【三藏法数】
谓眼等诸识,各随自类转变。如眼识乃至身识,皆从第八种子识而生;对于色等诸尘,名等流果。若第六识从种子识而生起诸分别,亦名等流果。而识与尘分位各同,故名分位等流。(种子识即藏识也。等流果者,谓眼识与色尘乃至身识与触尘各为等流,而识与尘皆名果也。第六识即意识也。)
谓眼等诸识,各随自类转变。如眼识乃至身识,皆从第八种子识而生;对于色等诸尘,名等流果。若第六识从种子识而生起诸分别,亦名等流果。而识与尘分位各同,故名分位等流。(种子识即藏识也。等流果者,谓眼识与色尘乃至身识与触尘各为等流,而识与尘皆名果也。第六识即意识也。)
平等福业
【三藏法数】
谓修行之人,能持戒律,不兴恶想,梵行端严,语言和雅,以平等慈悲爱护之心,普覆一切有情,令得安隐;以平等心,而能致福,是为平等福业也。
谓修行之人,能持戒律,不兴恶想,梵行端严,语言和雅,以平等慈悲爱护之心,普覆一切有情,令得安隐;以平等心,而能致福,是为平等福业也。
孝养父母等业
【三藏法数】
谓若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则必慈心不杀,修行十善,是为净业。(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
谓若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则必慈心不杀,修行十善,是为净业。(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
受持三归等业
【三藏法数】
谓归依佛法僧宝,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为净业。
谓归依佛法僧宝,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为净业。
发菩提心等业
【三藏法数】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发无上道心,深信因果,诵大乘经,劝进行者,是为净业。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发无上道心,深信因果,诵大乘经,劝进行者,是为净业。
法等
【三藏法数】
经云:我及彼佛,同得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无二无别,是名法等。(三十七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五力;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品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经云:我及彼佛,同得三十七品菩提分法,无二无别,是名法等。(三十七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五力;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舍觉分,定觉分,念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品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佛灭度后,我等以何为师?
【三藏法数】
佛答言:汝问以何为师者,当知尸波罗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梵语尸波罗,华言戒。)
佛答言:汝问以何为师者,当知尸波罗戒是汝大师,依之修行,能得出世甚深定慧。(梵语尸波罗,华言戒。)
佛灭度后,我等依何法住?
【三藏法数】
佛答言:汝问依何法住者,当知依四念处,严心而住。一、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二、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三、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四、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一切比丘,应当依此四念处住。(观受者,受即领纳之义,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领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也。不在内外者,心不在六根名内;不在六尘名外;根尘之中,名为中间。)
佛答言:汝问依何法住者,当知依四念处,严心而住。一、观身性相,同于虚空,名身念处;二、观受不在内外,不住中间,名受念处;三、观心但有名字,名字性离,名心念处;四、观法不得善法,不得不善法,名法念处。一切比丘,应当依此四念处住。(观受者,受即领纳之义,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领纳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境也。不在内外者,心不在六根名内;不在六尘名外;根尘之中,名为中间。)
十地等觉为四依
【三藏法数】
十地亦圆教位次也。等觉者,去后妙觉位,犹有一等,故名为等。胜前诸位,故称为觉,即最后心菩萨也。谓此菩萨,渐尽无明之源,将满圆极之果,胜用具足,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證果,而可依止。故为四依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十地亦圆教位次也。等觉者,去后妙觉位,犹有一等,故名为等。胜前诸位,故称为觉,即最后心菩萨也。谓此菩萨,渐尽无明之源,将满圆极之果,胜用具足,能令众生闻法开解,修行證果,而可依止。故为四依也。(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一
【三藏法数】
执有法者,谓外道于五阴等法,执为实有也。有等性者,谓执五阴等法,皆有自性也。其体定一者,谓法之与性其体各无差别,故云定一。(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执有法者,谓外道于五阴等法,执为实有也。有等性者,谓执五阴等法,皆有自性也。其体定一者,谓法之与性其体各无差别,故云定一。(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执有法与有等性其体定异
【三藏法数】
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各自不同,故云定异。
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各自不同,故云定异。
执有法与有等性亦一亦异
【三藏法数】
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亦同亦不同,故云亦一亦异。
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亦同亦不同,故云亦一亦异。
执有法与有等性非一非异
【三藏法数】
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非同非不同,故云非一非异。
谓外道执法与性其体非同非不同,故云非一非异。
平等因果
【三藏法数】
谓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平等因果。自第四十九卷至第五十二卷,共二品。前普贤行品,辩因该果海;后如来出现品,明果彻因源,因果不二,故名平等因果也。
谓第七重会普光明殿,说平等因果。自第四十九卷至第五十二卷,共二品。前普贤行品,辩因该果海;后如来出现品,明果彻因源,因果不二,故名平等因果也。
等觉性
【三藏法数】
谓此位菩萨,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
【三藏法数】
谓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
谓此位菩萨,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
【三藏法数】
谓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