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善等界系
【佛学次第统编】
善等界系。
一、欲界 有四心,善心、不善心、有覆无记心、无覆无记心。
二、色界 有三心,除不善。
三、无色界 有三心,亦除不善。
因等四缘
【佛学次第统编】
有为诸法,从因缘生。如幻假有,谓色法及诸种子,依二缘生。心法依四缘生。所谓四缘者:一因缘,二等无间缘,三所缘缘,四增上缘也。
一、因缘 谓有为法亲辨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
一、种子 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有漏无漏、色非色、报非报等功能差别,能引次后自类功能,及起同时自类果,此唯望彼。是因缘性。
二、现行 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极劣无记,馀薰本识。生自类种,此唯望彼,是因缘性。
二、等无间缘 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生定。心所与心,虽恒俱转,而相应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设离别殊异,故得互作等无间缘。心与心所,如何似一?同一所缘,同一所依,同一时转,同一性摄,是故似一也。
三、所缘缘 谓若有法,是带已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
一、亲 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
二、疏 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
四、增上缘 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馀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馀。有为无为,皆有不障之力,谓之胜势用。与违顺法,能得为缘,谓之或顺或违。如何与违法得为缘?如夫霜雪,与违青之黄叶为增上缘,非前灭法,此顺违用。于四处转,生住成得,四事别故。
识等五支
【佛学次第统编】
「五种熏发」名言熏习发识等种,未必一时。虽有前后,杂乱不定。于生果相,未辨何前,何者为后。然此五种,由业熏发,必是同时,由行熏识业力种成。令五种子,一时转变,于生死位,能生自果而已。
「识等次叙」识等五种由业熏发,虽实同时,而依主伴。总别胜劣,因果相异,故诸圣教,假说前后,谓本识为生异熟主故。馀四为伴,是助伴生。就彼四中,名色是总。而体性宽,馀三是别。而义用狭,就后三中六处以受等依是胜,馀二以依处生是劣,就后二中,触以能生生受是因,受以触所生是果也。或依当来生起分位,现在已起分位,有次第故。说有前后,非行熏时,及实生果有其前后,谓续生时因识相显,次根未满,名色相显。次根满时,六处明盛。依斯发触,因触起受,尔时乃名受果究竟也。
遍等三性
【佛学次第统编】
遍等三性者:
一、遍计所执性 谓由彼彼虚妄分别,遍计种种所遍计物,谓所妄执蕴处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此所妄执自性差别,总名遍计所执自性。如是自性,都无所有,理教推徵不可得故,谓之遍计所执。周遍计度,故名遍计。如于绳上,妄执为蛇。而实我法,离于心心所体见相分等,如绳外别无实蛇也。
二、依他起性 谓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名依他起。
三、圆成实性 谓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简自共相虚空我等。此圆成实性与彼依他起性,譬如麻之与绳,水之与波,既非是异,亦非不异。
等觉位
【佛学次第统编】
经云:「如来逆流,如是菩萨顺行而至,觉际入交,名为等觉。」疏云:「此位将明菩萨始觉,等于如来妙觉,故先举如来,而言逆流者。盖谓如来,已先證入妙觉果海,无复进取,但惟不舍众生,倒驾慈航,逆流而出。而此菩萨,乃言顺行而至者,谓其进取未竟,方趣果海,顺流而入也。觉际入交者,菩萨始觉,与佛妙觉,分齐正齐,但顺背之不同耳。」
十个等量身
【佛学次第统编】
佛之法身,其量等于一切有为无为之诸法,今统收之为十三,但存大数,以显无应,故云十也。
一、一切众生量等身      八、法界量等身
二、一切法量等身       九、虚空界量等身
三、一切刹界量等身      十、无等界量等身
四、一切三世量等身      十一、一切愿量等身
五、一切佛量等身       十二、一切行者量等身
六、一切语言量等身      十三、寂灭涅槃槃界量等身
七、真如量等身
心所等法
【佛学次第统编】
心所四十六 大地法十,大善地法十,大烦恼地法六,大不善地法二,小烦恼地法十,不定地法八。
十地法十 爱、乃至三摩地。
大善地法十 信、乃至勤。
大烦恼地法六 痴、乃至掉举。
大不善地法二 无惭、无愧。
小烦恼地法十 忿、乃至憍。
不定地法八 寻、乃至疑。
心所五十一 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
遍行五 作意、触、受、想、思。
五受 苦、乐、忧、喜、舍。
别境五 欲、胜解、念、三摩地、慧。
善十一 信、乃至不害。
烦恼六 贪、乃至不正见。
随烦恼二十 忿、乃至散乱。
不定四 睡眠、恶作、寻、伺。
不相应行法十四 得、乃至句身。
心不相应行法二十四 得乃至不和合性。
无为法三 择灭、非择灭、虚空。
无为法五 虚空、乃至真如。
二等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断等〕,谓佛极解脱道初发起时,一切众生所有无明之惑,一时究竟顿断,此举如来望众生界无有一法而非清净,故名断等。
〔二、得等〕,谓佛初成道得满始觉之时,一切众生始觉之智皆得满足,此举众生望佛世尊所有无明等惑,皆悉清净,无所障碍,故名得等。
四句──常等四句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常句〕,谓外道计过去世之我,即是今世之我,相续不断,执之为常,即堕常见。是名常句。
〔二、无常句〕,谓外道计我今世始生,不从过去之因,执为无常,即堕断见。是名无常句。
〔三、亦常亦无常句〕,谓外道见上二执皆有过失,便计我是常,身是无常;若尔,离身则无有我,此亦成过。是名亦常亦无常句。
〔四、非常非无常句〕,谓外道计身有异故非常,我不异故非无常;若尔,离身亦无有我,此亦成过。是名非常非无常句。
断等
【三藏法数】
谓佛极解脱道初发起时,一切众生所有无明之惑,一时究竟顿断,此举如来望众生界无有一法而非清净,故名断等。
得等
【三藏法数】
谓佛初成道得满始觉之时,一切众生始觉之智皆得满足,此举众生望佛世尊所有无明等惑,皆悉清净,无所障碍,故名得等。
受正平等戒
【三藏法数】
谓修行人能受持如来正戒,一切平等,不生分别差别之见,顿绝妄想邪思之心,戒体圆明,而得解脱,究竟至于无上菩提,无有退转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受邪不等戒
【三藏法数】
谓邪见之人,随逐恶知识,以分别心,受持邪戒,而堕于人我、断常、憍慢、贪欲、瞋恚、愚痴,种种差别邪见,不知出要解脱之道也。
不贪珍味,美恶均等
【三藏法数】
谓如来乞食,入诸聚落,随施所得,不贪珍味,若美若恶,而无分别,是名不贪珍味,美恶均等。
慈悲平等,大作利益
【三藏法数】
谓如来无有饥渴羸损瘦乏等苦,为众生故,以平等慈悲,现行乞食,广作利益,是名慈悲平等,大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