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6,分15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等觉已下
等觉金刚心
等观
圣无动尊安镇家国等法
准提念诵观行等法
福等三业
语等
实相平等礼
弥卢等心
济诸方等学经
方等忏法
蕴等三科相摄
相等四分
苦等五受
佛类词典(续上)
等觉大士等觉已下
等觉金刚心
等观
圣无动尊安镇家国等法
准提念诵观行等法
福等三业
语等
实相平等礼
弥卢等心
济诸方等学经
方等忏法
蕴等三科相摄
相等四分
苦等五受
等觉大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等觉位之菩萨同。
(术语)与等觉位之菩萨同。
等觉已下
【佛学大辞典】
(杂语)等觉者,一生补处菩萨之名。如今弥勒菩萨是也。下地望之,虽与佛等。然有极细一品无明未尽。故犹称菩萨。言下者,指下位九地三贤。
(杂语)等觉者,一生补处菩萨之名。如今弥勒菩萨是也。下地望之,虽与佛等。然有极细一品无明未尽。故犹称菩萨。言下者,指下位九地三贤。
等觉金刚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菩萨经三祇百劫修行登因地最后之等觉位,入金刚喻定也。金刚喻定者,正将成佛时所入之定,知慧坚固,故以金刚为喻,一念打破无始无明而到达无上佛果之因位最后道心也。
(术语)谓菩萨经三祇百劫修行登因地最后之等觉位,入金刚喻定也。金刚喻定者,正将成佛时所入之定,知慧坚固,故以金刚为喻,一念打破无始无明而到达无上佛果之因位最后道心也。
等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平等观念事理也。无量寿经下曰:「等观三界,空无所有。」涅槃经一曰:「等观众生,如视一子。」
【佛学常见辞汇】
平等观念一切事理。
(术语)一切平等观念事理也。无量寿经下曰:「等观三界,空无所有。」涅槃经一曰:「等观众生,如视一子。」
【佛学常见辞汇】
平等观念一切事理。
圣无动尊安镇家国等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金刚智译。说安镇法。在宫庭谓为安镇法。在民众谓为安宅法。
(经名)一卷,唐金刚智译。说安镇法。在宫庭谓为安镇法。在民众谓为安宅法。
准提念诵观行等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之异名。
(修法)七俱胝佛母准提大明陀罗尼经之异名。
福等三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也。一福业,为欲界之善业,感生可爱之果,而利益有情,故名福业。二非福业,为欲界之不善业,感生非爱之果,而损害有情,故曰非福业。三不动业,为色无色两界之善业,感不动之果,故曰不动业。
【佛学次第统编】
福等三业者:
一、福业 谓感欲界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受之善业是也。前是人天总业,后是五趣别业也。福者胜义,其相殊胜,自体及果,俱可爱乐,故名为福。
二、非福业 谓感恶趣异熟,及顺五趣异熟之不善业是也。初是三恶趣总业,后是五趣别业也。非福者劣义,其相鄙劣,自体及果,俱不可乐,故名非福。
三、不动业 谓感色无色界异熟,及顺色无色受之业是也。前是总业,后是别业也。此业以定所摄,定于自处,受其果报。不如欲界散业,遇缘而转,得馀趣处受报,故名不动。或定地摄,名为不动,以定能住于一境也。
(名数)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也。一福业,为欲界之善业,感生可爱之果,而利益有情,故名福业。二非福业,为欲界之不善业,感生非爱之果,而损害有情,故曰非福业。三不动业,为色无色两界之善业,感不动之果,故曰不动业。
【佛学次第统编】
福等三业者:
一、福业 谓感欲界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受之善业是也。前是人天总业,后是五趣别业也。福者胜义,其相殊胜,自体及果,俱可爱乐,故名为福。
二、非福业 谓感恶趣异熟,及顺五趣异熟之不善业是也。初是三恶趣总业,后是五趣别业也。非福者劣义,其相鄙劣,自体及果,俱不可乐,故名非福。
三、不动业 谓感色无色界异熟,及顺色无色受之业是也。前是总业,后是别业也。此业以定所摄,定于自处,受其果报。不如欲界散业,遇缘而转,得馀趣处受报,故名不动。或定地摄,名为不动,以定能住于一境也。
语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等之一。诸佛之言音为同等无二不增不减者。见楞伽经三。
【三藏法数】
语即言语也。经云: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与诸佛同一音故,是名语等。(六十四种梵音者,一流泽、二柔软、三悦意、四可乐、五清净、六离垢、七明亮、八甘美、九乐闻、十无劣、十一圆具、十二调顺、十三无涩、十四无恶、十五善柔、十六悦耳、十七适身、十八心生勇锐、十九心喜、二十悦乐、二十一无热恼、二十二如教令、二十三善了知、二十四分明、二十五善爱、二十六令生欢喜、二十七使他如教令、二十八令他善了知、二十九如理、三十利益、三十一离重复过失、三十二如师子音、三十三如龙音、三十四如云雷吼、三十五如龙王、三十六如紧那罗妙歌、三十七如迦陵频伽、三十八如梵王、三十九如共命鸟、四十如帝释美妙、四十一如振鼓、四十二不高、四十三不下、四十四随入一切音、四十五无缺减、四十六无破坏、四十七无染污、四十八无希取、四十九具足、五十庄严、五十一显示、五十二圆满一切音、五十三诸根适悦、五十四无讥毁、五十五无轻转、五十六无动摇、五十七随入一切众会、五十八诸相具足、五十九令众生意欢喜、六十说众生心行、六十一入众生心意、六十二随众生信解、六十三闻者无其分量、六十四一切众生不能思惟称量也。)
(术语)四等之一。诸佛之言音为同等无二不增不减者。见楞伽经三。
【三藏法数】
语即言语也。经云:谓我六十四种梵音,言语相生,无增无减,无有差别,与诸佛同一音故,是名语等。(六十四种梵音者,一流泽、二柔软、三悦意、四可乐、五清净、六离垢、七明亮、八甘美、九乐闻、十无劣、十一圆具、十二调顺、十三无涩、十四无恶、十五善柔、十六悦耳、十七适身、十八心生勇锐、十九心喜、二十悦乐、二十一无热恼、二十二如教令、二十三善了知、二十四分明、二十五善爱、二十六令生欢喜、二十七使他如教令、二十八令他善了知、二十九如理、三十利益、三十一离重复过失、三十二如师子音、三十三如龙音、三十四如云雷吼、三十五如龙王、三十六如紧那罗妙歌、三十七如迦陵频伽、三十八如梵王、三十九如共命鸟、四十如帝释美妙、四十一如振鼓、四十二不高、四十三不下、四十四随入一切音、四十五无缺减、四十六无破坏、四十七无染污、四十八无希取、四十九具足、五十庄严、五十一显示、五十二圆满一切音、五十三诸根适悦、五十四无讥毁、五十五无轻转、五十六无动摇、五十七随入一切众会、五十八诸相具足、五十九令众生意欢喜、六十说众生心行、六十一入众生心意、六十二随众生信解、六十三闻者无其分量、六十四一切众生不能思惟称量也。)
实相平等礼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七种礼佛)
【三藏法数】
谓人礼佛,前正观中,犹存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若见佛可尊可敬,见凡可卑可慢,起此之心,即成邪执。故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能礼所礼,其性空寂,是名实相平等礼。
(术语)(参见:七种礼佛)
【三藏法数】
谓人礼佛,前正观中,犹存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若见佛可尊可敬,见凡可卑可慢,起此之心,即成邪执。故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能礼所礼,其性空寂,是名实相平等礼。
弥卢等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六十心)
(术语)(参见:六十心)
六十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日经住心品大日如来分别瑜伽行者之心相,答金刚手菩萨之问。谓一贪心,随顺染法也。二无贪心,随顺无染法也。三瞋心,随顺怒法也。四慈心,随顺慈法修行也。五痴心,不观法之是非善恶,遇便信受也。六智心,顺修殊胜增上法也。七决定心,尊教命如说修行也。八疑心,随所闻常生不决定心也。九闇心,于无疑虑之法生疑虑也。十明心,于不疑虑之法无疑虑修行也。十一积聚心,以无量为一为性也。十二斗心,互相是非为性也。十三诤心,于自己而生是非也。十四无诤心,是非俱舍也。十五天心,心思随念成就也。十六阿修罗心,乐处生死也。十七龙心,思念广大之资财也。十八人心,思念利他也。十九女心,随顺欲情也。二十自在心,思惟欲我一切如意也。二十一商人心,顺修初收聚后分析法也。二十二农夫心,须随顺初广闻而后求法也。二十三河心,顺修依因二边法也。二十四陂池心,随顺渴无厌足法也。二十五井心,如是思惟深复甚深也。二十六守护心。唯此心实,馀心不实也。二十七悭心,随顺为己,不与他法也。二十八狸心,顺修徐进法也。二十九狗心,得少分以为喜足也。三十迦楼罗心,随顺朋党羽翼法也。三十一鼠心,思惟断诸系缚也。三十二歌咏心,三十三舞心,修行如是法,我当上升种种神变也。三十四击鼓心,顺修是法,我常击法鼓也。三十五室宅心,顺修自护身法也。三十六师子心,修行一切无怯弱法也。三十七鸺鹠心,常暗夜思念也。三十八乌心,一切处惊怖思念也。三十九罗刹心,于善中发起不善也。四十刺心,一切处发起恶作为性也。四十一窟心,顺修为入窟法也。四十二风心,遍一切处发起为性也。四十三水心,顺修洗濯一切不善法也。四十四火心,炽盛炎势为性也。四十五泥心,四十六显色心,类彼为性也。四十七板心,顺修随量法,舍弃馀善故也。四十八迷心,所执异所思异也。四十九毒药心,顺修无生分法也。五十罥索心,一切处住于我缚为性也。五十一械心,二足止住为性也。五十二云心,常作降雨思念也。五十三田心,常如是修事自身也。五十四盐心,所思念彼复增加思念也。五十五剃刀心,唯如是依止剃除法也。五十六弥卢等心,常思惟心高举为性也。五十七海等心,常如是受用自身而住也。五十八穴等心,先决定彼后复变改为性也。五十九受生心,诸有修习行业彼生也,六十心,梵本缺文,阿阇梨言缺一猿猴心,行者之心散乱不住一处也。大日经疏二曰:「然此六十心。或时行者本性偏多。或由行道用心。发动先习。或一时杂起。或次第而生。当于一切时留心觉察。自然得顺净菩提心。」
(名数)大日经住心品大日如来分别瑜伽行者之心相,答金刚手菩萨之问。谓一贪心,随顺染法也。二无贪心,随顺无染法也。三瞋心,随顺怒法也。四慈心,随顺慈法修行也。五痴心,不观法之是非善恶,遇便信受也。六智心,顺修殊胜增上法也。七决定心,尊教命如说修行也。八疑心,随所闻常生不决定心也。九闇心,于无疑虑之法生疑虑也。十明心,于不疑虑之法无疑虑修行也。十一积聚心,以无量为一为性也。十二斗心,互相是非为性也。十三诤心,于自己而生是非也。十四无诤心,是非俱舍也。十五天心,心思随念成就也。十六阿修罗心,乐处生死也。十七龙心,思念广大之资财也。十八人心,思念利他也。十九女心,随顺欲情也。二十自在心,思惟欲我一切如意也。二十一商人心,顺修初收聚后分析法也。二十二农夫心,须随顺初广闻而后求法也。二十三河心,顺修依因二边法也。二十四陂池心,随顺渴无厌足法也。二十五井心,如是思惟深复甚深也。二十六守护心。唯此心实,馀心不实也。二十七悭心,随顺为己,不与他法也。二十八狸心,顺修徐进法也。二十九狗心,得少分以为喜足也。三十迦楼罗心,随顺朋党羽翼法也。三十一鼠心,思惟断诸系缚也。三十二歌咏心,三十三舞心,修行如是法,我当上升种种神变也。三十四击鼓心,顺修是法,我常击法鼓也。三十五室宅心,顺修自护身法也。三十六师子心,修行一切无怯弱法也。三十七鸺鹠心,常暗夜思念也。三十八乌心,一切处惊怖思念也。三十九罗刹心,于善中发起不善也。四十刺心,一切处发起恶作为性也。四十一窟心,顺修为入窟法也。四十二风心,遍一切处发起为性也。四十三水心,顺修洗濯一切不善法也。四十四火心,炽盛炎势为性也。四十五泥心,四十六显色心,类彼为性也。四十七板心,顺修随量法,舍弃馀善故也。四十八迷心,所执异所思异也。四十九毒药心,顺修无生分法也。五十罥索心,一切处住于我缚为性也。五十一械心,二足止住为性也。五十二云心,常作降雨思念也。五十三田心,常如是修事自身也。五十四盐心,所思念彼复增加思念也。五十五剃刀心,唯如是依止剃除法也。五十六弥卢等心,常思惟心高举为性也。五十七海等心,常如是受用自身而住也。五十八穴等心,先决定彼后复变改为性也。五十九受生心,诸有修习行业彼生也,六十心,梵本缺文,阿阇梨言缺一猿猴心,行者之心散乱不住一处也。大日经疏二曰:「然此六十心。或时行者本性偏多。或由行道用心。发动先习。或一时杂起。或次第而生。当于一切时留心觉察。自然得顺净菩提心。」
济诸方等学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大乘方广总持经之异译。
(经名)一卷,西晋竺法护译。大乘方广总持经之异译。
方等忏法
【佛学大辞典】
(修法)天台大师依大方等陀罗尼经所说,有方等三昧行法一卷。
(修法)天台大师依大方等陀罗尼经所说,有方等三昧行法一卷。
蕴等三科相摄
【佛学次第统编】
蕴等三科开合不同,实乃相摄。
一、五蕴中色蕴之五根五境,即十二处中之十处,十八界中之十界。
二、五蕴中受想行三蕴,及色蕴中之无表色,与三种无为(三无为见后文),即十二处之法处,十八界之法界。
三、五蕴之识蕴,即十二处之意处,十八界中意界,及六识界之七界。
三科相摄,所以欲分说者,如偈言(愚根乐三故,说蕴处界三),谓愚有三种:或愚于色,或愚于心,或愚心色。又根有三种:谓或利、或中、或钝,乐亦有三种:谓或乐略、或乐中、或乐广。故分说三。
蕴等三科相摄
┌一、愚心…………合色开心为说五蕴
三种愚┤二、愚色…………合心开色为说十二处
└三、愚心色………开心开色为说十八界
蕴等三科开合不同,实乃相摄。
一、五蕴中色蕴之五根五境,即十二处中之十处,十八界中之十界。
二、五蕴中受想行三蕴,及色蕴中之无表色,与三种无为(三无为见后文),即十二处之法处,十八界之法界。
三、五蕴之识蕴,即十二处之意处,十八界中意界,及六识界之七界。
三科相摄,所以欲分说者,如偈言(愚根乐三故,说蕴处界三),谓愚有三种:或愚于色,或愚于心,或愚心色。又根有三种:谓或利、或中、或钝,乐亦有三种:谓或乐略、或乐中、或乐广。故分说三。
蕴等三科相摄
┌一、愚心…………合色开心为说五蕴
三种愚┤二、愚色…………合心开色为说十二处
└三、愚心色………开心开色为说十八界
相等四分
【佛学次第统编】
于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谓相分、见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一、相分 相、谓相状也。所缘为义,纵缘于心。以心为相,亦唯所缘。相分之心,不能缘故。色尘有青黄等相状,声尘有执受非执受等相状,香尘有香臭差别,味尘有甘辛等相状,缘触有坚湿等相状,第六识缘法尘随则有色心相状,第七识缘第八见分带我法之相状,第八识缘种子五根器界带其相状也。
二、见分 见、谓见照也。能缘为义,心性明了能照前境,名之为见。
三、自證分 此缘自用故名自證,即指见分名曰自用,见分是第三分缘外之用也。亦名自体分,对馀三分以明自体。
四、證自證分 第三体用名为自證,此第四分能證知彼,是故名曰證自證分也。
第二分唯缘第一,第三能缘第二第四,第四唯缘第三,相分见分自体三种,即所能量量果别也。如以尺丈量于物时,物为所量,尺为能量。解数之智,名为量果。心等量境,类亦应然。果是何义?成满因义。谓第二分,以第三为果,自为能量。第三缘见,以第四为果,能量可知。缘第四时,即以第四为果。第四缘第三,为果同此。四分是识之义用分,非是体名,强指其体,即自證分也。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后二是内。初唯所缘,后三通二。第二分通现等三量,第三第四皆现量摄。
于心心所,若细分别,应有四分:谓相分、见分、自證分、證自證分。
一、相分 相、谓相状也。所缘为义,纵缘于心。以心为相,亦唯所缘。相分之心,不能缘故。色尘有青黄等相状,声尘有执受非执受等相状,香尘有香臭差别,味尘有甘辛等相状,缘触有坚湿等相状,第六识缘法尘随则有色心相状,第七识缘第八见分带我法之相状,第八识缘种子五根器界带其相状也。
二、见分 见、谓见照也。能缘为义,心性明了能照前境,名之为见。
三、自證分 此缘自用故名自證,即指见分名曰自用,见分是第三分缘外之用也。亦名自体分,对馀三分以明自体。
四、證自證分 第三体用名为自證,此第四分能證知彼,是故名曰證自證分也。
第二分唯缘第一,第三能缘第二第四,第四唯缘第三,相分见分自体三种,即所能量量果别也。如以尺丈量于物时,物为所量,尺为能量。解数之智,名为量果。心等量境,类亦应然。果是何义?成满因义。谓第二分,以第三为果,自为能量。第三缘见,以第四为果,能量可知。缘第四时,即以第四为果。第四缘第三,为果同此。四分是识之义用分,非是体名,强指其体,即自證分也。此四分中前二是外,后二是内。初唯所缘,后三通二。第二分通现等三量,第三第四皆现量摄。
苦等五受
【佛学次第统编】
分受心所以为五受:
一、乐 领顺境相,谓适悦身,(五识名身)说名乐受。
二、喜 领顺境相,适悦心者,(意识名心)说名喜受。
三、苦 领违境相,谓逼迫身,说名苦受。
四、忧 领违境相,逼迫心者,说名忧受。
五、舍 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不乐受。
苦乐尤重,五识相应无分别故,忧喜轻微,意识相应有分别故。
七八二识,唯舍相应。第六意识,五受相应,眼等五识,三受相应,谓苦乐舍。
分受心所以为五受:
一、乐 领顺境相,谓适悦身,(五识名身)说名乐受。
二、喜 领顺境相,适悦心者,(意识名心)说名喜受。
三、苦 领违境相,谓逼迫身,说名苦受。
四、忧 领违境相,逼迫心者,说名忧受。
五、舍 领中容境相,于身于心非逼非悦,名不苦不乐受。
苦乐尤重,五识相应无分别故,忧喜轻微,意识相应有分别故。
七八二识,唯舍相应。第六意识,五受相应,眼等五识,三受相应,谓苦乐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