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雷光第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雷光第,陕西省西安府咸宁县人,同进士出身。光绪十五年(1889年),参加光绪己丑科殿试,登进士三甲42名。同年五月,著主事,分部学习。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谢道隆(1852~1915),字颂臣,又作颂丞;因排行第四,人称「谢四」。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卜居于田心仔庄(今台中县丰原市),以务农为业。至其父谢树棠习岐黄之术,以医药活人。谢氏为丘逢甲表兄,早年从苗栗文人谢锡朋受书,后入广东寓台文人吴子光门下,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光绪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1890)在自宅设「养閒轩」,傅锡祺、张丽俊于此时受业门下。光绪二十年(1894)应大雅张家之请,授学于「学海轩」。张书炳、张德林、张晓峰,皆为其弟子。台湾割让之际,谢氏募集义勇军,率「诚」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今桃园县芦竹乡);后因义军节节败退,遂西渡避难。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台,隐于医。曾与林痴仙、林资修、连雅堂等文士交游唱和,酒酣耳热之馀,往往痛陈时事。明治卅九年(1906)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俗称「睦督科」);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称为「小东山」。春秋佳日,招友朋,携名妓,为文酒之会。如是数年,竟抑郁以终。谢氏著有《小东山诗存》,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谢秋涛刊印;民国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后又有友人题谢氏咏生圹之诗,集为《科山生圹诗集》,录有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之诗作 。兹以谢文昌刊印的《小东山诗存》为底本,参照郑鹏云《师友风义录》、王松《台阳诗话》、连横《台湾诗乘》、陈汉光《台湾诗录》及王建竹《台中诗乘》等编校。
全台诗
谢道隆(1852~1915),字颂臣,又作颂丞;因排行第四,因此友人称之为「谢四」。光绪年间秀才。原籍广东大埔,乾隆年间曾祖来台开垦,卜居于田心仔庄(今台中县丰原市),以务农为业;至其父谢树棠始习岐黄之术,以医药活人。谢氏为丘逢甲表兄,早年从苗栗谢锡朋受书,后入吴子光门下,与筱云山庄吕汝修、吕汝玉兄弟交谊颇深。光绪元年(1875)以第五名入府学;光绪十六年(1890)应大雅张家之请授学于「学海轩」。傅锡祺、张书柄、张德林皆为其弟子。台湾割让之际,谢氏募集义勇军,率「诚」字正中营驻扎头前庄(今桃园县芦竹乡);后因义军节节败退,遂西渡避难。明治二十九年(1896)始再度返台。隐于医,与林痴仙、林资修、连横等人过往甚密。酒酣耳热之馀,往往痛陈时事。晚年自营生圹于大甲溪右锅底窝;又于风景幽美处筑草堂,称为「小东山」。春秋佳日,招友朋,携名妓,为文酒之会。如是数年,遂抑郁而终。 谢氏著有《小东山诗存》,民国三十四年(1945)九月,由其子谢秋涛刊印;民国六十三年(1974)再由其孙谢文昌二度刊印。共收古今体诗一百一十首。另收丘逢甲、林痴仙等唱和诗三十四首。后来又有题谢氏咏生圹之诗,集为《科山生圹诗集》,当时名流洪弃生、连雅堂、蔡启运、陈基六均有诗收录其中〖参考王国璠《台湾先贤著作提要》,新竹:新竹社教馆,1958年。〗。以下所收诗作,据谢文昌刊印的《小东山诗存》,及其后所附《科山生圹诗集》进行编校。(施懿琳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山阳人,字子上,号槐西。光绪间为翰林院待诏。在戊戌变法前二十年,即言若依魏源师夷长技之言,行之三十年,可无遭外人侵凌之祸。有《涌翠山房集》。
晚晴簃诗汇·卷一八○
高延第,字子上,江苏山阳人。官翰林院待诏。有《涌翠山房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5—1914 【介绍】: 清浙江瑞安人,字叔容,一作叔颂,号缦庵。光绪十六年进士,由编修历官湖北候补道。二十一年,参加上海强学会,曾上疏指出朝政壅蔽之患,在于不通中外之情与上下之情。通训诂,工诗。有《瑞安百咏》、《缦庵遗稿》。
刘蓉第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刘蓉第,顺天府昌平州人,同进士出身。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参加光绪乙未科殿试,登进士三甲39名。同年五月,授内阁中书。
叶新第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叶新第,安徽省徽州府黟县人,进士出身。光绪十五年(1889年),登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十六年四月,散馆,著以部属用。1893年,接替张朝锡任福建永安县知县一职,1908年,由刘念慈接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59—1898 【介绍】: 清四川富顺人,字裴村。光绪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在官十余年,因谳狱忤长官,遂退而绝迹不至署。戊戌夏,以陈宝箴荐,加四品卿衔参与新政。政变被杀,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介白堂诗文集》。
维基
刘光第(1861年6月18日—1898年9月28日),原名光谦,字德星,号裴村、又号古愚、吉六,四川富顺南赵化镇西街风景间处人,祖籍福建武平,客家人,清末政治人物,进士出身。光绪九年(1883年)癸未科殿试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同年五月,著以主事分部学习,任刑部主事。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入保国会。因参与维新变法,被慈禧太后处斩。与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等人并称戊戌六君子。
刘崇伦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刘崇伦(1885年—1937年)字雅扶,原籍直隶大名府,生于福建福州,中国实业家,福州电气公司创始人。清朝光绪十一年(1885年),刘崇伦生于福州,在家中排行第五。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赴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学习电气技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毕业归国。
李维第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李维第,直隶省深州人,进士出身。光绪三十年,会试第200名;殿试登进士三甲第100名,后分发为知县。
霍元甲 朝代:晚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868—1909 【介绍】: 清直隶静海人,字俊卿。家传武术迷踪艺。父霍恩第有三子,元甲居次,合叔伯兄弟计之,排行第四,人称霍四爷。天津有俄国大力士狂妄称霸,元甲击败之,逐其出境。在上海与英国大力士奥比音相约比武,奥比音至期胆怯逃匿。元甲以国势积弱,外人讥我为“东亚病夫”,欲提倡武术,在上海创建精武体育会。成立仅两月而逝。

人物简介

百度百科
陈叔通(1876年—1966年2月17日),名敬第,中国政治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浙江杭州人。清末翰林。甲午战争后留学日本,曾参加戊戌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后,任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此后,长期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董事、浙江兴业银行董事等职。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抗战胜利前夕,参加筹组上海市各界人民团体联合会。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联合会第一、二、三届主任委员。1966年2月17日卒于北京。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陈方恪(1891-1966) 字彦通,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三立子。震旦学院毕业,曾任南京南方大学文学院院长。有《殢香馆词》、《浩翠楼词》、《鸾陂词》。
彦通词录
1891-1966。字彦通,斋号屯云阁、浩翠楼、鸾陂草堂。江西义宁州(今九江修水县)人,出生于祖父陈宝箴武昌湖北布政使衙署内。近代诗坛领袖陈三立第四子,家族排行第七,故人称“陈家老七”、“彦老七”。有《陈方恪诗词集》。
适屦集·和观堂词·序
刖足适屦,言非顺也。然庄生有谓,忘足,屦之适也;忘腰,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则有几乎道矣。予于壬申(1932)九月末,居匡庐,自秋涉冬,屦衍归轪,时迫岁暮,云雪荒荒,空山寂寥。伏处小楼,轧沕昏旦,每至深夜,狂飙撼屋,石落有声,一灯荧然。饥鼠出壁,彷徨偃啸,无复自聊。枕函适有彊村老人辑刻《观堂词》一卷,为海宁王静安所著。喜其清丽有则,且词仅二十三阕,率多小令平调。因尽取而和之,不若长调有锵声揣韵之烦也。每夕少则二三阕,多至五六阕,始则比辞按律,句句而为之,继则令家人挹卷于前,随诵而成之。仅数宵,而全什毕矣。举凡夜之所思,昼之所接,尘之所经,有情无情,有意无意,如呓如呆,如讔如谲,有因有感,无感无因,一寓于此。不独他人读之,不知所谓,即自读之,亦不知所谓何也。亦唯曰:藉以自遣而已。或曰:为遣之具多矣,博簺奕棋,胥足以为欢,何必自苦若是。不知余夙好遐思,且苦宾对,博奕非一人之事也,苟为遣则同,亦讵定彼之为乐,斯之为苦乎。初则就其韵以域其思,久之滂洋自恣,不知其果有韵无韵也。古之人所谓既得而忘筌蹄者非耶。是吾有刖之忘,而得屦之适矣。更何有执著于其间哉。于是家人请录一通藏于家。夫所遣者既逝矣,则遣之者亦可以不存,姑委之箧衍,俟他日读之,可以验当日情日,聊志岁月而已。并取王君原作附于后,戏题曰适屦集。至谓可以言词而示世,则吾岂敢。 岁在昭阳作噩夏正之夕。鸾陂居士识于庐山羖岭之松门别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