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
一朝符瑞,四十万人同
《汉书》卷九十九上〈王莽列传上〉~4046~
始,风益州令塞外蛮夷献白雉,元始元年正月,莽白太后下诏,以白雉荐宗庙。群臣因奏言太后「委任大司马莽定策安宗庙。故大司马霍光有安宗庙之功,益封三万户,畴其爵邑,比萧相国。莽宜如光故事。」太后问公卿曰:「诚以大司马有大功当著之邪?将以骨肉故欲异之也?」于是群臣乃盛陈「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圣王之法,臣有大功则生有美号,故周公及身在而托号于周。莽有定国安汉家之大功,宜赐号曰安汉公,益户,畴爵邑,上应古制,下准行事,以顺天心。」太后诏尚书具其事。……莽既尊重,欲以女配帝为皇后,以固其权,奏言:「皇帝即位三年,长秋宫未建,液廷媵未充。乃者,国家之难,本从亡嗣,配取不正。请考论五经,定取礼,正十二女之义,以广继嗣。博采二王后及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长安者适子女。」事下有司,上女名,王氏女多在选中者。莽恐其与己女争,即上言:「身亡德,子材下,不宜与女并采。」太后以为至诚,乃下诏曰:「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庶民、诸生、郎吏以上守阙上书者日千馀人,公卿大夫或诣廷中,或伏省户下,咸言:「明诏圣德巍巍如彼,安汉公盛勋堂堂若此,今当立后,独奈何废公女?天下安所归命!愿得公女为天下母。」莽遣长史以下分部晓止公卿及诸生,而上书者愈甚。太后不得已,听公卿采莽女。莽复自白:「宜博选众女。」公卿争曰:「不宜采诸女以贰正统。」莽白:「愿见女。」太后遣长乐少府、宗正、尚书令纳采见女,还奏言:「公女渐渍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有诏遣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庙,杂加卜筮,皆曰:「兆遇金水王相,卦遇父母得位,所谓『康强』之占,『逢吉』之符也。」信乡侯佟上言:「春秋,天子将娶于纪,则褒纪子称侯,安汉公国未称古制。」事下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封后父百里,尊而不臣,以重宗庙,孝之至也。佟言应礼,可许。请以新野田二万五千六百顷益封莽,满百里。」莽谢曰:「臣莽子女诚不足以配至尊,复听议,益封臣莽。伏自惟念,得托肺腑,获爵土,如使子女诚能奉称圣德,臣莽国邑足以共朝贡,不须复加益地之宠。愿归所益。」太后许之。有司奏「故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莽深辞让,受四千万,而以其三千三百万予十一媵家。群臣复言:「今皇后受聘,踰群妾亡几。」有诏,复益二千三百万,合为三千万。莽复以其千万分予九族贫者。……五年正月,祫祭明堂,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馀人,徵助祭。礼毕,封孝宣曾孙信等三十六人为列侯,馀皆益户赐爵,金帛之赏各有数。是时,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者皆叩头言,宜亟加赏于安汉公。
始,风益州令塞外蛮夷献白雉,元始元年正月,莽白太后下诏,以白雉荐宗庙。群臣因奏言太后「委任大司马莽定策安宗庙。故大司马霍光有安宗庙之功,益封三万户,畴其爵邑,比萧相国。莽宜如光故事。」太后问公卿曰:「诚以大司马有大功当著之邪?将以骨肉故欲异之也?」于是群臣乃盛陈「莽功德致周成白雉之瑞,千载同符。圣王之法,臣有大功则生有美号,故周公及身在而托号于周。莽有定国安汉家之大功,宜赐号曰安汉公,益户,畴爵邑,上应古制,下准行事,以顺天心。」太后诏尚书具其事。……莽既尊重,欲以女配帝为皇后,以固其权,奏言:「皇帝即位三年,长秋宫未建,液廷媵未充。乃者,国家之难,本从亡嗣,配取不正。请考论五经,定取礼,正十二女之义,以广继嗣。博采二王后及周公孔子世列侯在长安者适子女。」事下有司,上女名,王氏女多在选中者。莽恐其与己女争,即上言:「身亡德,子材下,不宜与女并采。」太后以为至诚,乃下诏曰:「王氏女,朕之外家,其勿采。」庶民、诸生、郎吏以上守阙上书者日千馀人,公卿大夫或诣廷中,或伏省户下,咸言:「明诏圣德巍巍如彼,安汉公盛勋堂堂若此,今当立后,独奈何废公女?天下安所归命!愿得公女为天下母。」莽遣长史以下分部晓止公卿及诸生,而上书者愈甚。太后不得已,听公卿采莽女。莽复自白:「宜博选众女。」公卿争曰:「不宜采诸女以贰正统。」莽白:「愿见女。」太后遣长乐少府、宗正、尚书令纳采见女,还奏言:「公女渐渍德化,有窈窕之容,宜承天序,奉祭祀。」有诏遣大司徒、大司空策告宗庙,杂加卜筮,皆曰:「兆遇金水王相,卦遇父母得位,所谓『康强』之占,『逢吉』之符也。」信乡侯佟上言:「春秋,天子将娶于纪,则褒纪子称侯,安汉公国未称古制。」事下有司,皆曰:「古者天子封后父百里,尊而不臣,以重宗庙,孝之至也。佟言应礼,可许。请以新野田二万五千六百顷益封莽,满百里。」莽谢曰:「臣莽子女诚不足以配至尊,复听议,益封臣莽。伏自惟念,得托肺腑,获爵土,如使子女诚能奉称圣德,臣莽国邑足以共朝贡,不须复加益地之宠。愿归所益。」太后许之。有司奏「故事,聘皇后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莽深辞让,受四千万,而以其三千三百万予十一媵家。群臣复言:「今皇后受聘,踰群妾亡几。」有诏,复益二千三百万,合为三千万。莽复以其千万分予九族贫者。……五年正月,祫祭明堂,诸侯王二十八人,列侯百二十人,宗室子九百馀人,徵助祭。礼毕,封孝宣曾孙信等三十六人为列侯,馀皆益户赐爵,金帛之赏各有数。是时,吏民以莽不受新野田而上书者前后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人,及诸侯、王公、列侯、宗室见者皆叩头言,宜亟加赏于安汉公。
《漢語大詞典》:玉册
亦作“ 玉策 ”。
(1).古代册书的一种。帝王祭祀告天或上尊号用之。用玉简制成。 晋 左思 《魏都赋》:“闚玉策於金縢,案图籙於石室。” 唐 岑参 《送许子擢第因寄王大昌龄》诗:“皇帝受玉册,群臣罗天庭。”《宋史·舆服志六》:“册制,用珉玉简,长一尺二寸,阔一寸二分。” 清 汪懋麟 《登岱行》:“ 泰山 之神何洋洋,昭祀七十有二王。金函玉册降天府,岂但拜祷来下方。”
(2).传说中天子受命的符瑞。《晋书·元帝纪》:“于时有玉册见於 临安 ,白玉麒麟神璽出於 江寧 ,其文曰‘长寿万年’,日有重晕,皆以为中兴之象焉。”参见“ 册书 ”。
(3).珍藏的秘籍。 北周 庾信 《进象经赋表》:“九州既奠,近对《河图》,四辙中绳,全观玉策。”
(4).指仙道之书。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封泰山禅梁父》:“俗説 岱宗 上金篋玉策,能知人年寿修短。”《后汉书·方术传序》:“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於明灵之府,封縢於瑶坛之上者,靡得而闚也。”
(5).花灯名。《履园丛话·阅古·元石础》引 清 陆果泉 《石础歌》:“玉册流星鐙影散,《太平》新曲今谁哦。”自注:“ 士诚 盛时,尝于元夜张鐙,有玉册、流星、万点金、百花团诸名目。”
(1).古代册书的一种。帝王祭祀告天或上尊号用之。用玉简制成。 晋 左思 《魏都赋》:“闚玉策於金縢,案图籙於石室。” 唐 岑参 《送许子擢第因寄王大昌龄》诗:“皇帝受玉册,群臣罗天庭。”《宋史·舆服志六》:“册制,用珉玉简,长一尺二寸,阔一寸二分。” 清 汪懋麟 《登岱行》:“ 泰山 之神何洋洋,昭祀七十有二王。金函玉册降天府,岂但拜祷来下方。”
(2).传说中天子受命的符瑞。《晋书·元帝纪》:“于时有玉册见於 临安 ,白玉麒麟神璽出於 江寧 ,其文曰‘长寿万年’,日有重晕,皆以为中兴之象焉。”参见“ 册书 ”。
(3).珍藏的秘籍。 北周 庾信 《进象经赋表》:“九州既奠,近对《河图》,四辙中绳,全观玉策。”
(4).指仙道之书。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封泰山禅梁父》:“俗説 岱宗 上金篋玉策,能知人年寿修短。”《后汉书·方术传序》:“神经怪牒,玉策金绳,关扃於明灵之府,封縢於瑶坛之上者,靡得而闚也。”
(5).花灯名。《履园丛话·阅古·元石础》引 清 陆果泉 《石础歌》:“玉册流星鐙影散,《太平》新曲今谁哦。”自注:“ 士诚 盛时,尝于元夜张鐙,有玉册、流星、万点金、百花团诸名目。”
《漢語大詞典》:金符
(1).犹符命。古代谓天赐与人君的符瑞,以为受命之凭证。《尚书璇玑钤》:“ 汤 受金符帝籙,白狼衔钩入 殷 朝。” 南朝 齐 孔稚圭 《褚先生伯玉碑》:“盖事详於玉牒,理焕於金符。”
(2).古代帝王授予臣属的信物,包括铜虎符、金鱼符、金符牌等。 南朝 齐 谢朓 《思归赋》:“施银黄之沃若,剖金符之陆离。” 唐 王维 《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之二:“返葬金符守,同归石窌妻。”《元史·百官志三》:“大都尚饮局,秩从六品。 中统 四年始置。设大使、副使各一员,俱带金符。掌醖造上用细酒。”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王振鹏》:“后拜千户,佩金符,总海运。”
(2).古代帝王授予臣属的信物,包括铜虎符、金鱼符、金符牌等。 南朝 齐 谢朓 《思归赋》:“施银黄之沃若,剖金符之陆离。” 唐 王维 《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之二:“返葬金符守,同归石窌妻。”《元史·百官志三》:“大都尚饮局,秩从六品。 中统 四年始置。设大使、副使各一员,俱带金符。掌醖造上用细酒。”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王振鹏》:“后拜千户,佩金符,总海运。”
《漢語大詞典》:纬候(緯候)
(1).纬书与《尚书中候》的合称。亦为纬书的通称。《后汉书·方术传序》:“至乃《河》《洛》之文,龟龙之图, 箕子 之术, 师旷 之书,纬候之部,鈐决之符,皆所以探抽冥賾,参验人区,时有可闻者焉。” 李贤 注:“纬,七经纬也。候,《尚书中候》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正纬》:“夫六经彪炳,而纬候稠迭。” 明 宋濂 《唐思诚墓铭》:“相与辨诸子是非,凡九十种;餘及僻隐纬候之书,又数十家。” 清 何琇 《樵香小记·洛书》:“且神龟背负,经典无文,其説皆出于纬候。”参见“ 纬书 ”。
(2).谶纬之学。多指天象符瑞、占验灾异之术。《北齐书·宋景业传》:“明《周易》,为阴阳纬候之学,兼明歷数。”《新五代史·楚世家·马殷》:“ 师周 勇健豪侠,颇通纬候、兵书。”《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四年》:“帝閲 护 书记,有假託符命妄造异谋者,皆坐诛;唯得 庾季才 书两纸,盛言纬候灾祥,宜返政归权,帝赐 季才 粟三百石,帛二百段,迁太中大夫。” 胡三省 注:“纬,谓七纬日月五星之行,失行则为灾。候,谓月令七十二候,失节则为灾。”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郭子兴本姓陈》:“ 元 末有 陈某 者,不知何许人,精识纬候,知王气在东南。”
(2).谶纬之学。多指天象符瑞、占验灾异之术。《北齐书·宋景业传》:“明《周易》,为阴阳纬候之学,兼明歷数。”《新五代史·楚世家·马殷》:“ 师周 勇健豪侠,颇通纬候、兵书。”《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四年》:“帝閲 护 书记,有假託符命妄造异谋者,皆坐诛;唯得 庾季才 书两纸,盛言纬候灾祥,宜返政归权,帝赐 季才 粟三百石,帛二百段,迁太中大夫。” 胡三省 注:“纬,谓七纬日月五星之行,失行则为灾。候,谓月令七十二候,失节则为灾。”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郭子兴本姓陈》:“ 元 末有 陈某 者,不知何许人,精识纬候,知王气在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