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韵府拾遗 缉韵》:王笠
世说补王笠不仕佯狂作聋每说话即画字
《漢語大詞典》:苏公笠(蘇公笠)
竹笠名。相传为 宋 苏轼 贬官 惠州 时所倡制。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韩公帕苏公笠:“ 惠州 嘉应 妇女多戴笠。笠周围缀以绸帛,以遮风日。名曰苏公笠, 眉山 遗製也。”
《國語辭典》:烟蓑雨笠(煙蓑雨笠)  拼音:yān suō yǔ lì
在山林雨雾中戴著斗笠,穿著蓑衣。比喻隐士。宋。苏轼〈书晁说之考牧图后〉:「烟蓑雨笠长林下,老去而今空见画。」
《国语辞典》:小笠原群岛(小笠原群岛)  拼音:xiǎo lì yuán qún dǎo
群岛名。位于日本东南、琉球岛之东的太平洋中,由近三十个火山岛组成,属热带气候。本属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军托管,一九六八年归还日本。居民多从事农业。也译作「波柠群岛」。
《国语辞典》:戴著斗笠亲嘴(戴著斗笠亲嘴)  拼音:dài zhe dǒu lì qīn zuǐ
(歇后语)差著一个帽子。比喻有很大的距离。《儒林外史》第一四回:「我说二三百银,你就说二三十两,戴著斗笠亲嘴──差著一帽子。」
《国语辞典》:戴笠荷锄(戴笠荷锄)  拼音:dài lì hè chú
戴著斗笠,扛著锄头。指农夫。如:「炎炎夏日,戴笠荷锄的农夫正辛勤的在田间工作。」
《国语辞典》:车笠之盟(车笠之盟)  拼音:jū lì zhī méng
古代越俗与人结盟,封土为祭,祝曰:「君乘车,我带笠,它日相逢下车揖。君担簦,我跨马,它日相逢为君下。」见晋。周处〈风土纪〉。后遂用车笠之盟比喻友谊深笃。
分类:结盟封土
《分类字锦》:荷笠遮面
皮日休 雨中游包山精舍诗 薜带轻束腰,荷笠低遮面。
分类:
《漢語大詞典》:裨笠
亦作“ 裨苙 ”。 鸟名。即鵧鷑。亦名鹎鵊。似鸠,身黑尾长而有冠。春分始见,凌晨先鸡而鸣,其声“加格加格”,农家以为下田之候,俗称催明鸟。《淮南子·说林训》“乌力胜日,而服於鵻礼” 汉 高诱 注:“鵻礼,尔雅谓裨苙, 秦 人谓之祀祝,间蚕时晨鸣人舍者,鸿鸟皆畏之。” 清 钱大昕 《答问七》:“问:鵧鷑字从并,释文所载 谢 、 郭 、《字林》诸音皆不相近,何故?曰:古本作裨笠…… 高氏 后汉 人,所见本尚是裨字,鵻、裨音相近。礼、笠声相转也,今本字从并,盖卑之转,而诸家音犹从卑声。 谢氏 读符悲切,读鵧为裨也。”参阅 清 郝懿行 《尔雅义疏·释鸟》
分類:鸟名尾长
《漢語大詞典》:戴着斗笠亲嘴(戴着斗笠親嘴)
歇后语。意谓差得远,够不着。儒林外史第十四回:“我説二三百银子,你就説二三十两,‘戴着斗笠亲嘴--差着一帽子。’怪不得人説你们‘诗云子曰’的人难説话。”
分類:歇后语
《漢語大詞典》:戴笠乘车(戴笠乘車)
古代 越 地风俗淳朴,凡初与人交,即封土坛,祭以鸡犬,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意即不以贵贱而使交情有所变易。见 晋 周处 《风土记》。后以“戴笠乘车”喻贫贱之交或贵贱相逢,不忘旧交。 清 许宝善 《集贤宾·友砚斋》套曲:“莽天涯似星云散,问何时更戴笠乘车?”
《漢語大詞典》:戴笠故交
谓贫贱之交。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 香岩 、 倦圃 ,领袖一时。唯时戴笠故交,担簦才子,竝与讌游之席,各传酬和之篇。”参见“ 戴笠乘车 ”。
《漢語大詞典》:戴笠乘车(戴笠乘車)
古代 越 地风俗淳朴,凡初与人交,即封土坛,祭以鸡犬,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我步行,君乘马,他日相逢君当下。”意即不以贵贱而使交情有所变易。见 晋 周处 《风土记》。后以“戴笠乘车”喻贫贱之交或贵贱相逢,不忘旧交。 清 许宝善 《集贤宾·友砚斋》套曲:“莽天涯似星云散,问何时更戴笠乘车?”
《國語辭典》:乘车戴笠(乘車戴笠)  拼音:chéng chē dài lì
古时越人性率朴,与人结交有礼仪,封土坛,祭以鸡犬,祝曰:「卿虽乘车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车揖。」见晋。周处《风土记》。比喻情谊深笃,不因贵贱而改变。唐。元稹〈酬东川李相公十六韵启〉:「昔楚人始交,必有乘车戴笠不忘相揖之誓,诚以为富贵不相忘之难也。」
《漢語大詞典》:村笠
借指戴着斗笠的农人。 清 唐孙华 《春日漫成》诗:“平桥浅水通村笠,草市斜阳颭酒旗。”
分類:斗笠农人
《漢語大詞典》:氍笠
一种毡帽。《说唐》第四回:“见一员壮士,撞围而入,头戴 范阳 氍笠,身穿皂色箭衣。”
分類:毡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