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笛 → 篴笛”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朗笛
清亮的笛声。 晋 陆机 《顺东西门行》:“激朗笛,弹哀筝,取乐今日尽欢情。” 唐 王勃 《梓潼南江泛舟序》:“亦有嘉餚旨酒,鸣絃朗笛,以补寻幽之致焉。”
分類:清亮笛声
《漢語大詞典》:龙篴(龍篴)
见“ 龙笛 ”。
《漢語大詞典》:龙笛(龍笛)
亦作“ 龙篴 ”。 指笛。据说其声似水中龙鸣,故称。语本 汉 马融 《长笛赋》:“龙鸣水中不见已,截竹吹之声相似。”后则多指管首为龙形的笛。 唐 虞世南 《琵琶赋》:“叶笙鏞之律吕,叅钟石之经纬,於是凤簫輟吹,龙笛韜吟。” 宋 姜夔 《卜算子·吏部梅花八咏》词:“象笔带香题,龙笛吟春咽。”元史·礼乐志五:“龙笛,制如笛,七孔,横吹之,管首制龙头,衔同心结带。”
分類:据说水中
《漢語大詞典》:武溪笛
汉 马援 门生 爰寄生 善吹笛, 马援 作《武溪深》和之,叹水深湍急,涉渡艰难。后用为赠别之曲。 唐 李群玉 《将之京国赠薛员外》诗:“莫奏 武溪 笛,且登 仲宣 楼;亨通与否闭,物理相沉浮。”参见“ 武溪深 ”。
《漢語大詞典》:武溪深
古歌曲名。 晋 崔豹 古今注·音乐:“《武溪深》,乃 马援 南征之所作也。 援 门生 爰寄生 善吹笛, 援 作歌以和之,名曰《武溪深》。其曲曰:滔滔 武溪 一何深,鸟飞不度,兽不能临,嗟哉 武溪 多毒淫!”
《高级汉语词典》:号笛  拼音:hào dí
人们认为起源于凯尔特但流行于英国的单簧管乐器,由木质或骨质间有指孔的管身以及号角式号口和嘴子构成
《骈字类编》:笛词(笛词)
贵耳录东坡水龙吟笛词八字谥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此笛之质也龙须半剪凤膺微涨玉肌匀绕此笛之状也木落淮南雨晴云梦月明风袅此笛之时也自中郎不见将军去后知孤负秋多少此笛之事也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此笛之人也绮窗学弄凉州初试霓裳未了此笛之曲也嚼微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此笛之音也为使君洗尽蛮烟瘴雨作霜天晓此笛之功也
《漢語大詞典》:雅笛
乐器名。正调之笛。 唐 李百药 《笙赋》:“纵调文于雅笛,留神思于和笙。”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笛有雅笛,有羌笛。其形制所始,旧説皆不同。”
《高级汉语词典》:哨笛  拼音:shào dí
小笛或竖笛;尤指教鸟鸣叫用的笛
《国语辞典》:魔笛  拼音:mó dí
歌剧名。奥地利作曲家莫札特的最后一出歌剧,属于德文歌唱剧类型。为英语Magic Flute、德语Die Zauberflöte的意译。西元一七九一年九月三十一日在维也纳首演。现为各大剧院经常演出的剧目之一。
《国语辞典》:竖笛(竖笛)  拼音:shù dí
乐器名,吹管乐器。参见「单簧管」条。
《国语辞典》:直笛  拼音:zhí dí
乐器名。一种直持吹奏的笛子。
《漢語大詞典》:腰篴
见“ 腰笛 ”。
《漢語大詞典》:腰笛
亦作“ 腰篴 ”。
(1).系在腰间的短笛。 唐 于濆 《山村晓思》诗:“牧童披短簑,腰笛期烟渚。”《中国歌谣资料·美妙的腰笛啊》:“美妙的腰笛啊!只有你最了解我的心。”
(2).指腰悬短笛。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东坡一》:“客有 郭石 二生,颇知音,谓 坡 曰:‘笛声有新意,非俗工也。’使人问之,则进士 李委 ,闻 坡 生日,作新曲曰《鹤南飞》以献。呼之使前,则青巾紫裘,腰篴而已。”
《漢語大詞典》:鹤骨笛(鶴骨笛)
以鹤骨制成的笛子。 殷孟伦 朱广祁 题解:“ 冯子振 《海粟集》《塔灯鹤骨笛》诗, 曹文晦 《新山道人稿咏十器》诗亦有《鹤骨笛》。”按,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禽一·鹤:“鹤骨为笛,甚清越。”
分類:笛子题解
《漢語大詞典》:调笛(調笛)
吹笛。 宋 陆游 《南唐书·卢郢传》:“ 卢郢 , 金陵 人,工属文,有勇力,好吹铁笛。 乾德 中, 后主 命 韩德霸 为都城烽火使,警察非常,怙权暴横,国人望其前驱,莫不奔避。 郢 尝遇之,调笛自若。”
分類:吹笛
《骈字类编》:笛下
宋书乐志一曰正角出于商上者也二曰倍角近笛下者也三曰变宫近于宫孔倍令下者也四曰变徵远于徵孔倍令高者也或倍或半或四分一取则于琴徽也四者皆不作其孔而取其度以应进退上下之法所以协声均便事用也
《國語辭典》:笛膜  拼音:dí mò
贴于笛子膜孔上的薄膜。是利用芦苇内或竹内的薄膜制成,有扩大音量并使音色清脆明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