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36—910 【介绍】: 唐末五代时京兆杜陵人,字端己。韦应物四世孙。少孤,家贫力学,能诗善词,为“花间派”词人。僖宗广明元年,应举长安,适值黄巢攻占长安,兵火交作,未能脱走,至中和二年逃往洛阳,次年作《秦妇吟》,一时著名,人称“秦妇吟秀才”。昭宗乾宁元年登进士第,授校书郎。旋以左补阙宣谕两川,遂留蜀事王建。及建建前蜀称帝,开国制度,皆庄所定,累官吏部尚书,同平章事。庄在成都,访得杜甫草堂旧址,乃建屋其上以居。有《浣花集》、《浣花词》。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6—910,有生于847、857、860等说 字端己,谥文靖,后人因称韦端己、韦文靖。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远祖韦待价,相武后,四世祖韦应物(夏承焘说)。幼居樊川,侨居下邽(今陕西渭南),后移居虢州与洛北乡间。晚年居成都浣花溪杜甫草堂遗址,后人又称“韦浣花”。孤贫力学,才敏过人。曾长期流落江南。应试多次,昭宗乾宁元年(894)始中进士。释褐为校书郎。三年后,谏议大夫李询奉诏使蜀,聘为判官随行。光化三年(900),除左补阙,曾奏请李贺、贾岛、温庭筠、陆龟蒙等十人追赠进士及第或赠官。天复元年(901)为西蜀王建掌书记,三年以蜀使朝贡京师。天祐三年(906)任西蜀安抚副使,劝王建称帝,以功拜相。武成三年(910)八月,卒于成都花林坊。晚年崇佛,家供维摩居士。生平事迹散见《十国春秋》本传、《唐诗纪事》卷六八、《唐才子传》卷一〇及《北梦琐言》、《蜀梼杌》等书,诗中亦有自叙。今人有年谱数种,以夏承焘《韦庄年谱》为翔实。韦庄为晚唐五代重要词人与诗人。其词今存50余首,清艳绝伦,被称为“初日芙蓉春日柳”(周济《止庵论词杂著》),与温庭筠齐名,史称温韦,为花间派之代表词人。其诗今存300余首,主要写诗人流离飘泊之经历与离别思乡之情绪,对黄巢起义前后之战乱有较真实之描写。其中以《秦妇吟》最为有名,诗人因之被称为“《秦妇吟》秀才”。今人颜廷亮、赵以武辑有《秦妇吟研究汇录》。韦庄诗风清丽飘逸,“体近雅正”(《唐音癸签》卷八),近体诗尤为后人称道。其七律,明胡震亨称曰“条畅”,清贺裳赞曰“秾丽”。七绝造诣尤高,于晚唐诗人中仅次于杜牧、李商隐。但也有人讥韦诗“浅薄”(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二),“义乏闳深”(胡震亨语)。《全唐诗》录存韦庄诗6卷,《全唐诗外编》补收2首。韦庄之作品,生前已由其弟韦蔼编成《浣花集》,今存者已非原编。而经今人向迪琮校订之《韦庄集》最为完备。注本有李谊《韦庄集校注》、聂安福《韦庄集笺注》。又韦庄于光化三年编成《又玄集》3卷,为今存“唐人选唐诗”之重要选本。
唐诗汇评
韦庄(836-910),字端己,京兆(今陕西西安)杜陵人。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黄巢攻陷长安,庄作长诗《秦妇吟》,人称“秦妇吟秀才”。后浪迹河南、吴越、江西、荆湖等地。乾宁元年(894),登进士第,任校书郎。李洵为两川宣谕和协使,辟为判官使蜀。还,任左补阙,光化三年,奏请追刚李货、贾岛等进士及第。天复元年,王建辟为掌书记。召为起居舍人,建留之,遂终身仕蜀。王建称帝,庄历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官终吏部侍郎、平章事。工诗,词名尤著。天复三年,庄弟蔼曾编其诗近千首为《浣花集》。今《浣花集》十卷,仅存诗二百馀首。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编诗六卷。
词学图录
韦庄(约836-910) 字端己。京兆杜陵人。在成都曾居杜子美草堂故址,故名其集曰《浣花集》。词与温庭筠齐名,世称温韦。词存55首,在《花间集》、《尊前集》《金奁集》中,王静安辑《浣花词》一卷。
全唐文·卷八百八十九
庄字端己。见素之后。乾宁中登进士第。为判官。擢左补阙。蜀主为西川节度副使。昭宗命庄宣谕两川。遂留蜀掌书记。寻擢起居舍人。为安抚副使。蜀主开国。进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累官至门下侍郎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武成三年卒。谥文靖。

作品评论

唐才子传
(韦)庄早尝寇乱,间关顿踬,携家来越中,弟妹散居诸郡。江西、湖南,所在曾游。举目有山河之异,故于流离漂泛,寓目缘情,子期怀旧之辞,王粲伤时之制,或离群轸虑,或反袂兴悲,四愁九怨之文,一咏一觞之作,俱能感动人也。
《汇编唐诗十集》
仲言云:韦庄于晚唐中最超,其七绝有类盛唐者,律诗虽不甚雄,亦是可讽。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唐汝询曰:韦庄于晚唐中最超,律诗虽不甚雄,亦是可讽。
唐音癸签
韦端己体近雅正,惜出之太易,义乏闳深。
《诗源辨体》
韦庄律诗七言胜于五言……绝句在唐末诸人之上。
才调集补注
钝吟云:韦相诗声调高亮,不用晚唐人细碎苦涩工夫,是此书律诗法也。
才调集补注
韦诗调响,与晚唐诸家不同,大略不宜多,才弱也。七言四韵平平说去,遒警动人。
石洲诗话
韦庄在晚唐之末,稍为官样,虽亦时形浅薄,自是风会使然,胜于“咸通十哲”多矣。
北江诗话
韦端己《秦中吟》诸乐府,学白乐天而未到。《闻再幸梁洋》、《过扬州谒蒋帝庙》诸篇,学李义山、温方城而未到。然亦唐末一巨手也。
《五七言今体诗钞》
西昆诸公之拟玉溪,但学其隶事耳,殊滞于句下,都成死语,其馀宋初诸贤,亦皆域于许浑、韦庄辈境内。
《东目馆诗见》
韦庄流丽中感慨顿挫,语关飞动。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元稹,有排比之能,无温丽之采。专为律体,时代所尚,章台清瑟,秀发遥音;七古开宕,犹存初体。
《诗学渊源》
(庄)诗典雅绮丽,风致嫣然,七绝则王建、李益之亚也。
朱友裕 朝代:晚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04 【介绍】: 后梁太祖朱温长子,字端夫。善骑射,性宽厚,颇得士心。初为宣武军牙校,累官忠武军节度使。天祐元年,邠州杨崇本叛,太祖遣友裕攻之,以疾卒。
刘端 朝代:五代吴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九
端。吴天祐十三年为兴元军观察巡官。检校尚书礼部员外郎。兼侍御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魏州贵乡人,字端己。罗弘信子。好学工书。唐末,嗣父为魏博军留后,封邺王。倾心事朱温,赞成其事。后梁开平中拜太师兼中书令。在镇十七年,卒年三十四。谥贞壮。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7—910 字端己,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人。僖宗文德元年(888),授左散骑常侍,充魏博节度副使。昭宗光化元年(898),其父罗弘信卒,袭位为魏博节度使。次年,加同平章事。天复末,累加至检校太傅、兼侍中,封长沙郡王。天祐元年(904),进封邺王。唐亡,仕后梁,位至守太师、兼中书令。开平四年(910)卒,谥贞壮。生平见新、旧《唐书》及新、旧《五代史》本传、《唐诗纪事》卷六一。绍威下笔成文,晓音律,好招延文士,歌宴赋诗。酷嗜罗隐诗,推其为叔父,且名己诗为《偷江东集》。其诗颇为邺中人士所讽咏。《公燕诗》之“帘前淡泊云头日,座上萧骚雨脚风”句,尤为人所叹服。所作《偷江东集》5卷,已佚。《全唐诗》存诗2首,其中《白菊》1首又作罗隐诗。《全唐诗续拾》补题1则。
唐诗汇评
罗绍威(876-909),字端己,魏州贵乡(今河北大名东北)人,光化元年(898),父天雄军节度使罗弘信卒,绍成代为节度,累加检校太尉、守侍中,封邺王。入梁,位至守太师、兼中书令,卒。绍威好儒术,能诗。时罗隐有当世诗名,自号江东生,绍威酷嗜其作,目己所为诗为《偷江东集》,凡五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二首,残句。

作品评论

旧唐书本传
威性明敏,达于吏道。伏膺儒术,招纳文人,聚书至万卷。每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
唐诗纪事
(绍威)唐末袭父弘信为魏博节度使,喜为诗。江东罗隐有诗名,绍威厚礼之,与通属籍。目己所为诗号《偷江东集》。如“楼前淡淡云头日,帘外萧萧雨脚风”,无愧隐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0—961 【介绍】: 五代时僧。嘉禾人,俗姓张。住秀州灵光寺,不谈世务,唯以佛法为己任,誓不出寺门。吴越钱弘佐赐署大德,号崇法。有《金光明经随文释》及《传录记赞》等。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张氏子。九岁舍家。隶灵光精舍。习经法。年弱冠。抵四明阿育王寺。受具足戒于希觉律师。由是于南山部义。通明无壅。寻从金华云法师。究名数论。法华经。遂徇吴兴缁侣之请。而开导焉。时武肃钱王。尤归诚大教。闻端誉。召就王府罗汉寺敷演。复徙真身塔寺。居无几。乃依天台玄烛法师。禀止观之道。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忠献王借赐紫衣。仍署崇法大德号。晚年慕庐山远公之为人。足迹不入俗。仅二十馀载。建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逝于所居房。寿七十二。腊五十。著述凡七十许卷。秘书监钱昱。为录其行焉。
宋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皓端。姓张氏。嘉禾人也。九岁舍家入灵光精舍。师授经法如温旧业焉。年登弱冠受形俱无表。于四明阿育王寺遇希觉律师盛扬南山律。端则一听旋有通明义门无壅。寻投金华云法师学名数一支并法华经。后受吴兴缁伍所请讲论焉。两浙武肃王钱氏。召于王府罗汉寺演训。复令于真身塔寺宣导。于时有台教师玄烛者。彼宗号为第十祖。端依附之果了一心三观。遂撰金光明经随文释十卷。由是两宗法要一径路通。忠献王钱氏借赐紫衣。别署大德号崇法焉。后誓约不出寺门。慕远公之不渡虎溪也。高尚其事。仅二十馀年。身无长衣口无丰味。居不施关坐唯一榻。以建隆二年三月十八日坐灭于本房。容貌犹生。三日焚之于城西。得舍利于煨烬之末。俗年七十二。僧腊五十二。凡著述传录记赞七十许卷。学得其门者止八十馀人。端性耿介言无苟且。一坐之间不谈世论。唯以佛法为己务。可谓傅翼之象王矣。秘书监钱昱尝典秀郡。躬睹端之标格。为著行录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9 【介绍】: 五代时僧。福州人。初于本州南涧寺出家。二十四岁时,谒安国弘瑫而悟法。后住福州林阳山瑞峰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969 福州(今属福建)人。初于本州南涧寺出家。24岁,谒安国弘瑫而得法。后住福州林阳山瑞峰院。《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宋诗
释志端(八九二~九六九),俗姓俞,福州(今属福建)人。受业于南涧寺。住福州林阳山瑞峰院。宋太祖开宝二年卒(《禅林僧宝传》卷一○),年七十八。《景德传灯录》卷二二有传。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
禅师名志端。福州俞氏子。受业于南涧寺。年二十四。谒安国弘瑫禅师。有僧问。万象之中。如何独露身。瑫举一指。其僧惘然而退。端忽契悟。至夜启瑫曰。今日见和尚一指。乃知和尚用处。瑫曰。汝见何道理。端亦举一指。瑫笑令去。寻住林阳。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曰木马走似烟。石人趁不及。问如何是佛法大意。曰竹箸一文一双。有僧夜至方丈。端以衲蒙首。僧忽搴衲。问谁。僧曰某乙。端曰泉州沙糖。舶上槟榔。僧不解。端瞠目。曰会么。曰不会。曰汝若会即廓清五蕴。吞尽十方。又谓门弟子曰。佛法无许多般。但凡圣一真。犹存见隔。见存即凡。情忘即佛。教中谓之称性缘起。则俯仰进止。屈申谦敬。无一法可转变。有生住异灭相。况我祖师门下。合作何理论。开宝元年八月作偈曰。来年二月二。与汝暂相弃。爇灰散长江。勿占檀那地。道俗皆写记之。越明年正月二十八日。郡人竟入山。二月一日。太守亦至。从官驺史侦伺。信宿如市。二日饭罢。端升座叙行脚本末。辞众。有长老应圆者。出众问曰。云愁雾惨。大众呜咽。未当告别。愿赐一言。端垂一足。进曰。法镜不临于此土。宝月又照于何方。端曰。非汝境界。曰恁么。则沤生沤灭。还归水。师去师来。是本常。端作嘘声。复与数僧酬答罢。归方丈。至亥时问众曰。世尊灭度时节是何日。对曰二月十五日子时。端曰吾今日子前。于是泊然而化。阅世七十八。坐六十夏。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法名不详。五代时禅僧。与泰钦、郁山主同时。《五灯会元》卷六载其事迹,并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刘四端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辽河间人。刘慎行第四子。为卫尉少卿,使宋贺生辰,宴间,大张女乐,终席略不一视。官至枢密直学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35—1000 【介绍】: 宋幽州安次人,字易直。吕馀庆弟。以荫补官。后周时为著作佐郎、直史馆。入宋,历知成都府。太宗时累拜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至道元年拜相。为政识大体,以清简为务。太宗称其“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太宗死,力主太子继位,真宗乃得立。加右仆射、监修国史。以疾免相。卒谥正惠。
全宋诗
吕端(九三五~一○○○),字易直,幽州安次(今属河北)人。太祖开宝八年(九七五)知成都。太宗淳化四年(九九三)为枢密直学士,拜参知政事。至道元年(九九五)为户部侍郎、同平章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七),进门下侍郎兼兵部尚书。真宗即位,加右仆射,监修国史。咸平二年(九九九),以太子太保致仕。三年,卒,年六十六。谥正惠。《宋史》卷二八一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五八
吕端(九三五——一○○○),字易直,幽州安次(今河北安次)人。少敏悟好学,后周时,官至著作佐郎、直史馆。太祖即位,迁太常丞、知浚仪县,同判定州。开宝末,知成都府,为政清简。太宗淳化四年,以枢密直学士参知政事。至道元年,擢户部侍郎、平章事。太宗称其「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太宗疾大渐,内侍王继恩谋立故楚王元佐。端锁继恩于阁内,奉太子继位,是为真宗。加右仆射,监修国史。卒,谥正惠。《宋史》卷二八一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郭昭乾,字汝端(《宋诗纪事补遗》卷三作瑞,误),太宗太平兴国间布衣(《宋诗拾遗》卷二)。今录诗三首。
释辩端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六四
辩端,太宗时僧人。

人物简介

全宋诗
晁端佐,清丰(今属河南)人(《宋诗纪事小传补正》卷二)。事迹不详。今录诗四首。

人物简介

简介
未详。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邓允端,字茂初,临江(今江西樟树西南)人(《江湖后集》卷一五)。今录诗八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狄流,字端叔,生平不详,与赵鼎臣、杨适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