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乘究竟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乘之法,为一代教中究意至极之教。即法华经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乘是佛一代教中最究竟圆满的教法。
(术语)一乘之法,为一代教中究意至极之教。即法华经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乘是佛一代教中最究竟圆满的教法。
本末究竟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如)
(术语)(参见:十如)
十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十如是。法华之十如,出于方便品。天台大师开演其深旨者,有玄义、文句、止观、别行玄之四书。其中正释十如之相貌者,玄义与止观也,有通解与别解二种。别解分四类:四类者,四越(止观谓为四途)与人天与二乘及菩萨佛也。玄义分五类:别解菩萨与佛也。文句释佛之权实二智,故与玄义止观聊异其义。因而文句三有上玄义中已说,今不具说之语。又别行玄明圆顿之三慈悲,故约于观心而释之,因而彼文有今观十法界众生假名,一一界各有十种性相本末究竟等之说。故亦与玄义止观大异其释体。此十如以通解为根本,苟能会得通解,则通四类,自会四类之妙义。故今就通解释之,一相如是:「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善恶等显于外者,谓之相,相虽显于外,然非相见者,则不能见,故止观引三国故事曰:「昔孙刘相显,曹公相隐,相者举声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二性如是:「性以据内,自分不现。」谓人目不见,状若天生,长无改变也。「如木有火,遇缘即发。」谓如木有火性,钻即火出也。玄义与止观释性如是,其义各异,玄义以为薰习成性之性,如上所释,止观则以为理性,佛性之性也。三体如是:「主质名为体。」言为主之质谓之体,人身之总体也。四力如是:「功能为力。」是其用所立之功能也。故涅槃经曰:「欲造墙壁则取泥土,欲造画像则取彩色,不取草木。」五作如是:「构造为作。」言身口意三业之所为为作也。六因如是:「习因为因。」谓前所习者为后之种也。如善人习善而益善,恶人习恶而益恶。新译家名之为等流因。七缘如是:「助因为缘。」因与缘不同,如五谷之种,因也,雨露水土缘也,五谷之种出生者,借雨露水土之缘故也。是为新译家之异熟因。八果如是:「习因为果。」谓从来所习之因,得其果也。新译家谓之等流果。此习因习果有隔过现之二世现未之二世者,又有现在一切中,因果皆有者。九报如是:「报果为报。」谓酬今生之善恶业因,而受未来之苦乐果也。新译家谓之异熟果。此依报因而成报果,必隔一世以上。十本末究竟等:「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谓其本末诸相之落下处为究竟等也。论其意,前之九如是,皆事也,今之究竟等理也。九事所缘,为平等之理,故谓之等。其理有三谛,以空谛之故,本末悉为真空,以假谛之故,本末皆为妙假,以中谛之故,本末总为中道法界。此究竟等之三谛即为实相。然则前之九如是为诸法,而此本末究竟等为实相也。故释诸法实相四字说此十如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如是。(参见:十如是)
(术语)又云十如是。法华之十如,出于方便品。天台大师开演其深旨者,有玄义、文句、止观、别行玄之四书。其中正释十如之相貌者,玄义与止观也,有通解与别解二种。别解分四类:四类者,四越(止观谓为四途)与人天与二乘及菩萨佛也。玄义分五类:别解菩萨与佛也。文句释佛之权实二智,故与玄义止观聊异其义。因而文句三有上玄义中已说,今不具说之语。又别行玄明圆顿之三慈悲,故约于观心而释之,因而彼文有今观十法界众生假名,一一界各有十种性相本末究竟等之说。故亦与玄义止观大异其释体。此十如以通解为根本,苟能会得通解,则通四类,自会四类之妙义。故今就通解释之,一相如是:「相以据外览而可别。」善恶等显于外者,谓之相,相虽显于外,然非相见者,则不能见,故止观引三国故事曰:「昔孙刘相显,曹公相隐,相者举声大哭,四海三分,百姓荼毒。」二性如是:「性以据内,自分不现。」谓人目不见,状若天生,长无改变也。「如木有火,遇缘即发。」谓如木有火性,钻即火出也。玄义与止观释性如是,其义各异,玄义以为薰习成性之性,如上所释,止观则以为理性,佛性之性也。三体如是:「主质名为体。」言为主之质谓之体,人身之总体也。四力如是:「功能为力。」是其用所立之功能也。故涅槃经曰:「欲造墙壁则取泥土,欲造画像则取彩色,不取草木。」五作如是:「构造为作。」言身口意三业之所为为作也。六因如是:「习因为因。」谓前所习者为后之种也。如善人习善而益善,恶人习恶而益恶。新译家名之为等流因。七缘如是:「助因为缘。」因与缘不同,如五谷之种,因也,雨露水土缘也,五谷之种出生者,借雨露水土之缘故也。是为新译家之异熟因。八果如是:「习因为果。」谓从来所习之因,得其果也。新译家谓之等流果。此习因习果有隔过现之二世现未之二世者,又有现在一切中,因果皆有者。九报如是:「报果为报。」谓酬今生之善恶业因,而受未来之苦乐果也。新译家谓之异熟果。此依报因而成报果,必隔一世以上。十本末究竟等:「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所归趣处,为究竟等。」谓其本末诸相之落下处为究竟等也。论其意,前之九如是,皆事也,今之究竟等理也。九事所缘,为平等之理,故谓之等。其理有三谛,以空谛之故,本末悉为真空,以假谛之故,本末皆为妙假,以中谛之故,本末总为中道法界。此究竟等之三谛即为实相。然则前之九如是为诸法,而此本末究竟等为实相也。故释诸法实相四字说此十如是也。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十如是。(参见:十如是)
安居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安居之终日。即七月十五日(旧译家),或八月十五日(新译家)。
【佛学常见辞汇】
结夏安居的日子完毕了,即七月十五日。
(术语)安居之终日。即七月十五日(旧译家),或八月十五日(新译家)。
【佛学常见辞汇】
结夏安居的日子完毕了,即七月十五日。
色究竟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梵名阿迦尼吒天Akanis!t!ha,色界十八天之一。为色界天之最顶,故名色究竟。(参见:三界)
【三藏法数】
谓此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故名色究竟天也。(究竟群几者,几谓几微,言究尽诸色几微之处也。穷色性性入无边际者,色性所依之性,故云性性,性本无边,若研穷之,则入于无边际矣。)
(界名)梵名阿迦尼吒天Akanis!t!ha,色界十八天之一。为色界天之最顶,故名色究竟。(参见:三界)
【三藏法数】
谓此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故名色究竟天也。(究竟群几者,几谓几微,言究尽诸色几微之处也。穷色性性入无边际者,色性所依之性,故云性性,性本无边,若研穷之,则入于无边际矣。)
三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一、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二、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谓为身体,谓为宫殿,物质的物,总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妙分四级,称为四禅天,新曰静虑。此中或立十六天,或立十七天,或立十八天((参见:四禅天))。三、无色界,此界无一色,无一物质的物,无身体,亦无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此既为无物质之世界。则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报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为四无色。又曰四空处((参见:四空处)),说出俱舍论世间品,三界义。图表三界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心行,虽千差万别,溯其本根,不外一爱二见。有情业力,虽千差万别,究其实际,不外一恶二善三定。众生种类,虽千差万别,区其大别,不外一欲二色三无色。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界,限也、别也。谓三界分限各别不同,故名界也。
〔一、欲界〕,欲有四种: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淫欲。下极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参,多诸染欲,故名欲界。(梵语阿鼻,华言无间。第六他化天者,假他所化而自娱乐也。
〔二、色界〕,色即色质,谓虽离欲界秽恶之色,而有清净之色,始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一十八天,并无女形,亦无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质,故名色界。(梵语阿迦腻吒,华言质碍究竟。一十八天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
〔三、无色界〕,谓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始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名无色界。(四天者,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
(术语)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一、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二、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谓为身体,谓为宫殿,物质的物,总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妙分四级,称为四禅天,新曰静虑。此中或立十六天,或立十七天,或立十八天((参见:四禅天))。三、无色界,此界无一色,无一物质的物,无身体,亦无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此既为无物质之世界。则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报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为四无色。又曰四空处((参见:四空处)),说出俱舍论世间品,三界义。图表三界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心行,虽千差万别,溯其本根,不外一爱二见。有情业力,虽千差万别,究其实际,不外一恶二善三定。众生种类,虽千差万别,区其大别,不外一欲二色三无色。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界,限也、别也。谓三界分限各别不同,故名界也。
〔一、欲界〕,欲有四种: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淫欲。下极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参,多诸染欲,故名欲界。(梵语阿鼻,华言无间。第六他化天者,假他所化而自娱乐也。
〔二、色界〕,色即色质,谓虽离欲界秽恶之色,而有清净之色,始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一十八天,并无女形,亦无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质,故名色界。(梵语阿迦腻吒,华言质碍究竟。一十八天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
〔三、无色界〕,谓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始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名无色界。(四天者,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
如是本末究竟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所说十如是之一。初之如是相为本,终之如是报为末,从本之相,至末之报,究竟平等一如,谓之究竟等。
【三藏法数】
谓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此之本末,皆同实相,一理平等无二,是名如是本末究竟等。
(术语)法华经所说十如是之一。初之如是相为本,终之如是报为末,从本之相,至末之报,究竟平等一如,谓之究竟等。
【三藏法数】
谓初相为本,后报为末,此之本末,皆同实相,一理平等无二,是名如是本末究竟等。
究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字Uttara之译,事理之至极也。三藏法数六曰:「究竟犹至极之义。」
【三藏法数】
谓三千大千世界,依此风轮而为究竟极际,以譬如来大智风轮,具一切方便,通达无漏究竟之道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术语)梵字Uttara之译,事理之至极也。三藏法数六曰:「究竟犹至极之义。」
【三藏法数】
谓三千大千世界,依此风轮而为究竟极际,以譬如来大智风轮,具一切方便,通达无漏究竟之道也。(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
究竟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起信论四觉之一。谓菩萨大行圆满究竟至极之觉,即成佛之位也。起信论曰:「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三藏法数九曰:「究竟即决定终极之义也。谓能觉了染心之源,究竟终穷,同于本觉故名究竟觉。」
【三藏法数】
究竟即决定终穷之义也。谓能觉了染心之源,究竟终穷,同于本觉,故名究竟觉。
【三藏法数】
谓圆教极果,妙觉位中,无明之惑既尽,本觉之体全彰,得心见性,心即常住,是名究竟觉。
【三藏法数】
谓妙觉、佛,菩萨地尽,满足方便,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性即常住,是名究竟觉。(觉心初起者,谓觉知第八识心初起无明之妄惑也。心无初相者,至此究竟位中,达法性之底,穷无明之源,离念寂静,则心无初动之相也。得见心性者,妄既穷源,则见本觉真心之性矣。心即常住者,心源既极,了无起灭,湛然常住也。)
(术语)起信论四觉之一。谓菩萨大行圆满究竟至极之觉,即成佛之位也。起信论曰:「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三藏法数九曰:「究竟即决定终极之义也。谓能觉了染心之源,究竟终穷,同于本觉故名究竟觉。」
【三藏法数】
究竟即决定终穷之义也。谓能觉了染心之源,究竟终穷,同于本觉,故名究竟觉。
【三藏法数】
谓圆教极果,妙觉位中,无明之惑既尽,本觉之体全彰,得心见性,心即常住,是名究竟觉。
【三藏法数】
谓妙觉、佛,菩萨地尽,满足方便,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性即常住,是名究竟觉。(觉心初起者,谓觉知第八识心初起无明之妄惑也。心无初相者,至此究竟位中,达法性之底,穷无明之源,离念寂静,则心无初动之相也。得见心性者,妄既穷源,则见本觉真心之性矣。心即常住者,心源既极,了无起灭,湛然常住也。)
究竟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乘五位之一。以佛果为究竟至极之位,故谓之究竟位。唯识论九曰:「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述记十末曰:「言究竟者,略有二义:一简前四位名究竟,二简二乘名究竟。二乘虽得菩提涅槃,非究竟义,非高胜故。」三藏法数二十一曰:「究竟位,谓妙觉。佛證此果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名究竟位。」
【三藏法数】
谓妙觉,佛證此果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名究竟位。(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
(术语)大乘五位之一。以佛果为究竟至极之位,故谓之究竟位。唯识论九曰:「究竟位,谓住无上正等菩提。」述记十末曰:「言究竟者,略有二义:一简前四位名究竟,二简二乘名究竟。二乘虽得菩提涅槃,非究竟义,非高胜故。」三藏法数二十一曰:「究竟位,谓妙觉。佛證此果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名究竟位。」
【三藏法数】
谓妙觉,佛證此果位,最极清净,更无有上,故名究竟位。(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
究竟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宗六即位之第六。佛果为究竟之觉悟,故云究竟,此觉智与初位之凡心理体不二,故云即。止观一下曰:「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智光圆满,不复可增。」四教仪曰:「智断圆满,为究竟即。」观经妙宗钞上曰:「六种即名,皆是事理,体不二义。」涅槃经曰:「发心究竟二不别。」
(术语)台宗六即位之第六。佛果为究竟之觉悟,故云究竟,此觉智与初位之凡心理体不二,故云即。止观一下曰:「究竟即菩提者,等觉一转入于妙觉,智光圆满,不复可增。」四教仪曰:「智断圆满,为究竟即。」观经妙宗钞上曰:「六种即名,皆是事理,体不二义。」涅槃经曰:「发心究竟二不别。」
究竟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种佛之第六。至究竟即之位,事理皆圆满之佛也(前五佛理圆事不圆)。观经天台疏曰:「究竟佛者,道穷妙觉,位极于荼,故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边际智满,种觉顿圆,(中略)如十五日月圆满具足众星中王,最上最胜,威德特尊,是为究竟佛义。」
(术语)六种佛之第六。至究竟即之位,事理皆圆满之佛也(前五佛理圆事不圆)。观经天台疏曰:「究竟佛者,道穷妙觉,位极于荼,故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边际智满,种觉顿圆,(中略)如十五日月圆满具足众星中王,最上最胜,威德特尊,是为究竟佛义。」
究竟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理之至极也。智度论七十二曰:「究竟者,所谓诸法实相。」
(术语)理之至极也。智度论七十二曰:「究竟者,所谓诸法实相。」
究竟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涅槃之妙乐也。起信论曰:「离一切苦,得究竟乐。」
(术语)涅槃之妙乐也。起信论曰:「离一切苦,得究竟乐。」
究竟一乘法性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四卷,元魏勒那摩提译。
(书名)四卷,元魏勒那摩提译。
究竟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愿心不退而遂成就也。
(术语)愿心不退而遂成就也。
究竟法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无上之佛果。證悟法性究竟之佛身。
(术语)无上之佛果。證悟法性究竟之佛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