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始春
立春日。《素问·六节藏象论》:“求其至也,皆归始春。” 王冰 注:“始春,谓立春之日也。”
分類:立春
《國語辭典》:春牛  拼音:chūn niú
立春前一日,用土、芦苇或纸作成的牛,称为「春牛」。官府打春牛迎春,以催耕迎春,祈求丰收。唐。卢肇 谪连州书春牛榜子诗:「不得职田饥欲死,儿侬何事打春牛。」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也称为「土牛」、「泥牛」。
《國語辭典》:土牛  拼音:tǔ niú
1.泥塑的牛。古时于立春日造土牛,举行一定的仪式,以鼓励春耕。也称为「春牛」。
2.独轮车的别称。参见「独轮车」条。
3.堆在堤上以备抢修用的土堆,从远处看去像是一头头的牛。
《國語辭典》:春胜(春勝)  拼音:chūn shèng
1.剪䌽绸成两斜方形并互相连结的首饰。唐宋时于立春日常剪春胜为戏。宋。苏轼 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诗二首之二:「分无纤手裁春胜,况有新诗点蜀酥。」
2.祝福春日安好的吉祥话。唐。李商隐骄儿〉诗:「请爷书春胜,春胜宜春日。」
《漢語大詞典》:终亩(終畝)
谓耕尽全部田亩。古代于立春日,天子行始耕之仪,公卿以下亦耕数锹,然后庶民尽耕之。国语·周语上:“王耕一墢,班三之,庶民终于千亩。” 韦昭 注:“终,尽耕之也。” 晋 潘岳 《藉田赋》:“三推而舍,庶人终亩。”
《國語辭典》:鞭牛  拼音:biān niú
中国习俗在立春前一日,各地州县官府鞭打春牛迎春,以祈求丰收。唐。元稹 生春诗二○首之七:「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也称为「鞭春」、「打春」。
《國語辭典》:鞭春  拼音:biān chūn
中国习俗于立春前一日,各地州县官府鞭打春牛迎春,以祈求丰收。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也称为「鞭牛」、「打春」。
《漢語大詞典》:彩燕(綵燕)
旧俗,立春日剪彩绸为燕饰于头部。见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 清 陈维崧 《清江裂石·人日送大鸿由平陵宛陵之皖桐》词:“彩燕粘鷄鬭酒天,轻软到釵鈿。”
古代立春日的一种应节饰物。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立春日悉翦綵为燕以戴之,帖‘宜春’二字。” 唐 李远 《立春日》诗:“釵斜穿綵燕,罗薄翦春虫。” 清 纳兰性德 《浣溪沙·庚申除夜》词:“竹叶樽空翻綵燕,九枝灯炧颤金虫。”
《漢語大詞典》:驱傩(驅儺)
旧时岁暮或立春日迎神赛会,驱逐疫鬼。始载后汉书·礼仪志中:“季冬之月,星迴岁终,阴阳以交,劳农大享腊。先腊一日,大儺,谓之逐疫。其仪:选中黄门子弟十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百二十人为侲子。皆赤幘皁製,执大鼗。 方相氏 黄金四目,蒙熊皮,玄衣朱裳,执戈扬眉。十二兽有衣毛角。中黄门行之,宂从僕射将之,以逐恶鬼于禁中。” 唐 孟郊 《弦歌行》:“驱儺击鼓吹长笛,瘦鬼染面惟齿白。”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岁时风俗·驱傩:“《礼纬》曰: 高阳 有三子,生而亡去为疫鬼,二居江水中为疟,一居人宫室区隅中,善惊小儿,於是以正岁十二月命祀官持儺以索室中而驱疫鬼。《轩辕本纪》曰: 东海 渡塑山 有 神荼 、 鬱垒 之神,以御凶鬼,为民除害,因制驱儺之神。” 马南村 《燕山夜话·守岁饮屠苏》:“驱傩的意思是要驱逐疫疠之鬼,与我们现在说的送瘟神的意思相同。”
《國語辭典》:冬季  拼音:dōng jì
一年中气候最寒冷的季节。北半球定为从冬至到春分的时期。在我国则指从立冬到立春的三个月时间,相当于国历十一、十二、一月。《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张协状元。第一三出》:「冬季赏雪,胆瓶簪梅数枝。」
《國語辭典》:鞭春  拼音:biān chūn
中国习俗于立春前一日,各地州县官府鞭打春牛迎春,以祈求丰收。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也称为「鞭牛」、「打春」。
《國語辭典》:鞭牛  拼音:biān niú
中国习俗在立春前一日,各地州县官府鞭打春牛迎春,以祈求丰收。唐。元稹 生春诗二○首之七:「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丛。」也称为「鞭春」、「打春」。
《國語辭典》:雪柳  拼音:xuě liǔ
1.出殡时,持以引导灵柩前行的仪杖。用细条白纸作成,挂于竹枝或木棍上,形似柳而色白,故称为「雪柳」。
2.用绢花装成的花枝,为宋时元宵节妇女头饰之一。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府前左右,百姓卖小春牛,往往花装栏坐,上列百戏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献遗。」
3.植物名。木犀科雪柳属,落叶灌木。叶对生,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全缘,光滑无毛。圆锥花序顶生并腋,花冠淡红色,偶白色,有香味。可供观赏。多植为垣篱。
《國語辭典》:打春  拼音:dǎ chūn
旧时习俗于立春日,州县官府以鞭打春牛迎春,祈求丰收。宋。洪适 南歌子。闰岁饶光景词:「闰岁饶光景,中旬始打春。」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六。立春》:「立春前一日,开封府进春牛入禁中鞭春。开封、祥符两县,置春牛于府前。至日绝早,府僚打春,如方州仪。」也称为「鞭春」、「鞭牛」。
《國語辭典》:信水  拼音:xìn shuǐ
1.黄河随时涨落,如立春之后水涨到一寸,则夏秋必为一尺,因屡试不爽,故称为「信水」。见《宋史。卷九一。河渠志一》。
2.妇女月经。《聊斋志异。卷二。侠女》:「不图信水复来,遂至破戒而再。」
《國語辭典》:春饼(春餅)  拼音:chūn bǐng
以面团擀薄烙熟的面皮,捲包五花肉丝、豆芽、香菜、红萝卜丝、豆乾等而制成的饼。为腊月十六、立春日的应节食品。也称为「润饼」。
《國語辭典》:咬春  拼音:yǎo chūn
北京立春日食生萝卜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
《国语辞典》:宜春帖  拼音:yí chūn tiě
旧俗在立春日用来祝贺新春,上有宜春二字的帖子。见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