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著 → 着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国语辞典》:蓝领阶级(蓝领阶级)  拼音:lán lǐng jiē jí
系指从事体力与技术劳动的雇员,由于其多穿著深色或蓝色耐用质料的衣物,不易看出工作时沾染的脏污,故称为「蓝领阶级」。该词最早出现在西元1924年美国爱荷华州的一份当地报纸,为英语blue-collar class的意译。参见「白领阶级」条。
《国语辞典》:锦衣夜行(锦衣夜行)  拼音:jǐn yī yè xíng
穿著华美的衣服在黑暗的夜晚走路。语本《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表示虽然事业上有所成就,却没有回乡接受亲友的称誉。《幼学琼林。卷二。衣服类》:「富贵不归,如锦衣夜行。」
《国语辞典》:服装模特儿(服装模特儿)  拼音:fú zhuāng mó tè ér
穿著各种服装在伸展台上展示的人。
《国语辞典》:人是衣妆,佛是金妆(人是衣妆,佛是金妆)  拼音:rén shì yī zhuāng,fó shì jīn zhuāng
(谚语)比喻人的仪表须靠穿著打扮。《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张权将廷秀打扮起来,真个人是衣妆,佛是金妆。廷秀穿了一身华丽衣服,比前愈加丰采。」也作「人要衣妆,佛要金妆」。
《国语辞典》:绣衣朱履(绣衣朱履)  拼音:xiù yī zhū lǚ
绣花的衣服,红色的鞋子。形容穿著华丽。或借指穿著华丽的人。《儒林外史》第四七回:「余大先生抬头看尊经阁上绣衣朱履,觥筹交错。」
《国语辞典》:铁甲武士(铁甲武士)  拼音:tiě jiǎ wǔ shì
西洋中古时期,穿著铁制铠甲的骑士。
《国语辞典》:微服私行  拼音:wéi fú sī xíng
君王、官吏穿著百姓服饰,悄悄的出巡,探访民情。明。王世贞《鸣凤记》第三三出:「只是此行敛些光彩,不可喝道而去,只得微服私行罢。」
《国语辞典》:韦布匹夫(韦布匹夫)  拼音:wéi bù pǐ fū
穿著粗陋衣服的平民、老百姓。泛指普通百姓。明。陆采《怀香记》第九出:「小姐是金屋阿娇,瑶喜仙子。小生乃草莱下士,韦布匹夫。比而论之,真个天渊殊判。」
《国语辞典》:赭衣半道  拼音:zhě yī bàn dào
路上的行人,有一半是穿著红色囚衣的犯人。形容罪犯很多。《汉书。卷五一。贾山传》:「至秦则不然。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赋敛重数,百姓任罢,赭衣半道,群盗满山。」也作「赭衣满道」、「赭衣塞路」。
《国语辞典》:赭衣满道(赭衣满道)  拼音:zhě yī mǎn dào
穿著红色囚衣的罪犯,挤满整个街道。形容罪犯很多。《隋书。卷七四。酷吏传。序》:「昔秦任狱吏,赭衣满道。汉革其风,矫枉过正,禁网疏阔,遂漏吞舟。」也作「赭衣半道」、「赭衣塞路」。
《国语辞典》:昼锦之荣(昼锦之荣)  拼音:zhòu jǐn zhī róng
白天穿著锦衣,光耀醒目。楚项羽初定天下,决意定都彭城故里,旁人劝其留在关中,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典出《史记。卷七。项羽本纪》。后以昼锦之荣比喻富贵显达后,炫耀的荣归故里。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五。本朝杂记上》:「近世士人与上官诗,无非谀词,未闻有规劝之语者。或者献诗于魏公,劝其辞分陕之重,而为昼锦之荣,可谓能规劝矣。」
《国语辞典》:衣衫不整  拼音:yī shān bù zhěng
衣著随便、穿著不正式或不整齐。如:「参加隆重的典礼,不可衣衫不整。」「半夜火警,许多住户急于逃难,衣衫不整地站在街头。」
《国语辞典》:衣冠沐猴  拼音:yī guān mù hóu
穿著衣服戴著帽子的猕猴。比喻人虚有仪表而不脱粗鄙本性。元。汪元亨〈朝天子。新诗吟兴浓〉曲:「厌襟裾马牛,笑衣冠沐猴。」
《国语辞典》:衣帛食肉  拼音:yì bó shí ròu
穿著舒适的帛衣,食用美味的肉食。形容生活安乐富裕。明。无名氏《孟母三移》第四折:「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也作「衣锦食肉」。
《国语辞典》:围兜(围兜)  拼音:wéi dōu
幼儿穿挂在胸前,用来承接口水,防止衣服潮湿或污染的穿著物。也称为「围兜兜」、「围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