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切皆空宗
【佛学大辞典】
(流派)华严宗所立十宗之一。(参见:十宗)
十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门之宗派也(一)华严宗有五教十宗之说。即我法俱有宗,法有我无宗,法无去来宗,现通假实宗。俗妄真实宗,诸法但名宗,一切皆空宗,真德不空宗,相想俱绝宗,圆明具德宗,是也。(二)律宗一名南山宗,俱舍宗一名有宗,成实宗,三论宗,一名性空宗,天台宗一名法华宗,贤首宗一名华严宗,慈恩宗一名相宗,禅宗一名心宗,密宗一名真言宗,净土宗一名莲宗,亦称十宗。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宗者,律宗(南山宗),俱舍宗(有宗),成实宗,三论宗(性空宗),天台宗(法华宗),贤首宗(华严宗),慈恩宗(法相宗),禅宗(心宗),密宗(真言宗),净土宗(莲宗)也。杨仁山先生之十宗略说,以前九宗分摄群机,后一宗普摄群机。极为简而易晓。【又】日本昔时流布之十宗。有二说,一大乘律宗,俱舍宗,成实宗,法相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真言宗,小乘律宗,净土宗也。二于前之十宗除大乘律宗加禅宗为十宗者。
【佛学常见辞汇】
俱舍宗、成实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真言宗、法相宗、净土宗、律宗、三论宗。在此十宗中,前二宗属小乘,后八宗属大乘。
1,俱舍宗,以世亲菩萨造的俱舍论为主,发扬诸法的有谛,阐明无我之理。认为宇宙间的业力不灭,所以万法皆是实有。至于人,则系诸法的假和合而成,所以在诸法中,实无有虚妄的我,这法有我空的看法,便是本论的主旨。本论主张以无漏真智,观四谛之理,而證涅槃之果。始祖:梁武帝时真谛三藏。
2,成实宗,以诃黎跋摩法师的成实论为依据,发挥人法二空之理,立我法二空观以断除烦恼及所知二障,人法既空则世间万有悉归于涅槃寂灭之境。始祖:姚秦时僧睿等
3,禅宗(又名佛心宗),以不著言论,不立文字,偏重修心,以心传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教义。在印度以摩诃迦叶为始祖,在中国以梁武帝时达摩为始祖。
4,天台宗,以法华经为主,对宇宙万象都用三谛说明。讲修持要断三惑,故立一心三观以断惑。此宗肇始于北齐慧文,而集大成于隋之智顗。
5,华严宗(又名贤首宗)以华严经为依据,显示法界缘起,十玄六相的妙义,表现事事无碍,相融相即的旨趣。始祖:唐初杜顺和尚。
6,真言宗(又名密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等真言秘教为依据,以六大(即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四曼(即大、三、法、羯四种曼荼罗)及三密(即身口意)为教义,谓三密相应,可以即身成佛。始祖:唐玄宗时善无畏及金刚智。
7,法相宗(又名慈恩宗、唯识宗、相宗、有宗),以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及成唯识论等为主要依据,其教义为宇宙万有,悉为识所转变,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晓得了一切事物的实相,就可以转识成智而入佛智。在印度以戒贤大师为祖,在中国以唐时玄奘三藏为始祖。
8,净土宗(又名念佛宗、莲宗),以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为依据,教人起信发愿,以念佛为行持,以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那里受阿弥陀佛的教导,寿命无限,直到成佛为止。始祖:东晋时慧远大师。
9,律宗(又名南山宗),以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为依据,主张遵守释迦牟尼佛所制定的戒律来节制日常的思想行为与观念,久后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就可以證得佛果。始祖:唐初终南山道宣律师。
10,三论宗(又名法性宗、性宗、空宗、般若宗),以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理论根据,说宇宙间万事万物皆无固定的自性,是随关系变动的,所谓缘生的,因之说「自性本空」。主张理解佛理,使内心解脱流转,證入真空本性。始祖:东晋时鸠摩罗什。
附注:释尊说法,皆随众生根机,方便立说,初无所谓宗派。大法东来,中国后世学者,见佛法如汪洋大海,为便利修习计,各择一条道路,以求专精,于是乃有各种宗派之形成。
一切如来摩诃菩提金刚坚牢不空最胜成就种种事业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北方不空成就佛之三摩地。见摄真实经上。
一切虚空极微尘数出生金刚威德大宝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大日如来所入南方灌顶智大福德门之大宝三昧也。由此而出生宝生如来。见摄真实经上。
一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藏法数四曰:「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种种不同,求其体性,毕竟皆空。」寂调音所问经五曰:「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俱同一空,无二无别。」止观七上曰:「方等云:大空小空,皆归一空。」一空即法性实相。宋高僧传五澄观传曰:「寂寥于万化之域,动用于一空之中。」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法的自性皆空。
【三藏法数】
(出寂调音所问经)
一空者,谓一切诸法皆无自性。若色若心,若依若正,乃至圣凡因果之法,虽种种不同,求其体性,毕竟皆空。经云:如瓦器中空,宝器中空,俱同一空,无二无别。是也。(依者,依报,即国土也;正者,正报,即众生身也。)
一空一切空
【佛学大辞典】
(杂语)空假中三观中,空不唯为空之一,假中皆为空也。止观五上曰:「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总空观也。」
【佛学常见辞汇】
在修空假中三观之空观时,应观不只是空才是空,就是假和中也都是空。
二十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空)
【三藏法数】
(出般若经)
〔一、内空〕,谓内之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皆无自性,故名内空。
〔二、外空〕,谓外之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皆无自相,故名外空。
〔三、内外空〕,谓六根、六尘、六识,都无自性,故名内外空。(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
〔四、空空〕,谓一切法皆空,此空亦空,故名空空。
〔五、大空〕,谓小乘四谛十二因缘诸法,皆空无有,故名大空。(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十二因缘者,一无明、二行、三识、四名色、五六入、六触、七受、八爱、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六、小空〕(亦名无性自性空),谓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四果之相,皆空无有,故名小空。(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七、胜义空〕,谓第一义之理,假立名言,悉同真性,本来空寂,故名胜义空。
〔八、有为空〕,谓欲界、色界、无色界、烦恼惑业,本无有为之相,故名有为空。
〔九、无为空〕,谓生、住、灭三相皆空,无为寂静,不堕诸数,故名无为空。(生、住、灭者,谓一切万物皆有生长、住于世间、终归坏灭也。)
〔十、毕竟空〕,谓有为、无为诸法,一切之相,悉皆空寂,而不可得,故名毕竟空。
〔十一、无际空〕,谓一切诸法,灭无有终,起无有始,起灭之际,无从可得,故名无际空。
〔十二、散空〕,谓一切诸法,因缘假合而成,皆无和合之相,故名散空。
〔十三、无变异空〕,谓一切法,非常非灭,不变不异,法性如如,了不可得,故名无变异空。
〔十四、本性空〕,谓一切诸法,非常非灭,本性清净,离性离相,故名本性空。
〔十五、自相空〕,谓五蕴之法,虚幻不实,了无自相,故名自相空。(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
〔十六、共相空〕,谓一切诸法,彼此之相,非常非灭,本来空寂,故名共相空。
〔十七、一切法空〕,谓一切诸法,本性皆空,非常非灭,了不可得,故名一切法空。
〔十八、不可得空〕,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一切诸法,皆无所有,了无可求之相,故名不可得空。
〔十九、无性空〕,谓一切诸法,悉皆虚假,皆无实性,故名无性空。
〔二十、自性空〕,谓一切诸法,非常非灭,性本自空,故名自性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梵S/u%nyata%。
【佛学常见辞汇】
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男女一异等诸相无实,因缘所生,究竟无体,故谓之空。
二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人空,又名我空,生空。人我空无之真理也。凡夫滥计五蕴为我,强立主宰以引生烦恼,造种种之业,佛欲破此计,为说五蕴无我之理,二乘悟之入于无我之理,谓之人空。二、法空,诸法空无之真理也。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计五蕴之法实,而不免一切之所知障,佛为之说五蕴之自性皆空,菩萨悟之,入于诸法皆空之理,谓之法空。唯识论一曰:「今造此论,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由执我法二障具生,若證二空,彼障随断。」【又】一、性空,法无实性也。二、相空,法既无实性,但有假名字之相,此相亦非实,故名为相空。止观五曰:「当知无生之心,不自不他,不共不离,无四性,无四性故名性空,性空即无心,而言心者但有名字,名字不在内外,是名相空。」又曰:「如是破已,三假四句阴入皆无实性,即是性空,但有名字,名字即空,是名相空。」【又】一但空,二不但空。为台家之所明。凡于四教各说空理,藏通二教之空,谓为但空,别圆二教之空,谓为不但空。七帖见闻二末曰:「但空不但空有二义:一、藏通,不明三谛,但计空理,谈为至极之理。故名但空也,别圆非但为空,亦为假中,故三谛中之空,名不但空也。二、别圆之空,为三谛相即之空,故为不但空。藏通之空,为假中不具之空,故名但空也。」又就藏通二教言之,藏教所诠析空之空曰但空。通教所诠体空之空曰不但空。以体空之内暗含中道故也。止观三曰:「大论云:空有二种:一但空,二不但空。大经云:二乘之人,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智者非但见空,能见不空,不空即大涅槃。」【又】一、如实空,谓真如体内无一切之妄染也。二、如实不空,谓真如体内具一切无漏之功德也。起信论曰:「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又】希麟续音义曰:案瑜伽持明仪,作诸印契,用五轮十波罗蜜。五轮谓地水火风空,两手各以小指为头,依次轮上。经言并二空,即并竖二大拇指也。经作两腔,音苦江反,乃羊腔字,书写误也。甚乖经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生空,言众生之空无。二法空,言事物之空无。见智度论十八及二十。又,此二者,又名我空法空。见唯识论。又,此二者,名人空法空,见法藏心经略疏。【又】一内空,言内身之空无。二外空,言外器之空无。见般若经五,杂阿毗昙论七,吉藏仁王经疏二。【又】一但空。小乘之空,但见空也。二不但空。大乘之空,不但见空,见空亦为空,即归于中也。见止观三上。
【佛学常见辞汇】
1。我空和法空。我空又名人空或生空,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法空即悟诸法缘起性空的真理。2。性空和相空。性空是说诸法皆众缘和合而生,根本没有自性;相空是说诸法缘生的相,都是虚空不实的。
【佛学次第统编】
二空者,人无我则人空,法无我则法空。能悟二空,即是正观也。
【三藏法数】
(出法藏般若心经略疏)
〔一、人空〕,人空即我空也,亦曰生空。谓凡夫妄计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此计,故说五蕴无我。二乘悟之,入无我理,是名人空。(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法空〕,谓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犹计五蕴之法实有。佛为破此执,故说般若深慧,彻见五蕴自性皆空。菩萨悟之,入法空理,是名法空。
【三藏法数】
(出止观)
〔一、但空〕,谓二乘之人,观一切法皆悉虚幻,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故名但空。
〔二、不但空〕,谓诸菩萨,非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中道,故名不但空。
二空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无生观,法无自性而相由故生,虽生而非实有,则是即为空,性自不生,故曰无生。是与南山所立三观中之性空观相同也。二、无相观,性无体,相即无相。见有相,犹凡夫之妄情也。离妄法而无相,如明眼而无空华。是南山所立三观中之相空观也。见游心法界记上。【又】思惟人空我空理之观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人空观和法空观。观五蕴之中无人我故,不见有众生相,名人空观;观五蕴诸法,但有假名,并无实体,不见有法相,名法空观。
七地沈空难
【佛学大辞典】
(杂语)在十地中之第七地远行地,以深入无相观,无菩提可求。无众生可度。沈于无相空寂之理,而不能修行,此沈空之难也。菩萨故意起菩提有情实有之执入八地不动地。而證佛果也。
七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空)
【佛学大辞典】
(名数)楞伽经一说七空:一相空,求生相不可得之空。二性自性空,性自之空。三行空,三业之所作不可得。四无行空,缘起之自性空,故行即无行。五一切法离言说空,一切法不可言说。六第一义圣智大空,佛之圣智,见思空,能空之智亦空,此毕竟空谓之大空。七彼彼空,是假空,如空舍之空,舍体非空也。又智度论三十六有七空。广说十八空,略说七空(一)性空(二)自相空(三)诸法空(四)不可得空(五)无法空(六)有法空(七)无法有法空。
【三藏法数】
(出入楞伽经)
由凡夫执著妄想自性,故如来为说空法以破之。诸经所说空义不一,今言七种者,乃赴一时之机,如应病与药也。
〔一、相空〕,谓一切诸法之性,自他共离之相皆空,是为相空。(一切性者,即自他共离之四性也。谓如计一念心从根生即自性,从尘生即他性,根尘合生即共性,离根尘生即离性,于此四性之相,皆不执著,是名皆空。)
〔二、性自性空〕,谓于当念观一切所生之法,悉由因缘和合而成,本无自生之性,是为性自性空。
〔三、行空〕,谓五阴之身,本无有我,亦无我所。众生不了,执阴成我,从我起行。若能顺性推求,则五阴之法,了不可得,是为行空。(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我者,谓于五阴中强立主宰,执之为我也。我所者,即五阴之身是也。)
〔四、无行空〕,谓不离前所作行,而能了达诸阴展转缘起,无有自性可得,亦无所作之行,是为无行空。
〔五、一切法离言说空〕,谓一切法皆是妄想而成,本无自性,离诸言说,是为一切法离言说空。
〔六、第一义圣智大空〕,谓佛自觉圣智,能空一切见过习气,所空既空,能空亦空,是为第一义圣智大空。(自觉圣智者,佛所證第一义心也。见过者,一切见惑之过失也。习气者,即见过馀习之气分也。)
〔七、彼彼空〕,谓彼外道所计之空,但能空于彼,而不能空于此,是为彼彼空。(空于彼而不能空于此者,谓能空于境,而不能空于心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梵S/u%nyata%。
【佛学常见辞汇】
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男女一异等诸相无实,因缘所生,究竟无体,故谓之空。
十八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见智度论二十,三十一,四十六,法界次第下,大乘义章四。
【佛学常见辞汇】
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第一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始空、散空、性空、自性空、诸法空、不可得空、无法空、有法空、无法有法空。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内空〕,内即内身,谓三十六种不净充满,九孔常流,净相不可得故,是名内空。(三十六种者,毛、发、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也。九孔者,两眼、两耳、两鼻、口、大便、小便也。)
〔二、外空〕,外即外色,谓愚夫为欲染故,观所著色,妄以为净,求其净相,亦如我身净相不可得故,是名外空。
〔三、内外空〕,谓我身不净,外亦如是,外身不净,我亦如是,一等无异,净相不可得故,是名内外空。
〔四、空空〕,谓内身、外身、内外身俱空,而犹执空成病,复以空法而破三空,是名空空。
〔五、大空〕,谓十方世界,是四大造色,假名日出处为东方,日没处为西方,如是方相,以世俗故有,若第一义中,则一法不可得,是名大空。(十方者,四方四维上下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六、第一义空〕,谓诸法中,最第一法,名为涅槃;涅槃之法,空无有相,是名第一义空。(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七、有为空〕,谓五阴等法中,无我、我所,及以常相,皆不可得,是名有为空。(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我、我所者,我即众生所执之假名,我所即五阴色身等也。)
〔八、无为空〕,谓无所作为,则非有相,今对有为,故说无为。若有为法既不可得,则无为之法何所可著,是名无为空。
〔九、毕竟空〕,谓以前八空,破一切法,令无遗馀;既无诸法,亦无空之可著,是名毕竟空。
〔十、无始空〕,谓世间众生无有始相。如今生从前世因缘有,前世复从前世有,如是展转,无始亦不可得,是名无始空。
〔十一、散空〕,谓五阴和合,故有人相。若以智慧分别破散五阴与人,则空无所有;如辐辋辕毂,众合为车,若离散各在一处,则失车名,是名散空。
〔十二、性空〕,谓一切诸法自性本空,皆从因缘和合而生,若不和合,则无是法。如是诸法性不可得,是名性空。
〔十三、自相空〕,谓一切法有二种相:一者总相,生灭不住,本无今有,已有还无,皆是无常;二者别相,如地有坚相,水有湿相,火有热相,风有动相。如是二相皆空,是名自相空。
〔十四、诸法空〕,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法,无有实相,一切皆空。无取无舍,能离一切诸见,是名诸法空。(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十五、不可得空〕,谓一切诸法及因缘,毕竟皆空,不可得故,是名不可得空。(因缘者,谓以眼等六根为因,色等六尘为缘也。)
〔十六、无法空〕,谓诸法已灭,是灭亦无,名无法空。又谓过去、未来法名为无法,如是无法亦空,是名无法空。
〔十七、有法空〕,谓诸法从因缘和合,故有法生,是法体本不实,名有法空。又谓现在一切法及无为法名为有法,如是有法皆空,亦名有法空。
〔十八、无法有法空〕,谓无法有法相不可得,名无法有法空。又谓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法,皆不可得,亦名无法有法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维摩经弟子品曰:「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同注「肇曰:小乘观法缘起,内无真主为空义。虽能观空,而于空未能都泯,故不究竟。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大乘义章二曰:「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同二曰:「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万善同归集五曰:「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梵S/u%nyata%。
【佛学常见辞汇】
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佛学次第统编】
男女一异等诸相无实,因缘所生,究竟无体,故谓之空。
十八空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龙树造,陈真谛译。
入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分析诸法或了因缘之生义,悟入诸法实性无之真理也。此中分析诸法,初知空理,为析色入空,小乘人之空观也,因缘生之法知事体为为空,以分析事体为要,称为体色入空,大乘人之空观也。而此二者总为出虚假境界而入真谛空理之观法,故谓之从假入空观,即璎珞经所观三观之一也。四教仪曰:「小析色入空故拙。(中略)巧谓体色入空。(中略)用从假入空观,见真谛理。」
【佛学常见辞汇】
悟入诸法性空的道理。
人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名生空、我空,二空之一。观人为五蕴之假和合,又为因缘所生,知中无常一之我体,故云人空。證此人空之理因而断一切烦恼,终得涅槃果,是乃小乘之至极也。又大乘立一切法有真如性,空人我之执者,言人空之显真如也。孔目章三曰:「我执无处所显真如名人空。」唯识述记一本曰:「智缘空起为所由门,显二真如名二空理。(中略)如是空性,即是二空所显实性。」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生空,或我空,即观人身是五蕴假合而有,其性本空,亦即悟五蕴无我的真理。
【三藏法数】
人空即我空也,亦曰生空。谓凡夫妄计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种种业。佛为破此计,故说五蕴无我。二乘悟之,入无我理,是名人空。(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人空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了人空之理之观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观察人空道理的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