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十种利益──慈忍十种利益
【三藏法数】
(出月灯三昧经)
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火不能烧〕,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瞋恚之火,所不能烧也。
〔二、刀不能割〕,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横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悉无所畏,是以瞋恚利刀,所不能割也。
〔三、毒不能中〕,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为意,是以贪瞋毒药,所不能中也。
〔四、水不能漂〕,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顺情之境,了知诸法本空,悉无所染,是以贪爱之水,所不能漂也。
〔五、为非人护〕,非人,即鬼神之类。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皆护卫也。
〔六、身相庄严〕,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爱念于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庄严之报也。
〔七、闭诸恶道〕,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恶道之门,自然闭而不开也。
〔八、随乐梵天〕,梵天,即色界初禅天也。谓修菩萨行者,慈忍具足,梵行无亏,故报尽命终,随其意乐,而得生于梵天也。
〔九、昼夜常安〕,谓修菩萨行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恼害,故得身心寂静,昼夜常安也。
〔十、不离喜乐〕,谓修菩萨行者,常怀慈忍之心,利益众生,令其各获安隐,是以自之身心,亦不离于喜乐也。
十种利益──精进十种利益
【三藏法数】
(出月灯三昧经)
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念念进修,精勤无怠,故有十种利益也。(梵行,即净行也。)
〔一、他不折伏〕,谓菩萨慧解精勤,行业成就,则不为一切邪论妄计之所折伏也。
〔二、得佛所摄〕,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为诸佛之所摄受而不舍也。
〔三、为非人护〕,非人,即鬼神之类。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加卫护也。
〔四、闻法不忘〕,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于所闻之法,常能忆持,而不忘失也。
〔五、未闻能闻〕,谓菩萨于诸梵行,勇猛精进,乐法之心,无有厌足;则昔所未闻,今皆得闻也。
〔六、增长辩才〕,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法义皆通,辩才增长,随问随答,皆无疑碍也。
〔七、得三昧性〕,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身心寂静,定性现前,不为世相之所变迁也。
〔八、少病少恼〕,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昼夜不息,而善能调适身心,是以常得轻安,少病少恼也。
〔九、得食能消〕,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而于饮食,不节不恣,是以食已即消,而无停滞之患也。
〔十、如优钵罗华〕,梵语优钵罗,华言青莲华。以其出于淤泥而无染污,世人见之,即生希有之想。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处生死,不为烦恼之所染著,犹如此华,见者亦生希有之心也。
十种利益──禅定十种利益
【三藏法数】
(出月灯三昧经)
谓修菩萨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安住仪式〕,谓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
〔二、行慈境界〕,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而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令安隐,是为行慈境界。
〔三、无烦恼〕,谓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瞋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
〔四、守护诸根〕,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
〔五、无食喜乐〕,谓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饮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
〔六、远离爱欲〕,谓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著,是为远离爱欲。
〔七、修禅不空〕,谓菩萨习诸禅定,而获诸禅功德,虽證真空之理,而不堕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
〔八、解脱魔罥〕,谓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
〔九、安住佛境〕,谓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
〔十、解脱成熟〕,谓菩萨习诸禅定,一切业惑,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就,是为解脱成熟。
十种行──坐禅人十种行
【三藏法数】
(出解脱道论)
〔一、令观处明净〕,谓修行之人,欲修禅定,先须调适饮食,不饥不饱;次须随顺时节,不先不后;又当整肃威仪,无有懈怠。修此三行,用观分明,则诸缘屏息,心常寂静,安于禅定,是为观处明净。
〔二、遍起观诸根〕,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周遍观察信等五根,不令消减,与定相应,心无懈怠,即得远离疑盖等过,三昧现前,是为遍起观诸根。(五根者,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三、晓了于相〕,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必当晓了意识想念之相,令其不急不宽,调适得中;则妄想不生,禅定易入,是为晓了于相。
〔四、制令心调〕,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起精进,制伏其心,调停适中,勿使过度,增长乱意,则得定相现前,三昧成就,是为制令心调。
〔五、折伏懈怠〕,谓坐禅之人,若以不得胜定,令心无味,故成懈怠,而欲睡眠;于是之时,必当谛观诸禅功德,策励精进,则定相现前,三昧可得,是为折伏懈怠。
〔六、心无味著〕,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以慧根迟钝,及少方便,不得寂静,故于胜定,无所乐著,是为心无味著。
〔七、心欢喜〕,谓坐禅之人,于诸胜定,心若无味,当观生老病死,及诸恶趣,令生恐怖;然后念佛法僧等诸功德,策进身心,令欣得禅定,是为心欢喜。
〔八、心定成舍〕,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调伏诸根,如理思惟,安住寂静,而舍一切非正之行,是为心定成舍。
〔九、近学定人〕,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应当远离不修威仪及不习寂静之人,而常亲近安住寂静、威仪整肃、心源泯净者,依其教诫,成就正定道业,是为近学定人。
〔十、乐著安定〕,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于彼得定,善解缘起,入寂静处者,即当爱乐恭敬,求其开导,以起定心,是为乐著安定。
十种利益──般若十种利益
【三藏法数】
(出月灯三昧经)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著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是为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谓菩萨修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是为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谓菩萨修行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是为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五、修禅而无所住〕,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著,是为修禅而无所住。
〔六、魔不能扰〕,谓菩萨修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魔、佛,体元不异,魔虽发现,即无所怖,是为魔不能扰。
〔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谓菩萨修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言论,悉能辩其邪正是非,不为所惑,是为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八、达生死海底〕,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诸法,洞彻生死渊源,不为轮转所溺,是为达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谓菩萨修行般若,虽观一切性空,常以广大悲悯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得解脱,是为起增上悲。
〔十、不乐二乘道〕,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唯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
十种利益──多闻十种利益
【三藏法数】
(出月灯三昧经)
谓修菩萨行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邪正之法,无不闻知,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知烦恼助〕,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知自身及诸众生所有一切烦恼之惑,皆能资助业因,而受当来果报;故求出离,而不为所惑也。
〔二、知清净助〕,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悉知一切清净梵行,皆能资助菩提之道,是以精勤修习,以證无上佛果也。
〔三、远离疑惑〕,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及外道邪魔等论,悉皆明了通达,而无所疑惑也。
〔四、作正直见〕,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之法,无不明了。若有众生邪见邪论者,为作正直知见,而格其非心也。
〔五、远离非道〕,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善恶果报,诸法同缘,无不明了,故杀盗等一切非法之道,皆能远离而不为也。
〔六、安住正路〕,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诸法,无不明了,故不为非道所惑;而于如来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也。
〔七、开甘露门〕,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能深入如来之藏,了知无上法味,而复以此普润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是为开甘露门也。
〔八、近佛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常勤修习,则知戒定慧行能趣圣果,是以心常在道,精勤无怠,而于佛果菩提为不远也。
〔九、为作光明〕,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知诸众生皆为无明所覆,常受长夜之苦;而能以智慧之灯,作诸光明,令其出离幽闇,而获清升之乐也。(无明者,无所明了也。)
〔十、不畏恶道〕,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晓了万法体本空寂,无苦无乐,是以发广大心,随类化度一切众生,而于险难恶道,悉无所畏也。
十种心──念佛十种心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经)
弥勒菩萨白佛言: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彼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也。(梵语弥勒,华言慈氏。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一、无损害心〕,念佛之人,于诸众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损害,令得快乐,是名无损害心。
〔二、无逼恼心〕,念佛之人,身心安静,于诸众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悯伤,令得脱苦,是名无逼恼心。
〔三、乐守护心〕,念佛之人,于佛所说正法,当须不惜身命,守护爱惜,是名乐守护心。
〔四、无执著心〕,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观察于一切法,不生执著,是名无执著心。
〔五、起净意心〕,念佛之人,能离世间杂染之法,复于利养等事,常生知足之心,是名起净意心。
〔六、无忘失心〕,念佛之人,求生净土,成佛种智,于一切时,念念不舍,是名无忘失心。
〔七、无下劣心〕,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于诸众生,尊重恭敬,不生轻慢,是名无下劣心。
〔八、生决定心〕,念佛之人,不著世间言论,于无上菩提之道,深生正信,毕竟不惑,是名生决定心。(梵语菩提,华言道。)
〔九、无杂染心〕,念佛之人,修习功行,种诸善根,心常远离一切杂染烦恼,是名无杂染心。
〔十、起随念心〕,念佛之人,虽观如来相好,而不生爱著之心;于无念中,常念彼佛,是名起随念心。
十种说三世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十种说三世者,谓三世各三,乃分九别,会别归总,摄在一念;故以一融九,虽九而常一,虽一而常九,一九无碍,十世圆融。经云:无量无数劫,解之即一念,知念亦无念,如是见世间,是名十种说三世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过去世说过去世〕,谓过去世中,说过去世之事也。
〔二、过去世说未来世〕,谓过去世中,说未来世之事也。
〔三、过去世说现在世〕,谓过去世中,说现在世之事也。
〔四、未来世说过去世〕,谓未来世中,说过去世之事也。
〔五、未来世说现在世〕,谓未来世中,说现在世之事也。
〔六、未来世说无尽〕,谓未来世中,说未来世;未来之后,复有未来无穷尽之事也。
〔七、现在世说过去世〕,谓现在世中,说过去世之事也。
〔八、现在世说未来世〕,谓现在世中,说未来世之事也。
〔九、现在世说平等〕,谓现在世中,说现在世之事也。以现在为平等者,例过去、未来之现在前后均齐也。
〔十、现在世说三世即一念〕,谓世由积念而成,故三世各三,而成九世,摄九世归三世,摄三世即一念。故合论云: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也。
十一宗──合九十五种外道为十一宗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宗即派也。谓外道教文传习西域,不出十一宗;而九十五种外道,无不尽摄也。
〔一、数论师,计冥谛生〕,从数起论,名为数论。又论能生数,名为数论。其造数论及学数论者,皆名数论师。计冥谛生者,百论云:从冥生觉,乃至神我,共成二十五谛;以前二十四谛从神我而生,依神我为主,谓神我常觉明了,常住不坏,摄受诸法,是故执神我是常、是一、是万物因、是涅槃因也。(二十五谛者,冥初自性谛,即冥谛也;智大谛,即觉也;我心谛;五唯谛,即色声香味触也;五大谛,即地水火风空也;五知根谛,即眼耳鼻舌身也;五作业根谛,即口手足大便小便也;心平等根谛;神我谛,神我即识神也。)
〔二、卫世师,计六句生〕,梵语卫世,华言无胜。其人在佛前八百年出世,时人以其昼避声色,匿迹山薮;夜绝视听,方行乞食,有似鸺鹠鸟,故名鸺鹠仙人。及获五通,遂说论十万偈。谓證菩提,便欣入灭。六句生者:一者实,谓诸法体实,为德业所依;二者德,即道德也;三者业,即作用也;四者大有,谓实、德、业同一有也;五者同异,谓如地望地是同,望水即异,水火风等亦然;六者和合,谓诸法和合,如鸟飞空,忽至树枝,住而不去,法亦如是,由和合故,令有住也。(五通者,足不履地、知人心命、回眼千里、呼名即至、石壁无碍也。)
〔三、涂灰,计自在天生万物〕,涂灰,即外道名。谓此外道,计欲界第六自在天能生万物。
〔四、围陀论师,计那罗延天生四姓〕,梵语围陀,华言智论。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士,谓其骨节钩锁而有力也。那罗延天能生四姓,谓口生婆罗门,两臂生刹利,两生毗舍,两脚生首陀。(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刹利,梵语具云刹帝利,华言田主,即王种也。梵语毗舍,华言商贾。梵语首陀,华言农人。)
〔五、安荼论师,计本际生〕,梵语安荼(无翻),本际者,即过去世之初际也。谓此外道,计世间最初,有大水时,有大安荼出生,形如鸡卵,后为两段,上为天,下为地,中生一梵天,复能出生一切有命、无命之物。故计梵天是生万物之主也。
〔六、时散外道,计物从时生〕,谓此外道自见草木等物,有时生华,有时生果,有时作用或舒或卷,令彼枝条随时荣枯,时虽微细不可见,以此华、实等,则知有时也。
〔七、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方即四方。谓此外道,计四方能生人,人能生天地;灭后还入于方也。
〔八、路伽耶,计色心法皆极微作〕,梵语路伽耶,华言顺世。谓此外道,计色心等法,皆从四大极微,能生粗色;虽是极微,其体实有。以世间粗物无常,极微之因不坏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九、口力论师,计虚空为万物因〕,谓此外道,计从空生风,从风生火,从火生煖,煖生水,水生冻,坚作地,地生五谷,五谷生命,命没还归虚空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十、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谓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随宿世本业所作。若有持戒精进,受身心苦,能坏本业;本业既尽,众苦亦灭;众苦灭故,即得涅槃。是故计宿世所作,为一切因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十一、无因论师,计自然生〕,谓此外道,计一切万物,无因无缘,皆自然生,皆自然灭也。
十七种名──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
【三藏法数】
(出妙法莲华经论)
大乘即佛乘也。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法华文句云:论列十七种者,皆法华之异名,所以显示此经,甚深微妙之理,不可思议也。
〔一、无量义经〕,谓佛欲说法华一实相理故,先说此无量义处,盖将以无量之义,会归于一实相之理。实相之中,妙义无穷,故名无量义经。
〔二、最胜修多罗〕,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于三藏中,最胜极妙,更无有比,故名最胜修多罗。(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三、大方广〕,无外曰大,正理曰方,包富曰广,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具此三义,故名大方广。
〔四、教菩萨法〕,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如来以此教化一切善根成熟菩萨,随顺法器,令其得證佛果,故名教菩萨法。(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五、佛所护念〕,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是佛自所證得;虽欲开示,但为众生根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名佛所护念。
〔六、诸佛秘密法〕,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此法甚深,唯佛能知,故名诸佛秘密法。
〔七、一切佛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一切如来功德三昧,无不含摄,故名一切佛藏。(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八、诸佛秘密处〕,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佛以善根未熟众生,非是受法之器,不即为其演说,故名诸佛秘密处。
〔九、能生一切诸佛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三世诸佛,莫不由此而得成就大菩提果,故名能生一切诸佛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十、一切诸佛之道场〕,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闻此法者,则能成就佛果菩提,故名一切诸佛之道场。
〔十一、诸佛所转法轮〕,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诸佛出世,无不以此法门,摧破一切众生烦恼障碍,令得解脱,故名诸佛所转法轮。
〔十二、诸佛坚固舍利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乃是诸佛真如法身舍利,亘古亘今,不迁不变,无有败坏,故名诸佛坚固舍利经。(梵语舍利,华言骨身,谓生身舍利;此云舍利,乃法身舍利也。)
〔十三、诸佛大巧方便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诸佛由此法门,既成大菩提果已,复以广大善巧方便,为诸众生演说天人声闻缘觉诸菩萨法,令其悟入佛之境界,故名诸佛大巧方便经。
〔十四、说一乘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显示诸佛菩提究竟之体,非彼声闻、缘觉之所能證,故名说一乘经。
〔十五、第一义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即是如来法身究竟所住之处,故名第一义住。
〔十六、妙法莲华〕,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此之妙法,而独以莲华为喻者,盖妙法则权、实一体,莲华乃华、果同时,故名妙法莲华。(权、实者,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为权;一佛乘即实也。华、果同时者,世间之华,先华后果;唯莲华,华果同时,果即莲实也。)
〔十七、最上法门〕,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一切无量名句所诠法义,无不含摄,于诸经中,最胜最上,故名最上法门。
二十种小乘外道涅槃
【三藏法数】
(出提婆菩萨释楞伽经中外道小乘涅槃论)
〔一、小乘外道论师〕,此外道师,说诸受阴尽,如灯火灭,种坏风止,名为涅槃。(阴即身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外道方论师〕,此外道师,说最初生诸方,从诸方生世间人,从人生天地,天地灭没,还入彼处,名为涅槃。(诸方,即四方也。)
〔三、外道风仙论师〕,此外道师,说风能生长命物,能杀命物,风造万物,能坏万物,名风为涅槃。(命物者,谓有命之物也。)
〔四、外道韦陀论师〕,此外道师,说从那罗延天中,生大莲华,从莲华生梵天祖公,一切有命无命物,从梵天口中生;一切大地,即是修福德戒场,于中一切华草及猪羊驴马等,杀害供养梵天,得生彼处,名为涅槃。(梵语那罗延,华言钩锁力士。)
〔五、外道伊赊那论师〕,此外道师眷属说,伊赊那论师尊者,形相不可见,遍一切处,以无形相而能生诸有命无命一切万物,名为涅槃。
〔六、叾形外道论师〕,此外道师,说分别见诸种种异相,名为涅槃。
〔七、外道毗世师论师〕,此外道师,说地水火风虚空微尘等物,和合而生一切世间知、无知物;无和合者,即是离散,遂计离散,名为涅槃。(知、无知物者,谓有知觉、无知觉之物也。)
〔八、外道苦行论师〕,此外道师,说身尽福德尽,名为涅槃。
〔九、外道女人眷属论师〕,此外道师,说摩醯首罗作女人,生诸天人龙鸟及一切谷子蛇蠍蚊虻等,如是知者,名为涅槃。(梵语摩醯首罗,华言大自在。)
〔十、外道行苦行论师〕,此外道师,说罪福尽,德亦尽,名为涅槃。
〔十一、外道净眼论师〕,此外道师,说烦恼尽故依智,名为涅槃。
〔十二、外道摩陀罗论师〕,此外道师,说那罗延论师言,我造一切物,我于一切众生中最胜,我生一切世间有命无命物,从我作生,还没彼处,名为涅槃。
〔十三、外道尼犍子论师〕,此外道师,说初生一男一女,彼二和合,能生一切有命无命等物,后时离散,还没彼处,名为涅槃。
〔十四、外道僧祛论师〕,此外道师,说二十五谛自性因,生诸众生,名为涅槃。(二十五谛者,一冥初自性、二智大、三我心、四色、五声、六香、七味、八触、九地、十水、十一火、十二风、十三空、十四眼知根、十五耳知根、十六鼻知根、十七舌知根、十八身知根、十九口作业根、二十手作业根、二十一足作业根、二十二小便作业根、二十三大便作业根、二十四心平等根、二十五神我也。自性是常,能生诸法,故为涅槃因也。)
〔十五、外道摩醯首罗论师〕,此外道师,说果是那罗延所作,梵天是因,所谓梵天那罗延,乃至自在天,是生灭因。一切从自在天生,从自在天灭,名为涅槃。
〔十六、外道无因论师〕,此外道师,说无因无缘,生一切物,无染因,无净因,乃至棘刺之针,孔雀之色,皆无人作,自然而有,不从因生,名为涅槃。
〔十七、外道时论师〕,此外道师,说时熟一切大,时作一切物,时散一切物,是故我论中说,如被百箭射,时不到不死,时到则小草触即死;一切物时生,一切物时熟,一切物时灭,名为涅槃。
〔十八、外道服水论师〕,此外道师,说水是万物根本,水能生天地,生有命无命一切物,乃至水能生物,能坏物,名为涅槃。
〔十九、外道口力论师〕,此外道师,说虚空是万物因,最初生虚空,从虚空生风,从风生火,从火生暖,暖生水,水即冻凌,坚作地,从地生种种药草,乃至从五谷生命,食后时,还没虚空,名为涅槃。(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二十、外道本生安荼论师〕,此外道师,说本无日月星辰虚空及地,唯有大水,时大安荼生,如鸡子,周匝金色。时熟破为二段,一段在上作天,一段在下作地,彼二中间生梵天,名一切众生祖公,作一切有命无命物等,散没彼处,名为涅槃。
二十种烦恼随眠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并显扬圣教论)
烦恼者,谓见、思无明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由此烦恼,随逐众生,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识者,藏有含藏之义,即第八识也。)
〔一、不定地随眠〕,不定地,即欲界也。谓欲界散乱,不修禅定,以散乱故,眼等诸根烦恼,随逐不舍,故名不定地随眠。
〔二、定地随眠〕,定地,即色界、无色界也。谓此二界,能修禅定;虽修禅定,离欲界苦,而于定地,贪痴爱慢诸见烦恼,随伏不舍,故名定地随眠。
〔三、随逐自境随眠〕,谓于三界中,各各自分境上,所摄诸见烦恼,随根起灭,潜伏不舍,故名随逐自境随眠。
〔四、随逐他境随眠〕,谓或在色界而起欲界烦恼,或在无色界而起色界烦恼,或在欲界而欣乐上二界禅定而生味著,不知出离,故名随逐他境随眠。
〔五、被损随眠〕,谓众生常被欲界烦恼之所损害,而此烦恼,随伏不舍,故名被损随眠。
〔六、不被损随眠〕,谓已生色界,不被欲界烦恼之所损害;或未离欲界,虽不被烦恼所损,而烦恼随伏不舍,故名不被损随眠。
〔七、随增随眠〕,谓三界众生,各于自住之境,而起烦恼,随时增长,潜伏不舍,故名随增随眠。
〔八、不随增随眠〕,谓住于色界、无色界禅定之中,不随他境增长烦恼,而其烦恼,因未断故,潜伏不舍,故名不随增随眠。
〔九、具分随眠〕,谓诸众生,于一切境,起贪瞋痴等诸烦恼惑,无有缺减,故名具分随眠。
〔十、不具分随眠〕,谓声闻初果等,虽断三界见惑,而于思惑未能全断,故名不具分随眠。(初果即须陀洹果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曰思惑也。)
〔十一、可害随眠〕,谓声闻之人,知苦、集之法是可损害,乃修道品,断见、思烦恼,而證涅槃,虽断见、思,而习气无明,随伏不舍,故名可害随眠。(苦、集即苦谛、集谛也。道品,即三十七道品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习气者,见、思惑之馀习气分也。)
〔十二、不可害随眠〕,谓凡夫众生,不能修习道品,而于烦恼之惑,无可损断,是以随伏不舍,故名不可害随眠。
〔十三、增上随眠〕,谓贪瞋痴等诸烦恼惑,惭惭增胜,随伏不舍,故名增上随眠。
〔十四、平等随眠〕,谓贪瞋痴烦恼之惑,平等共起,随伏不舍,故名平等随眠。
〔十五、下劣随眠〕,谓修行求离欲界之人,于诸色等尘念微薄,故名下劣随眠。
〔十六、觉悟随眠〕,谓能觉知一切烦恼与业果,俱时流转,虽能觉悟而未能断,故名觉悟随眠。
〔十七、不觉悟随眠〕,谓一切烦恼缠缚,随逐根识,不相舍离,而无所知觉,故名不觉悟随眠。
〔十八、能生多苦随眠〕,谓欲界贪瞋等烦恼,能生种种诸苦,故名能生多苦随眠。
〔十九、能生少苦随眠〕,谓色界、无色界禅定之中,虽无欲界众苦,而有欣上厌下之心,亦名烦恼,故名能生少苦随眠。(欣上厌下者,谓欣喜上二界禅定之乐,厌恶欲界生死之苦也。)
〔二十、不能生苦随眠〕,谓诸菩萨,虽离诸惑,不生众苦,然常存自行利他之心,亦为烦恼,故名不能生苦随眠。(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十种烦恼现行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随所欲缠现行〕,谓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故名随所欲缠现行。
〔二、不随所欲缠现行〕,谓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故名不随所欲缠现行。
〔三、无所了知现行〕,谓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分别,于一切境界无所了知,由此痴惑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无所了知现行。
〔四、有所了知现行〕,谓住善说法之人,于一切法而生分别,于善法令向,于恶法令舍,由此了知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有所了知现行。
〔五、粗烦恼现行〕,谓贪瞋痴诸烦恼,各有增上粗重,或于顺境贪惑粗重,或于逆境瞋惑粗重,各起不同,故名粗烦恼现行。
〔六、等烦恼现行〕,谓贪瞋痴等诸烦恼惑,等分而起,无有轻重,故名等烦恼现行。(等分者,谓贪瞋痴三心,一齐而起也。)
〔七、微烦恼现行〕,谓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未證果,而于三界烦恼微细轻薄,故名微烦恼现行。(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八、内门烦恼现行〕,谓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不著于色等外尘之境,而内心所起习气,相续不舍,故名内门烦恼现行。(习气者,烦恼馀习气分也。)
〔九、外门烦恼现行〕,谓未离欲界之人,随缘色等外尘诸欲境界,而起种种烦恼,相续不舍,故名外门烦恼现行。
〔十、失念烦恼现行〕,谓见圣道得果之人,忽遇馀缘,闻不正法,习气发现,而失正念,故名失念烦恼现行。
〔十一、猛利烦恼现行〕,谓未得道果之人,勤加精进,起不正作意,发勇猛心,相续不舍,故名猛利烦恼现行。
〔十二、分别所起烦恼现行〕,谓人不信正法,于诸邪见而起分别,妄生种种执著,相续不舍,故名分别所起烦恼现行。
〔十三、任运所起烦恼现行〕,谓人起懈怠心,不求正行,而于五欲之境,自然而起诸惑,相续不舍,故名任运所起烦恼现行。(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十四、寻思烦恼现行〕,谓人于禅定观法,常自思念觉察,妄起分别,相续不舍,故名寻思烦恼现行。
〔十五、不自在烦恼现行〕,谓人睡眠,梦境散乱,意识所缘,相续不舍,故名不自在烦恼现行。
〔十六、自在烦恼现行〕,谓人醒寤,所起恶慧之觉,遍缘诸境,相续不舍,故名自在烦恼现行。
〔十七、非所依位烦恼现行〕,谓如幼少之人,于一切境,不知好恶,起诸放逸,相续不舍,故名非所依位烦恼现行。
〔十八、所依位烦恼现行〕,谓修行根熟之人,依于正行之位,断诸烦恼,而能断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所依位烦恼现行。
〔十九、可救疗烦恼现行〕,谓人勤修道行,断生死惑业,如救疗众病,但知生死之病而可救疗,不知乐著涅槃之心相续不舍,故名可救疗烦恼现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十、不可救疗烦恼现行〕,谓人于生死惑业众病,不能修诸正行以为救疗,而诸烦恼相续不舍,故名不可救疗烦恼现行。
二十种随烦恼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谓诸昏烦恼乱心神之法,随逐众生,造无量业,故名随烦恼也。
〔一、忿随烦恼〕,暴怒之心名忿,谓对现前一切违情之境,即发暴怒,恼乱其心,是名忿随烦恼。
〔二、恨随烦恼〕,恨即怨恨,谓由忿怒不舍,结诸怨恨,恼乱其心,是名恨随烦恼。
〔三、覆随烦恼〕,覆即隐覆,谓自作罪恶,不能忏悔,故意隐覆,惟恐人知,恼乱其心,是名覆随烦恼。
〔四、恼随烦恼〕,恼即热恼,谓外遇违情之境,热恼于心,不自安隐,是名恼随烦恼。
〔五、嫉随烦恼〕,嫉即嫉妒,谓持心不平,常怀嫉妒,恼乱于心,是名嫉随烦恼。
〔六、悭随烦恼〕,吝惜曰悭,谓于一切财法,贪求积蓄,不能惠施,恒恐散失,恼乱于心,是名悭随烦恼。
〔七、诳随烦恼〕,诡诈不实曰诳,谓与世交接,语言虚诳,巧虑多谋,心不自安,而生恼乱,是名诳随烦恼。
〔八、谄随烦恼〕,谓谄佞阿谀,媚悦人意,心恒愧赧,而不自安,是名谄随烦恼。
〔九、害随烦恼〕,谓衔恨蓄怨,常欲损害于人,求快己意,恒恐不遂,恼乱其心,是名害随烦恼。
〔十、憍随烦恼〕,矜己慠他曰憍,谓心不谦下,常欲胜人,慠彼有德,恼乱其心,是名憍随烦恼。
〔十一、无惭随烦恼〕,谓屏处为非,不知惭天以自悔改,恼乱其心,是名无惭随烦恼。
〔十二、无愧随烦恼〕,谓阴为不善,不知愧人以自悔改,恼乱其心,是名无愧随烦恼。
〔十三、掉举随烦恼〕,谓外境纷扰,身心动摇,不能摄伏,因而恼乱,是名掉举随烦恼。
〔十四、昏沉随烦恼〕,谓心神昏闇沉迷,而于诸法无所明了,恼乱其心,是名昏沉随烦恼。
〔十五、不信随烦恼〕,谓邪见多疑,于诸正法,不生信心,因而恼乱,是名不信随烦恼。
〔十六、懈怠随烦恼〕,谓身心懒惰,于诸道业不能精进修习,因而恼乱,是名懈怠随烦恼。
〔十七、放逸随烦恼〕,谓纵恣自逸,耽著欲境,不能检束,因而恼乱,是名放逸随烦恼。
〔十八、失念随烦恼〕,谓心逐邪妄,正念遗失,遂致沦坠,恼乱其心,是名失念随烦恼。
〔十九、散乱随烦恼〕,心常放逸名曰散乱,谓著诸缘境,令心流逸,恒不寂静,因而恼乱,是名散乱随烦恼。
〔二十、不正知随烦恼〕,谓于法邪解,远离正知,背觉合尘,以妄为真,恼乱其心,是名不正知随烦恼。
二十五种外道冥谛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二十五种冥谛者,乃是迦毗罗外道之所计也。盖此外道,亦修禅定,有神通力,知八万劫中事;八万劫前,冥然不知,谓之冥谛。从冥初自性,生智大,乃至神我,开成二十五谛,合为九位也。(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冥初自性〕,谓此外道,以八万劫前之事,冥然不知之处,昧为自性,故云冥初自性。
〔二、智大〕,智大亦名觉大,即增长之义。谓冥初之际,觉知增长,故云从冥初生智大。
〔三、我心〕,我心亦名我慢,即我执也。谓由觉知生我慢心,故云从智大生我心。
〔四、五唯〕,唯即微也,五唯亦名五微,即色声香味触也。以色等五种,由我执之心方现,故云从我心生五唯。
〔五、五大〕,五大,即地水火风空也。此五种性,遍一切处,故名为大。由极微而生,故云从五唯生五大。
〔六、五知根〕,五根,即眼耳鼻舌身,谓之知者,以此五种,皆有知觉故也。因五大而成,故云从五大生五知根。
〔七、五作业根〕,五根,即口与手、足、小便、大便。谓之作业者,以此五种能作业用故也,亦因五大而成,故云从五大生五作业根。
〔八、心平等根〕,心乃肉团心,即意根也。谓之平等者,以此根能遍一切根境而生分别也。此亦五大所成,故云从五大生平等根。并前五知,五作业,共为十一根也。
〔九、神我〕,神我即第八识也。外道执神我能生诸法,常住不坏,计为涅槃。是二十五谛之主也。(第八识,即藏识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