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591,分107页显示  上一页  86  87  88  89  90  92  93  94  95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二种恶骂报
二种邪见报
二种无义语报
二种贪报
二种瞋报
二种世间清净
二种流
二种存济
二种数
二种灭
三种奇特事
三种发相──觉观三种发相
三种发相──贪欲三种发相
三种发相──瞋恚三种发相
三种发相──愚痴三种发相
二种恶骂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常闻恶音〕,常闻恶音者,谓因前世口无禁忌,发言粗恶,令不忍闻,故感今生常闻秽恶之音也。
〔二、恒有诤讼〕,恒有诤讼者,谓因前世恃力怙势,好诤健讼,恶逆无德,故感今生常致诤讼而不和也。
二种邪见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生邪见家〕,生邪见家者,谓因前世邪僻覆心,起诸妄见,故感今世不具正信之心,而生邪见之家也。
〔二、其心谄曲〕,其心谄曲者,谓因前世邪见,心不正直,故感今生心常谄曲也。
二种无义语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人不信受〕,人不信受者,谓因前世语言无义,即是虚妄,故感今生虽有言说,人亦不信受也。
〔二、不能明了〕,不能明了者,谓因前世语言无义,皆因暗昧,故感今生有所言说,而亦不明了也。
二种贪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多欲〕,多欲者,谓因前世纵恣贪欲,心无止息,故感今生业习不忘,倍复增胜,而生贪者也。
〔二、无厌〕,无厌者,谓因前世贪求不已,展转驰逐,故感今生业习不忘,欲心转盛,用之无度,求之无厌也。
二种瞋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常为他人求其长短〕,常为他人求其长短者,谓因前世不能容物,稍不如意,即兴嗔恨,故感今生被人伺求长短,动辄得咎也。
〔二、常为众人之所恼害〕,常为众人之所恼害者,谓因前世瞋恼众人,令不安隐,故感今生常被多人之所恼害也。
二种世间清净
【三藏法数】
(出无量寿经论)
论云:若人一心专念阿弥陀佛,毕竟得生安乐国土,成就种种功德庄严,获此二种世间清净。(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一、器世间清净〕,谓世界如器,隔别名世,间差名间,故名器世间。谓彼安养国土,广大无边,如太虚空,清净光明,如日月轮,具足珍宝庄严,是名器世间清净。
〔二、众生世间清净〕,谓所化众生,隔别间差,故名众生世间。谓彼阿弥陀佛,于一佛土,身不动摇,于一切时,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众生,令其如实修行,离诸染著,皆愿往生我国,是名众生世间清净。
二种流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顺流〕,流即生死流也。盖六道众生,顺从生死之流,唯务趣下,而不知返;所谓顺生死流,逆涅槃道也。(六道者,天道、人道、阿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二、逆流〕,谓初果须陀洹,依戒定慧,精勤修习,则能断三界见惑,出离四趣生死,而證真空涅槃;所谓逆生死流,顺涅槃道也。(梵语须陀洹,华言逆流,亦曰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四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二种存济
【三藏法数】
(同阿毗达磨论)
存即存活,济即救济。谓以饮食存济其生也。
〔一、有罪存济〕,谓有一等之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如是得饮食已,欢喜受用,贪爱不舍,不见生死过患,不知出离之法,是名有罪存济。
〔二、无罪存济〕,谓非如前人矫妄诡诈而求饮食,但以正道而乞饮食,得饮食已,如法受用,不贪不爱不著,能见生死过患,善知出离之法,是名无罪存济。
二种数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数量数〕,数量数者,即一多之数量也。谓由一多之数,而能安立一切诸法也。
〔二、色心有为数〕,色即色身,心即所起之心,皆有生灭,名曰有为。此色、心二法,别而言之,则有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数目不同,故名色心有为数。(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十二入者,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色入、声入、香入、味入、触入、法入也。十八界者,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也。)
二种灭
【三藏法数】
(出显扬圣教论)
〔一、暂时灭〕,谓如来出世,逗机设教,化导众生,大小乘人,皆得解脱;机缘既尽,更无可化,如来即便入灭。然如来法身之体,如如不动,实未尝灭,是名暂时灭。
〔二、究竟灭〕,谓如来妙觉圆明,一切烦恼悉已断灭净尽无馀,更不复生,是名究竟灭。
三种奇特事
【三藏法数】
(出过去现在因果经)
〔一、神通奇特〕,谓佛世尊妙应群机,现大神变,不可思议,使一切众生及诸邪魔外道咸归正化,是为神通奇特。
〔二、慧心奇特〕,谓佛之智慧心光湛寂,照了一切诸法,成就一切种智,是为慧心奇特。
〔三、摄受奇特〕,谓佛善知众生诸根利钝,随机摄受,开导教化,令彼咸闻法要,进修妙行,出离生死,是为摄受奇特。
三种发相──觉观三种发相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曰观。
〔一、明利心中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宿无善根,现修定时,善法不起。但觉观攀缘念念不住,三毒之中,或缘贪,或缘瞋,或缘痴,如是经年累月,而不得定。此为明利心中觉观发相。
〔二、半明半昏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于摄念时,虽了觉观烦恼念念不住,但随所缘,或明或昏;明则觉观攀缘起诸思想,昏则无记瞪瞢,无所觉知,是为半明半昏觉观发相。
〔三、一向沉昏觉观发相〕,谓修禅之人,于修禅定时,心虽一向昏闇犹如睡眠,然于昏昏之中,切切攀缘觉观不住,是名沉昏觉观发相。
三种发相──贪欲三种发相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外贪欲相〕,谓行人当修定时,于男于女,取其容貌,贪欲心生,念念不住,障诸禅定,是名外贪欲相。
〔二、内外贪欲相〕,谓行人当修定时,欲心忽生,或缘他身相,或自缘己身,念念染著,而起贪爱,障诸禅定,是名内外贪欲相。
〔三、遍一切处贪欲相〕,谓行人贪著如前内外之境,复于一切五尘境界资生物等,皆起贪爱之心,障诸禅定,是名遍一切处贪欲相。(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三种发相──瞋恚三种发相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非理瞋相〕,谓行人修禅定时,瞋觉欻然而起,无问是理非理,他犯不犯;无故而发瞋恚,障诸禅定,是为非理瞋相。
〔二、顺理瞋相〕,谓行人修禅定时,外人实来恼我,以此为缘,生于瞋觉,相续不息;亦如持戒之人,见非法者,而生瞋恚。瞋虽顺理,亦障禅定,是为顺理瞋相。
〔三、诤论瞋相〕,谓行人修禅定时,著己所解之法为是,谓他所行所说悉以为非。外人所说不顺己情,即恼觉心生,而起瞋恨,障诸禅定,是为诤论瞋相。
三种发相──愚痴三种发相
【三藏法数】
(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计断常痴相〕,谓行人于修定时,忽然发邪思惟,分别我及诸法,为过去灭而有现在我耶?为过去不灭而有现在我耶?因是思惟,见心即发,推寻三世。若谓是灭,即堕断见;若谓不灭,即堕常见。如是痴觉,念念不住,以此智辩,诤竞戏论,作诸恶行,障于正定出世之法,是为计断常痴相也。
〔二、计有无痴相〕,谓行人于修定时,忽尔思惟分别,谓我及阴等诸法,为定有耶?为定无耶?如是推寻,见心即发,随见生执;障于正定,是为计有无痴相也。(阴者,五阴也。)
〔三、计世性痴相〕,谓行人于修定时,忽作是念,因有五阴,便有四大,与夫假名众生及诸世界。如是思惟,念念不住,即发智辩,能问能说,是非诤竞,离真实道,但执计世间之性,而不能发诸禅定,是名计世性痴相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