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91,分107页显示 上一页 77 78 79 80 81 83 84 85 86 下一页
禅定十种利益
四种薰习
二种立题
五种旗幡
七种罗汉
九种罗汉
二十种喻法
三种悔法
释种
二种灌顶
四种灌顶
五种灌顶
四种护摩
五种法加句
佛类词典(续上)
六种还源观禅定十种利益
四种薰习
二种立题
五种旗幡
七种罗汉
九种罗汉
二十种喻法
三种悔法
释种
二种灌顶
四种灌顶
五种灌顶
四种护摩
五种法加句
六种还源观
【佛学大辞典】
(名数)还源观说六观:一,摄境归心真空观。二,从心现境妙有观。三,心境秘密圆融观。四,智身影现众缘观。五,多身入一境像观。六,主伴互现帝网观。
(名数)还源观说六观:一,摄境归心真空观。二,从心现境妙有观。三,心境秘密圆融观。四,智身影现众缘观。五,多身入一境像观。六,主伴互现帝网观。
禅定十种利益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修菩萨之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之利益:一,安住仪式。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而行之,即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而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二,行慈境界。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使安稳,是为行慈境界。三,无烦恼。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瞋凝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四,守护诸根。菩萨习诸禅定,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五,无食喜乐。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饮食之奉,亦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六,远离爱欲。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使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著,是为远离爱欲。七,修禅不空。菩萨习诸禅定,虽获诸禅之功德,證真空之理,然不堕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八,解脱魔罥。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之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九,安住佛境。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之智慧,通达甚深之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故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十,解脱成熟。菩萨习诸禅定,一切惑业,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熟,是为解脱成熟。见月灯三昧经七。
【佛学次第统编】
禅定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安住仪式 谓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
二、行慈境界 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而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全安稳,是为行慈境界。
三、无烦恼 谓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瞋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
四、守护诸根 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
五、无食喜乐 谓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饭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
六、远离爱欲 谓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著,是为远离爱欲。
七、修禅不空 谓菩萨习诸禅定,而获诸禅功德,虽證真空之理,而不随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
八、解脱魔罥 谓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
九、安住佛境 谓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
十、解脱成熟 谓菩萨习诸禅定,一切业惑,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就,是为解脱成熟。
(名数)修菩萨之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之利益:一,安住仪式。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而行之,即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而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二,行慈境界。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使安稳,是为行慈境界。三,无烦恼。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瞋凝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四,守护诸根。菩萨习诸禅定,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五,无食喜乐。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饮食之奉,亦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六,远离爱欲。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使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著,是为远离爱欲。七,修禅不空。菩萨习诸禅定,虽获诸禅之功德,證真空之理,然不堕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八,解脱魔罥。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之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九,安住佛境。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之智慧,通达甚深之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故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十,解脱成熟。菩萨习诸禅定,一切惑业,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熟,是为解脱成熟。见月灯三昧经七。
【佛学次第统编】
禅定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善能修习禅定,则万缘俱息,定性现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安住仪式 谓菩萨习诸禅定,必须整肃威仪,一遵法式,行之既久,则诸根寂静,正定现前,自然安住,无所勉强,是为安住仪式。
二、行慈境界 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存慈爱之心,而无伤杀之念,于诸众生,悉全安稳,是为行慈境界。
三、无烦恼 谓菩萨习诸禅定,诸根寂静,则贪瞋痴等,一切烦恼,自然不生,是为无烦恼。
四、守护诸根 谓菩萨习诸禅定,常当防卫眼等诸根,不为色等诸尘所动,是为守护诸根。
五、无食喜乐 谓菩萨习诸禅定,既得禅悦之味,以资道体,虽无饭食之奉,而自然欣豫,是为无食喜乐。
六、远离爱欲 谓菩萨修习禅定,寂默一心,不令散乱,则一切爱欲之境,悉无染著,是为远离爱欲。
七、修禅不空 谓菩萨习诸禅定,而获诸禅功德,虽證真空之理,而不随于断灭之空,是为修禅不空。
八、解脱魔罥 谓菩萨习诸禅定,则能远离生死一切魔网,悉皆不能缠缚,是为解脱魔罥。
九、安住佛境 谓菩萨习诸禅定,开发无量智慧,通达甚深法义,于佛知见,自然明了,心心寂灭,住持不动,是为安住佛境。
十、解脱成熟 谓菩萨习诸禅定,一切业惑,不能挠乱,行之既久,则无碍解脱,自然圆就,是为解脱成熟。
四种薰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薰习)
(名数)(参见:四薰习)
二种立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凡诸经之题目,有佛自立,有经家所立。佛自立者如金刚经。经曰:「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经家所立者,佛灭后结集之时立之。如妙法莲华经。见法华文句一。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二种立题者,谓凡诸经题目,有佛自立者,有结集经家之所立者。
〔一、佛自立〕,佛自立者,谓诸经题目,有佛自立。如金刚经云: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是也。
〔二、经家立〕,经家立者,谓佛入灭后,诸经题目,有阿难等结集之人所立。如妙法莲华等经是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名数)凡诸经之题目,有佛自立,有经家所立。佛自立者如金刚经。经曰:「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经家所立者,佛灭后结集之时立之。如妙法莲华经。见法华文句一。
【三藏法数】
(出法华文句)
二种立题者,谓凡诸经题目,有佛自立者,有结集经家之所立者。
〔一、佛自立〕,佛自立者,谓诸经题目,有佛自立。如金刚经云: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是也。
〔二、经家立〕,经家立者,谓佛入灭后,诸经题目,有阿难等结集之人所立。如妙法莲华等经是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
五种旗幡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部尼陀那五曰:「给孤独长者,来至佛所而白佛言:我今欲作赡部影像,唯佛听许。佛言应作。欲安幡盖,佛言随意。时彼长者不知欲造何幡。佛言:有五种旗幡:谓师子幡,莫羯罗幡,龙幡,揭路荼幡,牛王幡。」(已上为供具之幡)。
(名数)有部尼陀那五曰:「给孤独长者,来至佛所而白佛言:我今欲作赡部影像,唯佛听许。佛言应作。欲安幡盖,佛言随意。时彼长者不知欲造何幡。佛言:有五种旗幡:谓师子幡,莫羯罗幡,龙幡,揭路荼幡,牛王幡。」(已上为供具之幡)。
七种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六种罗汉,加不退罗汉之一也。是前之第六不动,有练根不动与本住不动二种。因而以练根者为不动,本住者为不退也。练根者,原为劣之五种,更加修练,而成不动种性者。本住者,为生就之不动种性,不要修练者。婆沙开之。正理俱舍合之。见俱舍论二十五。
(名数)于前六种罗汉,加不退罗汉之一也。是前之第六不动,有练根不动与本住不动二种。因而以练根者为不动,本住者为不退也。练根者,原为劣之五种,更加修练,而成不动种性者。本住者,为生就之不动种性,不要修练者。婆沙开之。正理俱舍合之。见俱舍论二十五。
九种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称之为九无学。经论所说,其位次名称虽异,其体则一也。俱舍论之说:于前七种加第八慧解脱与第九俱解脱者,慧解脱为但依慧力而离烦恼障者,俱解脱为兼离定障而得灭尽定者。成实论之说:一,退相,俱舍九无学之第一退法也。二,守相,九无学中之第三护法也。三,死相,九无学中之第二思法也。四,住相,九无学中之第四安住法也。五,可进相,九无学中之第五堪达法也。六,不坏相,九无学中之第七不退也。八,不退相。九无学中之第六不动也。八,慧解脱,九无学中之第八慧解脱也。九,俱解脱,九无学中之第九俱解脱也(大乘义章十一本)。中阿含福田经之说:一,思法,是前俱舍之第三死相也。二,升进法,是第五可进相也。三,不动法,是前第七不退相也。四,退法,是前第一退相也。五,不退法,是前第六不坏相也。第六,护法,是前第二守相也。第七,住法,是前之住相也。第八,慧解脱,第九,俱解脱,此二者与前同(大乘义章十一本)。此九无学加十八有学称为二十七贤圣。(参见:贤圣)附录。
【佛学次第统编】
九种罗汉,又称九无学。
一、退相 俱舍九无学之第一退法也,谓一旦得罗汉果,遇些恶缘,便退失所得者。
二、守相 九无学中之第三护法也,谓于所得之證果,能自防护者。
三、死相 九无学中之第二思法也,谓惧将退失所得之證果,恒思自害而入无馀涅槃者。
四、住相 九无学中第四安住法也,谓不退不进,安住于当位者。
五、可进相 九无学中第五堪达法也,谓能修练根而达于不动罗汉之性者。
六、不坏相 九无学中第七不退也,谓生就不动根性,遇无论如何逆缘,亦不动转所得之法者。
七、不退相 九无学中第六不动也,谓原为劣之五种,更加修练,而成不动种性者。
八、慧解脱 九无学中同名,为但依慧力而离烦恼障者。
九、俱解脱 九无学中同名,为兼离定障而得灭尽定者。
(名数)称之为九无学。经论所说,其位次名称虽异,其体则一也。俱舍论之说:于前七种加第八慧解脱与第九俱解脱者,慧解脱为但依慧力而离烦恼障者,俱解脱为兼离定障而得灭尽定者。成实论之说:一,退相,俱舍九无学之第一退法也。二,守相,九无学中之第三护法也。三,死相,九无学中之第二思法也。四,住相,九无学中之第四安住法也。五,可进相,九无学中之第五堪达法也。六,不坏相,九无学中之第七不退也。八,不退相。九无学中之第六不动也。八,慧解脱,九无学中之第八慧解脱也。九,俱解脱,九无学中之第九俱解脱也(大乘义章十一本)。中阿含福田经之说:一,思法,是前俱舍之第三死相也。二,升进法,是第五可进相也。三,不动法,是前第七不退相也。四,退法,是前第一退相也。五,不退法,是前第六不坏相也。第六,护法,是前第二守相也。第七,住法,是前之住相也。第八,慧解脱,第九,俱解脱,此二者与前同(大乘义章十一本)。此九无学加十八有学称为二十七贤圣。(参见:贤圣)附录。
【佛学次第统编】
九种罗汉,又称九无学。
一、退相 俱舍九无学之第一退法也,谓一旦得罗汉果,遇些恶缘,便退失所得者。
二、守相 九无学中之第三护法也,谓于所得之證果,能自防护者。
三、死相 九无学中之第二思法也,谓惧将退失所得之證果,恒思自害而入无馀涅槃者。
四、住相 九无学中第四安住法也,谓不退不进,安住于当位者。
五、可进相 九无学中第五堪达法也,谓能修练根而达于不动罗汉之性者。
六、不坏相 九无学中第七不退也,谓生就不动根性,遇无论如何逆缘,亦不动转所得之法者。
七、不退相 九无学中第六不动也,谓原为劣之五种,更加修练,而成不动种性者。
八、慧解脱 九无学中同名,为但依慧力而离烦恼障者。
九、俱解脱 九无学中同名,为兼离定障而得灭尽定者。
二十种喻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般若为母,二、方便为父,三、檀为乳母,四、尸罗为养母,五、忍为庄严具,六、勤为养育者,七、禅为浣濯人,八、善知识为教授师,九、一切菩提分为伴侣,十、一切善法为眷属,十一、一切菩萨为兄弟,十二、菩提心为家,十三、如理修行为家法,十四、诸地为家处,十五、诸忍为家族,十六、大愿为家教,十七、满足诸行为顺家之法,十八、劝发大乘为绍家业,十九、法水灌顶一生所系之菩萨为王之太子,二十、成就菩提为能净家族。
(名数)一、般若为母,二、方便为父,三、檀为乳母,四、尸罗为养母,五、忍为庄严具,六、勤为养育者,七、禅为浣濯人,八、善知识为教授师,九、一切菩提分为伴侣,十、一切善法为眷属,十一、一切菩萨为兄弟,十二、菩提心为家,十三、如理修行为家法,十四、诸地为家处,十五、诸忍为家族,十六、大愿为家教,十七、满足诸行为顺家之法,十八、劝发大乘为绍家业,十九、法水灌顶一生所系之菩萨为王之太子,二十、成就菩提为能净家族。
三种悔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作法忏,向佛前披陈过罪,身口所作,一依于法度者。为灭犯戒之罪。二,取相忏,于定心而运忏悔之想,如佛来摩顶,以感瑞相为期者。为灭烦恼之性罪。三,无生忏,正心端坐,而观无生之理者。为灭障中道之无明。观普贤经曰:「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见四教仪集注下。
【佛学常见辞汇】
一、作法忏,即我们做错了事,须向大众忏悔,看犯了什么罪,便用什么方法去忏;二、取相忏,即自认业障很重,便向佛菩萨忏悔,请求證明,以感瑞相为期,如见佛来摩顶,或佛菩萨现于其前是;三、无生忏,也叫做实相忏,即以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真理,了知诸法如幻如化,罪恶也是如幻如化,这样罪业即可忏除。
(名数)一,作法忏,向佛前披陈过罪,身口所作,一依于法度者。为灭犯戒之罪。二,取相忏,于定心而运忏悔之想,如佛来摩顶,以感瑞相为期者。为灭烦恼之性罪。三,无生忏,正心端坐,而观无生之理者。为灭障中道之无明。观普贤经曰:「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见四教仪集注下。
【佛学常见辞汇】
一、作法忏,即我们做错了事,须向大众忏悔,看犯了什么罪,便用什么方法去忏;二、取相忏,即自认业障很重,便向佛菩萨忏悔,请求證明,以感瑞相为期,如见佛来摩顶,或佛菩萨现于其前是;三、无生忏,也叫做实相忏,即以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真理,了知诸法如幻如化,罪恶也是如幻如化,这样罪业即可忏除。
释种
【佛学大辞典】
(杂名)释迦之种族也。释迦种在印度为贵族,古来尊重,后世转而谓佛弟子。宗轮论颂曰:「具大智觉慧,释种真苾刍。」同述记曰:「释种者标是佛之种。佛,刹帝利姓,即是释迦,此翻为能。古仙姓能,能导世故,能具德能故。」
(杂名)释迦之种族也。释迦种在印度为贵族,古来尊重,后世转而谓佛弟子。宗轮论颂曰:「具大智觉慧,释种真苾刍。」同述记曰:「释种者标是佛之种。佛,刹帝利姓,即是释迦,此翻为能。古仙姓能,能导世故,能具德能故。」
二种灌顶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传教灌顶,对于如法积行之人,传受秘法,使绍阿阇梨职位之灌顶也。又称传法灌顶,受职灌顶。二,结缘灌顶,唯为使结佛缘,引入一般之人于灌顶坛,使投花而授其本尊之印与真言,无秘法之授受也。演密钞四曰:「灌顶之言,有二种别:一传教灌顶,二结缘灌顶。结缘者,准下疏明。若人因遇道场,便云法缘难值,乞兼为济者,为作灌顶。得灌顶已,于一切真言门本尊法中,求受真法印法,随分修行,故名结缘。二传教灌顶,从初发心,求阿阇梨,为欲绍阿阇梨位故。师许可已,为造立漫荼罗,具足仪轨,而与灌顶。得灌顶已,堪绍师位,故名得传教灌顶,名阿阇梨也。」
(名数)一,传教灌顶,对于如法积行之人,传受秘法,使绍阿阇梨职位之灌顶也。又称传法灌顶,受职灌顶。二,结缘灌顶,唯为使结佛缘,引入一般之人于灌顶坛,使投花而授其本尊之印与真言,无秘法之授受也。演密钞四曰:「灌顶之言,有二种别:一传教灌顶,二结缘灌顶。结缘者,准下疏明。若人因遇道场,便云法缘难值,乞兼为济者,为作灌顶。得灌顶已,于一切真言门本尊法中,求受真法印法,随分修行,故名结缘。二传教灌顶,从初发心,求阿阇梨,为欲绍阿阇梨位故。师许可已,为造立漫荼罗,具足仪轨,而与灌顶。得灌顶已,堪绍师位,故名得传教灌顶,名阿阇梨也。」
四种灌顶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除难灌顶,降伏灌顶也。二、成就灌顶,受明灌顶也。三、增益己身灌顶。四、得阿阇梨位灌顶,传法灌顶也。见瞿醯经下。【又】一、庭仪灌顶。二、堂上灌顶。三、无职众灌顶,古名无作法灌顶。四、平座灌顶。
(名数)一、除难灌顶,降伏灌顶也。二、成就灌顶,受明灌顶也。三、增益己身灌顶。四、得阿阇梨位灌顶,传法灌顶也。见瞿醯经下。【又】一、庭仪灌顶。二、堂上灌顶。三、无职众灌顶,古名无作法灌顶。四、平座灌顶。
五种灌顶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阿阇梨灌顶,即传法灌顶。此有三部之别。二、受明灌顶,又云成就灌顶。三、息灾灌顶,又云灭罪灌顶。四、增益灌顶,又云求果灌顶。五、降伏灌顶,又云除难灌顶。见入坛钞二。【又】一、光明灌顶,以光明加被行者之身也。二、甘露灌顶,以香水灌顶也。三、种子灌顶,观种子而布于身心也。四、智印灌顶,以印契加持于五处也。五、句义灌顶,观真言之义,布之于心胸,能悟解之也。见金刚顶义释。【又】五种之三昧耶,谓之五种灌顶。已上诸种中,三种中之事业灌顶一与四种灌顶之四,五种灌顶中第一种中之甘露灌顶一,其第二种中学法灌顶已下之三,正是泻水灌顶,馀者皆或受师之护念或传佛智而灌顶也。
(名数)一、阿阇梨灌顶,即传法灌顶。此有三部之别。二、受明灌顶,又云成就灌顶。三、息灾灌顶,又云灭罪灌顶。四、增益灌顶,又云求果灌顶。五、降伏灌顶,又云除难灌顶。见入坛钞二。【又】一、光明灌顶,以光明加被行者之身也。二、甘露灌顶,以香水灌顶也。三、种子灌顶,观种子而布于身心也。四、智印灌顶,以印契加持于五处也。五、句义灌顶,观真言之义,布之于心胸,能悟解之也。见金刚顶义释。【又】五种之三昧耶,谓之五种灌顶。已上诸种中,三种中之事业灌顶一与四种灌顶之四,五种灌顶中第一种中之甘露灌顶一,其第二种中学法灌顶已下之三,正是泻水灌顶,馀者皆或受师之护念或传佛智而灌顶也。
四种护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息灾法,梵名扇底迦S/antika,为息恶难者。二,增益法,梵名布瑟致迦Pus!t!ika,为增福利者。三,钩召法,梵名缚始迦罗拿Vas/ikaran!a,为召集善类者。四,降伏法,梵名阿毗遮噜迦Abhica%raka,为折伏恶党者。尊胜轨护摩品曰:「护摩虽有多种,今略说四种,尽摄一切护摩之法。所谓除灾圆炉、增益方炉、摄召半月、降伏三角。」
(名数)一,息灾法,梵名扇底迦S/antika,为息恶难者。二,增益法,梵名布瑟致迦Pus!t!ika,为增福利者。三,钩召法,梵名缚始迦罗拿Vas/ikaran!a,为召集善类者。四,降伏法,梵名阿毗遮噜迦Abhica%raka,为折伏恶党者。尊胜轨护摩品曰:「护摩虽有多种,今略说四种,尽摄一切护摩之法。所谓除灾圆炉、增益方炉、摄召半月、降伏三角。」
五种法加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上五法加于其真言上下之语,各随于其法而定,诸轨之说不同。如图五说中,就秘藏记之说而释之,则息灾法安唵字于真言之初者,归命之义也。行者归于本尊,彼此不二之义,一切灾难,依于贪瞋痴之烦恼,烦恼之根,无始之间隔(无始无明)也。若生佛不二,自他一息,达于如理,则诸灾即时止息,故以唵字为息灾相应之字。后之娑婆诃者,寂静之义,寂静者息灾之义。以诸事无为,而无灾难时,一切寂静故也。增益法安吽字于真言之初者,宝悉地陀罗尼经以字为宝珠之种子,宝珠为增益之三昧耶形,故安于最初。那莫者,归命之义,宝珠所在,万人朝宗,是归命之义也。降伏法安吽字于真言之初,吽者其音如牛吼,是降伏之声也。又吽者风大之种子,风有摧破之能,故为降伏之加句。后安发吒者,发吒为破坏之义,又能与调伏相应。钩召法,敬爱法,于此二法真言之初安吽字者,吽为因缘之义,因缘必招果,故为钩召,又与钩和合而成果,故为敬爱,又吽为风大之种子,风大为半月形而恋一方,故是钩召敬爱之义,弱者来之义,体文之字,为生之字,生即来也,加涅槃点者,生即无生,来即无来之义。无来之来,是真言之来。来是钩召之义,又敬爱之义也。见秘藏记钞九。
(术语)于上五法加于其真言上下之语,各随于其法而定,诸轨之说不同。如图五说中,就秘藏记之说而释之,则息灾法安唵字于真言之初者,归命之义也。行者归于本尊,彼此不二之义,一切灾难,依于贪瞋痴之烦恼,烦恼之根,无始之间隔(无始无明)也。若生佛不二,自他一息,达于如理,则诸灾即时止息,故以唵字为息灾相应之字。后之娑婆诃者,寂静之义,寂静者息灾之义。以诸事无为,而无灾难时,一切寂静故也。增益法安吽字于真言之初者,宝悉地陀罗尼经以字为宝珠之种子,宝珠为增益之三昧耶形,故安于最初。那莫者,归命之义,宝珠所在,万人朝宗,是归命之义也。降伏法安吽字于真言之初,吽者其音如牛吼,是降伏之声也。又吽者风大之种子,风有摧破之能,故为降伏之加句。后安发吒者,发吒为破坏之义,又能与调伏相应。钩召法,敬爱法,于此二法真言之初安吽字者,吽为因缘之义,因缘必招果,故为钩召,又与钩和合而成果,故为敬爱,又吽为风大之种子,风大为半月形而恋一方,故是钩召敬爱之义,弱者来之义,体文之字,为生之字,生即来也,加涅槃点者,生即无生,来即无来之义。无来之来,是真言之来。来是钩召之义,又敬爱之义也。见秘藏记钞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