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591,分107页显示  上一页  76  77  78  79  80  82  83  84  85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种识
种觉
二种领解
二种精进
三种精进
十种广大智
阅经十二种
四种缘起
二种论
龙种尊
龙种上佛
龙种上尊王佛
八种声
二种声闻
三种声闻
种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种子识之略称。第八识之异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种子识的简称,是第八识的别名。
种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證一切种智而大觉圆满,故曰种觉。法华文句七曰:「求至种觉,故言至珍宝所也。」观经疏曰:「边际智满,种觉顿圆。」同妙宗钞上曰:「于种种法證本圆觉。」观音玄钞上曰:「既成种觉,号正法明。」
【佛学常见辞汇】
佛證一切种智之后,便能大觉圆满,故名种觉。
二种领解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曰齐领。二曰探领。齐领者,齐于自己之分而领解所受之化益也。探领者不限于自己之分,探佛之意,广通一切而领解也。见法华文句会本十七。
二种精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身精进,如法致财而用于布施等。二心精进,断悭贪等之恶心而不使得入也。见智度论八十。
【佛学常见辞汇】
身精进和心精进。身精进是身体力行善法;心精进是勤断悭贪等之恶心。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一、身精进〕,谓身勤修善法,昼夜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是名身精进。(劝助者,奖劝赞助也。开化者,说法开导,化度于人也。)
〔二、心精进〕,谓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续,无有间歇,是名心精进。
三种精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被甲精进,被菩萨大心之甲,不怖种种难行也。二摄善精进,勤修善法而不倦也。三利乐精进,勤化众生而不倦也。见成唯识论九。
【佛学常见辞汇】
一、披甲精进,即要像将军披甲上阵一样,勇往直前,不畏一切;二、摄善精进,即努力修习一切善法,与道锲而不舍,须臾不离;三、利乐精进,即不但要自我净化,而且要发大慈悲心,普度一切众生。
【三藏法数】
(出菩萨善戒经)
〔一、庄严精进〕,庄即端庄,严即严饰。谓菩萨发心时,精勤修习一切梵行,庄严道果;复为化诸众生,于三界中示现受生,乃至为慈悲故,入地狱中代其受苦,心不休息,是名庄严精进。(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摄善法精进〕,谓菩萨既修六度梵行,不为烦恼恶业邪见之所倾动,摄持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心不放逸,是名摄善法精进。(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利益众生精进〕,谓菩萨于一切时,修习圣道,利益一切众生,以种种法而化导之,咸使断灭恶因,成就善果;虽历尘劫,心不疲倦,是名利益众生精进。
十种广大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知一切众生心行智。二,知一切众生业报智。三,知一切佛法智。四,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智。五,知一切陀罗尼门智。六,知一切文字辩才智。七,知一切众生语言音声辞辩善巧智。八,于一切世界中普现其身智。九,于一切众会中普现影像智。十,于一切受生处中具一切智。见唐华严经四十九。
【佛学次第统编】
十种广大智:
一、知一切众生心行智。
二、知一切众生业报智。
三、知一切佛法智。
四、知一切佛法深密理趣智。
五、知一切陀罗尼门智。
六、知一切文字辩才智。
七、知一切众生语言音声辞辩善巧智。
八、于一切世界中普现其身智。
九、于一切众会中普现影像智。
十、于一切受生处中具一切智。
阅经十二种
【佛学大辞典】
(书名)二卷,明净挺著。阅读十二种之经典而记其所感者。即华严经颂,梵网戒光,楞伽心印,维摩饶舌,圆觉连珠,楞严问答,药师灯焰,弥陀舌相,金刚三昧,心经句义,法华悬谭,及涅槃末后是也。
四种缘起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宗之教理,以缘起为主。具之一字,弥显今宗者,天台之事也。本宗对之得云起之一字,益振当家。何则?以本宗之至极,在于法界缘起故也。今就五教而分别之,各有一个之缘起(但除顿教),曰业感缘起,是小乘教也。曰赖耶缘起,是大乘始教也。曰如来藏缘起,是大乘终教也。曰法界缘起,是圆教也。而独除顿教者,以彼为无相离言之宗,不更涉教相之教也。玆辨四种缘起之大要,则一业感缘起。是谓惑业苦三道展转,而因果相续也。惑为心之病,业为身之恶,苦为生死之果报。心之病为缘,而造身之恶,身之恶为因,而感生死之果,故称之为业感缘起。例如有人起瞋恚,是惑也。由之而终至引刀杀他,是业也。此业自牵引未来之苦果,是一具之缘也。而感了未来之苦果,则于其苦果之身,更起惑造业,招他世之苦果,是亦一具之缘起也。如此惑业苦三道展转,互为因果,如轮环玉者,生死轮回之相也。故溯之则过去永永更无生之始,趁之则未来漫漫更无死之终。佛教所谈三世因果之相,大要不过于此。而详之者,即十二因缘观是也。然而如是论来,虽足知因果之关系,若问此三法从何生来?则宜为答之之辨解。此所以于业感缘起之次,有赖耶缘起也。二赖耶缘起。赖耶者,阿赖耶之略,译曰藏。藏种子之义。有微细不可知之一大藏识,为一有情之根本依也。差排有情之万法,皆为自此藏识所执持之种子现行者,是谓为种子生现行。彼所现行之万法,为新熏其种子于藏识者,此谓为现行熏种子。因而可得三法:一本有种子。是为藏识所执持,遇缘则现行之种子也。二现行法。是本有种子遇缘现行之法也。三新熏种子。是由现行法新熏之种子也。此三法展转同时为因果,犹如秤之一时高低。是谓为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三法展转,因果同时。是一具之缘起也。而后时更遇缘则自种子生现行,自现行熏种子,更为一具之缘起。如此展转因果无究,此为赖耶缘起之相。而所谓缘者,非有别法。反由赖耶现行之诸法也。以现行之诸法为缘而鼓动种子,生惑造业招果也。然则可知为三世因果相之惑业苦三道,皆由吾一心缘起者,赖耶缘起之功也。虽然,更进一步,而谓赖耶心反由何而生?则宜为答之之辨解。若谓由前七识而生,则更诘赖耶与前七识皆由何而生?岂有答之之辞耶?此所以于赖耶缘起之次,有如来藏缘起也。三如来藏缘起。又曰真如缘起。有一昧平等之真如,而为无始无终不增不减之实体者,为染净之缘所驱,生种种之法也。其实体有真如门,生灭门之二义,以真如门故,为一味平等之体,以生灭门故,由染缘而现六道,由净缘而出四圣。于此有三法:一真如之体。二生灭之相。三因缘之用。真如之体为因,因缘之用为缘,因生生灭之相。而其生灭之果,即现行之赖耶识也。于是知赖耶识由如来藏而生。而如来藏更不可诘问从何而生,何则?以如来藏体为真如,更有所生,即非真如也。而如是一切万法为由一如来藏变造者,则论其万法,互相融通,可为一大缘起。是法界缘起也。四法界缘起。谓法界之事法,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去未来,尽成一大缘起,更无单立者。故以一法成一切法,以一切法起一法。以他语言之,则所谓万有缘于万有而起者,是法界缘起之义也。详释之者,即六相十玄之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万法缘起,有四种不同的见解:小乘教主张业感缘起,说一切万法都是由于业力的感应而生起。大乘始教主张阿赖耶缘起,说阿赖耶识含藏万法的种子,一切根身器界,皆由其生起。大乘终教主张真如缘起,说由于真如随缘,才会生出万法来。一乘圆教则主张法界缘起,说遍法界的一切事物,有为无为,色心依正,过现未来,都尽成一大缘起。
二种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宗经论,以大小乘经教为所依而造之论也,如唯识论等。二释经论,解释大小乘之经义者,如智度论等。
龙种尊
【佛学大辞典】
(佛名)文殊之本地。(参见:龙种上尊王佛)。
龙种上佛
【佛学大辞典】
(佛名)与龙种上尊王佛项同。
龙种上尊王佛
【佛学大辞典】
(佛名)文殊菩萨之本地。首楞严三昧经下曰:「龙种上如来。」心地观经三曰:「龙种净智尊王佛。」智度论二十九曰:「龙种尊。」法华文句记二曰:「龙种上尊王。」异名同体也。(参见:文殊)
文殊
【佛学大辞典】
(菩萨)Man^jus/ri^,文殊师利之略,旧称文殊师利,满殊尸利,新称曼殊室利。新旧有六译:无量寿经、涅槃经曰妙德,无行经曰妙首,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曰普首,阿目祛经、普超经曰濡首,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曰敬首(已上旧译);大日经曰妙吉祥、文殊或曼殊,是妙之义;师利或室利,是头之义,德之义,吉祥之义也。此菩萨与普贤为一对,常侍释迦如来之左,而司智慧(普贤在右司理,但当以右智左理,今违之,一依胜劣之次第,二示理智融通之义也)。心地观经八曰:「三世觉母妙吉祥。」放钵经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师利之恩也。过去无央数诸佛,皆是文殊师利弟子。当来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间小儿有父母,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此菩萨顶结五髻,以表大日之五智,手持剑,以表智慧之利剑,驾师子以表智慧之威猛。此文殊有种种之差别,如一字文殊,五字文殊,六字文殊,八字文殊,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儿文殊等。此中以五字五髻文殊为本体。法华文句二曰:「文殊师利,此云妙德。大经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法华嘉祥疏二曰:「文殊,此云妙德。以了了见佛性,故德无不圆,累无不尽,称妙德也。」西域记四曰:「曼殊室利,唐言妙吉祥,旧曰濡首,又曰文殊师利,或言曼殊尸利,译曰妙德,讹也。」探玄记四曰:「梵语唤头为室利、吉祥、德等,亦为室利,故致翻译不同也。」慧苑音义上曰:「文殊师利,正云曼殊室利,言曼殊者此云妙也,室利者德也。」

【佛学常见辞汇】
文殊师利的简称,菩萨名,以大智著称,与普贤常侍于释迦如来的左右。
八种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人口舌所发之声,发自有情之四大种者,谓之有执受大种为因。如木石等之声,发自非情之四大种者,谓之无执受大种为因。此二种之声,各有言语之声与不然。谓之有情名非有情名。即发自有执受之大种,而为言语之声者。如寻常之语声(是一),同发自有执受之大种,而不为言语之声者,如拍手之声(是二),次发自无执受之四大而为言语之声者,如佛陀以神通力变作化人之言语(是三),又同发自无执受之大种而不为言语者。如溪声水音(是四)。已上四种,又各分可意不可意(即好恶)之二声而为八种。
二种声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愚法声闻,二不愚法声闻。大乘义章所说。(参见:愚法)
【佛学常见辞汇】
愚法声闻和不愚法声闻。(参见:愚法)
愚法
【佛学常见辞汇】
二种小乘之一。声闻缘觉二小乘,有的人迷执自法,而愚于大乘法空之妙理,名为愚法小乘,一旦瞭解大乘之理,回心向大,便名为不愚法小乘。
三种声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愚法声闻,小乘教之声闻也。二称实声闻,大乘始教之声闻也。三假立声闻,大乘终教之声闻也。见五教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