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2,分61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十种智明
十种发心
十种众生
十种教体
十种观法
十种魔军
十种方便戒
十种所观法
十种方便学处
十种有依行轮
三种三世
三种身
五种三昧
三乘无漏种子
佛类词典(续上)
十种智力十种智明
十种发心
十种众生
十种教体
十种观法
十种魔军
十种方便戒
十种所观法
十种方便学处
十种有依行轮
三种三世
三种身
五种三昧
三乘无漏种子
十种智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智与十力也。(参见:智及力二)
【佛学常见辞汇】
十智与十力。(参见:十智)与(参见:十力)
(名数)十智与十力也。(参见:智及力二)
【佛学常见辞汇】
十智与十力。(参见:十智)与(参见:十力)
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小乘说十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小乘立十智,以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见谛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与烦恼相应,故称有漏智。二法智,證欲界苦集灭道之智也。三类智,證上二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谛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谛之智也。六灭智,知上下界灭谛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谛之智也。法智已下之六智,皆无漏智也。是为上之八智,但异其分类之法耳。八他心智,知他人心之智也。九尽智,既断尽一切烦恼,则知我既知苦,断集,證灭,修道。即断尽烦恼时所生之自信智也。十无生智,是限于利根罗汉所有之智也,既知断證修之事毕,更无知断證修之事,故云无生。自觉此无生而知我不再知断證修之智也。钝根之罗汉,有更退没而再要知断證修者,则不能具此智。见俱舍论二十六。【又】大乘说如来所具之十智:一三世智,于三世法通达圆明之智也。二佛法智,通达一切佛法说法度生之智也。三法界无碍智,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不相障碍之智也。四法界无边智,知众生色心诸法充满一切而无边际也。五充满一切世界智,如来从定起广大妙用周遍充满于世间之智也。六普照一切世间智,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照了无量世界之智也。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如来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摄化一切众生之智也。八知一切众生智,如来知一切众生善恶因缘之智也。九知一切法智,如来既知所化众生,复知能化诸法之智也。十知无边诸佛智,如来出现于无边诸佛世间而知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事之智也。见华严经十六。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以十智,摄一切之智:
一、世俗智 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是曰世俗智。
二、法智 欲界四谛下苦法等智,是曰法智。
三、类智 上二界四谛下苦类等智,是曰类智。
四、苦智 观苦谛得无漏智,是曰苦智。
五、集智 观集谛得无漏智,是曰集智。
六、灭智 观灭谛得无漏智,是曰灭智。
七、道智 观道谛得无漏智,是曰道智。
八、他心智 知有漏无漏心心所法,是曰他心智。
九、尽智 谓见苦乃至修道已所得,是曰尽智。
十、无生智 谓既见苦已不复更见等,是曰无生智。
(名数)大小乘说十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小乘立十智,以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见谛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与烦恼相应,故称有漏智。二法智,證欲界苦集灭道之智也。三类智,證上二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谛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谛之智也。六灭智,知上下界灭谛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谛之智也。法智已下之六智,皆无漏智也。是为上之八智,但异其分类之法耳。八他心智,知他人心之智也。九尽智,既断尽一切烦恼,则知我既知苦,断集,證灭,修道。即断尽烦恼时所生之自信智也。十无生智,是限于利根罗汉所有之智也,既知断證修之事毕,更无知断證修之事,故云无生。自觉此无生而知我不再知断證修之智也。钝根之罗汉,有更退没而再要知断證修者,则不能具此智。见俱舍论二十六。【又】大乘说如来所具之十智:一三世智,于三世法通达圆明之智也。二佛法智,通达一切佛法说法度生之智也。三法界无碍智,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不相障碍之智也。四法界无边智,知众生色心诸法充满一切而无边际也。五充满一切世界智,如来从定起广大妙用周遍充满于世间之智也。六普照一切世间智,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照了无量世界之智也。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如来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摄化一切众生之智也。八知一切众生智,如来知一切众生善恶因缘之智也。九知一切法智,如来既知所化众生,复知能化诸法之智也。十知无边诸佛智,如来出现于无边诸佛世间而知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事之智也。见华严经十六。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以十智,摄一切之智:
一、世俗智 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是曰世俗智。
二、法智 欲界四谛下苦法等智,是曰法智。
三、类智 上二界四谛下苦类等智,是曰类智。
四、苦智 观苦谛得无漏智,是曰苦智。
五、集智 观集谛得无漏智,是曰集智。
六、灭智 观灭谛得无漏智,是曰灭智。
七、道智 观道谛得无漏智,是曰道智。
八、他心智 知有漏无漏心心所法,是曰他心智。
九、尽智 谓见苦乃至修道已所得,是曰尽智。
十、无生智 谓既见苦已不复更见等,是曰无生智。
十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之十力也。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处者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也。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昧之智力也。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根性之胜劣与得果大小之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也。六、知种种界智力,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之智力也。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也。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也。九、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之智力也。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馀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也。出智度论二十五,俱舍论二十九。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及菩萨所具十种之力用也。说(参见:本)
【佛学常见辞汇】
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馀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处非处智力。
二、知过去未来现在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故名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故名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故名知诸根胜劣智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故名知种种解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故名知种种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故名一切至处道智力。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 谓如来證知天眼清净,见诸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皆悉无碍,故名知天眼无碍智力。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 谓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故名知宿命无漏智力。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馀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故名知永断习气智力。
(术语)如来之十力也。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处者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也。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昧之智力也。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根性之胜劣与得果大小之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也。六、知种种界智力,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之智力也。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也。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也。九、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之智力也。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馀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也。出智度论二十五,俱舍论二十九。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及菩萨所具十种之力用也。说(参见:本)
【佛学常见辞汇】
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馀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处非处智力。
二、知过去未来现在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故名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故名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故名知诸根胜劣智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故名知种种解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故名知种种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故名一切至处道智力。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 谓如来證知天眼清净,见诸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皆悉无碍,故名知天眼无碍智力。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 谓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故名知宿命无漏智力。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馀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故名知永断习气智力。
十种智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菩萨以十种善巧之智明,明了通达一切众生之境界,以教化调伏,使出生死之苦海,而已成正觉也,此有二种:一、华严经十明品所说:一、善知他心智明,二、无碍天眼智明,三、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四、深入未来际劫智明,五、无碍清净天耳智明,六、安住无畏神力智明,七、分别一切言音智明,八、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明,九、一切诸法真实智明,十、一切诸法灭定智明。【又】离世间品所说:一、知一切境界业报智明,二、知一切境界寂妙灭智明,三、知一切所缘唯一相智明,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五、普坏染著心智明,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华严经十明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善知他心智明、无碍天眼智明、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深入未来际劫智明、无碍清净天耳智明、安住无畏神力智明、分别一切言音智明、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明、一切诸法真实智明、一切诸法灭定智明。2。指华严经离世间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知一切境界业报智明、知一切境界寂妙灭智明、知一切所缘唯一相智明、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普坏染著心智明、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舍离想受境界智明、知一法无相无性智明、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以无著心济渡众生智明。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云十种智明: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
一、知众生业报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
二、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世间一切境界,清净寂灭,无诸杂染,是名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三、知一切所缘惟是一相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所缘诸法,惟是一实相理,皆如金刚,不可破坏,是名知一切所缘惟是一相智明。
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众生虽空,而能以无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无不闻知,是名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五、普坏染著心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普能灭坏一切众生爱欲染著之心,是名普坏染著心智明。
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能于十方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化导有情,是名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于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离,是名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世间一切诸法,皆悉非相非无相,一性无性,离诸分别,是名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
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受生因缘,所起之法,悉皆空寂,本来无生,是名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虽皆空寂,而恒起无著之心,说法教化,令其度生死苦海,成无上正觉,是名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了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
〔一、知众生业报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世间一切境界,清净寂灭,无诸杂染,是名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三、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所缘诸法,唯是一实相理,皆如金刚,不可破坏,是名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
〔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众生虽空,而能以无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无不闻知,是名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五、普坏染著心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普能灭坏一切众生爱欲染著之心,是名普坏染著心智明。
〔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能于十方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化导有情,是名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于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离,是名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世间一切诸法,皆悉非相非无相,一性无性,离诸分别,是名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非相者,谓一切法本空也;非无相者,谓一切法即有也。一性无性者,谓理不决定,虽云一性,而无定一之性也。)
〔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受生因缘所起之法,悉皆空寂,本来无生,是名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虽皆空寂,而恒起无著之心,说法教化,令其度生死苦海,成无上正觉,是名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名数)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菩萨以十种善巧之智明,明了通达一切众生之境界,以教化调伏,使出生死之苦海,而已成正觉也,此有二种:一、华严经十明品所说:一、善知他心智明,二、无碍天眼智明,三、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四、深入未来际劫智明,五、无碍清净天耳智明,六、安住无畏神力智明,七、分别一切言音智明,八、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明,九、一切诸法真实智明,十、一切诸法灭定智明。【又】离世间品所说:一、知一切境界业报智明,二、知一切境界寂妙灭智明,三、知一切所缘唯一相智明,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五、普坏染著心智明,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华严经十明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善知他心智明、无碍天眼智明、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深入未来际劫智明、无碍清净天耳智明、安住无畏神力智明、分别一切言音智明、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明、一切诸法真实智明、一切诸法灭定智明。2。指华严经离世间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知一切境界业报智明、知一切境界寂妙灭智明、知一切所缘唯一相智明、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普坏染著心智明、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舍离想受境界智明、知一法无相无性智明、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以无著心济渡众生智明。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云十种智明: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
一、知众生业报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
二、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世间一切境界,清净寂灭,无诸杂染,是名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三、知一切所缘惟是一相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所缘诸法,惟是一实相理,皆如金刚,不可破坏,是名知一切所缘惟是一相智明。
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众生虽空,而能以无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无不闻知,是名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五、普坏染著心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普能灭坏一切众生爱欲染著之心,是名普坏染著心智明。
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能于十方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化导有情,是名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于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离,是名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世间一切诸法,皆悉非相非无相,一性无性,离诸分别,是名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
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受生因缘,所起之法,悉皆空寂,本来无生,是名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虽皆空寂,而恒起无著之心,说法教化,令其度生死苦海,成无上正觉,是名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了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
〔一、知众生业报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世间一切境界,清净寂灭,无诸杂染,是名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三、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所缘诸法,唯是一实相理,皆如金刚,不可破坏,是名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
〔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众生虽空,而能以无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无不闻知,是名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五、普坏染著心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普能灭坏一切众生爱欲染著之心,是名普坏染著心智明。
〔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能于十方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化导有情,是名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于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离,是名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世间一切诸法,皆悉非相非无相,一性无性,离诸分别,是名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非相者,谓一切法本空也;非无相者,谓一切法即有也。一性无性者,谓理不决定,虽云一性,而无定一之性也。)
〔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受生因缘所起之法,悉皆空寂,本来无生,是名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虽皆空寂,而恒起无著之心,说法教化,令其度生死苦海,成无上正觉,是名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十种发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发心)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十种发心者,谓诸众生,迷妄失真,念念起心,贪著诸境,业报不同,苦乐有异,皆因发心不纯也。
〔一、发地狱心〕,谓众生念念起贪瞋之心,日增月甚,造上品十恶,行火涂道,是名发地狱心。(上品者,谓人作恶,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俱不能悔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也。火涂道者,即地狱道也,谓地狱中受火床垆炭等苦也。)
〔二、发畜生心〕,谓众生念念起心,欲多眷属,如海吞流,愚痴贪著;起中品十恶,行血涂道,是名发畜生心。(中品者,谓作恶已后,起少悔心也。血涂道者,即畜生道也,谓畜生常被互相吞啖之苦也。)
〔三、发饿鬼心〕,谓众生念念欲得名闻,四远八方称扬,内无实德,虚比圣贤,唯行谄诳,起下品十恶,行刀涂道,是名发饿鬼心。(下品者,谓作恶之时,即能悔也。刀涂道者,即饿鬼道也,谓饿鬼中常受刀杖逼迫之苦也。)
〔四、发下品十善心〕,下品者,于作善之时,即生悔心也。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谓众生念念欲胜于人,轻他重己,而外扬仁义,行修罗道,是名发下品十善心。(梵语阿修罗,华言非天,谓行非天也。)
〔五、发中品十善心〕,中品者,于作善已后,起少悔心也。谓众生念念忻乐世间,修行五戒,行人之道,是名发中品十善心。(五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
〔六、发上品十善心〕,上品者,于十善,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心俱不悔也。谓众生念念知三恶道苦,及知人间苦乐相间,唯天上纯受诸乐,而求生彼故,闭摄内根,不著外尘,修行天道,是名发上品十善心。(三恶道者,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内根者,即意根也。)
〔七、发欲界主心〕,欲界主者,即欲界他化自在天主也。谓众生若念念张大威势,夺他所化,以自娱乐,而行魔罗道,是名发欲界主心。(梵语魔罗,华言能夺命。谓能夺人智慧之命。称大魔者,即此天也。)
〔八、发世智心〕,谓众生念念欲得利智辩聪,高才明哲,鉴达古今,不信出世教法,而行尼犍道,是名发世智心。(梵语尼犍,华言离系,即外道也。)
〔九、发梵心〕,谓众生念念厌下欲界尘境,忻上梵天胜妙之乐,而行色、无色之道,是名发梵心。(色、无色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十、发无漏心〕,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谓众生念念厌离世间生死之苦,断除贪瞋痴之妄惑,常修无漏之因,而行二乘之道,是名发无漏心。(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名数)(参见:发心)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十种发心者,谓诸众生,迷妄失真,念念起心,贪著诸境,业报不同,苦乐有异,皆因发心不纯也。
〔一、发地狱心〕,谓众生念念起贪瞋之心,日增月甚,造上品十恶,行火涂道,是名发地狱心。(上品者,谓人作恶,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俱不能悔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也。火涂道者,即地狱道也,谓地狱中受火床垆炭等苦也。)
〔二、发畜生心〕,谓众生念念起心,欲多眷属,如海吞流,愚痴贪著;起中品十恶,行血涂道,是名发畜生心。(中品者,谓作恶已后,起少悔心也。血涂道者,即畜生道也,谓畜生常被互相吞啖之苦也。)
〔三、发饿鬼心〕,谓众生念念欲得名闻,四远八方称扬,内无实德,虚比圣贤,唯行谄诳,起下品十恶,行刀涂道,是名发饿鬼心。(下品者,谓作恶之时,即能悔也。刀涂道者,即饿鬼道也,谓饿鬼中常受刀杖逼迫之苦也。)
〔四、发下品十善心〕,下品者,于作善之时,即生悔心也。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谓众生念念欲胜于人,轻他重己,而外扬仁义,行修罗道,是名发下品十善心。(梵语阿修罗,华言非天,谓行非天也。)
〔五、发中品十善心〕,中品者,于作善已后,起少悔心也。谓众生念念忻乐世间,修行五戒,行人之道,是名发中品十善心。(五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
〔六、发上品十善心〕,上品者,于十善,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心俱不悔也。谓众生念念知三恶道苦,及知人间苦乐相间,唯天上纯受诸乐,而求生彼故,闭摄内根,不著外尘,修行天道,是名发上品十善心。(三恶道者,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内根者,即意根也。)
〔七、发欲界主心〕,欲界主者,即欲界他化自在天主也。谓众生若念念张大威势,夺他所化,以自娱乐,而行魔罗道,是名发欲界主心。(梵语魔罗,华言能夺命。谓能夺人智慧之命。称大魔者,即此天也。)
〔八、发世智心〕,谓众生念念欲得利智辩聪,高才明哲,鉴达古今,不信出世教法,而行尼犍道,是名发世智心。(梵语尼犍,华言离系,即外道也。)
〔九、发梵心〕,谓众生念念厌下欲界尘境,忻上梵天胜妙之乐,而行色、无色之道,是名发梵心。(色、无色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十、发无漏心〕,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谓众生念念厌离世间生死之苦,断除贪瞋痴之妄惑,常修无漏之因,而行二乘之道,是名发无漏心。(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十种众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法界之众生也。见教时问答一。
【佛学常见辞汇】
十法界的众生。
(名数)十法界之众生也。见教时问答一。
【佛学常见辞汇】
十法界的众生。
十种教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宗所立十种之教体也。(参见:教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音声语言体。以言音语业为教体,故佛之言辞论说即教体。二名句文义体。依事立名,依名之众合为句,合众义成文,身即聚集之义。此三长短高下次第行布,为诠显教法之体。三通取四法体。通取声名句文四法为教体。四通摄所诠体。通摄经文与所诠之义理为教体。五诸法显义体。世间一切诸法能显义理者为教体。六摄提唯心体。以前五种之一切诸法,唯心所显,故一心为教体。七会缘入实体。会前六门缘起差别之教法同入真如一实之体。是上摄相归性之义。八理事无碍体。真如是理,教法是事,此二无碍为教体。九事事无碍体。一切法之文义,圆融无碍,为教体。十海印炳现体。海印三昧为教体。见华严大疏二。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教者,谓如来所说一大藏教也。体即体性,教之本也。然如来所说之教,诠显权实义趣,浅深不同,故分十体,收摄一切教法罄无不尽也。(权者,三乘权教,谓声闻、缘觉、菩萨也。实者,一乘实教也。)
〔一、音声语言体〕,谓言音语业为教体也。故佛唱号言辞,评量论说,是为教体。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是也。
〔二、名句文身体〕,名者,依事立名;句者,众语合成;文者,联合众义。皆言身者,身即聚集之义。谓此三者,长短高下,次第行布,而能诠显教法之体也。
〔三、通取四法体〕,谓通取声名句文四法,而为能诠教体也。净名经云:通用四法,为佛教体。是也。
〔四、通摄所诠体〕,谓经文通摄所诠义理为教体也。盖文是所依,义是能依;文是能诠,义是所诠。此明文义相成也。经云:文随于义,义随文。是也。
〔五、诸法显义体〕,谓世间一切诸法,能显义理,皆为教体也。净名经云: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香积世界,餐香饭而三昧显;极乐佛国,水鸟树林,皆宣妙法;华严性海,云台宝网,同演法音,毛孔光明,皆作佛事。是也。(香积,佛国土名也。香饭者,即维摩诘遣化人诣彼国所取之香饭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六、摄境唯心体〕,谓以前五种,一切诸法,唯心所现,故摄为教体也。起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是也。
〔七、会缘入实体〕,谓会前六门缘起差别教法,同入真如一实之体也。盖诸圣教,皆从真如流出。故因缘事相本空,全是真如体性也。
〔八、理事无碍体〕,谓真如是理,教法是事。此二无碍,为教体也。盖一切教法,虽全体即真如,而不碍事相宛然;虽真如全体为一切教法,而不碍理性明现。二互交彻,无碍融通也。
〔九、事事无碍体〕,谓一切法,文义圆融,以无障碍法界为教体也。盖所起教,称性融通,事事无碍,遂令一言一音一文一义一因一果一毛一尘,含摄法界,圆融无碍,递互交参,重重无尽。经云:佛以一妙音,周闻十方国,众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是也。
〔十、海印炳现体〕,谓海印三昧为教体也。然海印是喻,三昧是定。如来说华严经时,入是三昧。一切诸法,炳然齐现大寂定中,犹如香海澄渟,湛然不动,四天下中一切众生色身形像,皆于其中历历顿现,如印印文,其差别无尽,教法及所化机,虽大小不同,亦同缘起,炳现定中。经云:或现童男童女形,天龙及以阿修罗,乃至摩睺罗伽等,随其所乐悉令见。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是也。(四天下者,即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之四洲也。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梵语摩睺罗伽,华言大腹行,地龙也。)
(名数)华严宗所立十种之教体也。(参见:教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音声语言体。以言音语业为教体,故佛之言辞论说即教体。二名句文义体。依事立名,依名之众合为句,合众义成文,身即聚集之义。此三长短高下次第行布,为诠显教法之体。三通取四法体。通取声名句文四法为教体。四通摄所诠体。通摄经文与所诠之义理为教体。五诸法显义体。世间一切诸法能显义理者为教体。六摄提唯心体。以前五种之一切诸法,唯心所显,故一心为教体。七会缘入实体。会前六门缘起差别之教法同入真如一实之体。是上摄相归性之义。八理事无碍体。真如是理,教法是事,此二无碍为教体。九事事无碍体。一切法之文义,圆融无碍,为教体。十海印炳现体。海印三昧为教体。见华严大疏二。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教者,谓如来所说一大藏教也。体即体性,教之本也。然如来所说之教,诠显权实义趣,浅深不同,故分十体,收摄一切教法罄无不尽也。(权者,三乘权教,谓声闻、缘觉、菩萨也。实者,一乘实教也。)
〔一、音声语言体〕,谓言音语业为教体也。故佛唱号言辞,评量论说,是为教体。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是也。
〔二、名句文身体〕,名者,依事立名;句者,众语合成;文者,联合众义。皆言身者,身即聚集之义。谓此三者,长短高下,次第行布,而能诠显教法之体也。
〔三、通取四法体〕,谓通取声名句文四法,而为能诠教体也。净名经云:通用四法,为佛教体。是也。
〔四、通摄所诠体〕,谓经文通摄所诠义理为教体也。盖文是所依,义是能依;文是能诠,义是所诠。此明文义相成也。经云:文随于义,义随文。是也。
〔五、诸法显义体〕,谓世间一切诸法,能显义理,皆为教体也。净名经云: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香积世界,餐香饭而三昧显;极乐佛国,水鸟树林,皆宣妙法;华严性海,云台宝网,同演法音,毛孔光明,皆作佛事。是也。(香积,佛国土名也。香饭者,即维摩诘遣化人诣彼国所取之香饭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六、摄境唯心体〕,谓以前五种,一切诸法,唯心所现,故摄为教体也。起信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是也。
〔七、会缘入实体〕,谓会前六门缘起差别教法,同入真如一实之体也。盖诸圣教,皆从真如流出。故因缘事相本空,全是真如体性也。
〔八、理事无碍体〕,谓真如是理,教法是事。此二无碍,为教体也。盖一切教法,虽全体即真如,而不碍事相宛然;虽真如全体为一切教法,而不碍理性明现。二互交彻,无碍融通也。
〔九、事事无碍体〕,谓一切法,文义圆融,以无障碍法界为教体也。盖所起教,称性融通,事事无碍,遂令一言一音一文一义一因一果一毛一尘,含摄法界,圆融无碍,递互交参,重重无尽。经云:佛以一妙音,周闻十方国,众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是也。
〔十、海印炳现体〕,谓海印三昧为教体也。然海印是喻,三昧是定。如来说华严经时,入是三昧。一切诸法,炳然齐现大寂定中,犹如香海澄渟,湛然不动,四天下中一切众生色身形像,皆于其中历历顿现,如印印文,其差别无尽,教法及所化机,虽大小不同,亦同缘起,炳现定中。经云:或现童男童女形,天龙及以阿修罗,乃至摩睺罗伽等,随其所乐悉令见。众生形相各不同,行业音声亦无量,如是一切皆能现,海印三昧威神力。是也。(四天下者,即东弗于逮、南阎浮提、西瞿耶尼、北郁单越之四洲也。梵语阿修罗,华言无端正。梵语摩睺罗伽,华言大腹行,地龙也。)
十种观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之十乘观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所说的十乘观法。
(名数)天台之十乘观法也。
【佛学常见辞汇】
天台宗所说的十乘观法。
十种魔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军)
(名数)(参见:十军)
十种方便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三世无障碍戒。密教之方便戒也。大日经受方便品说之,所谓大乘之十善戒也。(参见:戒)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世无障碍戒,即密教所说的方便戒,亦即大乘的十善戒。
(名数)又曰三世无障碍戒。密教之方便戒也。大日经受方便品说之,所谓大乘之十善戒也。(参见:戒)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三世无障碍戒,即密教所说的方便戒,亦即大乘的十善戒。
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术语)梵名曰尸罗S/ila,戒者,防禁身心之过者。大乘义章一曰:「言尸罗者,此名清凉,亦名为戒。三业炎火,焚烧行人。事等如烧,戒能防息,故名清凉。清凉之名,正翻彼也。以能防禁,故名为戒。」璎珞本业经下曰:「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玄应音义十四曰:「戒亦律之别义也,梵言三波罗,此译云禁,戒亦禁义也。」涅槃经三十一曰:「戒是一切善法梯橙。」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之四级,为戒之四位。是小乘戒之分相也。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为戒之四科。戒法者,如来所制之法。戒体者,由于受授之作法而领纳戒法于心脐,生防非止恶之功德者。戒行者随顺其戒体而如法动作三业也。戒相者其行之差别,即十戒乃至二百五十戒也。一切之戒,尽具此四科。资持记上一之三曰:「欲达四科,先须略示。圣人制教名法,纳法成业名体。依体起护名行,为行有仪名相。」补助仪上曰:「戒科总有四重:谓戒法,戒体,戒行,戒相。(中略)戒法者,舍那佛三聚净戒功德是也。戒体者,师资相传,作法受得,心中领纳法体也。此受持法体一一行彰以云戒行,其行有开遮持犯,名云戒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防非止恶的意思,不但恶事不可做,就是恶的念头也不许有。又名清凉,因人能止恶行善,则必心安理得,俯仰无愧,故心无热恼而得清凉。
【佛学次第统编】
凡言三学者,皆首戒次定后慧。本编为文,独叙慧于先而戒于后,岂非倒例?虽然,首戒而末慧者,从行立义。先慧而后戒者,便解为文耳,于义何关哉!
戒者,梵名尸罗,即禁戒也,谓能防止身口意所作之恶业者。戒能生定,定能发慧,故学道人,以戒为首。有三皈、五戒、六法、八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五百戒等。
十种所观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种之所观法,立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五位:十住位十种所观法、十行位十种所观法、十回向位十种所观法、十地位十种所观法、等觉位十种所观法也。出于璎珞本业经上。
(名数)十种之所观法,立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之五位:十住位十种所观法、十行位十种所观法、十回向位十种所观法、十地位十种所观法、等觉位十种所观法也。出于璎珞本业经上。
十种方便学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种方便戒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十种方便戒。
(名数)十种方便戒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即十种方便戒。
十种有依行轮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依行者,有可凭依之行业也,轮者摧破之义,众生依此行业,而修菩提,则能摧破一切烦恼惑业,故曰轮。一具足净信、二具足惭愧、三安住律仪、四安住慈心、五安住悲心、六安住喜心、七安住舍心、八具正归依、九具足精进、十常乐寂静。见地藏十轮经六。
【佛学常见辞汇】
有依行是有可以依凭的行业的意思,轮是摧破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众生可以依凭这十种的行业去修习菩提,最终能够摧破一切的烦恼惑业。即具足净信,具足惭愧,安住律仪,安住慈心,安住悲心,安住喜心,安住舍心,具正皈依,具足精进,常住寂静。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有依行者,有可凭依之行业也。轮以摧碾为义。佛谓众生依此行业,而修菩提,则能摧破一切烦恼惑业,故曰轮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具足净信〕,谓众生具足清净信心,则于一切善恶业缘受报因果,皆无所疑,此为有依行也。
〔二、具足惭愧〕,谓众生具足惭愧之心,凡有所作,身口过非,而能内自羞耻,发露向人,悉不覆藏,此为有依行也。
〔三、安住律仪〕,谓众生若能摄身口意业,安住净戒,则于杀盗淫妄等诸律仪,悉无毁犯,此为有依行也。
〔四、安住慈心〕,谓众生若能安住平等慈爱之心,则于一切有情,悉与其乐,不加恼害,此为有依行也。
〔五、安住悲心〕,谓众生若能安住平等悲悯之心,则于一切有情,见其受苦,普为救拔,令其安隐,此为有依行也。
〔六、安住喜心〕,谓众生若能安住欢喜之心,见诸有情,离苦得乐,了无憎嫉之意,此为有依行也。
〔七、安住舍心〕,谓众生若能安住舍离之心,则于一切有情,冤亲平等,无憎无爱,此为有依行也。
〔八、具正归依〕,谓众生发心修行之初,必须归向依止佛法僧宝,则所修所證,有所凭据,而不惑于外道邪魔之见,此为有依行也。
〔九、具足精进〕,谓众生于如来一切善法,若能随顺修学,勇猛精勤,始终不懈,此为有依行也。
〔十、常乐寂静〕,谓众生修习禅定,当远离愦闹,寂默一心,如理思惟,绝诸妄想,此为有依行也。
(名数)有依行者,有可凭依之行业也,轮者摧破之义,众生依此行业,而修菩提,则能摧破一切烦恼惑业,故曰轮。一具足净信、二具足惭愧、三安住律仪、四安住慈心、五安住悲心、六安住喜心、七安住舍心、八具正归依、九具足精进、十常乐寂静。见地藏十轮经六。
【佛学常见辞汇】
有依行是有可以依凭的行业的意思,轮是摧破的意思,合起来说,就是众生可以依凭这十种的行业去修习菩提,最终能够摧破一切的烦恼惑业。即具足净信,具足惭愧,安住律仪,安住慈心,安住悲心,安住喜心,安住舍心,具正皈依,具足精进,常住寂静。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有依行者,有可凭依之行业也。轮以摧碾为义。佛谓众生依此行业,而修菩提,则能摧破一切烦恼惑业,故曰轮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具足净信〕,谓众生具足清净信心,则于一切善恶业缘受报因果,皆无所疑,此为有依行也。
〔二、具足惭愧〕,谓众生具足惭愧之心,凡有所作,身口过非,而能内自羞耻,发露向人,悉不覆藏,此为有依行也。
〔三、安住律仪〕,谓众生若能摄身口意业,安住净戒,则于杀盗淫妄等诸律仪,悉无毁犯,此为有依行也。
〔四、安住慈心〕,谓众生若能安住平等慈爱之心,则于一切有情,悉与其乐,不加恼害,此为有依行也。
〔五、安住悲心〕,谓众生若能安住平等悲悯之心,则于一切有情,见其受苦,普为救拔,令其安隐,此为有依行也。
〔六、安住喜心〕,谓众生若能安住欢喜之心,见诸有情,离苦得乐,了无憎嫉之意,此为有依行也。
〔七、安住舍心〕,谓众生若能安住舍离之心,则于一切有情,冤亲平等,无憎无爱,此为有依行也。
〔八、具正归依〕,谓众生发心修行之初,必须归向依止佛法僧宝,则所修所證,有所凭据,而不惑于外道邪魔之见,此为有依行也。
〔九、具足精进〕,谓众生于如来一切善法,若能随顺修学,勇猛精勤,始终不懈,此为有依行也。
〔十、常乐寂静〕,谓众生修习禅定,当远离愦闹,寂默一心,如理思惟,绝诸妄想,此为有依行也。
三种三世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唯识宗所云:过现未之三世,有三种之别:一、道理三世。又云种子曾当之因果。于现在法上以道理假立之三世也。现在之法,为过去因之酬,故假现在法之因为过去,现在之法,有未来必引果之义,故假果而名为未来。即于现在一刹那之法立三世也。二、神通三世。过未非实体,而由宿命智观过去,由生死智观未来,由他心智观现在之境。非实之三世,乃心识所变现在刹那之相分也。三、唯识三世。过未之法,非有实体,由妄情而显现过未之事物心中,故妄情有三世,实皆为现在法之相分,而唯识所变也。神通三世者就于悟心,唯识三世者就于迷情。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谓过现未之三世,有三种之别。即道理,神通,唯识之三世是也。
(名数)唯识宗所云:过现未之三世,有三种之别:一、道理三世。又云种子曾当之因果。于现在法上以道理假立之三世也。现在之法,为过去因之酬,故假现在法之因为过去,现在之法,有未来必引果之义,故假果而名为未来。即于现在一刹那之法立三世也。二、神通三世。过未非实体,而由宿命智观过去,由生死智观未来,由他心智观现在之境。非实之三世,乃心识所变现在刹那之相分也。三、唯识三世。过未之法,非有实体,由妄情而显现过未之事物心中,故妄情有三世,实皆为现在法之相分,而唯识所变也。神通三世者就于悟心,唯识三世者就于迷情。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谓过现未之三世,有三种之别。即道理,神通,唯识之三世是也。
三种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台宗诸佛立三身:一、色身,为三十二相乃至微尘数之相好身,是解脱之德也。二、法门身,为三德四无量五分六度七觉八圣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功德积聚之身,是般若之德也。三、实相身,是所谓实相真如,三身中法身之德也。止观二之三曰:「别相者身有三种:一者色身,二者法门身,三者实相身。若息化论归,色身归解脱,法门身归般若,实相身归法身。」【又】于密教,为四种曼陀罗中之法曼荼罗,即法门身也。又曼荼罗之诸尊,悉自大日如来之功德法流出者。则为法门身,色身,实相身如上。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密教所说诸尊之三身。(参见:三秘密身)。【又】身者聚集之义,于名句文二数以上聚集,名为身。一名身,为二名以上集者。二句身,有二句以上集者。三文身,为二字以上集者。见大乘五蕴论。
【三藏法数】
(出大乘五蕴论)
身即聚集之义。瑜伽师地论云:佛、菩萨是能说者,语是能说相,名句文身是所说相,声名句文和合,即为此方能诠之教体也。
〔一、名身〕,名即名字。楞伽经云:名身者,谓依事立名;盖一名非身,众名连合,方名为身。又唯识论云:名诠自性,是为名身。(名诠自性者,谓诸法自性,由名而诠显也。)
〔二、句身〕,句即句逗,逗止也、住也。大智度论云:天竺语法,众语和合成句。如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则不成语;若二和合,名为菩提。又唯识论云:句诠差别,是为句身。(句诠差别者,谓诸法差别之相,由句而诠显也。)
〔三、文身〕,文即文字,为名句二法所依。故唯识论云:文即是字,为二所依。又楞伽经:名为字身,谓声相有长短,音韵有高下,是为文身。
(名数)台宗诸佛立三身:一、色身,为三十二相乃至微尘数之相好身,是解脱之德也。二、法门身,为三德四无量五分六度七觉八圣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功德积聚之身,是般若之德也。三、实相身,是所谓实相真如,三身中法身之德也。止观二之三曰:「别相者身有三种:一者色身,二者法门身,三者实相身。若息化论归,色身归解脱,法门身归般若,实相身归法身。」【又】于密教,为四种曼陀罗中之法曼荼罗,即法门身也。又曼荼罗之诸尊,悉自大日如来之功德法流出者。则为法门身,色身,实相身如上。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密教所说诸尊之三身。(参见:三秘密身)。【又】身者聚集之义,于名句文二数以上聚集,名为身。一名身,为二名以上集者。二句身,有二句以上集者。三文身,为二字以上集者。见大乘五蕴论。
【三藏法数】
(出大乘五蕴论)
身即聚集之义。瑜伽师地论云:佛、菩萨是能说者,语是能说相,名句文身是所说相,声名句文和合,即为此方能诠之教体也。
〔一、名身〕,名即名字。楞伽经云:名身者,谓依事立名;盖一名非身,众名连合,方名为身。又唯识论云:名诠自性,是为名身。(名诠自性者,谓诸法自性,由名而诠显也。)
〔二、句身〕,句即句逗,逗止也、住也。大智度论云:天竺语法,众语和合成句。如菩为一字,提为一字,是二不合,则不成语;若二和合,名为菩提。又唯识论云:句诠差别,是为句身。(句诠差别者,谓诸法差别之相,由句而诠显也。)
〔三、文身〕,文即文字,为名句二法所依。故唯识论云:文即是字,为二所依。又楞伽经:名为字身,谓声相有长短,音韵有高下,是为文身。
三秘密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种子,二印塔,五钴宝珠等三昧耶形。三形像,刻铸画泥之佛像。为法报化之三身。是密教之三本尊也。大日经本尊三昧品曰:「诸尊有三种身,所谓字印形像。」
(名数)一种子,二印塔,五钴宝珠等三昧耶形。三形像,刻铸画泥之佛像。为法报化之三身。是密教之三本尊也。大日经本尊三昧品曰:「诸尊有三种身,所谓字印形像。」
五种三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一善知识于法门身真实相中,心住于缘,不生妄想戏论,是等持之义也。如入阿字门,一念法界,是毗遮那三昧也。于莲华印,一心不乱,是观自在三昧也。于金刚慧印,一心不乱,是秘密主三昧也。乃至释梵之诸尊各于一法界门得自在,若于彼解脱身一缘不乱,名为净天眼三昧。若于大悲藏云海中,一心不乱,名为普眼三昧,亦名普现身三昧。见大日经疏六。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日所说之五位三昧也。(参见:五位三昧)
【佛学次第统编】
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云五轮三昧:轮有运转摧碾之义,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亦必勇猛精进,摧破惑业,从浅至深,从凡入圣,亦犹轮之义也。
一、地轮三昧 地有二义,一住持不动,二出生万物。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若證未到地定,顿觉身心相空,泯然入定。定法持心,如地不动,由未到地,出生初禅种种功德,亦犹地之能生物也,是名地轮三昧。
二、水轮三昧 水有二义:一润渍生长,二体性柔软。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于地轮中,若證水轮三昧,即发诸禅种种功德,定水润心,善根增长,即润渍之义。由得定故,身心濡软,折伏高慢,随顺善法,即柔软之义,是名水轮三昧。
三、风轮三昧 风有三义:一、游空无碍。二、鼓动万物。三、能破坏。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发相似智慧,无碍方便,如风游空,一切无碍。既得智慧无碍方便,即能击发种种出世善根,功德生长,如风之鼓动万物。由此之智慧无碍方便,即能摧破一切诸见烦恼,亦由风之破坏于物,是名风轮三昧。「相似智慧,谓于初果已上所得智慧由未真證,故名相似。」
四、金沙轮三昧 金则譬真,沙喻无著。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若破见思惑,明发真慧,无染无著,则得道果。若是菩萨,即能破一切尘沙烦恼,是名金沙轮三昧。
五、金刚轮三昧 金刚体坚用利,能摧碎诸物。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不为妄惑所侵,能断一切结使,成阿罗汉。若在菩萨,即能破无明惑,證一切种智,是名金刚轮三昧。
(名数)一一善知识于法门身真实相中,心住于缘,不生妄想戏论,是等持之义也。如入阿字门,一念法界,是毗遮那三昧也。于莲华印,一心不乱,是观自在三昧也。于金刚慧印,一心不乱,是秘密主三昧也。乃至释梵之诸尊各于一法界门得自在,若于彼解脱身一缘不乱,名为净天眼三昧。若于大悲藏云海中,一心不乱,名为普眼三昧,亦名普现身三昧。见大日经疏六。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日所说之五位三昧也。(参见:五位三昧)
【佛学次第统编】
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云五轮三昧:轮有运转摧碾之义,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亦必勇猛精进,摧破惑业,从浅至深,从凡入圣,亦犹轮之义也。
一、地轮三昧 地有二义,一住持不动,二出生万物。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若證未到地定,顿觉身心相空,泯然入定。定法持心,如地不动,由未到地,出生初禅种种功德,亦犹地之能生物也,是名地轮三昧。
二、水轮三昧 水有二义:一润渍生长,二体性柔软。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于地轮中,若證水轮三昧,即发诸禅种种功德,定水润心,善根增长,即润渍之义。由得定故,身心濡软,折伏高慢,随顺善法,即柔软之义,是名水轮三昧。
三、风轮三昧 风有三义:一、游空无碍。二、鼓动万物。三、能破坏。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发相似智慧,无碍方便,如风游空,一切无碍。既得智慧无碍方便,即能击发种种出世善根,功德生长,如风之鼓动万物。由此之智慧无碍方便,即能摧破一切诸见烦恼,亦由风之破坏于物,是名风轮三昧。「相似智慧,谓于初果已上所得智慧由未真證,故名相似。」
四、金沙轮三昧 金则譬真,沙喻无著。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若破见思惑,明发真慧,无染无著,则得道果。若是菩萨,即能破一切尘沙烦恼,是名金沙轮三昧。
五、金刚轮三昧 金刚体坚用利,能摧碎诸物。谓行者修习禅定三昧,不为妄惑所侵,能断一切结使,成阿罗汉。若在菩萨,即能破无明惑,證一切种智,是名金刚轮三昧。
五位三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五种三昧:一、世间三昧,有漏之四禅八定也。二、声闻三昧,四谛之法也。三、缘觉三昧,十二因缘之法也。四、菩萨三味,六度万行之法也。五、佛三昧,一佛乘之法也。五种三昧即为五乘,是胎藏界三重曼荼罗之总体,如来秘密加持之法门也。故各修其法而与理相应,则皆得到于佛地。大日经疏七曰:「若更作深秘密释者,如三重曼荼罗中五位三昧,皆是毗庐遮那秘密加持,其与相应者皆同一生成佛,何有浅深之殊。」
(名数)又曰五种三昧:一、世间三昧,有漏之四禅八定也。二、声闻三昧,四谛之法也。三、缘觉三昧,十二因缘之法也。四、菩萨三味,六度万行之法也。五、佛三昧,一佛乘之法也。五种三昧即为五乘,是胎藏界三重曼荼罗之总体,如来秘密加持之法门也。故各修其法而与理相应,则皆得到于佛地。大日经疏七曰:「若更作深秘密释者,如三重曼荼罗中五位三昧,皆是毗庐遮那秘密加持,其与相应者皆同一生成佛,何有浅深之殊。」
三乘无漏种子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本有无漏种子也。相宗依其种子具不具而立五姓各别。
(术语)谓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本有无漏种子也。相宗依其种子具不具而立五姓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