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91,分107页显示 上一页 73 74 75 76 77 79 80 81 82 下一页
二种结界
三种结界
四种资粮
圣种
圣种性
五种圣福
慈心十一种果报
业种
业种子
二种爱
三种爱
爱染明王种子
爱种
道种性
佛类词典(续上)
八种粥二种结界
三种结界
四种资粮
圣种
圣种性
五种圣福
慈心十一种果报
业种
业种子
二种爱
三种爱
爱染明王种子
爱种
道种性
八种粥
【佛学大辞典】
(饮食)佛在迦尸国竹园,与诸比丘安居时,居士等作种种之粥施佛与僧。故有八种之名:一酥粥。以牛马等之酥,和米粟煮为粥也。二油粥。以荏酥麻等之油,和米粟煮为粥也。三胡麻粥,取胡麻之子和米粟煮为粥也。四乳粥,以牛马等之乳和米粟煮为粥也。五小豆粥,以绿豆赤豆等和米粟煮为粥也。六摩沙豆粥,摩沙豆疑即大豆,盖梵语摩诃,华言大。今言摩沙者,乃梵音远近不同。以此豆和米粟煮为粥也(摩沙Ma%s!a译豆颗)。七麻子粥。以黄麻子和米粟煮为粥也。八薄粥,或用米或用粟煮为稀粥也。十诵律二十六。
【三藏法数】
(出十诵律)
佛在迦尸国竹园中,与诸比丘一处安居。尔时,诸居士作种种粥,持诣竹园,以施佛僧。故有八种之名。(梵语比丘,华言乞士。居士者,清净自居也。)
〔一、酥粥〕,酥粥者,谓以牛马等酥,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二、油粥〕,油粥者,谓以荏酥麻等油,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三、胡麻粥〕,胡麻粥者,谓取胡麻子,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四、乳粥〕,乳粥者,谓以牛马等乳,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五、小豆粥〕,小豆粥者,谓以绿豆、赤豆等,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六、摩沙豆粥〕,摩沙豆,疑即大豆也。盖梵语摩诃,华言大,今云摩沙者,乃梵音,远近不同也。谓以此豆,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七、麻子粥〕,麻子粥者,谓以黄麻子,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八、薄粥〕,薄粥者,或用米,或用粟,煮为稀粥也。
(饮食)佛在迦尸国竹园,与诸比丘安居时,居士等作种种之粥施佛与僧。故有八种之名:一酥粥。以牛马等之酥,和米粟煮为粥也。二油粥。以荏酥麻等之油,和米粟煮为粥也。三胡麻粥,取胡麻之子和米粟煮为粥也。四乳粥,以牛马等之乳和米粟煮为粥也。五小豆粥,以绿豆赤豆等和米粟煮为粥也。六摩沙豆粥,摩沙豆疑即大豆,盖梵语摩诃,华言大。今言摩沙者,乃梵音远近不同。以此豆和米粟煮为粥也(摩沙Ma%s!a译豆颗)。七麻子粥。以黄麻子和米粟煮为粥也。八薄粥,或用米或用粟煮为稀粥也。十诵律二十六。
【三藏法数】
(出十诵律)
佛在迦尸国竹园中,与诸比丘一处安居。尔时,诸居士作种种粥,持诣竹园,以施佛僧。故有八种之名。(梵语比丘,华言乞士。居士者,清净自居也。)
〔一、酥粥〕,酥粥者,谓以牛马等酥,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二、油粥〕,油粥者,谓以荏酥麻等油,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三、胡麻粥〕,胡麻粥者,谓取胡麻子,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四、乳粥〕,乳粥者,谓以牛马等乳,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五、小豆粥〕,小豆粥者,谓以绿豆、赤豆等,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六、摩沙豆粥〕,摩沙豆,疑即大豆也。盖梵语摩诃,华言大,今云摩沙者,乃梵音,远近不同也。谓以此豆,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七、麻子粥〕,麻子粥者,谓以黄麻子,和于米粟,煮为粥也。
〔八、薄粥〕,薄粥者,或用米,或用粟,煮为稀粥也。
二种结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自然界。大者如阎浮一洲,小者如一洲一岛,自然限结界之区域者。二作法界,作羯磨之法而限定大小之摄僧界摄衣界乃至戒场等者。而自然中但得作最初结界之一法,其馀之羯磨法,则必于作法界中行之。见行事钞上之一。
(术语)一自然界。大者如阎浮一洲,小者如一洲一岛,自然限结界之区域者。二作法界,作羯磨之法而限定大小之摄僧界摄衣界乃至戒场等者。而自然中但得作最初结界之一法,其馀之羯磨法,则必于作法界中行之。见行事钞上之一。
三种结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摄僧界,二摄衣界,三摄食界。摄僧界中又有三种:一、大界,一伽蓝地之外界为小极限,广者至十里乃至百里。佛使结此大界者,欲令为说戒等僧事时,一聚之僧尽和集,无一人乖隔故也。凡僧事之法,一界中,有一人不和集者,则其事不成就。夫无结界之法,阎浮提界僧众,不尽和集,不得举僧事,是何可者?以是佛陀方便,使于随处结搆僧界,使同一界内之僧,得举和集之实,以作僧事。此所以结摄僧大界也。资持记上二之一曰:「僧界者,摄人以同处,令无别众罪。」二、戒场,僧中有要数四人乃至要二十人之法事,为恐僧疲极,佛听结之。戒场极小者,可容二十一人。三、小界,是亦恐困难事废法事而听结之,其界随临时僧之坐起而大小随之。世所谓结界地者,指此中之第一大界也。第二摄衣界。为令比丘离三衣之结界也,于此摄衣界内假令离三衣经宿,亦免离宿罪。资持记上二之一曰:「衣界者,摄衣属人,令无离宿罪。」第三摄食界。结界食物贮藏所,隔离比丘之住处,使比丘不犯宿食之罪者。资持记曰:「食界者,摄食以障僧,令无宿煮罪。」
(名数)一摄僧界,二摄衣界,三摄食界。摄僧界中又有三种:一、大界,一伽蓝地之外界为小极限,广者至十里乃至百里。佛使结此大界者,欲令为说戒等僧事时,一聚之僧尽和集,无一人乖隔故也。凡僧事之法,一界中,有一人不和集者,则其事不成就。夫无结界之法,阎浮提界僧众,不尽和集,不得举僧事,是何可者?以是佛陀方便,使于随处结搆僧界,使同一界内之僧,得举和集之实,以作僧事。此所以结摄僧大界也。资持记上二之一曰:「僧界者,摄人以同处,令无别众罪。」二、戒场,僧中有要数四人乃至要二十人之法事,为恐僧疲极,佛听结之。戒场极小者,可容二十一人。三、小界,是亦恐困难事废法事而听结之,其界随临时僧之坐起而大小随之。世所谓结界地者,指此中之第一大界也。第二摄衣界。为令比丘离三衣之结界也,于此摄衣界内假令离三衣经宿,亦免离宿罪。资持记上二之一曰:「衣界者,摄衣属人,令无离宿罪。」第三摄食界。结界食物贮藏所,隔离比丘之住处,使比丘不犯宿食之罪者。资持记曰:「食界者,摄食以障僧,令无宿煮罪。」
四种资粮
【佛学大辞典】
(名数)瑜伽论所说。一福德资粮如前。二智德资粮,如前。三先世资粮,由宿世积集之善根,在今生为自完具之福智资粮也。四现法资粮,今生修习之福智资粮也。见三藏法数十七。
【佛学常见辞汇】
福德资粮、智德资粮、先世资粮、现法资粮。福德资粮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即由修习正观而得之妙智,亦即六度中之第六度;先世资粮即由宿世积集之善根,在今生自然而有之福智资粮;现法资粮即在今生所修习之福智资粮。
【三藏法数】
(出瑜加师地论)
〔一、福德资粮〕,谓由宿世修诸福德,而于今生丰饶财宝,遇善知识,离诸障碍,能勤修行,是名福德资粮。
〔二、智慧资粮〕,谓由宿世修习智慧,而于今生聪慧明敏,解了法义,是名智慧资粮。
〔三、先世资粮〕,谓由宿世积集善根,而于今生诸根完具,家财富足,是名先世资粮。
〔四、现法资粮〕,谓于今世有善法故,善根成熟,具戒律仪,是名现法资粮。
(名数)瑜伽论所说。一福德资粮如前。二智德资粮,如前。三先世资粮,由宿世积集之善根,在今生为自完具之福智资粮也。四现法资粮,今生修习之福智资粮也。见三藏法数十七。
【佛学常见辞汇】
福德资粮、智德资粮、先世资粮、现法资粮。福德资粮即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即由修习正观而得之妙智,亦即六度中之第六度;先世资粮即由宿世积集之善根,在今生自然而有之福智资粮;现法资粮即在今生所修习之福智资粮。
【三藏法数】
(出瑜加师地论)
〔一、福德资粮〕,谓由宿世修诸福德,而于今生丰饶财宝,遇善知识,离诸障碍,能勤修行,是名福德资粮。
〔二、智慧资粮〕,谓由宿世修习智慧,而于今生聪慧明敏,解了法义,是名智慧资粮。
〔三、先世资粮〕,谓由宿世积集善根,而于今生诸根完具,家财富足,是名先世资粮。
〔四、现法资粮〕,谓于今世有善法故,善根成熟,具戒律仪,是名现法资粮。
圣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圣者之种性也。谓入道而修三学者。三宝中之僧宝也。行事钞下二曰:「三宝圣众。」【又】生众圣之行法,名为圣种。一、二、三、于衣服,饮食、卧具,随所得而喜足。四、乐断恶,乐修善,名为四圣种。以诸弟子舍俗之生具(衣食住),与俗之事业,为求解脱,归于佛而出家,故法王世尊悯彼而效彼之俗,安立助道之二事也。一生具,二事业,即前三者为助道之生具,后一者为助道之事业也。若能依前之生具作后之事业,则解脱不久。此四法能生众圣,故名为圣种。见俱舍论二十二。
【三藏法数】
谓人因善知识得闻法义,善能觉了,一切诸法皆从妄念而生,观此妄心,犹如虚空,如是而修,不著诸法,能为圣果之种,是名圣种。
(术语)圣者之种性也。谓入道而修三学者。三宝中之僧宝也。行事钞下二曰:「三宝圣众。」【又】生众圣之行法,名为圣种。一、二、三、于衣服,饮食、卧具,随所得而喜足。四、乐断恶,乐修善,名为四圣种。以诸弟子舍俗之生具(衣食住),与俗之事业,为求解脱,归于佛而出家,故法王世尊悯彼而效彼之俗,安立助道之二事也。一生具,二事业,即前三者为助道之生具,后一者为助道之事业也。若能依前之生具作后之事业,则解脱不久。此四法能生众圣,故名为圣种。见俱舍论二十二。
【三藏法数】
谓人因善知识得闻法义,善能觉了,一切诸法皆从妄念而生,观此妄心,犹如虚空,如是而修,不著诸法,能为圣果之种,是名圣种。
圣种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性,又六种性之一。(参见:种性)
【三藏法数】
谓声闻观五阴苦空,厌恶生死,忻求涅槃,则成声闻种性;缘觉观五阴缘起,修远离行,则成缘觉种性;佛即觉了五阴等法本来空寂,无生无灭,三惑俱遣,众德悉备,则成佛种性。经中不言菩萨种性者,菩萨所修之行,即成佛之种性,故不言也。(三惑者,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藏法数】
谓前之十住、十行、十回向,皆名为贤;此是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观,破无明惑,證入圣位,故名圣种性。(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藏法数】
谓前诸位皆名贤位,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观,破无明惑,證入圣地,故名圣种性。(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术语)五种性,又六种性之一。(参见:种性)
【三藏法数】
谓声闻观五阴苦空,厌恶生死,忻求涅槃,则成声闻种性;缘觉观五阴缘起,修远离行,则成缘觉种性;佛即觉了五阴等法本来空寂,无生无灭,三惑俱遣,众德悉备,则成佛种性。经中不言菩萨种性者,菩萨所修之行,即成佛之种性,故不言也。(三惑者,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也。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藏法数】
谓前之十住、十行、十回向,皆名为贤;此是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观,破无明惑,證入圣位,故名圣种性。(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三藏法数】
谓前诸位皆名贤位,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观,破无明惑,證入圣地,故名圣种性。(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五种圣福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圣福,住于阿罗汉最后身而得有馀涅槃者,是小乘之声闻也。二体圣福,通教之三乘人,同体达诸法即为无生,唯断烦恼之正使,而不能侵害习气者是也。三小萨埵福,具自行化他之二利,以无言说之道断烦恼,遂入无馀涅槃者,是小乘之菩萨也。四大萨埵福,自初发心次第化人而入大涅槃者,是大乘别教之菩萨也。五闻法华经初随喜福,圆教之菩萨,闻法华经而随信者是也。见法华文句十。
(名数)一圣福,住于阿罗汉最后身而得有馀涅槃者,是小乘之声闻也。二体圣福,通教之三乘人,同体达诸法即为无生,唯断烦恼之正使,而不能侵害习气者是也。三小萨埵福,具自行化他之二利,以无言说之道断烦恼,遂入无馀涅槃者,是小乘之菩萨也。四大萨埵福,自初发心次第化人而入大涅槃者,是大乘别教之菩萨也。五闻法华经初随喜福,圆教之菩萨,闻法华经而随信者是也。见法华文句十。
慈心十一种果报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卧安,二觉安,三无恶梦,四天护,五人爱,六毒不侵,七兵不侵,八水不侵,九火不侵,十盗贼不侵,十一得生梵天。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七。
(名数)一卧安,二觉安,三无恶梦,四天护,五人爱,六毒不侵,七兵不侵,八水不侵,九火不侵,十盗贼不侵,十一得生梵天。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七。
业种
【佛学大辞典】
(杂语)善恶业之可生苦乐果者。犹如世间之种子。楞严经一曰:「业种自然,如恶叉聚。」止观四上曰:「业种虽久,久不败亡。」
(杂语)善恶业之可生苦乐果者。犹如世间之种子。楞严经一曰:「业种自然,如恶叉聚。」止观四上曰:「业种虽久,久不败亡。」
业种子
【佛学大辞典】
(杂语)二种种子之一。(参见:种子)
(杂语)二种种子之一。(参见:种子)
二种爱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有染污,即贪爱,如爱妻子等。二无染污,即信爱,如爱师长等。见俱舍论四。
【佛学常见辞汇】
贪爱与信爱。贪爱是一种有染污的爱,如爱妻子是;信爱是一种无染污的爱,如爱师长等是。
(名数)一有染污,即贪爱,如爱妻子等。二无染污,即信爱,如爱师长等。见俱舍论四。
【佛学常见辞汇】
贪爱与信爱。贪爱是一种有染污的爱,如爱妻子是;信爱是一种无染污的爱,如爱师长等是。
三种爱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境界爱。临终时,于眷属家财等之爱著心也。二自体爱,临终时,于吾身体之爱著心也。三当生爱,临终时,于当来生处之爱著心也。见往生要集中末,同指麾钞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境界爱、自体爱、当生爱。境界爱是人在临终时,对于眷属家财等的爱著心;自体爱是人在临终时,对于自己身体的爱著心;当生爱是人生临终时,对于当来生处的爱著心。
(名数)一境界爱。临终时,于眷属家财等之爱著心也。二自体爱,临终时,于吾身体之爱著心也。三当生爱,临终时,于当来生处之爱著心也。见往生要集中末,同指麾钞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境界爱、自体爱、当生爱。境界爱是人在临终时,对于眷属家财等的爱著心;自体爱是人在临终时,对于自己身体的爱著心;当生爱是人生临终时,对于当来生处的爱著心。
爱染明王种子
【佛学大辞典】
(种子)吽。
(种子)吽。
爱种
【佛学大辞典】
(术语)爱欲之种。爱欲能招苦果,故云种。大集经一曰:「能焦三有诸爱种。」
(术语)爱欲之种。爱欲能招苦果,故云种。大集经一曰:「能焦三有诸爱种。」
道种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璎珞经所说六种性之一。十回向之位也,在此位始正修中道观,故名为道。能生佛果,故名为种。四教仪曰:「十回向者,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中略)十入法界无量(伏无明习中观),亦名道种性。」同集注下曰:「道种性者。始正修中,故名道。能生佛果,故名种。」
【佛学常见辞汇】
璎珞经所说六种性之一,即十回向之位,在此位开始真正修习中道观,故名为道,能产生佛果,故名为种。
【三藏法数】
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是名道种性。(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三藏法数】
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故名道种性。(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术语)璎珞经所说六种性之一。十回向之位也,在此位始正修中道观,故名为道。能生佛果,故名为种。四教仪曰:「十回向者,一救护众生离众生相。(中略)十入法界无量(伏无明习中观),亦名道种性。」同集注下曰:「道种性者。始正修中,故名道。能生佛果,故名种。」
【佛学常见辞汇】
璎珞经所说六种性之一,即十回向之位,在此位开始真正修习中道观,故名为道,能产生佛果,故名为种。
【三藏法数】
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是名道种性。(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三藏法数】
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故名道种性。(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