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591,分107页显示  上一页  69  70  71  72  73  75  76  77  78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二种信
十种信
信种
降三世种子
三种律仪
三种相应
三部种子
胡种族
乘种
三种鬼
五种真言
真言八种义
二种涅槃
五种涅槃
根败坏种
二种信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信解,又曰解信。梵曰阿毗目祛Abhimukh,自明见理,心无疑虑也。二深信,又曰仰信。梵曰舍攞驮S/raddha%,是依人而信其言也。大日经疏三曰:「有大信解者。此信解,梵音阿毗目祛,谓明见是理。心无疑虑,如凿井已渐至泥,虽未见水,心知在近,故曰信解也。下言深信者,梵音舍攞驮,是依事依人之信。如闻长者之言,或出常情之表,但以是人未曾欺诳故即便谛受依行,亦名为信。」【又】有初信正信之二种。与贪瞋痴三不善根相应之信为邪信。与无贪等三善根相应之信为正信。【又】有自力他力之二信。自发之信为自力信。依佛之大悲心而发之信为他力信。此中五根中之信根,就正信而言,是佛徒通途之信心也。又净土真宗之信就他力信而言,是一宗特殊之信心也。
十种信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华严经无尽藏品所说十无尽藏中第一信无尽藏之十种信也:一信一切法之空。二信一切法之无相。三信一切法之无愿。四信一切法之无作。五信一切法之无分别。六信一切法之无所依。七信一切法之不可量。八信一切法之无有上。九信一切法之难超越。十信一切法之无生。见唐华严经二十一。
信种
【佛学大辞典】
(术语)信心之种子,成信根于身者也。
降三世种子
【佛学大辞典】
(种子)也。是以自在之风为体。者长声呼之,具足万行也。加涅槃点则为明如来之解脱力故也。见义释七。
三种律仪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别解脱律仪,于欲界受戒法而发生之戒体也。二静虑生律仪,入色界诸定自发生之戒体也。三道生律仪,入无漏定发生之戒体也。前二者属有漏,后一者属无漏。旧作别解脱律仪,禅律仪,无漏律仪。俱舍论十四曰:「律仪差别,略有三种:一别解脱律仪,谓欲缠戒。二静虑生律仪,谓色缠戒。三道生律仪,谓无漏戒。」
【佛学常见辞汇】
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无漏律仪。别解脱律仪之别解脱是戒法的别名,戒所以各别解除身口意之恶,如受五戒八戒等戒法,能生身内的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别解脱律仪;静虑律仪,静虑是禅定的别名,行者入于禅定时,身中自然发出防非止恶的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静虑律仪,亦名定共戒,即与定同时共生的戒法;无漏律仪是圣者发无漏智时,身中自然具有防非止恶的无漏无表色,合于律仪,故名无漏律仪,亦名道共戒,即与道同时共生的戒法。
三种相应
【佛学大辞典】
(名数)依瑜伽论之意则以三种之相应,悉摄一切法。一境,二行,三果,此三者悉有相应之义而尽诸法。玄应音义二十三曰:「瑜伽,此云相应。谓一切乘境行果等,所有诸法皆名相应。境谓一切所缘境,此境与心相应,故名境相应。行谓一切行,此行与理相应,故名行相应。果谓三乘圣果,此果位中诸功德法,更相符顺,故名果相应。」
三部种子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部为字,莲华部为字,金刚部为字。见大日经五。
【佛学大辞典】
(术语)瑜祇经疏二曰:「佛部以阿为种子,成率都婆。莲华部以娑为种子,成八叶莲华。金刚部以嚩为种子,成五股金刚。」
胡种族
【佛学大辞典】
(杂名)佛种族也。祖庭事苑一曰:「称西竺为胡,自秦汉沿袭而来,卒难变革。故有名佛为老胡,经为胡经。祖为碧眼胡,裔其后为胡种。」碧岩第八则评唱曰:「这般见解,谓之灭胡种族。」
乘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出佛乘萌芽之种子也。宗镜录二十六曰:「因闻般若深经为乘种。」
三种鬼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精媚鬼。于半夜子刻,变化为子鼠等精灵厌媚坐禅之人者。或作少男少女老病之形及可畏等相。此时禅人各识其时,于子时来者,则知为鼠兽呼其名字,精媚即散(止观八之三作时媚鬼)。二惕鬼。三魔罗鬼。是第六天之魔属也。见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四。
五种真言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如来说,二菩萨金刚说,三二乘说,四诸天说,五地居天说,谓龙鸟修罗之类也。又通前三种名为圣者真言,第四名为诸天众真言,第五名为地居天者真言,亦可通名为诸神真言,但有浅深相违耳。见大日经疏七。
真言八种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真如性一体之义。所谓无生无灭,无来无去,离言离相,言语道断,心行寂灭,本来净故也。二随想流出相成之义。以性净故,应化相应之义也。三加被护念之义。以四种不可思议力故,所谓业力佛力真言力药力等护念成熟也。四随诸众生所求不同之义。本愿如神药随服应念成就故也。五慈悲义。慈悲證此法故。六以佛愿度有情之义。随心应像故也。七以诸菩萨度有情之义。八一切诸佛不思议之义。真言不思议力。亦成无上不思议之果故也。见慈氏轨上。
二种涅槃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有馀涅槃,二无馀涅槃。新译曰有馀依,无馀依。依者,有漏之依身。对于惑业而曰馀。有馀涅槃者,为生死之因之惑业已尽,犹馀有漏依身之苦果也。无馀涅槃者,更灭依身之苦果无所馀也。此二种之涅槃,同为一体。三乘之行人,于初成道时,虽證得之,而无馀涅槃之现,则在于命终之时。智度论三十一曰:「涅槃是第一法无上法。是有二种:一有馀涅槃,二无馀涅槃。爱等诸烦恼断,是名有馀涅槃。圣人今世所受五众尽,更不复受,是名无馀涅槃。」此二种就大小乘分别之,有三门:一、单就小乘分别。断生死之因,犹馀生死之苦果,谓之有馀涅槃。断生死之因,同时使其当果毕竟不生,谓之无馀涅槃。现无馀涅槃之相,在命终之时。盖无馀涅槃者,灰身灭智,一有情都灭也。二、单就大乘分别。变易生死之因尽,为有馀,变易生死之果尽,为无馀。三、大小相对而分别。小乘之涅槃为有馀,以犹有变易生死故也。大乘之涅槃为无馀,以更无馀之生死故也。此一义出于胜鬘经。见胜鬘经宝窟下本。又身智永灭,大小乘各异其说。小乘之空义,谓三乘之圣人,入于无馀涅槃,则身智永亡而无一物。法界中灭一有情也。大乘中有相性二宗。相宗之唯识宗谓定性二乘之无馀涅槃,为毕竟都灭。不定性之二乘及佛之无馀涅槃,非为实灭。二乘之人,离分段生死,谓为无馀涅槃,佛息应身之化,归于真身之本,谓为无馀涅槃。性宗三论华严天台之诸家,谓无有定性之二乘,毕竟成佛也。故法界无有实灭之无馀涅槃者,但息妄归真,缉化还本,而入于无馀涅槃耳。大乘义章十八曰:「入义有三义:一就实论,入息妄归真,从因趣果。二、真应相对,息化归真,故名为入。三者唯就应,现舍有为过,趣入无为,故名入。」
【佛学常见辞汇】
有馀涅槃和无馀涅槃。如阿罗汉惑业已尽,生死已了,但其身体还在,名有馀涅槃,或有馀依涅槃,言其生死之因虽尽,但犹馀有漏的依身;待其依身亦亡了,才名无馀涅槃,或无馀依涅槃。
【佛学次第统编】
就生死总说涅槃,就涅槃亦说有其差别,故依涅槃有有馀、无馀二种。新译作有馀依、无馀依。依、有漏之依身也,对惑业曰馀,此二属小乘涅槃。
一、有馀涅槃者,生死之因惑业尽,犹馀有漏依身之苦果也。
二、无馀涅槃者,更灭依身之苦果,而无所馀也。
五种涅槃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凡夫计度五种之现涅槃:一以欲界为證处而爱慕之故,二爱慕初禅之性无爱故,三爱慕二禅之心无苦故,四爱慕三禅之极悦故,五爱慕四禅之苦乐两亡故。计度此五处之现涅槃,故堕落于外道,惑于菩提之性。见楞严经。
根败坏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声闻缘觉之二乘众,可成佛之根机坏,无有可證佛果之因种也。起于维摩经维摩叱二乘为根败坏种。亦曰根败二乘,败种二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