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91,分107页显示 上一页 57 58 59 60 61 63 64 65 66 下一页
六种震动
六种护摩
六种罗汉
六种巧方便
六种阿罗汉
六种俱生惑
四种中道
日种
内种
月种
火种居士
牛粪种
孔雀种
四大种
佛类词典(续上)
六种动相六种震动
六种护摩
六种罗汉
六种巧方便
六种阿罗汉
六种俱生惑
四种中道
日种
内种
月种
火种居士
牛粪种
孔雀种
四大种
六种动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六种震动。感应神通力而起之奇瑞也。(参见:六种震动)
【三藏法数】
(出大乘同性经并大智度论)
相即涌没之相。涌谓涌起,没谓隐没也。以东西南北中边互而言之,故有六种焉。亦名六种震动。
〔一、东涌〕,谓于世界东方而涌也。
〔二、西没〕,谓于世界西方而没也。
〔三、南涌〕,谓于世界南方而涌也。
〔四、北没〕,谓于世界北方而没也。
〔五、中涌〕,谓于世界中间而涌也。
〔六、边没〕,谓于世界边际而没也。
(名数)又名六种震动。感应神通力而起之奇瑞也。(参见:六种震动)
【三藏法数】
(出大乘同性经并大智度论)
相即涌没之相。涌谓涌起,没谓隐没也。以东西南北中边互而言之,故有六种焉。亦名六种震动。
〔一、东涌〕,谓于世界东方而涌也。
〔二、西没〕,谓于世界西方而没也。
〔三、南涌〕,谓于世界南方而涌也。
〔四、北没〕,谓于世界北方而没也。
〔五、中涌〕,谓于世界中间而涌也。
〔六、边没〕,谓于世界边际而没也。
六种震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地震动,有三种之六动:(一)为动六时也。长阿含经二曰:「一佛入胎时,二出胎时,三成道时,四转法轮时,五由天魔劝请将舍性命时,六入涅槃时。」涅槃经二曰:「菩萨初从兜率天下阎浮提时名大地动,从初生出家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于法轮及般涅槃名大地动。」天台嘉祥慈恩诸师依此二经之文,除长阿含经之第五时(将舍性命之时),加涅槃经之出家时而为六时动,即八相中后六相之时也。文句记三之一曰:「若准长阿含,多缘地动,亦可为表。经云:有六缘地动:谓入胎,出胎,出家,成道,法轮,入灭。小教虽即,不云所表,既在八相中之后六。」(二)为动六方也。大品般若经一曰:「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智度论八曰:「入此三昧能种种回转此地,令六反震动。」(三)为动六相也。是亦般若经之说。旧曰(晋华严经)动起涌震吼觉,新曰(大般若经)动涌震击吼爆。前三取形,后三取声。此六种各有小中大之三相,故有十八相,申言之,即有六种十八相震动也。文句记三之一曰:「此六事释新旧不同,新云动涌震击吼爆,今且用旧。摇飏不安名动,自下升高名起,陇凹凸为涌,六方涌没亦名涌,隐隐有声名震,磕发响名吼,令物觉悟名觉。新云击如打搏,爆若火声,经论略标,多云震动。」晋华严经二曰:「六种十八相震动:所谓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觉,遍觉,等遍觉。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涌,遍涌,等遍涌。」唐华严经五曰:「华藏庄严世界海。以佛神力,其地一切六种十八相震动:所谓动,遍动,普遍动。起,遍起,普遍起。涌,遍涌,普遍涌。震,遍震,普遍震。吼,遍吼,普遍吼。击,遍击,普遍击。」大般若经一曰:「六种变动:谓动,极动,等极动。涌,极涌,等极涌。震,极震,等极震。击,极击,等极击。吼,极吼,等极吼。爆,极爆,等极爆。」已上三种中第一为示作动之时,后二种正为六种震动之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大地震动,有三种的六种,即一、为动之六时,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二、为动之六方,即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三、为动之六相,即动、涌、震、击、吼、爆。当地动时,吾人如小儿卧摇篮中,不觉篮动,惟觉舒服,故地动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种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见,凡夫则毫不知情。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六种震动者,动、起、涌三种,是形;震、吼、击三种,是声。于形声中,各举一种,故言震动。六种中复各有三相,遂成十八种震动之相也。
〔一、动〕,动者,摇飏不安之谓。动有三相:一方独动名动,四方俱动名遍动,八方齐动名普遍动。
〔二、起〕,起者,自下渐高之谓。起有三相:一方独起名起,四方俱起名遍起,八方齐起名普遍起。
〔三、涌〕,涌者,忽然腾举之谓。涌有三相:一方独涌名涌,四方俱涌名遍涌,八方齐涌名普遍涌。
〔四、震〕,震者,隐隐出声之谓。震有三相:一方独震名震,四方俱震名遍震,八方齐震名普遍震。
〔五、吼〕,吼者,雄声猛烈之谓。吼有三相:一方独吼名吼,四方俱吼名遍吼,八方齐吼名普遍吼。
〔六、击〕,击者,砰磕发响之谓。击有三相:一方独击名击,四方俱击名遍击,八方齐击名普遍击。(砰,披萌切。磕,克合切。水激石曰砰,石相筑曰磕。)
(术语)大地震动,有三种之六动:(一)为动六时也。长阿含经二曰:「一佛入胎时,二出胎时,三成道时,四转法轮时,五由天魔劝请将舍性命时,六入涅槃时。」涅槃经二曰:「菩萨初从兜率天下阎浮提时名大地动,从初生出家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于法轮及般涅槃名大地动。」天台嘉祥慈恩诸师依此二经之文,除长阿含经之第五时(将舍性命之时),加涅槃经之出家时而为六时动,即八相中后六相之时也。文句记三之一曰:「若准长阿含,多缘地动,亦可为表。经云:有六缘地动:谓入胎,出胎,出家,成道,法轮,入灭。小教虽即,不云所表,既在八相中之后六。」(二)为动六方也。大品般若经一曰:「尔时世尊故在师子座,入师子游戏三昧,以神通力感动三千大千国土。六种震动: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地皆柔软,令众生和悦。」智度论八曰:「入此三昧能种种回转此地,令六反震动。」(三)为动六相也。是亦般若经之说。旧曰(晋华严经)动起涌震吼觉,新曰(大般若经)动涌震击吼爆。前三取形,后三取声。此六种各有小中大之三相,故有十八相,申言之,即有六种十八相震动也。文句记三之一曰:「此六事释新旧不同,新云动涌震击吼爆,今且用旧。摇飏不安名动,自下升高名起,陇凹凸为涌,六方涌没亦名涌,隐隐有声名震,磕发响名吼,令物觉悟名觉。新云击如打搏,爆若火声,经论略标,多云震动。」晋华严经二曰:「六种十八相震动:所谓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觉,遍觉,等遍觉。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涌,遍涌,等遍涌。」唐华严经五曰:「华藏庄严世界海。以佛神力,其地一切六种十八相震动:所谓动,遍动,普遍动。起,遍起,普遍起。涌,遍涌,普遍涌。震,遍震,普遍震。吼,遍吼,普遍吼。击,遍击,普遍击。」大般若经一曰:「六种变动:谓动,极动,等极动。涌,极涌,等极涌。震,极震,等极震。击,极击,等极击。吼,极吼,等极吼。爆,极爆,等极爆。」已上三种中第一为示作动之时,后二种正为六种震动之义也。
【佛学常见辞汇】
大地震动,有三种的六种,即一、为动之六时,即佛入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槃。二、为动之六方,即东涌西没、西涌东没、南涌北没、北涌南没、边涌中没,中涌边没。三、为动之六相,即动、涌、震、击、吼、爆。当地动时,吾人如小儿卧摇篮中,不觉篮动,惟觉舒服,故地动是表示祥瑞,而且此六种震动,只有天眼通的人才能知见,凡夫则毫不知情。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六种震动者,动、起、涌三种,是形;震、吼、击三种,是声。于形声中,各举一种,故言震动。六种中复各有三相,遂成十八种震动之相也。
〔一、动〕,动者,摇飏不安之谓。动有三相:一方独动名动,四方俱动名遍动,八方齐动名普遍动。
〔二、起〕,起者,自下渐高之谓。起有三相:一方独起名起,四方俱起名遍起,八方齐起名普遍起。
〔三、涌〕,涌者,忽然腾举之谓。涌有三相:一方独涌名涌,四方俱涌名遍涌,八方齐涌名普遍涌。
〔四、震〕,震者,隐隐出声之谓。震有三相:一方独震名震,四方俱震名遍震,八方齐震名普遍震。
〔五、吼〕,吼者,雄声猛烈之谓。吼有三相:一方独吼名吼,四方俱吼名遍吼,八方齐吼名普遍吼。
〔六、击〕,击者,砰磕发响之谓。击有三相:一方独击名击,四方俱击名遍击,八方齐击名普遍击。(砰,披萌切。磕,克合切。水激石曰砰,石相筑曰磕。)
六种护摩
【佛学大辞典】
(名数)护摩法有六种。(参见:护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从上五种增益法中开延命法为六种,为祈寿命之延长者。瑜祇经疏上曰:「亦为六种,增益坛中更加延命。」
(名数)护摩法有六种。(参见:护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从上五种增益法中开延命法为六种,为祈寿命之延长者。瑜祇经疏上曰:「亦为六种,增益坛中更加延命。」
六种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退法罗汉。一旦得罗汉果,遇些恶缘,便退失所得者。二,思法罗汉,惧将退失所得之證果,恒思自害而入无馀涅槃者。三,护法罗汉。于所得之證果,能自防护者。四,安住法罗汉。不退不进,安住于当位者。五,堪达法罗汉,能修练根而达于不动罗汉之性者。六,不动罗汉,根性最为殊胜,遇无论如何之逆缘,亦不动转所得之法者。见俱舍论二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一、退法罗汉,即一旦得罗汉果,遇些恶缘,便退失所得的人;二、思法罗汉,即惧怕会退失所得之證果,便常想方法欲入于无馀涅槃的人;三、护法罗汉,即对所得之證果,能自己防护的人;四、安住法罗汉,即不退不进,安住于当位的人;五、堪达法罗汉,即能修练而达于不动罗汉之性的人;六、不动罗汉,即根性很殊胜,无论遇到什么逆缘,都不动转所得之法的人。
(名数)(参见: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退法罗汉。一旦得罗汉果,遇些恶缘,便退失所得者。二,思法罗汉,惧将退失所得之證果,恒思自害而入无馀涅槃者。三,护法罗汉。于所得之證果,能自防护者。四,安住法罗汉。不退不进,安住于当位者。五,堪达法罗汉,能修练根而达于不动罗汉之性者。六,不动罗汉,根性最为殊胜,遇无论如何之逆缘,亦不动转所得之法者。见俱舍论二十五。
【佛学常见辞汇】
一、退法罗汉,即一旦得罗汉果,遇些恶缘,便退失所得的人;二、思法罗汉,即惧怕会退失所得之證果,便常想方法欲入于无馀涅槃的人;三、护法罗汉,即对所得之證果,能自己防护的人;四、安住法罗汉,即不退不进,安住于当位的人;五、堪达法罗汉,即能修练而达于不动罗汉之性的人;六、不动罗汉,即根性很殊胜,无论遇到什么逆缘,都不动转所得之法的人。
六种巧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六种之善巧方便也。一随顺巧方便,谓顺次教诫,令生信乐,说甚深之法而使之易解也。二立要巧方便,谓誓与众生所求之田宅钱财,次第使行善法也。三异相巧方便,谓教供养父母,受持禁戒等不顺时,乖异瞋责,使他畏惧也。四逼迫巧方便,谓原有犯戒等事,断绝供给,或加谪罚,使离恶法也。五报恩巧方便,谓施与众生财物令生报恩之心也。以出世门之财供养使行受持禁戒等也。六清净巧方便,谓自天降生出家学道,成无上菩提,使众生皆信乐,所有惑染悉令清净也。菩萨地持经八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的六种善巧方便,即一、随顺巧方便,即菩萨顺次教诫众生,令生信乐。二、立要巧方便,即菩萨先满足众生之所求,然后才次第教化他,使他多行善事。三、异相巧方便,即菩萨教导众生应供养父母及受持禁戒等事而不顺利时,便乖异瞋责,使他畏惧。四、逼迫巧方便,即菩萨遇到有人犯戒等事,便断绝供给,或加以指摘和责罚,以使他舍离恶法。五、报恩巧方便,即菩萨将财物布施给众生,以令他生起报恩的心。六、清净巧方便,即菩萨自天降生人家出家学道,成就无上菩提,使一切众生皆信乐正法,并使所有惑染悉皆清净。
【三藏法数】
(出菩萨地持经)
〔一、随顺巧方便〕,谓菩萨欲为众生说法,先以善巧方便,随顺教诫,令生信乐之心;然后以如来甚深法义,分别解说,令其易解易入,获大利益,是名随顺巧方便。(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立要巧方便〕,要即誓约也。谓若有众生,来从菩萨求索田宅、饮食、钱财,种种资生之具,菩萨即与立要誓之言:汝能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受持禁戒,我当施与;如其不能,则不施与。彼诸众生,既闻如是要誓,即能如说修行,满所愿欲,是名立要巧方便。(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三、异相巧方便〕,谓菩萨既教众生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受持禁戒者,或有不顺其教,菩萨则现乖异瞋责之相,令彼有所畏惧,舍恶从善,是名异相巧方便。
〔四、逼迫巧方便〕,谓菩萨于自眷属,作是教言:若我眷属,有不供养父母,乃至犯诸禁戒者,我当断其供给,或加谪罚,或至摈斥。彼诸眷属,畏其谪罚,即修众善,断诸恶法。彼虽不乐,逼令修习,是名逼迫巧方便。
〔五、报恩巧方便〕,谓菩萨先有恩德及于众生,或施以财物,或脱诸苦难,及免诸恐怖,救疗众病,令得安乐。而众生知恩欲酬报者,菩萨则不欲其世间财利,但观其供养父母,乃至受持禁戒,是名报恩巧方便。
〔六、清净巧方便〕,谓菩萨住究竟地,生兜率天,从兜率天来生世间,或生王宫,舍上妙乐,出家学道;令诸众生,舍离高慢,及成无上菩提。又令众生坚固信乐,同求佛道,所有惑染,悉皆清净,是名清净巧方便。(究竟地,即佛地。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名数)菩萨六种之善巧方便也。一随顺巧方便,谓顺次教诫,令生信乐,说甚深之法而使之易解也。二立要巧方便,谓誓与众生所求之田宅钱财,次第使行善法也。三异相巧方便,谓教供养父母,受持禁戒等不顺时,乖异瞋责,使他畏惧也。四逼迫巧方便,谓原有犯戒等事,断绝供给,或加谪罚,使离恶法也。五报恩巧方便,谓施与众生财物令生报恩之心也。以出世门之财供养使行受持禁戒等也。六清净巧方便,谓自天降生出家学道,成无上菩提,使众生皆信乐,所有惑染悉令清净也。菩萨地持经八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的六种善巧方便,即一、随顺巧方便,即菩萨顺次教诫众生,令生信乐。二、立要巧方便,即菩萨先满足众生之所求,然后才次第教化他,使他多行善事。三、异相巧方便,即菩萨教导众生应供养父母及受持禁戒等事而不顺利时,便乖异瞋责,使他畏惧。四、逼迫巧方便,即菩萨遇到有人犯戒等事,便断绝供给,或加以指摘和责罚,以使他舍离恶法。五、报恩巧方便,即菩萨将财物布施给众生,以令他生起报恩的心。六、清净巧方便,即菩萨自天降生人家出家学道,成就无上菩提,使一切众生皆信乐正法,并使所有惑染悉皆清净。
【三藏法数】
(出菩萨地持经)
〔一、随顺巧方便〕,谓菩萨欲为众生说法,先以善巧方便,随顺教诫,令生信乐之心;然后以如来甚深法义,分别解说,令其易解易入,获大利益,是名随顺巧方便。(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立要巧方便〕,要即誓约也。谓若有众生,来从菩萨求索田宅、饮食、钱财,种种资生之具,菩萨即与立要誓之言:汝能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受持禁戒,我当施与;如其不能,则不施与。彼诸众生,既闻如是要誓,即能如说修行,满所愿欲,是名立要巧方便。(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三、异相巧方便〕,谓菩萨既教众生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受持禁戒者,或有不顺其教,菩萨则现乖异瞋责之相,令彼有所畏惧,舍恶从善,是名异相巧方便。
〔四、逼迫巧方便〕,谓菩萨于自眷属,作是教言:若我眷属,有不供养父母,乃至犯诸禁戒者,我当断其供给,或加谪罚,或至摈斥。彼诸眷属,畏其谪罚,即修众善,断诸恶法。彼虽不乐,逼令修习,是名逼迫巧方便。
〔五、报恩巧方便〕,谓菩萨先有恩德及于众生,或施以财物,或脱诸苦难,及免诸恐怖,救疗众病,令得安乐。而众生知恩欲酬报者,菩萨则不欲其世间财利,但观其供养父母,乃至受持禁戒,是名报恩巧方便。
〔六、清净巧方便〕,谓菩萨住究竟地,生兜率天,从兜率天来生世间,或生王宫,舍上妙乐,出家学道;令诸众生,舍离高慢,及成无上菩提。又令众生坚固信乐,同求佛道,所有惑染,悉皆清净,是名清净巧方便。(究竟地,即佛地。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六种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罗汉)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又云无学。谓三界生死已尽,故名无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缘,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违缘者,涅槃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皆名违缘也。第四果,即阿罗汉。初果,即须陀洹也。)
〔二、思法阿罗汉〕,谓常自思惟所得之法,恐有退失,故名思法。
〔三、护法阿罗汉〕,谓于所證之法,心生爱乐,善加守护,故名护法。
〔四、住法阿罗汉〕,谓住于所證之法,不退不进,故名住法。
〔五、进法阿罗汉〕,谓能加功进行,至不动法,故名进法。
〔六、不动法阿罗汉〕,谓不被烦恼之所动乱,故名不动法。
(名数)(参见:罗汉)
【三藏法数】
(出法华玄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又云无学。谓三界生死已尽,故名无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缘,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违缘者,涅槃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皆名违缘也。第四果,即阿罗汉。初果,即须陀洹也。)
〔二、思法阿罗汉〕,谓常自思惟所得之法,恐有退失,故名思法。
〔三、护法阿罗汉〕,谓于所證之法,心生爱乐,善加守护,故名护法。
〔四、住法阿罗汉〕,谓住于所證之法,不退不进,故名住法。
〔五、进法阿罗汉〕,谓能加功进行,至不动法,故名进法。
〔六、不动法阿罗汉〕,谓不被烦恼之所动乱,故名不动法。
六种俱生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百法明论所记贪,瞋,慢,无明,疑,不正见之六烦恼也,此六者皆为俱生之惑。同解上曰:「此六即俱生,若开恶见法十,即分别惑也。又十惑中瞋唯不善,馀九皆通有覆不善。」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与生俱来的惑,即贪、瞋、慢、疑、无明、不正见。惑是烦恼的别名。
【三藏法数】
(出大乘百法明门论)
惑即昏迷不了之义。谓贪瞋等惑,与身俱生,故名俱生惑。
〔一、贪惑〕,谓于五尘顺情境上,引取无厌,昏迷不了,是名贪惑。(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嗔惑〕,谓于五尘违情境上,忿怒暴起,昏迷不了,是名嗔惑。
〔三、痴惑〕,谓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分别,颠倒妄执,起诸邪见,昏迷不了,是名痴惑。
〔四、慢惑〕,谓我能他不能,我解他不解,因此起轻慢心,凌傲于人,昏迷不了,是名慢惑。
〔五、疑惑〕,谓无正信之心,于正法中,犹豫无决,昏迷不了,是名疑惑。
〔六、觉惑〕,谓无正知正见,而于五尘之境,常起恶觉,染爱生著,昏迷不了,是名觉惑。
(名数)百法明论所记贪,瞋,慢,无明,疑,不正见之六烦恼也,此六者皆为俱生之惑。同解上曰:「此六即俱生,若开恶见法十,即分别惑也。又十惑中瞋唯不善,馀九皆通有覆不善。」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与生俱来的惑,即贪、瞋、慢、疑、无明、不正见。惑是烦恼的别名。
【三藏法数】
(出大乘百法明门论)
惑即昏迷不了之义。谓贪瞋等惑,与身俱生,故名俱生惑。
〔一、贪惑〕,谓于五尘顺情境上,引取无厌,昏迷不了,是名贪惑。(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嗔惑〕,谓于五尘违情境上,忿怒暴起,昏迷不了,是名嗔惑。
〔三、痴惑〕,谓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分别,颠倒妄执,起诸邪见,昏迷不了,是名痴惑。
〔四、慢惑〕,谓我能他不能,我解他不解,因此起轻慢心,凌傲于人,昏迷不了,是名慢惑。
〔五、疑惑〕,谓无正信之心,于正法中,犹豫无决,昏迷不了,是名疑惑。
〔六、觉惑〕,谓无正知正见,而于五尘之境,常起恶觉,染爱生著,昏迷不了,是名觉惑。
四种中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对偏中,对于大小学人断常之偏病而说中道。谓之对偏中。二尽偏中,大小学人有断常之偏病,则不成中,偏病若尽即中显,谓之尽偏中。三绝待中对于素来偏病故有中,偏病既除,则中亦不立,非中非偏,为度众生,而强名为中,是曰绝待中。四成假中,以有无为假,非有非无为中。曰非有非无故说有无。如是之中为成有无之假,故谓之成假中。见三论玄义。
(名数)一对偏中,对于大小学人断常之偏病而说中道。谓之对偏中。二尽偏中,大小学人有断常之偏病,则不成中,偏病若尽即中显,谓之尽偏中。三绝待中对于素来偏病故有中,偏病既除,则中亦不立,非中非偏,为度众生,而强名为中,是曰绝待中。四成假中,以有无为假,非有非无为中。曰非有非无故说有无。如是之中为成有无之假,故谓之成假中。见三论玄义。
日种
【佛学大辞典】
(杂名)释尊五姓之一。(参见:瞿昙)。昔有二茎甘蔗炙于日,生男女二人,是为释氏之先,故号日种(佛本行集经五)。智度论三曰:「昔有日种王,名师子颊,其王有四子:第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名甘露饭。」梵Su%rya-va-m!s/a。
【三藏法数】
谓甘蔗王,由日炙甘蔗而生,遂以日为种,故云日种。
(杂名)释尊五姓之一。(参见:瞿昙)。昔有二茎甘蔗炙于日,生男女二人,是为释氏之先,故号日种(佛本行集经五)。智度论三曰:「昔有日种王,名师子颊,其王有四子:第一名净饭,二名白饭,三名斛饭,四名甘露饭。」梵Su%rya-va-m!s/a。
【三藏法数】
谓甘蔗王,由日炙甘蔗而生,遂以日为种,故云日种。
内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外种之对。为第八识内所包藏之种子。色心万象本源之真种子也。(参见:种子)
(术语)外种之对。为第八识内所包藏之种子。色心万象本源之真种子也。(参见:种子)
月种
【佛学大辞典】
(杂名)梵名Candra-vam%s/a刹帝利族之一姓。与日种共为印度二大王种之一,相传为月天之子孙。出于印度神话辞书等。
(杂名)梵名Candra-vam%s/a刹帝利族之一姓。与日种共为印度二大王种之一,相传为月天之子孙。出于印度神话辞书等。
火种居士
【佛学大辞典】
(流派)事火婆罗门之通称。佛弟子呼萨遮尼犍子为火种居士。见杂阿含经五。
(流派)事火婆罗门之通称。佛弟子呼萨遮尼犍子为火种居士。见杂阿含经五。
牛粪种
【佛学大辞典】
(杂名)瞿昙姓之别名,释迦姓为瞿昙姓,瞿昙之元祖,自甘蔗园牛粪中生,故名牛粪种。见俱舍光记二十七。
(杂名)瞿昙姓之别名,释迦姓为瞿昙姓,瞿昙之元祖,自甘蔗园牛粪中生,故名牛粪种。见俱舍光记二十七。
孔雀种
【佛学大辞典】
(杂名)梵语摩由罗Maurya,译云孔雀。阿育王系谱有二说,由旃陀罗笈多王出者,谓之孔雀种。
(杂名)梵语摩由罗Maurya,译云孔雀。阿育王系谱有二说,由旃陀罗笈多王出者,谓之孔雀种。
四大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地水火风之实四大也。此四者,周遍于一切色法,故曰大。生一切色法,故名种。(参见:四大)
【佛学常见辞汇】
四大是地水火风,因它们周遍于一切色法,所以叫做大,又能生出一切的色法,所以叫做种。
(名数)地水火风之实四大也。此四者,周遍于一切色法,故曰大。生一切色法,故名种。(参见:四大)
【佛学常见辞汇】
四大是地水火风,因它们周遍于一切色法,所以叫做大,又能生出一切的色法,所以叫做种。
四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地水火风也。依俱舍论言,此四大有假实二种,其实者,称为四界或四大界,假者,单云四大。实之四大,一地大,性坚,支持万物。二水大,性湿,收摄万物。三火大,性煖,调熟万物。四风大,性动,生长万物。此四者,以造作一切之色法,故谓之能造四大。其体触处所摄,唯为身根所得。身根触诸色而觉知坚湿煖动也。假之四大,则世间所称之地水火风也,此四大虽其实为地水火风及色声香味触九法之假和合,然其中坚性最增盛者名为地,乃至动性最增盛者名为风。要之实之四大为能造,假之四大属于所造也。若据成实论意,则无实之四大,唯有假之四大,以色香味触之四尘为一切色法之能造。四尘和合,方成四大。故四大唯为假法。要之一切有形有质之物,无非为四大之所造(俱舍),无非为四大之和合(成实),故称之为大也。或以之分为二种,称正报之人身为内之四大,或称为有识之四大,依报之诸色曰外之四大,或云无识之四大。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又曰:「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璎珞经二曰:「四大有二种:一有识,二无识。」最胜王经五曰:「譬如机关由业转,地水火风共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梵Maha%bhu%ta。
【佛学常见辞汇】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
四大者,谓人之身,揽外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内身四大。因对色香味触四微,故称为四大也。
〔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谓眼耳鼻舌身等名为地大,若不假水,则不和合。经云: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皆归于地。是也。
〔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谓唾涕津液等名为水大,若不假地,即便流散。经云: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是也。
〔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谓身中煖气,名为火大。若不假风,则不增长。经云:煖气归火。是也。
〔四、风大〕,风以动转为性。谓出入息及身动转,名为风大。此身动作,皆由风转。经云:动转归风。是也。(动转归风者,凡身动转皆属风也。)
(名数)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地水火风也。依俱舍论言,此四大有假实二种,其实者,称为四界或四大界,假者,单云四大。实之四大,一地大,性坚,支持万物。二水大,性湿,收摄万物。三火大,性煖,调熟万物。四风大,性动,生长万物。此四者,以造作一切之色法,故谓之能造四大。其体触处所摄,唯为身根所得。身根触诸色而觉知坚湿煖动也。假之四大,则世间所称之地水火风也,此四大虽其实为地水火风及色声香味触九法之假和合,然其中坚性最增盛者名为地,乃至动性最增盛者名为风。要之实之四大为能造,假之四大属于所造也。若据成实论意,则无实之四大,唯有假之四大,以色香味触之四尘为一切色法之能造。四尘和合,方成四大。故四大唯为假法。要之一切有形有质之物,无非为四大之所造(俱舍),无非为四大之和合(成实),故称之为大也。或以之分为二种,称正报之人身为内之四大,或称为有识之四大,依报之诸色曰外之四大,或云无识之四大。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又曰:「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璎珞经二曰:「四大有二种:一有识,二无识。」最胜王经五曰:「譬如机关由业转,地水火风共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梵Maha%bhu%ta。
【佛学常见辞汇】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
四大者,谓人之身,揽外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内身四大。因对色香味触四微,故称为四大也。
〔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谓眼耳鼻舌身等名为地大,若不假水,则不和合。经云: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皆归于地。是也。
〔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谓唾涕津液等名为水大,若不假地,即便流散。经云: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是也。
〔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谓身中煖气,名为火大。若不假风,则不增长。经云:煖气归火。是也。
〔四、风大〕,风以动转为性。谓出入息及身动转,名为风大。此身动作,皆由风转。经云:动转归风。是也。(动转归风者,凡身动转皆属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