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2,分61页显示 上一页 54 55 56 57 58 60 61 下一页
二十种烦恼现行
二十种随烦恼
二十五种外道冥谛
六十四种梵音──佛六十四种梵音
愚夫种性
护持佛种
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观诸种族何族最盛
无种性不成佛
种子不净
多种说法,成枝流故
不择种姓
生上种族
一切种智观
佛类词典(续上)
二十种烦恼随眠二十种烦恼现行
二十种随烦恼
二十五种外道冥谛
六十四种梵音──佛六十四种梵音
愚夫种性
护持佛种
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观诸种族何族最盛
无种性不成佛
种子不净
多种说法,成枝流故
不择种姓
生上种族
一切种智观
二十种烦恼随眠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并显扬圣教论)
烦恼者,谓见、思无明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由此烦恼,随逐众生,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识者,藏有含藏之义,即第八识也。)
〔一、不定地随眠〕,不定地,即欲界也。谓欲界散乱,不修禅定,以散乱故,眼等诸根烦恼,随逐不舍,故名不定地随眠。
〔二、定地随眠〕,定地,即色界、无色界也。谓此二界,能修禅定;虽修禅定,离欲界苦,而于定地,贪痴爱慢诸见烦恼,随伏不舍,故名定地随眠。
〔三、随逐自境随眠〕,谓于三界中,各各自分境上,所摄诸见烦恼,随根起灭,潜伏不舍,故名随逐自境随眠。
〔四、随逐他境随眠〕,谓或在色界而起欲界烦恼,或在无色界而起色界烦恼,或在欲界而欣乐上二界禅定而生味著,不知出离,故名随逐他境随眠。
〔五、被损随眠〕,谓众生常被欲界烦恼之所损害,而此烦恼,随伏不舍,故名被损随眠。
〔六、不被损随眠〕,谓已生色界,不被欲界烦恼之所损害;或未离欲界,虽不被烦恼所损,而烦恼随伏不舍,故名不被损随眠。
〔七、随增随眠〕,谓三界众生,各于自住之境,而起烦恼,随时增长,潜伏不舍,故名随增随眠。
〔八、不随增随眠〕,谓住于色界、无色界禅定之中,不随他境增长烦恼,而其烦恼,因未断故,潜伏不舍,故名不随增随眠。
〔九、具分随眠〕,谓诸众生,于一切境,起贪瞋痴等诸烦恼惑,无有缺减,故名具分随眠。
〔十、不具分随眠〕,谓声闻初果等,虽断三界见惑,而于思惑未能全断,故名不具分随眠。(初果即须陀洹果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曰思惑也。)
〔十一、可害随眠〕,谓声闻之人,知苦、集之法是可损害,乃修道品,断见、思烦恼,而證涅槃,虽断见、思,而习气无明,随伏不舍,故名可害随眠。(苦、集即苦谛、集谛也。道品,即三十七道品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习气者,见、思惑之馀习气分也。)
〔十二、不可害随眠〕,谓凡夫众生,不能修习道品,而于烦恼之惑,无可损断,是以随伏不舍,故名不可害随眠。
〔十三、增上随眠〕,谓贪瞋痴等诸烦恼惑,惭惭增胜,随伏不舍,故名增上随眠。
〔十四、平等随眠〕,谓贪瞋痴烦恼之惑,平等共起,随伏不舍,故名平等随眠。
〔十五、下劣随眠〕,谓修行求离欲界之人,于诸色等尘念微薄,故名下劣随眠。
〔十六、觉悟随眠〕,谓能觉知一切烦恼与业果,俱时流转,虽能觉悟而未能断,故名觉悟随眠。
〔十七、不觉悟随眠〕,谓一切烦恼缠缚,随逐根识,不相舍离,而无所知觉,故名不觉悟随眠。
〔十八、能生多苦随眠〕,谓欲界贪瞋等烦恼,能生种种诸苦,故名能生多苦随眠。
〔十九、能生少苦随眠〕,谓色界、无色界禅定之中,虽无欲界众苦,而有欣上厌下之心,亦名烦恼,故名能生少苦随眠。(欣上厌下者,谓欣喜上二界禅定之乐,厌恶欲界生死之苦也。)
〔二十、不能生苦随眠〕,谓诸菩萨,虽离诸惑,不生众苦,然常存自行利他之心,亦为烦恼,故名不能生苦随眠。(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出瑜伽师地论并显扬圣教论)
烦恼者,谓见、思无明昏烦之法,恼乱心神也。由此烦恼,随逐众生,眠伏藏识之中,故名随眠。(藏识者,藏有含藏之义,即第八识也。)
〔一、不定地随眠〕,不定地,即欲界也。谓欲界散乱,不修禅定,以散乱故,眼等诸根烦恼,随逐不舍,故名不定地随眠。
〔二、定地随眠〕,定地,即色界、无色界也。谓此二界,能修禅定;虽修禅定,离欲界苦,而于定地,贪痴爱慢诸见烦恼,随伏不舍,故名定地随眠。
〔三、随逐自境随眠〕,谓于三界中,各各自分境上,所摄诸见烦恼,随根起灭,潜伏不舍,故名随逐自境随眠。
〔四、随逐他境随眠〕,谓或在色界而起欲界烦恼,或在无色界而起色界烦恼,或在欲界而欣乐上二界禅定而生味著,不知出离,故名随逐他境随眠。
〔五、被损随眠〕,谓众生常被欲界烦恼之所损害,而此烦恼,随伏不舍,故名被损随眠。
〔六、不被损随眠〕,谓已生色界,不被欲界烦恼之所损害;或未离欲界,虽不被烦恼所损,而烦恼随伏不舍,故名不被损随眠。
〔七、随增随眠〕,谓三界众生,各于自住之境,而起烦恼,随时增长,潜伏不舍,故名随增随眠。
〔八、不随增随眠〕,谓住于色界、无色界禅定之中,不随他境增长烦恼,而其烦恼,因未断故,潜伏不舍,故名不随增随眠。
〔九、具分随眠〕,谓诸众生,于一切境,起贪瞋痴等诸烦恼惑,无有缺减,故名具分随眠。
〔十、不具分随眠〕,谓声闻初果等,虽断三界见惑,而于思惑未能全断,故名不具分随眠。(初果即须陀洹果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而起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而起贪爱,曰思惑也。)
〔十一、可害随眠〕,谓声闻之人,知苦、集之法是可损害,乃修道品,断见、思烦恼,而證涅槃,虽断见、思,而习气无明,随伏不舍,故名可害随眠。(苦、集即苦谛、集谛也。道品,即三十七道品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习气者,见、思惑之馀习气分也。)
〔十二、不可害随眠〕,谓凡夫众生,不能修习道品,而于烦恼之惑,无可损断,是以随伏不舍,故名不可害随眠。
〔十三、增上随眠〕,谓贪瞋痴等诸烦恼惑,惭惭增胜,随伏不舍,故名增上随眠。
〔十四、平等随眠〕,谓贪瞋痴烦恼之惑,平等共起,随伏不舍,故名平等随眠。
〔十五、下劣随眠〕,谓修行求离欲界之人,于诸色等尘念微薄,故名下劣随眠。
〔十六、觉悟随眠〕,谓能觉知一切烦恼与业果,俱时流转,虽能觉悟而未能断,故名觉悟随眠。
〔十七、不觉悟随眠〕,谓一切烦恼缠缚,随逐根识,不相舍离,而无所知觉,故名不觉悟随眠。
〔十八、能生多苦随眠〕,谓欲界贪瞋等烦恼,能生种种诸苦,故名能生多苦随眠。
〔十九、能生少苦随眠〕,谓色界、无色界禅定之中,虽无欲界众苦,而有欣上厌下之心,亦名烦恼,故名能生少苦随眠。(欣上厌下者,谓欣喜上二界禅定之乐,厌恶欲界生死之苦也。)
〔二十、不能生苦随眠〕,谓诸菩萨,虽离诸惑,不生众苦,然常存自行利他之心,亦为烦恼,故名不能生苦随眠。(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十种烦恼现行
【三藏法数】
(出瑜伽师地论)
〔一、随所欲缠现行〕,谓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故名随所欲缠现行。
〔二、不随所欲缠现行〕,谓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故名不随所欲缠现行。
〔三、无所了知现行〕,谓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分别,于一切境界无所了知,由此痴惑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无所了知现行。
〔四、有所了知现行〕,谓住善说法之人,于一切法而生分别,于善法令向,于恶法令舍,由此了知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有所了知现行。
〔五、粗烦恼现行〕,谓贪瞋痴诸烦恼,各有增上粗重,或于顺境贪惑粗重,或于逆境瞋惑粗重,各起不同,故名粗烦恼现行。
〔六、等烦恼现行〕,谓贪瞋痴等诸烦恼惑,等分而起,无有轻重,故名等烦恼现行。(等分者,谓贪瞋痴三心,一齐而起也。)
〔七、微烦恼现行〕,谓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未證果,而于三界烦恼微细轻薄,故名微烦恼现行。(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八、内门烦恼现行〕,谓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不著于色等外尘之境,而内心所起习气,相续不舍,故名内门烦恼现行。(习气者,烦恼馀习气分也。)
〔九、外门烦恼现行〕,谓未离欲界之人,随缘色等外尘诸欲境界,而起种种烦恼,相续不舍,故名外门烦恼现行。
〔十、失念烦恼现行〕,谓见圣道得果之人,忽遇馀缘,闻不正法,习气发现,而失正念,故名失念烦恼现行。
〔十一、猛利烦恼现行〕,谓未得道果之人,勤加精进,起不正作意,发勇猛心,相续不舍,故名猛利烦恼现行。
〔十二、分别所起烦恼现行〕,谓人不信正法,于诸邪见而起分别,妄生种种执著,相续不舍,故名分别所起烦恼现行。
〔十三、任运所起烦恼现行〕,谓人起懈怠心,不求正行,而于五欲之境,自然而起诸惑,相续不舍,故名任运所起烦恼现行。(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十四、寻思烦恼现行〕,谓人于禅定观法,常自思念觉察,妄起分别,相续不舍,故名寻思烦恼现行。
〔十五、不自在烦恼现行〕,谓人睡眠,梦境散乱,意识所缘,相续不舍,故名不自在烦恼现行。
〔十六、自在烦恼现行〕,谓人醒寤,所起恶慧之觉,遍缘诸境,相续不舍,故名自在烦恼现行。
〔十七、非所依位烦恼现行〕,谓如幼少之人,于一切境,不知好恶,起诸放逸,相续不舍,故名非所依位烦恼现行。
〔十八、所依位烦恼现行〕,谓修行根熟之人,依于正行之位,断诸烦恼,而能断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所依位烦恼现行。
〔十九、可救疗烦恼现行〕,谓人勤修道行,断生死惑业,如救疗众病,但知生死之病而可救疗,不知乐著涅槃之心相续不舍,故名可救疗烦恼现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十、不可救疗烦恼现行〕,谓人于生死惑业众病,不能修诸正行以为救疗,而诸烦恼相续不舍,故名不可救疗烦恼现行。
(出瑜伽师地论)
〔一、随所欲缠现行〕,谓在家之人,未离诸欲,而于所欲之境,起种种缠缚之业,相续不舍,故名随所欲缠现行。
〔二、不随所欲缠现行〕,谓出家之人,不随世间欲乐之境,而生厌离之心相续不舍,故名不随所欲缠现行。
〔三、无所了知现行〕,谓住恶说法之人,于善恶法不生分别,于一切境界无所了知,由此痴惑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无所了知现行。
〔四、有所了知现行〕,谓住善说法之人,于一切法而生分别,于善法令向,于恶法令舍,由此了知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有所了知现行。
〔五、粗烦恼现行〕,谓贪瞋痴诸烦恼,各有增上粗重,或于顺境贪惑粗重,或于逆境瞋惑粗重,各起不同,故名粗烦恼现行。
〔六、等烦恼现行〕,谓贪瞋痴等诸烦恼惑,等分而起,无有轻重,故名等烦恼现行。(等分者,谓贪瞋痴三心,一齐而起也。)
〔七、微烦恼现行〕,谓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未證果,而于三界烦恼微细轻薄,故名微烦恼现行。(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八、内门烦恼现行〕,谓修行求离欲界之人,虽不著于色等外尘之境,而内心所起习气,相续不舍,故名内门烦恼现行。(习气者,烦恼馀习气分也。)
〔九、外门烦恼现行〕,谓未离欲界之人,随缘色等外尘诸欲境界,而起种种烦恼,相续不舍,故名外门烦恼现行。
〔十、失念烦恼现行〕,谓见圣道得果之人,忽遇馀缘,闻不正法,习气发现,而失正念,故名失念烦恼现行。
〔十一、猛利烦恼现行〕,谓未得道果之人,勤加精进,起不正作意,发勇猛心,相续不舍,故名猛利烦恼现行。
〔十二、分别所起烦恼现行〕,谓人不信正法,于诸邪见而起分别,妄生种种执著,相续不舍,故名分别所起烦恼现行。
〔十三、任运所起烦恼现行〕,谓人起懈怠心,不求正行,而于五欲之境,自然而起诸惑,相续不舍,故名任运所起烦恼现行。(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十四、寻思烦恼现行〕,谓人于禅定观法,常自思念觉察,妄起分别,相续不舍,故名寻思烦恼现行。
〔十五、不自在烦恼现行〕,谓人睡眠,梦境散乱,意识所缘,相续不舍,故名不自在烦恼现行。
〔十六、自在烦恼现行〕,谓人醒寤,所起恶慧之觉,遍缘诸境,相续不舍,故名自在烦恼现行。
〔十七、非所依位烦恼现行〕,谓如幼少之人,于一切境,不知好恶,起诸放逸,相续不舍,故名非所依位烦恼现行。
〔十八、所依位烦恼现行〕,谓修行根熟之人,依于正行之位,断诸烦恼,而能断之心,相续不舍,故名所依位烦恼现行。
〔十九、可救疗烦恼现行〕,谓人勤修道行,断生死惑业,如救疗众病,但知生死之病而可救疗,不知乐著涅槃之心相续不舍,故名可救疗烦恼现行。(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十、不可救疗烦恼现行〕,谓人于生死惑业众病,不能修诸正行以为救疗,而诸烦恼相续不舍,故名不可救疗烦恼现行。
二十种随烦恼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谓诸昏烦恼乱心神之法,随逐众生,造无量业,故名随烦恼也。
〔一、忿随烦恼〕,暴怒之心名忿,谓对现前一切违情之境,即发暴怒,恼乱其心,是名忿随烦恼。
〔二、恨随烦恼〕,恨即怨恨,谓由忿怒不舍,结诸怨恨,恼乱其心,是名恨随烦恼。
〔三、覆随烦恼〕,覆即隐覆,谓自作罪恶,不能忏悔,故意隐覆,惟恐人知,恼乱其心,是名覆随烦恼。
〔四、恼随烦恼〕,恼即热恼,谓外遇违情之境,热恼于心,不自安隐,是名恼随烦恼。
〔五、嫉随烦恼〕,嫉即嫉妒,谓持心不平,常怀嫉妒,恼乱于心,是名嫉随烦恼。
〔六、悭随烦恼〕,吝惜曰悭,谓于一切财法,贪求积蓄,不能惠施,恒恐散失,恼乱于心,是名悭随烦恼。
〔七、诳随烦恼〕,诡诈不实曰诳,谓与世交接,语言虚诳,巧虑多谋,心不自安,而生恼乱,是名诳随烦恼。
〔八、谄随烦恼〕,谓谄佞阿谀,媚悦人意,心恒愧赧,而不自安,是名谄随烦恼。
〔九、害随烦恼〕,谓衔恨蓄怨,常欲损害于人,求快己意,恒恐不遂,恼乱其心,是名害随烦恼。
〔十、憍随烦恼〕,矜己慠他曰憍,谓心不谦下,常欲胜人,慠彼有德,恼乱其心,是名憍随烦恼。
〔十一、无惭随烦恼〕,谓屏处为非,不知惭天以自悔改,恼乱其心,是名无惭随烦恼。
〔十二、无愧随烦恼〕,谓阴为不善,不知愧人以自悔改,恼乱其心,是名无愧随烦恼。
〔十三、掉举随烦恼〕,谓外境纷扰,身心动摇,不能摄伏,因而恼乱,是名掉举随烦恼。
〔十四、昏沉随烦恼〕,谓心神昏闇沉迷,而于诸法无所明了,恼乱其心,是名昏沉随烦恼。
〔十五、不信随烦恼〕,谓邪见多疑,于诸正法,不生信心,因而恼乱,是名不信随烦恼。
〔十六、懈怠随烦恼〕,谓身心懒惰,于诸道业不能精进修习,因而恼乱,是名懈怠随烦恼。
〔十七、放逸随烦恼〕,谓纵恣自逸,耽著欲境,不能检束,因而恼乱,是名放逸随烦恼。
〔十八、失念随烦恼〕,谓心逐邪妄,正念遗失,遂致沦坠,恼乱其心,是名失念随烦恼。
〔十九、散乱随烦恼〕,心常放逸名曰散乱,谓著诸缘境,令心流逸,恒不寂静,因而恼乱,是名散乱随烦恼。
〔二十、不正知随烦恼〕,谓于法邪解,远离正知,背觉合尘,以妄为真,恼乱其心,是名不正知随烦恼。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谓诸昏烦恼乱心神之法,随逐众生,造无量业,故名随烦恼也。
〔一、忿随烦恼〕,暴怒之心名忿,谓对现前一切违情之境,即发暴怒,恼乱其心,是名忿随烦恼。
〔二、恨随烦恼〕,恨即怨恨,谓由忿怒不舍,结诸怨恨,恼乱其心,是名恨随烦恼。
〔三、覆随烦恼〕,覆即隐覆,谓自作罪恶,不能忏悔,故意隐覆,惟恐人知,恼乱其心,是名覆随烦恼。
〔四、恼随烦恼〕,恼即热恼,谓外遇违情之境,热恼于心,不自安隐,是名恼随烦恼。
〔五、嫉随烦恼〕,嫉即嫉妒,谓持心不平,常怀嫉妒,恼乱于心,是名嫉随烦恼。
〔六、悭随烦恼〕,吝惜曰悭,谓于一切财法,贪求积蓄,不能惠施,恒恐散失,恼乱于心,是名悭随烦恼。
〔七、诳随烦恼〕,诡诈不实曰诳,谓与世交接,语言虚诳,巧虑多谋,心不自安,而生恼乱,是名诳随烦恼。
〔八、谄随烦恼〕,谓谄佞阿谀,媚悦人意,心恒愧赧,而不自安,是名谄随烦恼。
〔九、害随烦恼〕,谓衔恨蓄怨,常欲损害于人,求快己意,恒恐不遂,恼乱其心,是名害随烦恼。
〔十、憍随烦恼〕,矜己慠他曰憍,谓心不谦下,常欲胜人,慠彼有德,恼乱其心,是名憍随烦恼。
〔十一、无惭随烦恼〕,谓屏处为非,不知惭天以自悔改,恼乱其心,是名无惭随烦恼。
〔十二、无愧随烦恼〕,谓阴为不善,不知愧人以自悔改,恼乱其心,是名无愧随烦恼。
〔十三、掉举随烦恼〕,谓外境纷扰,身心动摇,不能摄伏,因而恼乱,是名掉举随烦恼。
〔十四、昏沉随烦恼〕,谓心神昏闇沉迷,而于诸法无所明了,恼乱其心,是名昏沉随烦恼。
〔十五、不信随烦恼〕,谓邪见多疑,于诸正法,不生信心,因而恼乱,是名不信随烦恼。
〔十六、懈怠随烦恼〕,谓身心懒惰,于诸道业不能精进修习,因而恼乱,是名懈怠随烦恼。
〔十七、放逸随烦恼〕,谓纵恣自逸,耽著欲境,不能检束,因而恼乱,是名放逸随烦恼。
〔十八、失念随烦恼〕,谓心逐邪妄,正念遗失,遂致沦坠,恼乱其心,是名失念随烦恼。
〔十九、散乱随烦恼〕,心常放逸名曰散乱,谓著诸缘境,令心流逸,恒不寂静,因而恼乱,是名散乱随烦恼。
〔二十、不正知随烦恼〕,谓于法邪解,远离正知,背觉合尘,以妄为真,恼乱其心,是名不正知随烦恼。
二十五种外道冥谛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二十五种冥谛者,乃是迦毗罗外道之所计也。盖此外道,亦修禅定,有神通力,知八万劫中事;八万劫前,冥然不知,谓之冥谛。从冥初自性,生智大,乃至神我,开成二十五谛,合为九位也。(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冥初自性〕,谓此外道,以八万劫前之事,冥然不知之处,昧为自性,故云冥初自性。
〔二、智大〕,智大亦名觉大,即增长之义。谓冥初之际,觉知增长,故云从冥初生智大。
〔三、我心〕,我心亦名我慢,即我执也。谓由觉知生我慢心,故云从智大生我心。
〔四、五唯〕,唯即微也,五唯亦名五微,即色声香味触也。以色等五种,由我执之心方现,故云从我心生五唯。
〔五、五大〕,五大,即地水火风空也。此五种性,遍一切处,故名为大。由极微而生,故云从五唯生五大。
〔六、五知根〕,五根,即眼耳鼻舌身,谓之知者,以此五种,皆有知觉故也。因五大而成,故云从五大生五知根。
〔七、五作业根〕,五根,即口与手、足、小便、大便。谓之作业者,以此五种能作业用故也,亦因五大而成,故云从五大生五作业根。
〔八、心平等根〕,心乃肉团心,即意根也。谓之平等者,以此根能遍一切根境而生分别也。此亦五大所成,故云从五大生平等根。并前五知,五作业,共为十一根也。
〔九、神我〕,神我即第八识也。外道执神我能生诸法,常住不坏,计为涅槃。是二十五谛之主也。(第八识,即藏识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二十五种冥谛者,乃是迦毗罗外道之所计也。盖此外道,亦修禅定,有神通力,知八万劫中事;八万劫前,冥然不知,谓之冥谛。从冥初自性,生智大,乃至神我,开成二十五谛,合为九位也。(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冥初自性〕,谓此外道,以八万劫前之事,冥然不知之处,昧为自性,故云冥初自性。
〔二、智大〕,智大亦名觉大,即增长之义。谓冥初之际,觉知增长,故云从冥初生智大。
〔三、我心〕,我心亦名我慢,即我执也。谓由觉知生我慢心,故云从智大生我心。
〔四、五唯〕,唯即微也,五唯亦名五微,即色声香味触也。以色等五种,由我执之心方现,故云从我心生五唯。
〔五、五大〕,五大,即地水火风空也。此五种性,遍一切处,故名为大。由极微而生,故云从五唯生五大。
〔六、五知根〕,五根,即眼耳鼻舌身,谓之知者,以此五种,皆有知觉故也。因五大而成,故云从五大生五知根。
〔七、五作业根〕,五根,即口与手、足、小便、大便。谓之作业者,以此五种能作业用故也,亦因五大而成,故云从五大生五作业根。
〔八、心平等根〕,心乃肉团心,即意根也。谓之平等者,以此根能遍一切根境而生分别也。此亦五大所成,故云从五大生平等根。并前五知,五作业,共为十一根也。
〔九、神我〕,神我即第八识也。外道执神我能生诸法,常住不坏,计为涅槃。是二十五谛之主也。(第八识,即藏识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六十四种梵音──佛六十四种梵音
【三藏法数】
(出不思议秘密大乘经)
佛告寂慧菩萨言:如来非于唇齿舌喉及其面门,出诸音声。当知如来音声,从虚空出,具有六十四种殊妙之相。
〔一、流泽声〕,谓如来音声,流演润泽也。
〔二、柔软声〕,谓如来音声,温柔和软也。
〔三、悦意声〕,谓如来音声,欢悦一切众生意也。
〔四、可乐声〕,谓如来音声,巧妙而可爱乐也。
〔五、清净声〕,谓如来音声,清净而不杂染也。
〔六、离垢声〕,谓如来音声,纯妙远离诸垢染也。
〔七、明亮声〕,谓如来音声,明显流亮也。
〔八、甘美声〕,谓如来说法音声,甘和美妙,能使听者得法喜之味也。
〔九、乐闻声〕,谓如来说法音声,称机浅深,令众生乐闻而不舍也。
〔十、无劣声〕,谓如来音声,希有殊胜,而不陋劣也。
〔十一、圆具声〕,谓如来说法,于一音中,而具足一切音也。
〔十二、调顺声〕,谓如来音声,随机说法,调伏众生,使其信顺也。
〔十三、无涩声〕,谓如来音声,融通和畅,而无涩滞也。
〔十四、无恶声〕,谓如来说法,音声嘉美,而不粗犷也。
〔十五、善柔声〕,谓如来说法,音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也。
〔十六、悦耳声〕,谓如来说法音声,悦可人意,而爱听无厌也。
〔十七、适身声〕,谓如来说法音声,能令闻者支体调适,而得轻安也。
〔十八、心生勇锐声〕,谓如来说法音声,令人发起勇猛之心而进修也。
〔十九、心喜声〕,谓如来法音美妙,能令闻者,心生欣喜也。
〔二十、悦乐声〕,谓如来说法之音,能使闻者欢喜而快乐也。
〔二十一、无热恼声〕,谓如来法音,使诸闻者,消除热恼而得清凉也。
〔二十二、如教令声〕,谓如来演说,如法教诫命令,而能启发蒙昧也。
〔二十三、善了知声〕,谓如来法音,善解决了,遍知一切诸法也。
〔二十四、分明声〕,谓如来法音,于诸事法如理分析,无不明了也。
〔二十五、善爱声〕,谓如来以善法音,开化一切众生,令其爱乐也。
〔二十六、令生欢喜声〕,谓如来说法之音,令人生欢喜之心也。
〔二十七、使他如教令声〕,谓如来法音,能使闻者,展转启发于人,皆如教令也。
〔二十八、令他善了知声〕,谓如来法音,能使闻者,善解一切诸法也。
〔二十九、如理声〕,谓如来所发音声,皆契真如之理也。
〔三十、利益声〕,谓如来说法之音,能利益一切有情也。
〔三十一、离重复过失声〕,谓如来所出音声,契合理趣,从始至终,皆无重复过失也。
〔三十二、如师子音声,〕,谓如来音声,一切闻者,自然信伏,如师子一吼,百兽畏伏也。
〔三十三、如龙音声,〕,谓如来法音,清彻幽远,如龙之吟也。
〔三十四、如云雷吼声〕,谓如来说法唯以一音,远近普及,如雷之吼也。
〔三十五、如龙王声〕,谓如来说法,音韵清远,如龙王所发之声也。
〔三十六、如紧那罗妙歌声〕,梵语紧那罗,华言歌神。谓如来所出梵音,如彼歌音美妙,适悦一切也。
〔三十七、如迦陵频伽声〕,梵语迦陵频伽,华言妙声鸟。谓如来法音美妙,如彼禽之声也。
〔三十八、如梵王声〕,谓如来所说法音,如梵王之清净声音也。
〔三十九、如共命鸟声〕,共命鸟者,一身二头之鸟也。谓如来所说法音,吉祥如彼禽之声也。
〔四十、如帝释美妙声〕,谓如来说法之音,如天帝释之美妙音声也。(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
〔四十一、如振鼓声〕,谓如来音声,震响如鼓,远近皆闻也。
〔四十二、不高声〕,谓如来演说圆音,声不高大,得中道也。
〔四十三、不下声〕,谓如来演说圆音,声不卑下,亦得中道也。
〔四十四、随入一切音声,〕,谓如来说法之音,普入群机,融通众音也。
〔四十五、无缺减声〕,谓如来法音,圆满具足也。
〔四十六、无破坏声〕,谓如来凡所演说,真实不虚,无能破坏也。
〔四十七、无染污声〕,谓如来所说法音,纯圆独妙,离诸烦恼,无染著也。
〔四十八、无希取声〕,谓如来说法,利乐一切众生,无所希望,离取著也。
〔四十九、具足声〕,谓如来所演法音,称性而说,妙理具足也。
〔五十、庄严声〕,谓如来所演声教,如实之谈,端庄而严肃也。
〔五十一、显示声〕,谓如来演妙法音,显现妙理,开示众生无有隐晦也。
〔五十二、圆满一切音声〕,谓如来说法,音声圆满,具足一切音也。
〔五十三、诸根适悦声〕,谓如来所演妙法音声,众生一闻,诸根适悦也。
〔五十四、无讥毁声〕,谓如来法音,不讥毁一切众生,凡有言说,皆信顺也。
〔五十五、无轻转声〕,谓如来圆音,普摄一切,不轻浮迁转也。
〔五十六、无动摇声〕,谓如来所说法音,得无所畏,而诸外、魔,不能动摇也。(外、魔者,外道天魔也。)
〔五十七、随入一切众会声〕,谓如来法音,普入众会,随机得闻也。
〔五十八、诸相具足声〕,谓如来说法之音,具足一切诸相也。
〔五十九、令众生心意欢喜声〕,谓如来所出语言,普令十方一切世界众生,心意欢喜,皆谓所说,从如来口门而出,亦无互相重复,而诸众会,各随音声,晓了诸法,然实非如来口门中出也。
〔六十、说众生心行声〕,谓一切众生,其数无量,行亦无量;如来所说众生心行,略有八万四千种类。但为根性下劣众生,令其易得解入故也。
〔六十一、入众生心意声〕,谓如来具秘密智,所出语言,随入一切众生心意,然不从如来口门中出,正所谓从虚空而出者也。
〔六十二、随众生信解声〕,谓如来所出语言,随诸众生种种信解,心意成熟,普使随应,而得了知也。
〔六十三、闻者无分量声〕,谓如来音声,无有分量,世间一切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等,虽能闻之,亦不能知其边际分量也。(魔即魔王,梵即梵天。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六十四、众生不能思惟称量声〕,谓如来音声妙轮,出种种声,宣说法时,假使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皆居缘觉之地,亦不能思惟称量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言三千大千者,总别兼举也。)
(出不思议秘密大乘经)
佛告寂慧菩萨言:如来非于唇齿舌喉及其面门,出诸音声。当知如来音声,从虚空出,具有六十四种殊妙之相。
〔一、流泽声〕,谓如来音声,流演润泽也。
〔二、柔软声〕,谓如来音声,温柔和软也。
〔三、悦意声〕,谓如来音声,欢悦一切众生意也。
〔四、可乐声〕,谓如来音声,巧妙而可爱乐也。
〔五、清净声〕,谓如来音声,清净而不杂染也。
〔六、离垢声〕,谓如来音声,纯妙远离诸垢染也。
〔七、明亮声〕,谓如来音声,明显流亮也。
〔八、甘美声〕,谓如来说法音声,甘和美妙,能使听者得法喜之味也。
〔九、乐闻声〕,谓如来说法音声,称机浅深,令众生乐闻而不舍也。
〔十、无劣声〕,谓如来音声,希有殊胜,而不陋劣也。
〔十一、圆具声〕,谓如来说法,于一音中,而具足一切音也。
〔十二、调顺声〕,谓如来音声,随机说法,调伏众生,使其信顺也。
〔十三、无涩声〕,谓如来音声,融通和畅,而无涩滞也。
〔十四、无恶声〕,谓如来说法,音声嘉美,而不粗犷也。
〔十五、善柔声〕,谓如来说法,音声柔和,善顺而不卒暴也。
〔十六、悦耳声〕,谓如来说法音声,悦可人意,而爱听无厌也。
〔十七、适身声〕,谓如来说法音声,能令闻者支体调适,而得轻安也。
〔十八、心生勇锐声〕,谓如来说法音声,令人发起勇猛之心而进修也。
〔十九、心喜声〕,谓如来法音美妙,能令闻者,心生欣喜也。
〔二十、悦乐声〕,谓如来说法之音,能使闻者欢喜而快乐也。
〔二十一、无热恼声〕,谓如来法音,使诸闻者,消除热恼而得清凉也。
〔二十二、如教令声〕,谓如来演说,如法教诫命令,而能启发蒙昧也。
〔二十三、善了知声〕,谓如来法音,善解决了,遍知一切诸法也。
〔二十四、分明声〕,谓如来法音,于诸事法如理分析,无不明了也。
〔二十五、善爱声〕,谓如来以善法音,开化一切众生,令其爱乐也。
〔二十六、令生欢喜声〕,谓如来说法之音,令人生欢喜之心也。
〔二十七、使他如教令声〕,谓如来法音,能使闻者,展转启发于人,皆如教令也。
〔二十八、令他善了知声〕,谓如来法音,能使闻者,善解一切诸法也。
〔二十九、如理声〕,谓如来所发音声,皆契真如之理也。
〔三十、利益声〕,谓如来说法之音,能利益一切有情也。
〔三十一、离重复过失声〕,谓如来所出音声,契合理趣,从始至终,皆无重复过失也。
〔三十二、如师子音声,〕,谓如来音声,一切闻者,自然信伏,如师子一吼,百兽畏伏也。
〔三十三、如龙音声,〕,谓如来法音,清彻幽远,如龙之吟也。
〔三十四、如云雷吼声〕,谓如来说法唯以一音,远近普及,如雷之吼也。
〔三十五、如龙王声〕,谓如来说法,音韵清远,如龙王所发之声也。
〔三十六、如紧那罗妙歌声〕,梵语紧那罗,华言歌神。谓如来所出梵音,如彼歌音美妙,适悦一切也。
〔三十七、如迦陵频伽声〕,梵语迦陵频伽,华言妙声鸟。谓如来法音美妙,如彼禽之声也。
〔三十八、如梵王声〕,谓如来所说法音,如梵王之清净声音也。
〔三十九、如共命鸟声〕,共命鸟者,一身二头之鸟也。谓如来所说法音,吉祥如彼禽之声也。
〔四十、如帝释美妙声〕,谓如来说法之音,如天帝释之美妙音声也。(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
〔四十一、如振鼓声〕,谓如来音声,震响如鼓,远近皆闻也。
〔四十二、不高声〕,谓如来演说圆音,声不高大,得中道也。
〔四十三、不下声〕,谓如来演说圆音,声不卑下,亦得中道也。
〔四十四、随入一切音声,〕,谓如来说法之音,普入群机,融通众音也。
〔四十五、无缺减声〕,谓如来法音,圆满具足也。
〔四十六、无破坏声〕,谓如来凡所演说,真实不虚,无能破坏也。
〔四十七、无染污声〕,谓如来所说法音,纯圆独妙,离诸烦恼,无染著也。
〔四十八、无希取声〕,谓如来说法,利乐一切众生,无所希望,离取著也。
〔四十九、具足声〕,谓如来所演法音,称性而说,妙理具足也。
〔五十、庄严声〕,谓如来所演声教,如实之谈,端庄而严肃也。
〔五十一、显示声〕,谓如来演妙法音,显现妙理,开示众生无有隐晦也。
〔五十二、圆满一切音声〕,谓如来说法,音声圆满,具足一切音也。
〔五十三、诸根适悦声〕,谓如来所演妙法音声,众生一闻,诸根适悦也。
〔五十四、无讥毁声〕,谓如来法音,不讥毁一切众生,凡有言说,皆信顺也。
〔五十五、无轻转声〕,谓如来圆音,普摄一切,不轻浮迁转也。
〔五十六、无动摇声〕,谓如来所说法音,得无所畏,而诸外、魔,不能动摇也。(外、魔者,外道天魔也。)
〔五十七、随入一切众会声〕,谓如来法音,普入众会,随机得闻也。
〔五十八、诸相具足声〕,谓如来说法之音,具足一切诸相也。
〔五十九、令众生心意欢喜声〕,谓如来所出语言,普令十方一切世界众生,心意欢喜,皆谓所说,从如来口门而出,亦无互相重复,而诸众会,各随音声,晓了诸法,然实非如来口门中出也。
〔六十、说众生心行声〕,谓一切众生,其数无量,行亦无量;如来所说众生心行,略有八万四千种类。但为根性下劣众生,令其易得解入故也。
〔六十一、入众生心意声〕,谓如来具秘密智,所出语言,随入一切众生心意,然不从如来口门中出,正所谓从虚空而出者也。
〔六十二、随众生信解声〕,谓如来所出语言,随诸众生种种信解,心意成熟,普使随应,而得了知也。
〔六十三、闻者无分量声〕,谓如来音声,无有分量,世间一切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等,虽能闻之,亦不能知其边际分量也。(魔即魔王,梵即梵天。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六十四、众生不能思惟称量声〕,谓如来音声妙轮,出种种声,宣说法时,假使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皆居缘觉之地,亦不能思惟称量也。(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言三千大千者,总别兼举也。)
愚夫种性
【三藏法数】
谓愚痴凡夫,于五阴诸法,及世间事,种种妄想分别,非有为有,无常计常,随事执著,则成愚夫种性也。
谓愚痴凡夫,于五阴诸法,及世间事,种种妄想分别,非有为有,无常计常,随事执著,则成愚夫种性也。
护持佛种
【三藏法数】
佛种者,佛之种性也。谓诸佛、菩萨以大悲心绍隆佛种,令诸众生舍俗出家,剃发染衣,修行圣道,使无断绝也。
佛种者,佛之种性也。谓诸佛、菩萨以大悲心绍隆佛种,令诸众生舍俗出家,剃发染衣,修行圣道,使无断绝也。
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三藏法数】
谓通教第九、第十地菩萨,觉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得一身,无量身一时普现,如镜中像,随诸种类而得俱生,虽现众像,而无作为,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谓通教第九、第十地菩萨,觉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得一身,无量身一时普现,如镜中像,随诸种类而得俱生,虽现众像,而无作为,是名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
观诸种族何族最盛
【三藏法数】
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种族贵盛,以刹帝利种族极贵最盛,故于此族现降生也。(梵语刹帝利,华言田主。)
谓如来将欲降生,先观种族贵盛,以刹帝利种族极贵最盛,故于此族现降生也。(梵语刹帝利,华言田主。)
无种性不成佛
【三藏法数】
谓无有正信善根,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故名无种性不成佛。
谓无有正信善根,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故名无种性不成佛。
种子不净
【三藏法数】
种子不净有二:一者内种,谓观此身从昔烦恼业生。二者外种,谓揽父母遗体而成此身。以是观之,此身内外因种实为不净。大智度论云:是身种不净,非馀妙宝物,不从白净生,但从秽中出。是也。
【三藏法数】
种子有二:一内种,谓人之身从昔烦恼业因而生。二外种,谓此身受父母遗体而生,故名种子不净。
种子不净有二:一者内种,谓观此身从昔烦恼业生。二者外种,谓揽父母遗体而成此身。以是观之,此身内外因种实为不净。大智度论云:是身种不净,非馀妙宝物,不从白净生,但从秽中出。是也。
【三藏法数】
种子有二:一内种,谓人之身从昔烦恼业因而生。二外种,谓此身受父母遗体而生,故名种子不净。
多种说法,成枝流故
【三藏法数】
谓法欲灭时,有多种异说,恐混纯源之一味,成差别之枝流,故不分也。
谓法欲灭时,有多种异说,恐混纯源之一味,成差别之枝流,故不分也。
不择种姓
【三藏法数】
谓菩萨行慧施时,无分种姓贵贱,凡有所需,普皆施与,是名不择种姓。
谓菩萨行慧施时,无分种姓贵贱,凡有所需,普皆施与,是名不择种姓。
生上种族
【三藏法数】
生上种族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生于大姓种族,不生贫贱之家也。
生上种族者,谓诸众生,若能孝养敬顺父母,则感生于大姓种族,不生贫贱之家也。
一切种智观
【三藏法数】
种即能生之义。谓别教妙觉、果佛,中道观成,能知一切道种差别,故名一切种智观。(妙觉佛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
种即能生之义。谓别教妙觉、果佛,中道观成,能知一切道种差别,故名一切种智观。(妙觉佛者,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