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591,分107页显示  上一页  49  50  51  52  53  55  56  57  58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三种缘慈
三种薰习
三种罗汉
三种阐提
三种灌顶
三种观法
三种忏法
三种四念处
三种波罗蜜
三种悉地轨
三种菩提心
三种羯磨法
三种即身成佛
三种离菩提障
三种乐
三种缘慈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缘慈)
【三藏法数】
(出佛地论)
缘即缘系,慈即爱念。盖言菩萨常以大慈之心,缘念一切众生,令其皆得安隐快乐,故名缘慈也。
〔一、有情缘慈〕,有情缘慈,亦名众生缘慈。谓菩萨以平等智,观一切众生,犹如赤子,运大慈心而弘济之,令其皆得安乐,是名有情缘慈。
〔二、法缘慈〕,谓菩萨以平等智,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了无自性。虽无自性,而能运大慈心以弘济之,令其皆得安乐,是名法缘慈。
〔三、无缘慈〕,谓菩萨以平等智,无心攀缘一切众生,而于一切众生自然获益,故辅行云:运此慈悲,遍覆法界,故能任运拔苦,自然与乐,是名无缘慈。
三种薰习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薰习)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名言薰习。名者名字,言者言说也。分别名字言说之识,即是第六之意识由第七识第八种子之识,传送薰习,能成就染分之相者,故名。二,色识薰习。色者对于眼根之诸色也。因此诸色,而引生眼识,名为色识。于此分别,即是第六之意识,亦由第七识第八种子之识传送薰习,能成就染分之相者,故名。三,烦恼薰习。贪瞋邪见等之烦恼也。此烦恼乃是第六意识所起,亦由第七识第八种子识,传送薰习,能成就染分之相者,故名。
三种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就修三种之四念处,而分三种之罗汉:一,慧解脱罗汉,修性念处,而破一切智外道之人也。二,俱解脱罗汉,修共念处,而破神通外道之人也。三,无疑解脱罗汉,修缘念处而破韦陀外道(又曰文字外道)也。是通于一切之外道而无所疑,故曰无疑,罗汉中之最胜也。见四教仪二。
三种阐提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阐底迦,又云断善根阐提。谓乐欲生死而焚烧善根也。二、阿阐提迦,又云大悲阐提。谓菩萨之大悲,度尽众生方證觉果也。三、阿颠底迦,又云无性阐提。谓无毕竟涅槃之性也。
【佛学常见辞汇】
阐底迦、阿阐提迦、阿颠底迦。阐底迦又名断善根阐提,即起大邪见断一切善根的人;阿阐提迦又名大悲阐提,即具足大悲心的菩萨,因发愿众生度尽方成佛道,而众生无尽,故成佛亦遥遥无期;阿颠底迦又名无性阐提,即根本没有毕竟涅槃之性的人。
三种灌顶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灌顶)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摩顶灌顶,诸佛摩行者之顶,而授成佛之记也。二、授记灌顶,诸佛以言说与成佛之记也。三、放光灌顶,诸佛放光而使其人被利益也。见秘藏记末。【又】一、成就真言灌顶。受明灌顶也。二、灭罪求福灌顶,息灾灌顶也。三、来生求果灌顶,增益灌顶也。见瞿醯经上。【又】一、结缘灌顶。二、传法灌顶。三、自證灌顶。
三种观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观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所立观心之法规,有三种:一、托事观,又名历事观,事相一一入于心而于实理成观也。如观王舍城为心王,观万二千声闻于十二入各具千如而为万二千。文句一曰:「一一句入心成观,故云观与经合。」辅行二曰:「槃特扫帚。支佛华飞。并是托事具理之明文也。」四释中之观心释是也。二、附法观,佛所说之四谛十二因缘等法门入于心而观实理也。是亦如前不别限定能观之智与所观之境。释签一曰:「观心者,随闻一句,摄事成理,不待观境,方名修观。」三、约行观,又名从行观,直达观。一念之心,定为所观之境,于其心性观为即空即假即中也。就之而立十乘,是为异于前二而专于观行者,故又名从行或约行。配此三种于三大部,则文句者托事观也,玄义者附法观也,止观者约行观也。止观义例下曰:「夫三观义唯三种:一者从行,唯于万境观于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等,如观阴等,即其意也。二约法相,如约四谛五行之文,入一念心。以为圆观,三托事相,如王舍耆阇,名从事立,借事为观,以导执情。」
【三藏法数】
(出止观义例)
三种观法者,谓修行用观之法也。前托事、附法二种,乃是天台智者大师讲法华经时,为座下听众,有修观行者,随历一事,皆以观法表对,令其修习,名托事观;或遇一切法相处,亦附彼法相立其观法,令其修习,名附法观。后之一种,专约行门。复说摩诃止观,兼明诸经所有行法,名约行观。故有三种之不同也。
〔一、托事观法〕,谓托王舍、耆阇崛山等事而为观也。名从事立,借事为观,以导执情,故名托事观。(王舍等事,表对观法者,王表心王,舍表五阴舍,即是令观五阴也。梵语耆阇崛,华言灵鹫。若表对者,灵表心王,鹫表受想行,山表色阴,亦是令观五阴也。)
〔二、附法观法〕,谓附四谛等法,入一念心,以为观法,故名附法观。(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约行观法〕,谓专约行门而修观也。故止观义例云:唯于万境观一心,万境虽殊,妙观理一,故名约行观。
三种忏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忏悔之三种方法:无生忏悔,取相忏悔,作法忏悔之称。
三种四念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念处)
三种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度有三种:一、世间波罗蜜,凡夫为神通生天而修者。二、出世间波罗蜜,二乘为自入涅槃自利而修者。三、出世间上上波罗蜜,菩萨为利他而修者。见楞伽经。
三种悉地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顶尊胜心破地狱转业障出三界秘密三身佛果三种悉地真言仪轨之略名。
三种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提心论所说。(参见: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是乃密教真言行者之菩提心也,密教立五佛有各别之主德,以东方阿閦如来之大圆镜智立发菩提心之德,故行者初发之菩提心,为毕竟厌求之心,此虽属第六意识,而其菩提心之性德,则为大圆镜智,故以自身之第八识为发心之体,受三昧耶戒者,亦向东方以阿閦如来为本尊。盖三昧耶戒,以此三种之菩提心为自体也:一行愿菩提心,修行发愿,故名行愿,愿者念一切众生,悉含如来藏性,堪安住于无上菩提,愿以大乘微妙之法悉度之也,行者,为此修四弘度之行也。二胜义菩提心,止息劣法,观显胜义,故云胜义,此有教观之二门,凡观夫外道二乘法相三论天台华严之九种住心,次第舍劣取胜,终安住于究竟之秘密庄严心,是教门之胜义也。又观诸法觉悟其无自性,则止除一切之妄惑自真起用,万德斯具,是观门之胜义也。如是一就所住之教而云胜义,一就所显之理而云胜义也。三三摩地菩提心,三摩地又云三昧耶,三摩译为等至,新译曰等念,三摩耶于金刚顶义诀译为等持,是行者入于信解地而修三密相应之五部秘观,等持诸佛自行化他之万德,故名等持,遍入有情界,平等摄受而护念之,故名等念,无所不至故曰等至。前二者通于显,后一者,则唯密也,此三者即大定(三摩地)、大智(胜义)、大悲(行愿)之三德,又胎藏界之佛(大定)、莲(行愿)、金(胜义)之三部,又观音(行愿)、文殊(胜义)、普贤(三摩地)三尊之三摩地,又表德(行愿)、遮情(胜义)、不二(三摩地)也。菩提心论曰:「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既发如是菩提心已,须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三门分别,诸佛菩萨,昔在因位发是心已,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乃至成佛无时暂妄。」菩提心义八曰:「藏通别之人,不知此法,唯圆教初住已上,真言凡夫已上,修此三摩地。」
【佛学次第统编】
三种菩提心者,胜义菩提心,行愿菩提心,三摩地菩提心也。
一、胜义菩提心 胜义菩提心者,真言行人经三劫十地之次第,舍前前之劣,进后后之胜,取道理与境界,而期成佛之心也。故为上转进趣自利之心,胜义之义,有道理与境界之二义,即取胜义之心也。
二、行愿菩提心 行愿菩提心者,发众生无边誓愿度,福智无边誓愿集,法门无边誓愿觉,如来无边誓愿事,菩提无上誓愿證之五大愿,实行之,而期救度无尽无馀一切众生界之心也。故为化他大悲之心,即行愿之心也。
三、三摩地菩提心 三摩地菩提心者,修五相三密等秘密观行,即父母所生之身,开显心内曼荼罗而成佛之心也。何所修?修大日如来普门或一门之三摩地,即本有及修生之菩提心,而此心即所求之菩提也。故就机言,虽曰求菩提之心,按实而论,则菩提所在,本非自心之外,故菩提即心也。
三摩地之心者体也,胜义行愿为自證化他之二用,又胜义之心金刚部,行愿之心莲华部,三摩地之心佛部也。
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佛国品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四十一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玄义分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日经疏一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佛学常见辞汇】
求取正觉成佛的心。
【佛学次第统编】
佛学大辞典曰:「菩提旧译为道,求真道之心曰菩提心。新译曰觉,求正觉之心曰菩提心。其意一也。」维摩经曰:「菩提心是菩萨净土。」观无量寿经曰:「发菩提心,深信因果。」智度论曰:「菩萨初发心,缘无上道,我当作佛,是名菩提心。」观经曰:「愿以此功德,平等施一切,同发菩提心,往生安乐国。」大曰经疏曰:「菩提心即是白净信心义也。」又曰:「菩提心名为一向志求一切智智。」
三种羯磨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羯磨)
羯磨
【佛学大辞典】
(术语)Karma,译曰作业。作授戒忏悔等业事之一种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行事钞上一曰:「明了论疏翻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为所作。百论云事也。若约义求,翻为办事。」玄应音义十四曰:「羯磨此译云作法办事,优婆离问经作剑暮,此梵言之讹也。」慧苑音义上曰:「羯磨此云办事,谓诸法事由玆成办也。」此羯磨必具四法:一,法。正举行之作法也。名之为秉法。二,事。或犯罪之事,或忏悔之事等,羯磨所行之事实也。三,人。就行羯磨而定之人数也。四,界。行羯磨处之结界也。见行事钞上一。又其秉法有三种:一,心念法。二,对首法。三,众僧法。心念法者,事至微小之时,或界中无人,虽无众僧及对首,亦独发心念境,而明了口言之,则其事成办,谓之独秉。此心念法又有三:一,但心念法。唯得自说,界中假令有人,亦不要对之,如忏轻微之突吉罗罪。二,对首心念法。原是对首之法,由界内无人而佛开心念,说净受药等之事也。三,众心法念。原是众僧法。但界内无人,故开独秉之心念。二,对首法。对首者对一人已上三人之比丘而说之也。此有二:一,但对首法,为当分之对首法,故界中有多僧,不要用之,对首于一人乃至三人即事足也。受三衣等事是也。二,众法对首,可为众僧法者,由界中无人而开对,与前心念同。三,众僧法,必四人以上秉羯磨,是为僧所秉,故曰众僧法,亦云僧秉(慈恩以三人以上为众,南山以四人以上为众)。此有三:一单白,或曰白一Jn^aptikarma,巴Natti(此为唱言,以为白一不可也,此实非羯磨之形式,合此唱言与决定之二,而羯磨成就),或事,或常所行,或严制,一说告僧,事便成也。二白二Jn^apti-dvitiyam% Karmava%ca%,巴Natti duttiya% Kamma-va%ca%,由参涉而宜通和。故先为表白,举事告知,后举一羯磨,量处可不也。通于白及羯磨谓之白二。三白四Jn^apti-caturtkan% Karma-va%ca%,巴Natti-catuttha% Kamma-va%ca%,于受戒忏重等事,先以一白告事使知。后举三回羯磨,量处可不也。一白三羯磨合为白四。见行事钞上一。据上行事钞之说观之,则惟心念,似亦成羯磨。但律文所教之羯磨。非如此简单自由者。事事必规定一定之形式。前述中惟众僧法之一,为真羯磨。羯磨有一定之形式。亦须一定之人众。此人众不可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或得罪者,俗人等,加于人数。必取清净同见之和合僧。比丘尼之羯磨,必须比丘之同数者列坐。故为上数之倍。羯磨最重大之要件,在无非法(不具一定之形式者)及无不和合(同一结界内僧之意见缺一致者)。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
三种即身成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即身成佛)
即身成佛
【佛学常见辞汇】
即身修行即身就可以成佛。密宗说三密加持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三种离菩提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离菩提障之三种法门。即远离我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自供养心是也。远离我心者,不由智慧门而求自乐,远离自己贪著之我心也。远离无安众生心者,由慈悲门拔一切众生之苦,远离不安众生之心也。远离自供养心者,由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之心也。净土论所说。
三种乐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乐也。(参见: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