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591,分107页显示  上一页  48  49  50  51  52  54  55  56  57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三种法轮
三种思惑
三种回向
三种神变
三种退屈
三种教相
三种净业
三种清净
三种善根
三种发心
三种睡眠
三种圆融
三种庄严
三种慈悲
三种轮身
三种法轮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轮教)
三种思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俱生思惑,与形俱生者,即于托胎于父母,爱恶之心生也。二、依见思惑,伴见惑而生之惑,即如因见外道而起瞋也,又名背上使。三、界系思惑,三界九地之思惑也。一名事障,又名正三毒。
【佛学常见辞汇】
俱生思惑、依见思惑、界系思惑。俱生思惑是与生俱来的思惑;依见思惑是跟著见惑而生的思惑;界系思惑是三界九地所系的思惑。
三种回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心具足之回向心也。观无量寿经曰:「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菩提回向,回己之功德而趣求菩提也。二众生回向,愿回己之功德而施于一切众生也。三实际回向,以己之功德趣求无为之涅槃也。大乘义章九曰:「回向不同,一门说三:一菩提回向,二众生回向,三实际回向。」修忏要旨曰:「修回向者,所谓回事向理,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华严大疏钞二十三曰:「回者转也,向者趣也,转自万行趣向三处故名回向。(中略)三处谓众生菩提及以实际。」
【佛学常见辞汇】
三种的回向心。观无量寿经说:「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
三种神变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神变)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说法神变,如来无碍之大智,知诸众生之善恶业因及善恶果报,应之而为说法,名为说法神变。二教诫神变,如来对诸弟子教诫是法应作,是法不应作,是道得声闻乘,是道得缘觉乘,是道得大乘,名为教诫神变。三神通神变,如来为调伏憍慢之众生,现种种之神通,名为神通神变。见大宝积经八十六。是总以佛之三业为神变也。法华文句三之一曰:「若通释者,如大宝积经,一切诸法皆名神变。」辅行一之二曰:「又神变者非但身轮,一切语言及善巧皆名神变。」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经)
神即神通,变即变化也。
〔一、说法神变〕,谓如来无碍大智,知诸众生善恶业因及善恶果报,或以声闻、缘觉之法及以大乘之法而得解脱,如是知已,则现一切神变而为说法,是名说法神变。
〔二、教诫神变〕,教即教诲,诫即警诫。谓如来教诸弟子,是应作,是不应作;是应信,是不应信;是应亲近,是不应亲近;是法杂染,是法清净;行如是道得声闻乘,行如是道得缘觉乘,行如是道成就大乘,现诸神变,而为教诫,是名教诫神变。
〔三、神通神变〕,谓如来为调伏憍慢众生故,或现一身而作多身,或现多身而作一身,山崖石壁出入无碍,身上出火,身下出水;身下出火,身上出水;入地如水,履水如地等,现诸神变,调伏众生,是名神通神变。
三种退屈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退屈)
三退屈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五位中,第一资粮位之间,有三种之退屈:一、菩提广大屈,无上菩提,广大深远,闻而生退屈之心也。二、万行难修屈,布施之万行甚难修,闻而生退屈之心也。三、转依难證屈,二转依之妙果难證,闻而生退屈之心也。对治此三退屈,谓之三练磨。见唯识论九。第一引他既證大菩提者而练磨自心,第二省己意乐而练磨自心也。第三引他之粗善,比已之妙因而练磨自心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菩提广大屈〕,梵语菩提,华言道。谓闻无上菩提广大深远,心便退屈,是名菩提广大屈。
〔二、万行难修屈〕,谓闻布施等波罗蜜多,修之甚难,心便退屈,是名万行难修屈。(梵语波罗蜜多,华言到彼岸。)
〔三、转依难證屈〕,谓闻转烦恼、依菩提,转生死、依涅槃,极难可證,心便退屈,是名转依难證屈。(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种教相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南三诸家所通用之顿渐不定三教也。玄义十曰:「出异解者为十意,所谓南三北七,南地通用三种教相:一顿二渐三不定。」
三种净业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三福:一、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生,修十善业也。二、具诸戒行也。三、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经也。见观无量寿经。
【三藏法数】
(出观无量寿佛经)
经云:韦提希白佛言:世尊!我今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于是世尊以三种净业,答思惟十六妙观酬正受。故知三种净业,乃往生净土之因也。(梵语韦提希,华言思惟。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十六妙观者,日观、水观、地观、宝树观、八功德水观、总观、华座观、像观、佛真身观、观世音观、大势至观、普想观、杂想观、上辈生观、中辈生观、下辈生观也。)
〔一、孝养父母等业〕,谓若能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则必慈心不杀,修行十善,是为净业。(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
〔二、受持三归等业〕,谓归依佛法僧宝,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是为净业。
〔三、发菩提心等业〕,梵语菩提,华言道。谓发无上道心,深信因果,诵大乘经,劝进行者,是为净业。
三种清净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度论所谓修般若之菩萨三种清净也。一、心清净。不生染心,瞋心,憍慢心,悭贪心,邪见心。二、身清净。心清净故,不再受后身,常得化生。三、相清净。心身既皆清净,则能具足相好庄严其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身语意之三业,远恶行离惑垢也。俱舍论十六曰:「诸身语意三种妙行,名身语意三种清净,暂永远离一切恶行烦恼垢故,名为清净。」探玄记四曰:「三业无过云清净。」
【佛学常见辞汇】
心清净、身清净、相清净。心清净是不生染心、瞋心、憍慢心、悭贪心、邪见心等;身清净是由于心清净之故,所以不再受后生,常得化生;相清净是由于心身都已清净,所以能得具足的相好庄严其身。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心清净〕,谓修学般若菩萨,不生染心,不生瞋心,不生憍慢心,不生悭贪心,不生邪见心,是名心清净。(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二、身清净〕,谓修学般若菩萨,心既清净,再后受身,常得化生,是名身清净。
〔三、相清净〕,谓修学般若菩萨,身心既皆清净,则能具足相好,庄严其身,故名相清净。
三种善根
【佛学大辞典】
(术语)布施,慈悲,智慧之称。
三种发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起信论所说:一、信成就发心,于初住至第十住之位,信心成就之人之发菩提心也。二、解行发心,于十行乃至十回向之位,解理行道之人之发菩提心也。三、證发心,于初地至第十地之位,證法性之人之发菩提心也。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一、信成就发心〕,谓十信行满,信心成就,入十住位中,初发心住,故名信成就发心。(十信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护法心、回向心、戒心、愿心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二、解行发心〕,解即解了,行即修行。谓十行位中能解法性本空,顺修六度之行,发回向心,入十回向,故名解行发心。(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碍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三、證发心〕,證即證入,谓入初地乃至第十地。而此證者,无有境界;惟真如智,名为法身,法身显发,故名證发心。
【三藏法数】
(出观经妙宗钞)
观无量寿佛经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当得往生。(彼国者,西方安养净土也。)
〔一、至诚心〕,至,专也;诚,实也。谓此土众生,欲生彼国,当发专至诚实之心,正念真如,求愿往生,故名至诚心。
〔二、深心〕,谓求无上佛果,必须心契深理;欲契深理,必须厚种善根。涅槃经云:深根难拔,故名深心。
〔三、发愿心〕,谓以真如实心、趣果善心,二心功德,善巧回向,发愿求生净土,速證法忍,广拔一切众生苦恼,故名发愿心。(法忍者,谓于无生之法,忍可、忍證也。)
三种睡眠
【佛学大辞典】
(名数)睡眠之起,有三种之因。即食,时节,心是也。
三种圆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宗所明:一、事理圆融,事如波,理如水,波与水之相即也。二、事事圆融,波与波之相即也。三、理理圆融,水与水之相即也。见法界观门,七帖见闻一本。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华严宗立三种之圆融:一事理圆融,事如波,理如水,如水波相即也。说真如即万法,万法即真如,生死即涅槃者。此门也。二事事圆融,如波与波相即不二也。说须弥芥子,大海毛端,互相入不相碍,说邪正不二,烦恼即菩提者。此门也。三理理圆融,如水与水一味融和也。说万圣所具真理一味者,此门也。此中事理圆融,理理圆融虽为终教,然犹说之,事事圆融乃独为圆教之极谈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事理圆融、事事圆融、理理圆融。事理圆融者,事如波,理如水,即如波与水之相即;事事圆融者,即如波与波之相即;理理圆融者,即如水与水之相即。
三种庄严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亲净土论说极乐三种之庄严。如佛庄严,菩萨庄严,国土庄严是也。
三种慈悲
【佛学大辞典】
(名数)众生缘,法缘,无缘也。(参见:慈悲)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众生缘慈悲,以一慈悲心视十方五道众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侄,缘之而常思与乐拔苦之心,名众生缘慈悲心。此多在凡夫或有学人之未断烦恼者而起。二法缘慈悲心,既断烦恼之三乘圣人达于法空,破吾我之相,破一异之相,灭一异之相之人,但怜众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欲拔苦得乐,随其意而拔苦与乐,名法缘慈悲心。三无缘慈悲,此慈悲惟在诸佛,盖诸佛之心,不住于有为无为性之中,不住于过去现在未来世之中,知诸缘不实,颠倒虚妄,故心无所缘,但佛以众生不知诸法实相,往来五道,心著诸法,取舍分别,故心无众生缘,使一切众生自然获拔苦与乐之益,名无缘慈悲心。见智度论二十,佛持论五,涅槃经。
【佛学常见辞汇】
众生缘慈悲、法缘慈悲、无缘慈悲。众生缘慈悲是对一切众生都视如父母兄妹眷属,常起与乐拔苦的心,这是凡夫或未断烦恼的有学人所起的慈悲;法缘慈悲是破除我之相,对众生随力随意拔苦与乐,这是已断烦恼达于法空的三乘圣人所起的慈悲;无缘慈悲是心无分别,普救一切,不但对一切人类拔苦与乐,扩展至一切有情动物,皆起怜悯爱护的心,这是诸佛所独有的慈悲。
慈悲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乐曰慈,拔苦曰悲。四无量心中之二无量也。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佛学常见辞汇】
慈与悲。愿给一切众生安乐叫做慈;愿拔一切众生痛苦叫做悲。
【三藏法数】
慈即爱念,谓以爱乐欢喜,起大慈心,能与他乐也;悲即悯伤,谓以恻怆怜悯,起大悲心,能拔他苦也。今依前问答,论观世音大悲拔苦,百千苦恼皆得解脱也。依后问答,论普门示现大慈与乐,即应以得度而为说法也。良由观音之人,观于普门之法,达于实相之理,悯诸众生,理具情迷,枉受众苦,失于本性之乐。是以即起慈悲,誓拔其苦,而与其乐。故以慈悲次人法而明之也。
三种轮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密教所说。(参见:教令轮身)
【佛学次第统编】
凡一一之佛有三种之轮身。
本地之佛体,为自性轮身。
现菩萨之身,为正法轮身。
现明王忿怒之相,为教令轮身。
例如大日如来为自性轮身,般若菩萨为正法轮身,不动明王为教令轮身,又金刚萨埵为正法轮身,降三世明王为教令轮身。秘藏记钞曰:「在佛位名自性轮,在菩萨位名正法轮,在明王位名教令轮,一一佛皆有此身,然五如来、五菩萨、五明王,如其次第,乃三密也。如来者身密,菩萨者语密,明王者意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