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三种发菩提心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
〔一、直心〕,直心者,谓心常质直,离诸谄曲,能行正法,即是菩提之心也。
〔二、深心〕,深心者,谓于正法,心生深信,而复乐修一切善行,即是菩提之心也。
〔三、大悲心〕,大悲心者,悲即悲悯,谓悲悯一切受苦众生,常思救护,令其安乐,即是菩提之心也。
三种不坚易三坚法
【三藏法数】
(出本事经)
〔一、不坚财贸易坚财〕,谓一切世间财物,体非坚固,聚散无常,不可久保。若能持用布施清净梵行之人,远求无上安乐涅槃,或求当来天人乐果,即为坚固之财,永久不坏矣,是为不坚之财贸易坚财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不坚身贸易坚身〕,谓父母所生之身,乃四大假合而成,危脆不实,体非坚固,生灭无常,不可久存;若能持守五戒,清净无染,修习菩提无上之道,以證金刚不坏之身,是为以不坚身贸易坚身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
〔三、不坚命贸易坚命〕,谓人所受之命,虽寿夭不齐,皆同梦幻,体非坚固,焂忽无常,不可久保。若能了知四谛,修习正法,超越生死,以续常住不朽慧命,是为以不坚命贸易坚命也。(四谛者,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也。)
三种胜勇猛
【三藏法数】
(出大乘庄严经论)
〔一、愿胜勇猛〕,愿即誓愿。谓初修行之时,须发四弘誓愿,发大勇猛,成佛菩提,广化有情,知胜功德,是名愿胜勇猛。(四弘誓者,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数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行胜勇猛〕,行即所修之行,谓至心学道,能行妙行,发大勇猛,决趣菩提,是名行胜勇猛。
〔三、果胜勇猛〕,果即修因所感之果。谓一心精进,修诸妙行,发大勇猛,决求成佛,于彼之时,与一切佛平等无二,是名果胜勇猛。
三种定业轮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定即禅定,业即行业,轮有运转摧碾之义。谓如来以禅定诵习之法轮,摧碾一切烦恼惑业,而成无上菩提;亦令众生如说修行,而證道果。故说此三种定业轮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建立修定业轮〕,谓令众生修行正观,观察无明烦恼起灭之相,及观察世间如幻如化;以安那般那数息之法,修习静虑,则能摧破一切惑业,心住正定,是为建立修定业轮。(梵语安那般那,华言出息入息,即数息观也。)
〔二、建立习诵业轮〕,谓令众生习诵大乘经教,初中后夜,精勤无怠,心不散乱,则能摧破一切惑业,是为建立习诵业轮。
〔三、建立营福业轮〕,谓令众生修行布施、持戒、造像、建塔、供佛法僧,又营种种福报之事,则能摧破一切惑业,是为建立营福业轮。
三种證相不同
【三藏法数】
(出法华忏仪)
谓修习法华三昧,于三七日中,一心精进,有三种證相之不同者,盖由所修之人根性之有异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一、下根證相〕,谓行人于三七日中,获得戒根清净,就中所證之相,亦有三品不同。若于三七日中,或得灵异好梦,或觉诸根明净,四大轻利,道心勇发,是下品戒根渐净之相。若于三七日内,行道坐禅之中,忽见光华净色,闻妙香气及微妙音声称赞,身心庆悦,得法喜乐,即是中品戒根净相。若于三七日中,身心寂净,或自见其身著净法服,威仪齐整,身相端严,信心开发,得法喜乐,无所怖畏,即是上品戒根净相。如是三品,总为下根行者所證之相。
〔二、中根證相〕,谓行人于禅定中,所得定根清净,就中所證之相,亦有三品不同。若于坐禅之时,忽觉身心澄静,发诸禅定,觉观分明,喜乐一心,即是下品定根净相。若于坐禅之时,身心安定,觉出入息长短细微,遍身毛孔出入无阂;或见自身诸不净相,因发禅定,身心快乐,寂然正受,即是中品定根净相。若于坐禅之时,身心安静,缘自五阴之身,即觉无常苦空梦幻不实,乃至一切诸法不生不灭,犹如虚空,寂静无为;厌离世间,悯念一切,即是上品定根净相。此之三品,总为中根行者所證之相。(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上根證相〕,谓行人于禅定中,所得慧根清净,就中所證之相,亦有三品不同。若于行坐念诵之中,忽觉身心如云如影,梦幻不实,因此觉心,则发智慧,了达诸法无有障碍,于诸经论,随义解释,难问无滞,即是下品慧根法相。若于行坐诵念之中,身心寂然,犹如虚空,于正慧中,面见普贤菩萨,与无量菩萨而自围绕,悉现其前,于是得大智慧,于诸佛所说之法,通达妙义,说无穷尽,即是中品慧根證相。若于行坐念诵之中,身心豁然清净,入深禅定,觉慧分明,得无碍总持,获六根清净,开佛知见,入菩萨位,即是上品慧根證相。此之三品,总为上根行者所證之相。(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三种恶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恶〕,恶即背理之谓。若杀盗等皆违理造作,是名为恶。
〔二、大恶〕,谓自杀,亦教人杀;自悭,亦教人悭等,是名大恶。
〔三、恶中恶〕,谓自吝法,亦教人吝法;由一人吝法,则令多人堕于恶道,亦是断灭佛法,是名恶中恶。
三种重障
【三藏法数】
(出瑜伽大教王经)
〔一、我慢重障〕,谓我慢贡高,邪见执蔽,不能下心敬事诸佛菩萨师僧父母,及不能学如来正法,是名我慢重障。
〔二、嫉妒重障〕,谓妒贤嫉能,自是他非,见人修善反生嫉妒,而不能学如来正法,是名嫉妒重障。
〔三、贪欲重障〕,谓多贪多欲,懒惰睡眠,掉举破戒,亦不能学如来正法,是名贪欲重障。(掉者,动也。)
四种希有──佛四种希有
【三藏法数】
(出金刚经纂要刊定记)
〔一、时希有〕,时希有者,谓佛出世之时不常有也。一切众生从旷劫来,无明覆蔽,流转生死,无有穷尽;今值佛出世,闻说正法,依教修行,得免生死之苦,实为希有也。
〔二、处希有〕,处希有者,谓佛生于迦毗罗城,乃在三千世界之中;佛不于馀处现,而于此处降生,实为希有也。(梵语迦毗罗,华言能仁住处。三千者,小千、中千、大千也。)
〔三、德希有〕,德希有者,谓佛具无量福慧,最胜第一,非诸菩萨等所可思议,实为希有也。
〔四、事希有〕,事希有者,谓佛降兜率,乃至入涅槃等事,天上人间最为奇特;外道、天魔无不归仰;用大慈悲,极巧方便,现多种身相,演无量法门,随众生根,普皆利益,实为希有也。(梵语兜率,华言知足。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四种大乐──涅槃四种大乐
【三藏法数】
(出大涅槃经)
〔一、无苦乐〕,无苦乐者,谓无世间之苦乐也。世间之乐,即是苦因。故经云:不断乐者,则名为苦;以断乐故,则无有苦。无苦无乐,乃名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大寂静乐〕,谓涅槃之性是大寂静,以其远离一切愦闹法故,以大寂静,名为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
〔三、大知乐〕,谓诸佛如来有大智慧,于一切法悉知悉见,名为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
〔四、不坏乐〕,谓如来之身,非烦恼无常之身,犹如金刚不能毁坏。身不坏故,名为大乐。此即涅槃之大乐也。
四种真实义
【三藏法数】
(出菩萨善戒经)
〔一、世流布真实义〕,谓世间之法,悉同其名。众生见地,即言是地;见火,即言见火,终不言是水、是风;至于见苦,终不言乐;见乐,终不言苦。虽假名立相,而称认皆同,是为世流布真实义。
〔二、方便流布真实义〕,谓世间有智之人,先以心意筹量随宜方便,造作经书论议,开导于人,是为方便流布真实义。
〔三、净烦恼障真实义〕,谓声闻、缘觉以无漏道破诸烦恼结业,得无碍智,是为净烦恼障真实义。
〔四、净智慧障真实义〕,谓佛菩萨于声闻、缘觉所得无碍之智,以能障中道之理,不能显发,故名智慧障;今佛菩萨断此之障,则中道之理自然显现,是为净智慧障真实义。
四种意识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四种意识,不出三境:一、性境,二、带质境,三、独影境。性境者,谓意识与眼耳鼻舌身五识同缘五尘,初心取境,未有分别,是名性境意识。于五尘境上,分别方圆长短好恶,以有尘相可分别故,是名带质境意识。不与五识同缘,而独缘法尘,谓缘过去未来变现之相,或缘空华水月等相,以无境可对,是名独影境也。(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一、定中独头意识〕,谓意识独缘定境,不与五识同缘,而无一切尘境作对,是名定中独头意识。
〔二、散位独头意识〕,谓意识不缘五尘之境,但散乱遍计诸法,或缘空华水月等诸色相,或缘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法,此非定中,又非梦境,是名散位独头意识。
〔三、梦中独头意识〕,谓不对诸尘,而于梦中见种种境界,此亦心王性境变现而有诸相,是名梦中独头意识。
〔四、明了意识〕,谓意识依五根与五识同缘五尘,明了取境,好恶长短悉皆现前,是名明了意识。
四种颂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阿耨窣睹婆〕,梵语阿耨窣(苏骨切)睹婆,华言颂。谓此颂不用长行与偈,但字数满三十二字,即为一颂也。(长行者,即经中散文也。)
〔二、伽陀〕,梵语伽陀,华言讽颂,或名不颂颂,谓不颂长行也;或名直颂,谓直以偈说法也。
〔三、祇夜〕,梵语祇夜,华言应颂。谓应前长行而颂也。
〔四、缊驮南〕,梵语缊(音蕴)驮南,华言集施。谓以少言摄集多义,施令他人诵习受持也。
四种寻思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集论)
〔一、名寻思〕,谓于诸法之中,推求一切名字,皆悉不实,是为名寻思。
〔二、事寻思〕,谓于诸法之中,推求五阴等事,生灭无常,皆悉不实,是为事寻思。(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自体假立寻思〕,谓于诸法,能诠名字,及所诠义理中,推求自体,惟是假立名言,皆悉不实,是为自体假立寻思。
〔四、差别假立寻思〕,谓于诸法能诠之中,推求差别,惟是假立名言,皆悉不实,是为差别假立寻思。
四种业报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一、现报〕,现报者,谓今生作极善极恶之业,即于今生现受善恶之果报也。
〔二、生报〕,生报者,谓今生作善恶业,来世身中受善恶果报也。
〔三、后报〕,后报者,谓今身造业,来世未受,多生之后,乃受果报也。
〔四、无报〕,无报者,谓由无记业,而受不善不恶之果报也。(无记业者,即不善不恶之业,无所记忆,故名无记。)
四种法为菩萨实德
【三藏法数】
(出大宝积正法经)
〔一、入空解脱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无作无受,如是通达,名空解脱,是为菩萨实德。(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入无我无愿门〕,谓菩萨观一切法皆无有我;而于三界之中,无所愿求。虽得涅槃,恒起大悲,乐度众生,是为菩萨实德。(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三、巧施方便〕,谓菩萨广运慈悲之心,于三界中巧施方便,不住涅槃,仍复出入生死,化度众生,是为菩萨实德。
〔四、施不求报〕,谓菩萨广运慈悲之心,悯诸有情,广行给施,平等无厌;了达性空,而不求于果报,是为菩萨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