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12,分61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八种塔
八种施
八种谬
八种清风
八种胜法
八种别解脱戒
八种长养功德经
八种旋陀罗尼字门
九十六种外道
九十五种外道
九种大禅
九种不还
九种食
九种世间
九种净肉
八种塔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来塔,菩萨塔,缘觉塔,阿罗汉塔,阿那含塔,斯陀含塔,须陀洹塔,转轮王塔也。此八人灭后,为必当立塔者,故有此名。翻译名义集所说。
八种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布施之八种类也。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
【佛学常见辞汇】
八种的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
八种谬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性谬,若色作色相乃至重作重想,是名性谬。二、分别谬,若分别色是色非色,是可见是不可见,是有对是无对,是名分别谬。三、聚谬,如于色中见我见众生,士夫之寿命于屋舍,四众,军旅,衣,食,莲华,车乘,树木,积聚,如是等中各作一相,是名聚谬,四、我谬,五、我我所谬,于有漏中取我我所,于常无量世中生取著,计我我所,是名我我所谬。六、爱谬,于净物中生贪著心,是名爱谬。七、不爱谬,于不净物中生瞋恚心,是名不爱谬,八、非爱非不爱谬,于一切不净物中生贪恚心,是名非爱非不爱谬。见菩萨善戒经二。
【佛学常见辞汇】
性谬、分别谬、聚谬、我谬、我我所谬、爱谬、不爱谬、非爱非不爱谬。
八种清风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方四维八方之清风也。观无量寿经曰:「八种清风从光明出。」同传通记曰:「八种清风者,今家无判。天台云:八种清风者,彼处实无时节,若寄此八谓除上下馀四方四维,故云八,亦可以对八卦也。
八种胜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受持八斋戒者得八种之胜功德也。一不堕狱、二不堕鬼、三不堕畜、四不堕须罗、五常生人中出家得道、六生欲天上、七恒生梵天值佛请法、八得菩提。见十善戒经。
【佛学常见辞汇】
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可以获得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修罗、常生人中出家得道、生欲天之上、恒生梵天、值佛请法、得菩提。
八种别解脱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种之别解脱也。一比丘戒、二比丘尼戒、三正学戒、四沙弥戒、五沙弥尼戒、六优婆塞戒、七优婆夷戒、八近住戒。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戒、比丘尼戒、正学戒、沙弥戒、沙弥尼戒、优婆塞戒、优婆夷戒、近住戒。
【佛学次第统编】
谓八种别解脱戒者:
一、比丘戒   二、比丘尼戒   三、正学戒   四、沙弥戒
五、沙弥尼戒  六、优婆塞戒   七、优婆夷戒  八、近住戒
八种长养功德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护译。说发心受八斋戒之功德者。
八种旋陀罗尼字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旋陀罗尼)
九十六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师外道各有十五弟子。合成九十。再加六师谓之九十六种外道。(参见: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九十五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外道之总数。(参见:外道)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九种大禅
【佛学大辞典】
(名数)九种之大乘禅也。此为不共于外道二乘而菩萨所修之禅定:一、自性禅,二、一切禅,三、难禅,四、一切门禅,五、善人禅,六、一切行禅,七、除烦恼禅,八、此世他世乐禅,九、清净净禅是也。原出于菩萨地持经第六方便处忍品,为羼提波罗蜜中之分类,名为自性忍乃至清净忍,天台于法华玄义第四上,并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上等,称之为九种大禅,为出世间上上禅中之种别也。自性禅者,观心之实性,观一切诸法,无不由心,心摄一切,如如意珠。或唯住于止而摄心不散。或唯住于观而分别照了。或止观双修而定慧均等也。一切禅者,能得自行化他一切功德之禅也。此有世间出世间之二种。又其二种,各有现法乐住禅,出生三昧功德禅,利益众生禅之三种。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名为现法乐住禅。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边十力种性所摄之三昧,入于一切无碍慧,无诤愿智之胜妙功德,名为出生三昧功德禅。布施于众生,护诸恐怖,能为开解,名为利益众生禅。难禅者,意为难修之禅。亦有三种:久习胜妙之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悯众生,欲使成熟,故舍第一禅之乐而生于欲界,名为第一难禅。依禅而出生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之诸深三昧,名为第二难禅。依禅而得无上菩提,名为第三难禅。一切门禅者,为一切禅皆从此门出之意。此有与有觉有观俱之禅,与喜俱之禅,与乐俱之禅,与舍俱之禅等四种。欲界及初静虑,有觉有观也。第二静虑,喜也。第三静虑,乐也。第四静虑,舍也。善人禅者,为大善根众生所修。此有不味著,与慈心俱,与悲心俱,与喜心俱,与舍心俱之五种。一切行禅者,意为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之禅,此有十三种:善禅,无记化化禅,止分禅,观分禅,自他利禅,正念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名缘禅,义缘禅,止相缘禅,举相缘禅,舍相缘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是也。摄一切之善法,名为善禅。自然能于定中作种种变化而无穷,谓为无记化化禅。摄心不散,与定相应,谓为止分禅。分别照了,与慧相应,谓为观分禅。正定现前时,即能自利利他,谓为自他利禅。正念思维,无诸杂想,谓为正念禅。得此大定,一切之神通功德,悉由是出生,谓为出生神通力功德禅。于一切诸法之名相因缘,悉为通达无碍,谓为名缘禅。于一切诸法之义理因缘,悉能通达晓了,谓为义缘禅。于寂静因缘之相,圆明洞彻,永离一切散乱,谓为止相缘禅。能照了诸法起灭之因缘,悉皆清净无碍,谓为举相缘禅。于一切善恶法相因缘,悉皆舍离,清净而无染著,谓为舍相缘禅。因此定而现,得法喜之乐,安住于第一义,名为现法乐住第一义禅。除烦恼禅者,意为能除众生种种苦患疾病等之禅。此有八种:咒术所依禅、除病禅、云雨禅、等度禅、饶益禅、调伏禅、开觉禅、等作禅是也。因此定能除诸苦患、毒害、霜雹、热病及鬼,谓为咒术所依禅。能除地水火风四大所起之众病,谓为除病禅。兴甘雨,能销灾旱,救诸饥馑,谓为云雨禅。能济诸恐难及一切水陆,人非人之怖,谓为等度禅。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之众生,谓为饶益禅。能以财物调伏众生,谓为调伏禅。能等开觉迷惑之众生,谓为开觉禅。使众生所作,悉为成就。谓为等作禅。此世他世乐禅者,谓能使众生得现在未来二世之乐之禅定。此有九种:能变现种种之神足通力,调伏一切众生,谓为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能随顺说法,调伏一切众生,谓为随说调伏众生禅。能以正法教诫训谕,调伏一切众生,谓为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能为恶业之众生,示现修罗饿鬼畜生等趣,使之改恶迁善,谓为为众生示恶趣禅。为不能辩说正法之众生,即以辩才饶益之,使其心识开悟,谓为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为失正念之众生,能以正念饶益之,使其不生邪见,谓为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开发妙慧,心不颠倒,能造微妙之赞颂,摩得勒伽论,流通正法,使久住于世,谓为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能以书数算计资生方便等种种之众具,摄取饶益一切众生,谓为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放大光明,暂使修罗等趣息其苦恼,名为暂息恶趣放光明禅。清净净禅者,谓断尽一切烦恼惑业,得大菩提清净果之禅。此有十种:世间清净净不昧不染污禅、出世间清净净禅、方便清净净禅、得根本清净净禅、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住起力清净净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烦恼智库断清净净禅是也。又出于法华玄义讲述第四之上。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禅),出世间之上上禅也。
【佛学常见辞汇】
九种大乘菩萨所修的禅定,即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净禅。
【佛学次第统编】
地持经明九种大禅: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谓菩萨既凭弘誓,利益众生,则当进修深广大行。然深广之行,莫若禅定。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胜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说此九种禅定之相也。
一、自性禅 谓于菩萨藏闻思从前所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观分、或俱分,无不摄也。
二、一切禅 谓修此禅定,则自行化他一切诸法,无不摄也,名有三种:
一者、善法乐住禅 谓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舍离味著,及一切相,现得法喜之乐,而住于定也。
二者、出生三昧功德禅 谓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数,一切三昧功德也。
三者、利益众生禅 谓众生所作,皆与同事,复以法义,开导饶益,莫不令其离苦得乐也。
三、难禅 难禅者,谓此禅定不易修也。名有三种:
第一难禅 谓久习胜妙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悯众生,欲令成就,舍第一禅乐而生欲界也。
第二难禅 谓依此定,出生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深三昧,出过声闻辟支佛上也。
第三难禅 谓依此定,得无上菩提也。
四、一切门禅 门即出入之义,谓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出。名有四种:
一者、有觉有观禅 谓初心在缘名觉,细心分别禅昧曰观,即色界初禅定也。
二者、喜俱禅 谓得此禅定,喜心共发,即第二禅也。
三者、乐俱禅 谓得此禅定,则发胜妙之乐,即第三禅也。
四者、舍俱禅 谓入此禅,则心平等而无善恶憎爱之意,即第四禅也。
五、善人禅 谓一切善法,无所不摄,乃大善根众生之所共修,名有五种:
一者、不味著 谓于禅定之味,不乐著也。
二者、慈心俱 谓爱念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
三者、悲心俱 谓悲悯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
四者、喜心俱 谓欢喜众生,离苦得乐之心,与禅俱发也。
五者、舍心俱 谓无憎无爱平等之心,与禅俱发也。
六、一切行禅 谓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名有十三种:
一者、善禅 谓此禅定能摄一切善法也。
二者、无记化化禅 谓不待作意思惟,自然能于定中,作种种变化,而无穷也。
三者、止分禅 谓摄心不散,与定相应也。
四者、观分禅 谓分别照了,与慧相应也。
五者、自他利禅 谓正定现前,则能自利利他也。
六者、正念禅 谓于定中,正念思惟,无诸杂想也。
七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 谓得此大定,则一切神通功德,悉皆由之而出生也。
八者、名缘禅 谓于一切诸法名相因缘,悉得通达无碍也。
九者、义缘禅 谓于一切诸法义理因缘,悉能通达晓了也。
十者、止相缘禅 谓于寂静因缘之相,圆明洞彻,永离一切散乱也。
十一者、举相缘禅 谓能照了诸法起灭因缘,悉皆清净无碍也。
十二者、舍相缘禅 谓于一切善恶,法相因缘,悉皆舍离清净而无染著也。
十三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 谓因此定,现得法喜之乐,而安住于第一义也。
七、除恼禅 谓修此禅定,能除灭众生种种苦恼,名有八种:
一者、咒术所依禅 谓因此定,能以咒术之力,除诸毒害霜雹寒热鬼病一切苦患也。
二者、除病禅 谓因此定,能除地水火风四大所起众病也。
三者、云雨禅 谓因此定,能兴致甘雨,消灭灾旱,救诸饥馑也。
四者、等度禅 谓因此定,能济诸恐难,及一切水陆人非人怖也。
五者、饶益禅 谓因此定,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众生也。
六者、调伏禅 谓因此定,能以财物调伏众生也。
七者、开觉禅 谓因此定,能觉悟迷惑众生也。
八者、等作禅 谓因此定,能令众生所作悉皆成就也。
八、此世他世乐禅 谓修此禅定,能定众生悉得现在未来一切之乐,名有九种:
一者、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 谓因此定,而能变现种种神足通力,调伏一切众生也。(神足者,神通满足也。)
二者、随说调伏众生禅 谓因此定,而能随顺说法,调伏一切众生也。
三者、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 谓因此定,能以正法教诲诫谕,调伏一切众生也。
四者、为恶众生示恶趣禅 谓因此定,能为恶业众生,示现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趣,令其改恶迁善也。
五者、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 谓因此定,而于众生不能辩说正法者,即以辩才而饶益之,令其心识开悟也。
六者、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 谓因此定,而于众生失正念者,能以正念而饶益之,令其邪见不生也。
七者、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 谓因此定,开发妙慧,心不颠倒,能造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之论,而令正法流通,久住于世也。(梵语摩得勒伽,华言本母,即论名,谓能兴立教义,为本为母故也。)
八者、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 谓因此定,能以书数算计,资生方法,如是等种种众具,摄取饶益一切众生也。
九者、暂息恶趣放光明禅 谓因此定,放大光明,暂令修罗等趣,息其苦恼也。
九、清净净禅 谓依此禅定,一切烦恼惑业,悉皆断尽,即得大菩提清净之果,名为清净禅。重言净者,以清净之相,亦不可得也。名有十种:
一者、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 谓依此定,于一切天人所修世间禅定,悉不味著,亦不见有染污之相,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二者、出世间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于一切声闻缘觉所修出世间禅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三者、方便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能善巧方便,演说无量妙法,化度一切众生,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了不可得也。
四者、根本清净净禅 谓因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五者、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六者、入住起力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或入、或住、或起,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七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舍而复入,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八者、禅通所作力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能以种种神通力用,变现自在,利益一切,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九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而于断常有无一切诸见,悉皆远离,而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十者、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 谓依此定,于见思等诸烦恼惑及障理之智,皆已断灭,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禅,梵语具云禅那,华言静虑。谓菩萨既凭弘誓利益众生,则当进修深广大行。然深广之行,莫若禅定。言禅,则一切皆摄。所谓若诸菩萨成道,转法轮,入涅槃,胜妙功德,思惟修法,利生方便,皆在其中。是故说此九种禅定之相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一、自性禅〕,谓于菩萨藏,闻思从前所行世间、出世间善,一心安住,或止分,或观分,或俱分,无不摄也。(菩萨藏者,菩萨所修之法藏也。闻思从前所行世间、出世间善者,闻持思念已往所行世间、出世间一切善法也。止分者,谓摄心不散,即定也。观分者,谓分别照了,即慧也。俱分者,谓止观双修,定慧平等也。分者,位也。谓安于止观相应位分也。菩萨于所修法藏,闻持思念过去所行一切善法,一心安住,止观平等大慧利益众生也。而言自性者,谓菩萨所修之禅,观心实相,不从外得,即本有之定也。)
〔二、一切禅〕,谓修此禅定,则自行化他,一切诸法,无不摄也。名有三种:一者,现法乐住禅,谓离一切妄想,身心止息,第一寂灭,舍离味著,及一切相,现得法喜之乐,而住于定也。二者,出生三昧功德禅,谓出生种种不可思议,无量无数一切三昧功德也。三者,利益众生禅,谓众生所作,皆与同事;复以法义开导饶益,莫不令其离苦得乐也。(舍离味著及一切相者,谓内于禅定之味,外及一切诸相,心能舍离而不乐著也。梵语三昧,华言正定。同事者,谓随诸众生,同其行事而饶益之也。)
〔三、难禅〕,难禅者,谓此禅定,不易修也。名有三种:第一难禅,谓久习胜妙禅定,于诸三昧心得自在,哀悯众生,欲令成就,舍第一禅乐而生欲界也。第二难禅,谓依此定,出生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深三昧,出过声闻、辟支佛上也。第三难禅,谓依此定,得无上菩提也。(第一禅乐者,即胜妙禅定之乐也。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一切门禅〕,门即出入之义。谓一切禅定,皆由此门而出,名有四种:一者,有觉有观禅,谓初心在缘名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即色界初禅定也。二者,喜俱禅,谓得此禅定,喜心共发,即第二禅也。三者,乐俱禅,谓得此禅定,则发胜妙之乐,即第三禅也。四者,舍俱禅,谓入此禅,则心平等而无善恶憎爱之意,即第四禅也。
〔五、善人禅〕,谓一切善法,无所不摄,乃大善根众生之所共修。名有五种:一者,不味著,谓于禅定之味,不乐著也。二者,慈心俱,谓爱念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三者,悲心俱,谓悲悯众生之心,与禅俱发也。四者,喜心俱,谓欢喜众生离苦得乐之心,与禅俱发也。五者,舍心俱,谓无憎无爱,平等之心,与禅俱发也。
〔六、一切行禅〕,谓大乘一切行法,无不含摄。名有十三种:一者,善禅,谓此禅定,能摄一切善法也。二者,无记化化禅,谓不待作意思惟,自然能于定中,作种种变化而无穷也。三者,止分禅,谓摄心不散,与定相应也。四者,观分禅,谓分别照了,与慧相应也。五者,自他利禅,谓正定现前,则能自利利他也。六者,正念禅,谓于定中,正念思惟,无诸杂想也。七者,出生神通力功德禅,谓得此大定,则一切神通功德,悉皆由之而出生也。八者,名缘禅,谓于一切诸法名相因缘,悉得通达无碍也。九者,义缘禅,谓于一切诸法义理因缘,悉能通达晓了也。十者,止相缘禅,谓于寂静因缘之相,圆明洞彻,永离一切散乱也。十一者,举相缘禅,谓能照了诸法起灭因缘,悉皆清净无碍也。十二者,舍相缘禅,谓于一切善恶法相因缘,悉皆舍离,清净而无染著也。十三者,现法乐住第一义禅,谓因此定,现得法喜之乐,而安住于第一义也。(第一义者,谓实相中道之理,无二无别也。)
〔七、除恼禅〕,谓修此禅定,能除灭众生种种苦恼,名有八种:一者,咒术所依禅,谓因此定,能以咒术之力,除诸毒害霜雹寒热鬼病,一切苦患也。二者,除病禅,谓因此定,能除地水火风四大所起众病也。三者,云雨禅,谓因此定,能兴致甘雨,销灭灾旱,救诸饥馑也。四者,等度禅,谓因此定,能济诸恐难,及一切水陆人非人怖也。五者,饶益禅,谓因此定,能以饮食饶益旷野饥渴众生也。六者,调伏禅,谓因此定,能以财物调伏众生也。七者,开觉禅,谓因此定,能觉悟迷惑众生也。八者,等作禅,谓因此定,能令众生所作悉皆成就也。(非人者,即龙鬼之类也。)
〔八、此世他世乐禅〕,谓修此禅定,能令众生,悉得现在未来一切之乐,名有九种:一者,神足变现调伏众生禅,谓因此定,而能变现种种神足通力,调伏一切众生也。二者,随说调伏众生禅,谓因此定,而能随顺说法,调伏一切众生也。三者,教诫变现调伏众生禅,谓因此定,能以正法,教诲诫谕调伏一切众生也。四者,为恶众生示恶趣禅,谓因此定,能为恶业众生,示现修罗、饿鬼、畜生、地狱等趣,令其改恶迁善也。五者,失辩众生以辩饶益禅,谓因此定,而于众生不能辩说正法者,即以辩才而饶益之,令其心识开悟也。六者,失念众生以念饶益禅,谓因此定,而于众生失正念者,能以正念而饶益之,令其邪见不生也。七者,造不颠倒论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为令正法久住世禅,谓因此定,开发妙慧,心不颠倒,能造微妙赞颂,摩得勒伽之论,而令正法流通,久住于世也。八者,世间技术义饶益摄取众生禅,谓因此定,能以书数算计资生方法,如是等种种众具,摄取饶益一切众生也。九者,暂息恶趣放光明禅,谓因此定,放大光明,暂令修罗等趣,息其苦恼也。(神足者,谓神通满足也。梵语摩得勒伽,亦云摩怛理伽,华言本母,即论名,谓能兴立教义,为本为母故也。)
〔九、清净净禅〕,谓依此禅定,一切烦恼惑业悉皆断尽,即得大菩提清净之果,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清净之相,亦不可得也。名有十种:一者,世间清净净、不味不染污禅,谓依此定,于一切天人所修世间禅定,悉不味著,亦不见有染污之相,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二者,出世间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一切声闻、缘觉所修出世间禅、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三者,方便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能善巧方便演说无量妙法,化度一切众生,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了不可得也。四者,根本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五者,根本上胜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色界四禅根本,虽得最上殊胜增进之定,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六者,入住起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或入或住,或起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七者,舍复入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舍而复入,力用自在,无染无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八者,神通所作力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能以种种神通力用变现自在,利益一切,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九者,离一切见清净净禅,谓依此定,而于断常有无一切诸见,悉皆远离,而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十者,烦恼智障断清净净禅,谓依此定,于见、思等诸烦恼惑,及障理之智,皆已断灭,悉无染碍,名为清净,重言净者,以此净相亦不可得也。(四禅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也。根本定者,谓四禅之定,为诸禅之根本。能出生一切禅定也。断常者,谓外道妄计此身灭已更不再生,名断见;复计此身灭已还生,名常见也。障理之智者,谓声闻虽得人空之智,若大乘菩萨,以此智,即是障理之惑故也。)
九种不还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从欲界上色界而般涅槃之不还果圣者,分九种。即于中有般涅槃者,有速般,非速般,经久般之三称。生于色界,不久而般涅槃者,有生般,有行般,无行般之三种。生于色界更上转生于天而般涅槃者,有全超,半超,遍没之三种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前五种不还中,中般生般上流般之三种般,各分三种,为九种不还。是于色界入灭圣者之区别也。中般三种:一、速般,谓于中有断馀惑而般涅槃也。二、非速般,谓于中有经暂时而般涅槃也。三、经久般,谓于中有经久时而般涅槃也。生般三种:一、生般,谓生于色界速断馀惑而般涅般也。二、有行般,谓生于色界加行勤修,经几许之时,而般涅槃也。三、无行般,谓生于色界,懈怠不成加行,经久时而渐般涅槃也。上流般三种:一、全超般,谓先生于色界之最下梵众天,由梵众天超中间之十四天,至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也。二、半超般,谓先生于梵众天,后超一天二天乃至十三天,至色究竟天,而般涅槃也。其超不全,故云半,非等分之半也。三、遍没般,谓遍经历色界之十六天,而于色究竟天般涅槃也。见俱舍论二十四等。
九种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段食,分分段段啮碎而食者。香味触三者为体。寻常之食物也。二触食,六识触对可爱之境而生喜乐,以长养身心者。如眼之于美色乃至身之于软滑是也。三思食,意识思好事而生乐,资益诸根者。四识食,地狱之众生及无色界之有情等,以识资持命根者(已上四种为世间食)。五禅悦食,修行之人得禅定之乐能养诸根者。六法喜食,修法之人闻法生欢喜,资慧命养身心者。七愿食,修行之人发誓愿而持身,修万行者。八念食,修行之人常念出世之善根,而不忘以资益慧命者。九解脱食,修行之人终得涅槃之乐而长养身心者,见增一阿含经四十一。
【三藏法数】
(出增壹阿含经)
食有长养资益之义。言九种者,世间之食有四,以其能资养生死色身也;出世间之食有五,以其能资益法身慧命也。经云:佛告诸比丘,当共专念,舍除世间四种之食,求办出世间之食。盖令众生,但以世间之食,资养色身,不当贪著;须求出世间之法食,增长菩提慧命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菩提,华言道。慧命者,以智慧为命也。)
〔一、段食〕,段即形段。食有资益之义。谓以香味触三尘为体,入腹变坏,资益诸根,故名段食。佛地论云:任持名食,谓能任持色身,令不断坏故也。古译经律,皆云抟食。
〔二、触食〕,触即触对,谓六识所对色等诸尘,柔软细滑,冷煖等触,而生喜乐,俱能资益诸根,故名触食。又第六识触对可爱之境,而生喜乐,长养诸根,亦名触食。(六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见色爱著名食,岂非触食义耶?设触非食,何以观戏剧等,终日不食,而不饥也。)
〔三、思食〕,思即意思。谓第六识思于可爱之境,生希望意,而能润益诸根。如人饥渴,至饮食处,望得饮食而身不死,故名思食。(诸根者,即眼耳鼻舌身也。)
〔四、识食〕,识以执持为相。即第八识也。由前三食,势分所资,能令此识增胜,执持诸根,故名识食。(已上四种,名世间食。第八识即藏识也。按翻译名义注释云:识云识食,地狱众生,及无色界中无边识处天等,皆用识持,以为其食。)
〔五、禅悦食〕,谓修行之人,以禅法资其心神,而得禅定之乐,即能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禅悦食。
〔六、法喜食〕,谓修行之人,闻法欢喜,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法喜食。
〔七、愿食〕,愿即誓愿。谓修行之人,发弘誓愿,度脱众生,欲断烦恼而證菩提,以愿持身,常修万行,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愿食。
〔八、念食〕,念即护念,亦忆念也。谓修行之人,常当忆持所得出世善法,存心定意,护念不忘,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念食。
〔九、解脱食〕,解脱即自在之义。谓修行之人,因修出世圣道,断除烦恼惑业之缚,不受生死逼迫之苦,即得增长善根,资益慧命,犹世间之食,能养诸根,支持其命,故名解脱食。(已上五种,即出世间食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阿贺罗A^ha%ra,总谓增益身心者。俱舍论十曰:「毗婆沙说,食于二时能为食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时能除饥渴,二消化已资根及大。」分(参见:二食条,四食),五种净食条。馀见以下附录。
九种世间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九世间)
九种净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食条及九净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五者同前。六不为己杀,不为我杀者。七生乾,非由汤火而熟者。又非鹰鸟等伤害所馀,乃自死经多日而自乾者。八不期遇,不由期约,偶然相遇而食者。九前已杀,非今时因我而杀,前时已杀者。见涅槃经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