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91,分107页显示 上一页 44 45 46 47 48 50 51 52 53 下一页
十种行愿
十种利益
十种见佛
十种供养
十种自在
十种依果
十种念处
十种法行
十种神力
十种现益
十种智力
十种智明
十种发心
十种众生
佛类词典(续上)
十种方便十种行愿
十种利益
十种见佛
十种供养
十种自在
十种依果
十种念处
十种法行
十种神力
十种现益
十种智力
十种智明
十种发心
十种众生
十种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布施方便。无悭吝,喜舍身命财,不求恩报。二、持戒方便。持禁戒。行头陀,不轻他,无染著。三、忍辱方便。远离颠倒瞋恚,虽有横逆侵加,亦忍受不动。四、精进方便。捍劳忍苦,勇猛无怠。五、禅定方便。远离一切五欲及诸烦恼,于禅定解脱等法,锐意修心。六、智慧方便。远离愚痴烦恼,长养一切功德,欢喜爱乐之心无厌足。七、大慈方便。起平等大慧之心,利乐一切众生,虽历尘劫而不疲厌。八、大悲方便。虽知诸法无自性,然以平等之大悲心,代一切众生受诸苦,历尘劫而无厌足。九、觉悟方便。以无碍知慧,开示一切众生,使了悟本有,无所疑惑。十、转不退法轮方便。转无上法轮,化导一切众生,使依教修学,增长菩提,行位不退。皆修菩萨行者之善巧也。
【佛学常见辞汇】
布施方便、持戒方便、忍辱方便、精进方便、禅定方便、智慧方便、大慈方便、大悲方便、觉悟方便、转不退法轮方便。
【三藏法数】
(出晋译华严经)
〔一、布施方便〕,谓修菩萨行者,心无悭吝,于身命财,悉皆喜舍,但欲利益众生,不求人之恩报,是为布施方便也。
〔二、持戒方便〕,谓修菩萨行者,坚持禁戒,行头陀行,威仪具足;不轻他人,于诸尘境,心无染著,是为持戒方便也。(梵语头陀,华言抖擞。)
〔三、忍辱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远离颠倒瞋恚,而无彼我之想;于诸众生,设有横逆侵加于己,悉能忍受,心无所动,是为忍辱方便也。
〔四、精进方便〕,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即当捍劳忍苦,勇猛无怠;其所得法,念念思惟,不令忘失,是为精进方便也。(梵行,即净行也。)
〔五、禅定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远离一切五欲及诸烦恼,而于禅定解脱等法,锐意修习,求證佛果,是为禅定方便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六、智慧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远离愚痴烦恼,长养一切功德,欢喜爱乐,心无厌足,开发慧解,成就菩提,是为智慧方便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七、大慈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运平等大慈之心,利乐一切众生,虽历尘劫而不疲厌,是为大慈方便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八、大悲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虽了知诸法元无自性,而能以平等大悲之心,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虽历尘劫而不疲厌,是为大悲方便也。
〔九、觉悟方便〕,谓修菩萨行者,以无碍智慧,开示一切众生,令其了悟本有觉性,无所疑惑,是为觉悟方便也。
〔十、转不退法轮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转无上法轮,化导一切众生,令其依教修学,增长菩提,行位不退,是为转不退法轮方便也。
(名数)一、布施方便。无悭吝,喜舍身命财,不求恩报。二、持戒方便。持禁戒。行头陀,不轻他,无染著。三、忍辱方便。远离颠倒瞋恚,虽有横逆侵加,亦忍受不动。四、精进方便。捍劳忍苦,勇猛无怠。五、禅定方便。远离一切五欲及诸烦恼,于禅定解脱等法,锐意修心。六、智慧方便。远离愚痴烦恼,长养一切功德,欢喜爱乐之心无厌足。七、大慈方便。起平等大慧之心,利乐一切众生,虽历尘劫而不疲厌。八、大悲方便。虽知诸法无自性,然以平等之大悲心,代一切众生受诸苦,历尘劫而无厌足。九、觉悟方便。以无碍知慧,开示一切众生,使了悟本有,无所疑惑。十、转不退法轮方便。转无上法轮,化导一切众生,使依教修学,增长菩提,行位不退。皆修菩萨行者之善巧也。
【佛学常见辞汇】
布施方便、持戒方便、忍辱方便、精进方便、禅定方便、智慧方便、大慈方便、大悲方便、觉悟方便、转不退法轮方便。
【三藏法数】
(出晋译华严经)
〔一、布施方便〕,谓修菩萨行者,心无悭吝,于身命财,悉皆喜舍,但欲利益众生,不求人之恩报,是为布施方便也。
〔二、持戒方便〕,谓修菩萨行者,坚持禁戒,行头陀行,威仪具足;不轻他人,于诸尘境,心无染著,是为持戒方便也。(梵语头陀,华言抖擞。)
〔三、忍辱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远离颠倒瞋恚,而无彼我之想;于诸众生,设有横逆侵加于己,悉能忍受,心无所动,是为忍辱方便也。
〔四、精进方便〕,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即当捍劳忍苦,勇猛无怠;其所得法,念念思惟,不令忘失,是为精进方便也。(梵行,即净行也。)
〔五、禅定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远离一切五欲及诸烦恼,而于禅定解脱等法,锐意修习,求證佛果,是为禅定方便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六、智慧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远离愚痴烦恼,长养一切功德,欢喜爱乐,心无厌足,开发慧解,成就菩提,是为智慧方便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七、大慈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运平等大慈之心,利乐一切众生,虽历尘劫而不疲厌,是为大慈方便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八、大悲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虽了知诸法元无自性,而能以平等大悲之心,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虽历尘劫而不疲厌,是为大悲方便也。
〔九、觉悟方便〕,谓修菩萨行者,以无碍智慧,开示一切众生,令其了悟本有觉性,无所疑惑,是为觉悟方便也。
〔十、转不退法轮方便〕,谓修菩萨行者,转无上法轮,化导一切众生,令其依教修学,增长菩提,行位不退,是为转不退法轮方便也。
十种行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普贤之十大愿也。(参见:普贤)
【佛学常见辞汇】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行愿品)
普贤菩萨于华严会上逝多林中,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如来功德,十方诸佛,经刹尘劫,说不能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也。(普贤者,德周法界曰普,调柔善顺曰贤。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逝多,华言胜林。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礼敬诸佛〕,谓一心运想十方诸佛,如对目前,恭敬慇勤,五体投地。故云礼敬诸佛。(五体者,头及两手两足也。)
〔二、称赞如来〕,谓爱乐佛之功德,以微妙舌根,出无尽音声,称扬赞叹。故云称赞如来。
〔三、广修供养〕,谓诸佛如来,为最上福田,当起正信,悉以上妙财法等,所谓最胜华鬘、涂香、赀财、众具,及以勤修善根菩提妙法,皆悉无量,以用供养。故云广修供养。(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忏悔业障〕,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今言忏悔,华梵兼举也。谓之忏者,陈露先罪;悔者,改往修来。若欲忏除业障,即当自念无量劫中,由贪瞋痴,作诸恶业,障蔽真性;今当清净三业,于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不敢覆藏。故云忏悔业障。(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五、随喜功德〕,谓佛从初发心,不惜身命,舍头目髓脑,修诸苦行,以至成道灭度,所有功德,乃至六趣、四生、声闻、辟支佛,一切菩萨等,种种所有诸善功德,我皆随顺欢喜。故云随喜功德。(六趣者,天趣、人趣、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六、请转法轮〕,谓十方刹土诸佛,成等正觉,我以身口意业,慇勤劝请转妙法轮,普雨法雨,自他沾洽。故云请转法轮。(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
〔七、请佛住世〕,谓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善知识,将欲入灭,我悉劝请,久住于世,利乐众生。故云请佛住世。
〔八、常随佛学〕,谓佛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不惜身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乃至成道说法度生,所有法行,悉愿随顺修学。故云常随佛学。(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九、恒顺众生〕,谓常于一切众生,承事供养,如奉师长,如敬父母;凡有病苦,为作良医,乃至贫穷,令得饶富;如是平等随顺利乐。故云恒顺众生。
〔十、普皆回向〕,谓发广大心,从初礼敬诸佛,乃至恒顺众生,所有一切广大功德,普皆回向法界众生,愿令常得安乐,乃至究竟成就菩提。故云普皆回向。
(术语)普贤之十大愿也。(参见:普贤)
【佛学常见辞汇】
普贤菩萨的十大愿。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行愿品)
普贤菩萨于华严会上逝多林中,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如来功德,十方诸佛,经刹尘劫,说不能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也。(普贤者,德周法界曰普,调柔善顺曰贤。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逝多,华言胜林。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礼敬诸佛〕,谓一心运想十方诸佛,如对目前,恭敬慇勤,五体投地。故云礼敬诸佛。(五体者,头及两手两足也。)
〔二、称赞如来〕,谓爱乐佛之功德,以微妙舌根,出无尽音声,称扬赞叹。故云称赞如来。
〔三、广修供养〕,谓诸佛如来,为最上福田,当起正信,悉以上妙财法等,所谓最胜华鬘、涂香、赀财、众具,及以勤修善根菩提妙法,皆悉无量,以用供养。故云广修供养。(梵语菩提,华言道。)
〔四、忏悔业障〕,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今言忏悔,华梵兼举也。谓之忏者,陈露先罪;悔者,改往修来。若欲忏除业障,即当自念无量劫中,由贪瞋痴,作诸恶业,障蔽真性;今当清净三业,于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不敢覆藏。故云忏悔业障。(三业者,身业、口业、意业也。)
〔五、随喜功德〕,谓佛从初发心,不惜身命,舍头目髓脑,修诸苦行,以至成道灭度,所有功德,乃至六趣、四生、声闻、辟支佛,一切菩萨等,种种所有诸善功德,我皆随顺欢喜。故云随喜功德。(六趣者,天趣、人趣、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辟支,梵语具云辟支迦罗,华言缘觉。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六、请转法轮〕,谓十方刹土诸佛,成等正觉,我以身口意业,慇勤劝请转妙法轮,普雨法雨,自他沾洽。故云请转法轮。(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
〔七、请佛住世〕,谓诸佛、菩萨、声闻、缘觉诸善知识,将欲入灭,我悉劝请,久住于世,利乐众生。故云请佛住世。
〔八、常随佛学〕,谓佛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不惜身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乃至成道说法度生,所有法行,悉愿随顺修学。故云常随佛学。(梵语须弥,华言妙高。)
〔九、恒顺众生〕,谓常于一切众生,承事供养,如奉师长,如敬父母;凡有病苦,为作良医,乃至贫穷,令得饶富;如是平等随顺利乐。故云恒顺众生。
〔十、普皆回向〕,谓发广大心,从初礼敬诸佛,乃至恒顺众生,所有一切广大功德,普皆回向法界众生,愿令常得安乐,乃至究竟成就菩提。故云普皆回向。
十种利益
【佛学大辞典】
(名数)种种不一,(参见:利益)
(名数)种种不一,(参见:利益)
利益
【佛学大辞典】
(术语)犹言功德。若分别之,则自益曰功德。益他曰利益。法华文句记六之二曰:「功德利益者,只功德一而无异。若分别者,自益名功德,益他名利益。」
(术语)犹言功德。若分别之,则自益曰功德。益他曰利益。法华文句记六之二曰:「功德利益者,只功德一而无异。若分别者,自益名功德,益他名利益。」
十种见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佛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谓菩萨修殊胜行,离诸障碍,称佛所行,得见十佛,了了分明,如是见者,乃名真见。故云十种见佛也。
〔一、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著见〕,谓如来乘如实道,示成正觉,安住世间,而不著涅槃,不著生死。菩萨称佛无著而见,是名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著见。(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愿佛出生见〕,谓如来乘愿出生,无处不现。菩萨称佛出生而见,是名愿佛出生见。
〔三、业报佛深信见〕,谓如来修万行善业之因,感相好庄严之报。盖此净业果报,皆由因中深信而起。菩萨称佛深信而见,是名业报佛深信见。
〔四、住持佛随顺见〕,谓如来随顺众生,以身舍利住持世间,永久不坏。菩萨称佛随顺而见,是名住持佛随顺见。(梵语舍利,华言骨身。)
〔五、涅槃佛深入见〕,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如来化身,示现灭度,皆由深入涅槃生死境界,故能示现。菩萨称佛深入而见,是名涅槃佛深入见。(灭度,谓大患永灭,超度三界也。)
〔六、法界佛普至见〕,谓如来之身,充满清净法界,无所不至。菩萨称佛普至而见,是名法界佛普至见。
〔七、心佛安住见〕,谓如来之心,湛然不动,安住真性。菩萨称佛安住而见,是名心佛安住见。
〔八、三昧佛无量无依见〕(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如来清净无量三昧,寂然常照,无念无依,恒现在前。菩萨称佛无量无依而见,是名三昧佛无量无依见。
〔九、本性佛明了见〕,谓如来本觉真性,清净湛然,洞彻明了。菩萨称佛明了而见,是名本性佛明了见。
〔十、随乐佛普授见〕,谓如来随自他意之乐欲,普授一切之身。菩萨称佛普授而见,是名随乐佛普授见。
(名数)(参见:佛身)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谓菩萨修殊胜行,离诸障碍,称佛所行,得见十佛,了了分明,如是见者,乃名真见。故云十种见佛也。
〔一、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著见〕,谓如来乘如实道,示成正觉,安住世间,而不著涅槃,不著生死。菩萨称佛无著而见,是名安住世间,成正觉,佛无著见。(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愿佛出生见〕,谓如来乘愿出生,无处不现。菩萨称佛出生而见,是名愿佛出生见。
〔三、业报佛深信见〕,谓如来修万行善业之因,感相好庄严之报。盖此净业果报,皆由因中深信而起。菩萨称佛深信而见,是名业报佛深信见。
〔四、住持佛随顺见〕,谓如来随顺众生,以身舍利住持世间,永久不坏。菩萨称佛随顺而见,是名住持佛随顺见。(梵语舍利,华言骨身。)
〔五、涅槃佛深入见〕,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如来化身,示现灭度,皆由深入涅槃生死境界,故能示现。菩萨称佛深入而见,是名涅槃佛深入见。(灭度,谓大患永灭,超度三界也。)
〔六、法界佛普至见〕,谓如来之身,充满清净法界,无所不至。菩萨称佛普至而见,是名法界佛普至见。
〔七、心佛安住见〕,谓如来之心,湛然不动,安住真性。菩萨称佛安住而见,是名心佛安住见。
〔八、三昧佛无量无依见〕(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如来清净无量三昧,寂然常照,无念无依,恒现在前。菩萨称佛无量无依而见,是名三昧佛无量无依见。
〔九、本性佛明了见〕,谓如来本觉真性,清净湛然,洞彻明了。菩萨称佛明了而见,是名本性佛明了见。
〔十、随乐佛普授见〕,谓如来随自他意之乐欲,普授一切之身。菩萨称佛普授而见,是名随乐佛普授见。
佛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术语)Buddhaka%ya,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身体,有法身、报身、化身等的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佛身者,證得无上正觉之佛陀身体也。就中有法身化身等之别,总名为佛身。
十种供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供养法华经之十法也。(参见:供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华,二香,三璎珞,四抹香,五涂香,六烧香,七缯盖幢幡,八衣服,九妓乐,十合掌。法华经法师品说之,故名法华经为十种供养经。其滥觞由于罗什三藏。
【佛学常见辞汇】
华、香、璎珞、抹香、涂香、烧香、绘幢幡、衣服、妓乐、合掌。
(名数)供养法华经之十法也。(参见:供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华,二香,三璎珞,四抹香,五涂香,六烧香,七缯盖幢幡,八衣服,九妓乐,十合掌。法华经法师品说之,故名法华经为十种供养经。其滥觞由于罗什三藏。
【佛学常见辞汇】
华、香、璎珞、抹香、涂香、烧香、绘幢幡、衣服、妓乐、合掌。
十种自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自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命自在,菩萨得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无有障碍也。二心自在,菩萨智慧方便,调伏自心,能入无量之大三昧,游戏神通,而无障碍也。三资具自在,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也。四业自在,菩萨随诸业,应时示现,受诸果报,无障碍也。五受生自在,菩萨随其心念能于诸世界中,示现受生,无障无碍也。六解自在,菩萨胜解成就,能示现种种色身,演说妙法无障无碍也。七愿自在,菩萨随愿欲,于诸刹中应时出现,成等正觉,无障无碍也。八神力自在,菩萨神通广大,威力难量,于世界中示现变化,无障无碍也。九法自在,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中广演说无边法门,无障无碍也。十智自在,菩萨智慧具足,于一念中能现如来之十力无畏。成等正觉内无障无碍也。见华严经三十八。又,此十自在名为十明。以十自在之作用明了故也。故别译之本业璎珞经中为十明。
【佛学常见辞汇】
一、寿命自在。菩萨成就法身慧命,已无生死寿夭之数,虽经历万劫而不增长,即短促的刹那亦不减退,但为渡众生,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二、心自在。菩萨了达诸法空性,不受任何的挂碍,故能智慧方便,入无量三昧,游戏神通,超然独立。三、财自在。菩萨能以无量福德庄严无量佛土,亦以无量珍宝物资布施众生,更作无畏与法乐布施,救护与满足一切众生之所欲乐。四、业自在。菩萨梵行已立,所作皆办,我生已尽,不受后有,再不受业的拘束。五、生自在。菩萨住于无生法忍中,但为饶益众生,所以随类受生,藉以度脱无量众生,但却能去住无碍,生死无染。六、愿自在。菩萨能随愿乐成,无有障碍,在各种刹土中,皆能修成无上正等正觉。七、解自在。菩萨能了达诸法,破一切所执,故能胜解成就,且能示现种种色身,为诸众生演说无量妙法。八、如意自在。菩萨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为度诸众生,能于各种世界中,示现变化,随意自如。九、智自在。菩萨悲智俱足,能于十方世界,演说圆音利乐一切众生。十、法自在,菩萨辩才无碍,为度众生乐说诸法,于诸法中,圆融通达。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自在者,神通无碍也。谓菩萨修行,得此十种法;故于诸世间,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圆满诸佛广大菩提,示现神通自在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命自在〕,谓菩萨得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无有障碍,是名命自在。(梵语阿僧祇劫,华言无数时。)
〔二、心自在〕,谓菩萨智慧方便,调伏自心,能入无量诸大三昧,游戏神通,无有障碍,是名心自在。(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三、资具自在〕,资具即资生之具。谓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是名资具自在。
〔四、业自在〕,谓菩萨能随诸业,应时示现,受诸果报,无障无碍,是名业自在。
〔五、受生自在〕,谓菩萨随其心念,能于诸世界中,示现受生,无障无碍,是名受生自在。
〔六、解自在〕,谓菩萨胜解成就,能现种种色身,演说妙法,无障无碍,是名解自在。
〔七、愿自在〕,谓菩萨随所愿欲,于诸刹中,应时出现,成等正觉,无障无碍,是名愿自在。(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
〔八、神力自在〕,谓菩萨神通广大,威力难量,于世界中示现变化,无障无碍,是名神力自在。
〔九、法自在〕,谓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中,广能演说无边法门,无障无碍,是名法自在。
〔十、智自在〕,谓菩萨具足智慧,于一念中,能现如来十力、无畏,成等正觉,无障无碍,是名智自在。(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未断习气智力也。)
(名数)(参见:自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命自在,菩萨得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无有障碍也。二心自在,菩萨智慧方便,调伏自心,能入无量之大三昧,游戏神通,而无障碍也。三资具自在,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也。四业自在,菩萨随诸业,应时示现,受诸果报,无障碍也。五受生自在,菩萨随其心念能于诸世界中,示现受生,无障无碍也。六解自在,菩萨胜解成就,能示现种种色身,演说妙法无障无碍也。七愿自在,菩萨随愿欲,于诸刹中应时出现,成等正觉,无障无碍也。八神力自在,菩萨神通广大,威力难量,于世界中示现变化,无障无碍也。九法自在,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中广演说无边法门,无障无碍也。十智自在,菩萨智慧具足,于一念中能现如来之十力无畏。成等正觉内无障无碍也。见华严经三十八。又,此十自在名为十明。以十自在之作用明了故也。故别译之本业璎珞经中为十明。
【佛学常见辞汇】
一、寿命自在。菩萨成就法身慧命,已无生死寿夭之数,虽经历万劫而不增长,即短促的刹那亦不减退,但为渡众生,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二、心自在。菩萨了达诸法空性,不受任何的挂碍,故能智慧方便,入无量三昧,游戏神通,超然独立。三、财自在。菩萨能以无量福德庄严无量佛土,亦以无量珍宝物资布施众生,更作无畏与法乐布施,救护与满足一切众生之所欲乐。四、业自在。菩萨梵行已立,所作皆办,我生已尽,不受后有,再不受业的拘束。五、生自在。菩萨住于无生法忍中,但为饶益众生,所以随类受生,藉以度脱无量众生,但却能去住无碍,生死无染。六、愿自在。菩萨能随愿乐成,无有障碍,在各种刹土中,皆能修成无上正等正觉。七、解自在。菩萨能了达诸法,破一切所执,故能胜解成就,且能示现种种色身,为诸众生演说无量妙法。八、如意自在。菩萨法力无边,神通广大,为度诸众生,能于各种世界中,示现变化,随意自如。九、智自在。菩萨悲智俱足,能于十方世界,演说圆音利乐一切众生。十、法自在,菩萨辩才无碍,为度众生乐说诸法,于诸法中,圆融通达。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自在者,神通无碍也。谓菩萨修行,得此十种法;故于诸世间,教化调伏一切众生,圆满诸佛广大菩提,示现神通自在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命自在〕,谓菩萨得长寿慧命,经无量阿僧祇劫,住持世间,无有障碍,是名命自在。(梵语阿僧祇劫,华言无数时。)
〔二、心自在〕,谓菩萨智慧方便,调伏自心,能入无量诸大三昧,游戏神通,无有障碍,是名心自在。(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三、资具自在〕,资具即资生之具。谓菩萨能以无量珍宝、种种资具,严饰一切世界,清净无碍,是名资具自在。
〔四、业自在〕,谓菩萨能随诸业,应时示现,受诸果报,无障无碍,是名业自在。
〔五、受生自在〕,谓菩萨随其心念,能于诸世界中,示现受生,无障无碍,是名受生自在。
〔六、解自在〕,谓菩萨胜解成就,能现种种色身,演说妙法,无障无碍,是名解自在。
〔七、愿自在〕,谓菩萨随所愿欲,于诸刹中,应时出现,成等正觉,无障无碍,是名愿自在。(刹,梵语具云刹摩,华言土田。)
〔八、神力自在〕,谓菩萨神通广大,威力难量,于世界中示现变化,无障无碍,是名神力自在。
〔九、法自在〕,谓菩萨得大辩才,于诸法中,广能演说无边法门,无障无碍,是名法自在。
〔十、智自在〕,谓菩萨具足智慧,于一念中,能现如来十力、无畏,成等正觉,无障无碍,是名智自在。(十力者,知是处非处智力、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未断习气智力也。)
自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唯识演秘四末曰:「施为无拥,名为自在。」
【佛学常见辞汇】
1。进退无碍的意思。2。指吾人的心完全脱离了烦恼的系缚而通达无碍。
(术语)进退无碍,谓之自在。又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法华经序品曰:「尽诸有结,心得自在。」唯识演秘四末曰:「施为无拥,名为自在。」
【佛学常见辞汇】
1。进退无碍的意思。2。指吾人的心完全脱离了烦恼的系缚而通达无碍。
十种依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依菩萨乘而修行,其所得之功德有十种,谓为十种之依果:一、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故名。二、善知识依果,随顺和合,故名。三、善根依果,长养诸善根,故名。四、诸波罗蜜依果,究竟修行,故名。五、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故名。六、诸愿依果,长养菩提,故名。七、诸行依果,广为修习,故名。八、菩萨依果,得一生补处,故名。九、供养佛依果,信心不坏,故名。十、一切如来依果,离正教转倒,故名。见华严经三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遵循著菩萨乘去修行,所获得的功德有十种,叫做十种依果,即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善知识依果(随顺和合)、善根依果(长养诸善根)、诸波罗密依果(究竟修行)、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诸愿依果(长养菩提)、诸行依果(广为修习)、菩萨依果(得一生补处)、供养佛依果(信心不坏)、一切如来依果(离正教转倒)。
(名数)菩萨依菩萨乘而修行,其所得之功德有十种,谓为十种之依果:一、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故名。二、善知识依果,随顺和合,故名。三、善根依果,长养诸善根,故名。四、诸波罗蜜依果,究竟修行,故名。五、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故名。六、诸愿依果,长养菩提,故名。七、诸行依果,广为修习,故名。八、菩萨依果,得一生补处,故名。九、供养佛依果,信心不坏,故名。十、一切如来依果,离正教转倒,故名。见华严经三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遵循著菩萨乘去修行,所获得的功德有十种,叫做十种依果,即菩提心依果(究竟不忘失大乘)、善知识依果(随顺和合)、善根依果(长养诸善根)、诸波罗密依果(究竟修行)、一切法依果(永出生死)、诸愿依果(长养菩提)、诸行依果(广为修习)、菩萨依果(得一生补处)、供养佛依果(信心不坏)、一切如来依果(离正教转倒)。
十种念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念处)
(名数)(参见:十念处)
十种法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十法行)
(名数)(参见:十法行)
十法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对于经典十种之行法:一、书写,于佛所说之经律论文,书写流通而不使断也。二、供养,于佛之经典所在处,如佛之塔庙供养之也。三、施他,以所闻之法为他演说,或施与经卷,不专自用,但欲利他也。四、谛听,闻他人读诵经典而解说之,深生爱乐,一心谛听也。五、披读,于诸佛所说之经典常披阅看读而不释手也。六、受持,于诸佛所说之教法从佛禀受,持而勿失也。七、开演,于如来所说之教法常开示演说,使人信解也。八、讽诵,于如来所说之一切道法,讽诵宣扬,梵音清彻,使人乐闻也。九、思惟,于如来所说之一切法义思惟筹量,忆念而不忘也。十、修习,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而成道果也。出辩中边论下。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行持经典的方法,即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
【三藏法数】
(出辩中边论)
〔一、书写〕,谓于佛所说经律论文,书写流通,使不断绝也。
〔二、供养〕,谓于佛经典所在之处,如佛塔庙,皆应恭敬尊重供养也。
〔三、施他〕,谓所闻之法,为他演说,或施与经卷,不专自用,但欲利他也。
〔四、谛听〕,谓闻他人读诵解说一切经法,深生爱乐,而专心审听也。
〔五、披读〕,谓于诸佛所说之经,时常披阅看读不释手也。
〔六、受持〕,谓于诸佛所说教法,从师禀受,持而弗失也。
〔七、开演〕,谓于如来所说正法,时常开示演说,令人信解也。
〔八、讽诵〕,谓于如来所说一切道法,讽诵宣扬,梵音清彻,令人乐闻也。
〔九、思惟〕,谓于如来所说一切法义,思惟筹量,忆念不忘也。
〔十、修习〕,谓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以成道果也。
(名数)对于经典十种之行法:一、书写,于佛所说之经律论文,书写流通而不使断也。二、供养,于佛之经典所在处,如佛之塔庙供养之也。三、施他,以所闻之法为他演说,或施与经卷,不专自用,但欲利他也。四、谛听,闻他人读诵经典而解说之,深生爱乐,一心谛听也。五、披读,于诸佛所说之经典常披阅看读而不释手也。六、受持,于诸佛所说之教法从佛禀受,持而勿失也。七、开演,于如来所说之教法常开示演说,使人信解也。八、讽诵,于如来所说之一切道法,讽诵宣扬,梵音清彻,使人乐闻也。九、思惟,于如来所说之一切法义思惟筹量,忆念而不忘也。十、修习,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而成道果也。出辩中边论下。
【佛学常见辞汇】
十种行持经典的方法,即书写、供养、施他、谛听、披读、受持、开演、讽诵、思惟、修习。
【三藏法数】
(出辩中边论)
〔一、书写〕,谓于佛所说经律论文,书写流通,使不断绝也。
〔二、供养〕,谓于佛经典所在之处,如佛塔庙,皆应恭敬尊重供养也。
〔三、施他〕,谓所闻之法,为他演说,或施与经卷,不专自用,但欲利他也。
〔四、谛听〕,谓闻他人读诵解说一切经法,深生爱乐,而专心审听也。
〔五、披读〕,谓于诸佛所说之经,时常披阅看读不释手也。
〔六、受持〕,谓于诸佛所说教法,从师禀受,持而弗失也。
〔七、开演〕,谓于如来所说正法,时常开示演说,令人信解也。
〔八、讽诵〕,谓于如来所说一切道法,讽诵宣扬,梵音清彻,令人乐闻也。
〔九、思惟〕,谓于如来所说一切法义,思惟筹量,忆念不忘也。
〔十、修习〕,谓依如来所说之法,精修数习,以成道果也。
十种神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神力)
(名数)(参见:神力)
神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神通力。神为妙用不测之义,通为通融自在之义,力为力用之义。谓不测之妙力变,融通自在也。是在定慧,为定力所生属于慧。在如来之四智五智,属于成所作智。法华经序品偈曰:「诸佛神力,智慧希有。」(参见:通)
【佛学常见辞汇】
神通力。
(术语)又曰神通力。神为妙用不测之义,通为通融自在之义,力为力用之义。谓不测之妙力变,融通自在也。是在定慧,为定力所生属于慧。在如来之四智五智,属于成所作智。法华经序品偈曰:「诸佛神力,智慧希有。」(参见:通)
【佛学常见辞汇】
神通力。
十种现益
【佛学大辞典】
(名数)念佛之行者,获得金刚之真心者,横超五趣八难之道,必于现生获十种之益。(参见:现益)
(名数)念佛之行者,获得金刚之真心者,横超五趣八难之道,必于现生获十种之益。(参见:现益)
十种智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智与十力也。(参见:智及力二)
【佛学常见辞汇】
十智与十力。(参见:十智)与(参见:十力)
(名数)十智与十力也。(参见:智及力二)
【佛学常见辞汇】
十智与十力。(参见:十智)与(参见:十力)
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小乘说十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小乘立十智,以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见谛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与烦恼相应,故称有漏智。二法智,證欲界苦集灭道之智也。三类智,證上二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谛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谛之智也。六灭智,知上下界灭谛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谛之智也。法智已下之六智,皆无漏智也。是为上之八智,但异其分类之法耳。八他心智,知他人心之智也。九尽智,既断尽一切烦恼,则知我既知苦,断集,證灭,修道。即断尽烦恼时所生之自信智也。十无生智,是限于利根罗汉所有之智也,既知断證修之事毕,更无知断證修之事,故云无生。自觉此无生而知我不再知断證修之智也。钝根之罗汉,有更退没而再要知断證修者,则不能具此智。见俱舍论二十六。【又】大乘说如来所具之十智:一三世智,于三世法通达圆明之智也。二佛法智,通达一切佛法说法度生之智也。三法界无碍智,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不相障碍之智也。四法界无边智,知众生色心诸法充满一切而无边际也。五充满一切世界智,如来从定起广大妙用周遍充满于世间之智也。六普照一切世间智,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照了无量世界之智也。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如来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摄化一切众生之智也。八知一切众生智,如来知一切众生善恶因缘之智也。九知一切法智,如来既知所化众生,复知能化诸法之智也。十知无边诸佛智,如来出现于无边诸佛世间而知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事之智也。见华严经十六。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以十智,摄一切之智:
一、世俗智 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是曰世俗智。
二、法智 欲界四谛下苦法等智,是曰法智。
三、类智 上二界四谛下苦类等智,是曰类智。
四、苦智 观苦谛得无漏智,是曰苦智。
五、集智 观集谛得无漏智,是曰集智。
六、灭智 观灭谛得无漏智,是曰灭智。
七、道智 观道谛得无漏智,是曰道智。
八、他心智 知有漏无漏心心所法,是曰他心智。
九、尽智 谓见苦乃至修道已所得,是曰尽智。
十、无生智 谓既见苦已不复更见等,是曰无生智。
(名数)大小乘说十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小乘立十智,以摄一切之智。一世俗智,见谛以前一切凡夫之智也,与烦恼相应,故称有漏智。二法智,證欲界苦集灭道之智也。三类智,證上二界苦集灭道之智也。四苦智,知上下界苦谛之智也。五集智,知上下界集谛之智也。六灭智,知上下界灭谛之智也。七道智,知上下界道谛之智也。法智已下之六智,皆无漏智也。是为上之八智,但异其分类之法耳。八他心智,知他人心之智也。九尽智,既断尽一切烦恼,则知我既知苦,断集,證灭,修道。即断尽烦恼时所生之自信智也。十无生智,是限于利根罗汉所有之智也,既知断證修之事毕,更无知断證修之事,故云无生。自觉此无生而知我不再知断證修之智也。钝根之罗汉,有更退没而再要知断證修者,则不能具此智。见俱舍论二十六。【又】大乘说如来所具之十智:一三世智,于三世法通达圆明之智也。二佛法智,通达一切佛法说法度生之智也。三法界无碍智,知一切众生本具法界之体事理融通不相障碍之智也。四法界无边智,知众生色心诸法充满一切而无边际也。五充满一切世界智,如来从定起广大妙用周遍充满于世间之智也。六普照一切世间智,如来有大智慧光明普照了无量世界之智也。七住持一切世界智,如来有大神力,住持世界,摄化一切众生之智也。八知一切众生智,如来知一切众生善恶因缘之智也。九知一切法智,如来既知所化众生,复知能化诸法之智也。十知无边诸佛智,如来出现于无边诸佛世间而知说法教化一切众生事之智也。见华严经十六。
【佛学次第统编】
小乘以十智,摄一切之智:
一、世俗智 有漏之智,不能出离生死,是曰世俗智。
二、法智 欲界四谛下苦法等智,是曰法智。
三、类智 上二界四谛下苦类等智,是曰类智。
四、苦智 观苦谛得无漏智,是曰苦智。
五、集智 观集谛得无漏智,是曰集智。
六、灭智 观灭谛得无漏智,是曰灭智。
七、道智 观道谛得无漏智,是曰道智。
八、他心智 知有漏无漏心心所法,是曰他心智。
九、尽智 谓见苦乃至修道已所得,是曰尽智。
十、无生智 谓既见苦已不复更见等,是曰无生智。
十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之十力也。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处者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也。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昧之智力也。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根性之胜劣与得果大小之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也。六、知种种界智力,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之智力也。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也。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也。九、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之智力也。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馀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也。出智度论二十五,俱舍论二十九。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及菩萨所具十种之力用也。说(参见:本)
【佛学常见辞汇】
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馀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处非处智力。
二、知过去未来现在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故名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故名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故名知诸根胜劣智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故名知种种解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故名知种种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故名一切至处道智力。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 谓如来證知天眼清净,见诸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皆悉无碍,故名知天眼无碍智力。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 谓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故名知宿命无漏智力。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馀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故名知永断习气智力。
(术语)如来之十力也。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处者道理之义,知物之道理非道理之智力也。二、知三世业报智力,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之智力也。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诸禅定及八解脱三三昧之智力也。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众生根性之胜劣与得果大小之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之智力也。六、知种种界智力,于世间众生种种境界不同而如实普知之智力也。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如五戒十善之行至人间天上八正道之无漏法至涅槃等,各知其行因所至也。八、知天眼无碍智力,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无障碍之智力也。九、知宿命无漏智力,知众生宿命又知无漏涅槃之智力也。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馀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智力也。出智度论二十五,俱舍论二十九。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及菩萨所具十种之力用也。说(参见:本)
【佛学常见辞汇】
指如来所具有的十种力用;一、知觉处非处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知三世业报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三世因果业报的智力;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种禅定及解脱三昧等的智力;四、知诸根胜劣智力,即能知众生根性的胜劣与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知种种解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种种知解的智力;六、知种种界智力,即能普知众生种种境界不同的智力;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众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知天眼无碍智力,即能以天眼见众生生死及善恶业缘而无障碍的智力;九、知宿命无漏智力,即知众生宿命及知无漏涅槃的智力;十、知永断习气智力,于一切妄惑馀气,永断不生,能如实知之的智力。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
一、知是处非处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因缘果报,审实能知。如作善业,即知定得乐报,名知是处。若作恶业,得受乐报,无有是处,名知非处。如是种种,皆悉遍知,故名知是处非处智力。
二、知过去未来现在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众生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业缘果报生处,皆悉遍知,故名知过现未来业报智力。
三、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故名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
四、知诸根胜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根性胜劣,得果大小,皆实遍知,故名知诸根胜劣智力。
五、知种种解智力 谓如来于诸众生,种种欲乐,善恶不同,如实遍知,故名知种种解智力。
六、知种种界智力 谓如来于世间众生,种种界分不同,如实遍知,故名知种种界智力。
七、知一切至处道智力 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涅槃无漏行所至处,如实遍知,故名一切至处道智力。
八、知天眼无碍智力 谓如来證知天眼清净,见诸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善恶业缘,皆悉无碍,故名知天眼无碍智力。
九、知宿命无漏智力 谓如来于种种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如实遍知,故名知宿命无漏智力。
十、知永断习气智力 谓如来于一切惑馀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故名知永断习气智力。
十种智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菩萨以十种善巧之智明,明了通达一切众生之境界,以教化调伏,使出生死之苦海,而已成正觉也,此有二种:一、华严经十明品所说:一、善知他心智明,二、无碍天眼智明,三、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四、深入未来际劫智明,五、无碍清净天耳智明,六、安住无畏神力智明,七、分别一切言音智明,八、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明,九、一切诸法真实智明,十、一切诸法灭定智明。【又】离世间品所说:一、知一切境界业报智明,二、知一切境界寂妙灭智明,三、知一切所缘唯一相智明,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五、普坏染著心智明,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华严经十明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善知他心智明、无碍天眼智明、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深入未来际劫智明、无碍清净天耳智明、安住无畏神力智明、分别一切言音智明、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明、一切诸法真实智明、一切诸法灭定智明。2。指华严经离世间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知一切境界业报智明、知一切境界寂妙灭智明、知一切所缘唯一相智明、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普坏染著心智明、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舍离想受境界智明、知一法无相无性智明、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以无著心济渡众生智明。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云十种智明: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
一、知众生业报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
二、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世间一切境界,清净寂灭,无诸杂染,是名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三、知一切所缘惟是一相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所缘诸法,惟是一实相理,皆如金刚,不可破坏,是名知一切所缘惟是一相智明。
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众生虽空,而能以无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无不闻知,是名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五、普坏染著心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普能灭坏一切众生爱欲染著之心,是名普坏染著心智明。
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能于十方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化导有情,是名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于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离,是名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世间一切诸法,皆悉非相非无相,一性无性,离诸分别,是名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
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受生因缘,所起之法,悉皆空寂,本来无生,是名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虽皆空寂,而恒起无著之心,说法教化,令其度生死苦海,成无上正觉,是名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了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
〔一、知众生业报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世间一切境界,清净寂灭,无诸杂染,是名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三、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所缘诸法,唯是一实相理,皆如金刚,不可破坏,是名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
〔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众生虽空,而能以无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无不闻知,是名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五、普坏染著心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普能灭坏一切众生爱欲染著之心,是名普坏染著心智明。
〔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能于十方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化导有情,是名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于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离,是名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世间一切诸法,皆悉非相非无相,一性无性,离诸分别,是名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非相者,谓一切法本空也;非无相者,谓一切法即有也。一性无性者,谓理不决定,虽云一性,而无定一之性也。)
〔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受生因缘所起之法,悉皆空寂,本来无生,是名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虽皆空寂,而恒起无著之心,说法教化,令其度生死苦海,成无上正觉,是名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名数)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菩萨以十种善巧之智明,明了通达一切众生之境界,以教化调伏,使出生死之苦海,而已成正觉也,此有二种:一、华严经十明品所说:一、善知他心智明,二、无碍天眼智明,三、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四、深入未来际劫智明,五、无碍清净天耳智明,六、安住无畏神力智明,七、分别一切言音智明,八、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明,九、一切诸法真实智明,十、一切诸法灭定智明。【又】离世间品所说:一、知一切境界业报智明,二、知一切境界寂妙灭智明,三、知一切所缘唯一相智明,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五、普坏染著心智明,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华严经十明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善知他心智明、无碍天眼智明、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深入未来际劫智明、无碍清净天耳智明、安住无畏神力智明、分别一切言音智明、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明、一切诸法真实智明、一切诸法灭定智明。2。指华严经离世间品所说的十种智明,即知一切境界业报智明、知一切境界寂妙灭智明、知一切所缘唯一相智明、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普坏染著心智明、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舍离想受境界智明、知一法无相无性智明、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以无著心济渡众生智明。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云十种智明: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
一、知众生业报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
二、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世间一切境界,清净寂灭,无诸杂染,是名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三、知一切所缘惟是一相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所缘诸法,惟是一实相理,皆如金刚,不可破坏,是名知一切所缘惟是一相智明。
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众生虽空,而能以无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无不闻知,是名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五、普坏染著心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普能灭坏一切众生爱欲染著之心,是名普坏染著心智明。
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能于十方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化导有情,是名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于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离,是名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世间一切诸法,皆悉非相非无相,一性无性,离诸分别,是名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
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受生因缘,所起之法,悉皆空寂,本来无生,是名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虽皆空寂,而恒起无著之心,说法教化,令其度生死苦海,成无上正觉,是名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
智明者,智慧明了也。谓以十种善巧之智,明了通达一切众生境界,教化调伏,令出生死苦海,而成正觉也。
〔一、知众生业报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造诸恶业而受苦报,是名知众生业报智明。(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世间一切境界,清净寂灭,无诸杂染,是名知一切境界寂灭智明。
〔三、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所缘诸法,唯是一实相理,皆如金刚,不可破坏,是名知一切所缘,唯是一相智明。
〔四、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众生虽空,而能以无量妙音,演一切法,遍十方界,无不闻知,是名能以妙音普闻十方智明。
〔五、普坏染著心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普能灭坏一切众生爱欲染著之心,是名普坏染著心智明。
〔六、能以方便受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能于十方世界,种种方便,示现受生,化导有情,是名能以方便受生智明。
〔七、舍离想受境界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于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离,是名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八、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世间一切诸法,皆悉非相非无相,一性无性,离诸分别,是名知一切法无相无性智明。(非相者,谓一切法本空也;非无相者,谓一切法即有也。一性无性者,谓理不决定,虽云一性,而无定一之性也。)
〔九、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达一切众生受生因缘所起之法,悉皆空寂,本来无生,是名知众生缘起本无有生智明。
〔十、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了知一切众生,虽皆空寂,而恒起无著之心,说法教化,令其度生死苦海,成无上正觉,是名以无著心济度众生智明。
十种发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发心)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十种发心者,谓诸众生,迷妄失真,念念起心,贪著诸境,业报不同,苦乐有异,皆因发心不纯也。
〔一、发地狱心〕,谓众生念念起贪瞋之心,日增月甚,造上品十恶,行火涂道,是名发地狱心。(上品者,谓人作恶,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俱不能悔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也。火涂道者,即地狱道也,谓地狱中受火床垆炭等苦也。)
〔二、发畜生心〕,谓众生念念起心,欲多眷属,如海吞流,愚痴贪著;起中品十恶,行血涂道,是名发畜生心。(中品者,谓作恶已后,起少悔心也。血涂道者,即畜生道也,谓畜生常被互相吞啖之苦也。)
〔三、发饿鬼心〕,谓众生念念欲得名闻,四远八方称扬,内无实德,虚比圣贤,唯行谄诳,起下品十恶,行刀涂道,是名发饿鬼心。(下品者,谓作恶之时,即能悔也。刀涂道者,即饿鬼道也,谓饿鬼中常受刀杖逼迫之苦也。)
〔四、发下品十善心〕,下品者,于作善之时,即生悔心也。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谓众生念念欲胜于人,轻他重己,而外扬仁义,行修罗道,是名发下品十善心。(梵语阿修罗,华言非天,谓行非天也。)
〔五、发中品十善心〕,中品者,于作善已后,起少悔心也。谓众生念念忻乐世间,修行五戒,行人之道,是名发中品十善心。(五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
〔六、发上品十善心〕,上品者,于十善,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心俱不悔也。谓众生念念知三恶道苦,及知人间苦乐相间,唯天上纯受诸乐,而求生彼故,闭摄内根,不著外尘,修行天道,是名发上品十善心。(三恶道者,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内根者,即意根也。)
〔七、发欲界主心〕,欲界主者,即欲界他化自在天主也。谓众生若念念张大威势,夺他所化,以自娱乐,而行魔罗道,是名发欲界主心。(梵语魔罗,华言能夺命。谓能夺人智慧之命。称大魔者,即此天也。)
〔八、发世智心〕,谓众生念念欲得利智辩聪,高才明哲,鉴达古今,不信出世教法,而行尼犍道,是名发世智心。(梵语尼犍,华言离系,即外道也。)
〔九、发梵心〕,谓众生念念厌下欲界尘境,忻上梵天胜妙之乐,而行色、无色之道,是名发梵心。(色、无色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十、发无漏心〕,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谓众生念念厌离世间生死之苦,断除贪瞋痴之妄惑,常修无漏之因,而行二乘之道,是名发无漏心。(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名数)(参见:发心)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十种发心者,谓诸众生,迷妄失真,念念起心,贪著诸境,业报不同,苦乐有异,皆因发心不纯也。
〔一、发地狱心〕,谓众生念念起贪瞋之心,日增月甚,造上品十恶,行火涂道,是名发地狱心。(上品者,谓人作恶,于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俱不能悔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六恶口、七绮语、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也。火涂道者,即地狱道也,谓地狱中受火床垆炭等苦也。)
〔二、发畜生心〕,谓众生念念起心,欲多眷属,如海吞流,愚痴贪著;起中品十恶,行血涂道,是名发畜生心。(中品者,谓作恶已后,起少悔心也。血涂道者,即畜生道也,谓畜生常被互相吞啖之苦也。)
〔三、发饿鬼心〕,谓众生念念欲得名闻,四远八方称扬,内无实德,虚比圣贤,唯行谄诳,起下品十恶,行刀涂道,是名发饿鬼心。(下品者,谓作恶之时,即能悔也。刀涂道者,即饿鬼道也,谓饿鬼中常受刀杖逼迫之苦也。)
〔四、发下品十善心〕,下品者,于作善之时,即生悔心也。十善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也。谓众生念念欲胜于人,轻他重己,而外扬仁义,行修罗道,是名发下品十善心。(梵语阿修罗,华言非天,谓行非天也。)
〔五、发中品十善心〕,中品者,于作善已后,起少悔心也。谓众生念念忻乐世间,修行五戒,行人之道,是名发中品十善心。(五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
〔六、发上品十善心〕,上品者,于十善,欲作、正作、作已,三时之中,心俱不悔也。谓众生念念知三恶道苦,及知人间苦乐相间,唯天上纯受诸乐,而求生彼故,闭摄内根,不著外尘,修行天道,是名发上品十善心。(三恶道者,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内根者,即意根也。)
〔七、发欲界主心〕,欲界主者,即欲界他化自在天主也。谓众生若念念张大威势,夺他所化,以自娱乐,而行魔罗道,是名发欲界主心。(梵语魔罗,华言能夺命。谓能夺人智慧之命。称大魔者,即此天也。)
〔八、发世智心〕,谓众生念念欲得利智辩聪,高才明哲,鉴达古今,不信出世教法,而行尼犍道,是名发世智心。(梵语尼犍,华言离系,即外道也。)
〔九、发梵心〕,谓众生念念厌下欲界尘境,忻上梵天胜妙之乐,而行色、无色之道,是名发梵心。(色、无色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十、发无漏心〕,无漏者,不漏落生死也。谓众生念念厌离世间生死之苦,断除贪瞋痴之妄惑,常修无漏之因,而行二乘之道,是名发无漏心。(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十种众生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法界之众生也。见教时问答一。
【佛学常见辞汇】
十法界的众生。
(名数)十法界之众生也。见教时问答一。
【佛学常见辞汇】
十法界的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