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91,分107页显示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47 48 49 50 下一页
七种生死
七种那含
七种无上
七种无常
七种礼佛
七种阿罗汉
七种忏悔心
八十种好
三种四教
八种法
八种塔
八种施
八种谬
八种清风
佛类词典(续上)
七种立题七种生死
七种那含
七种无上
七种无常
七种礼佛
七种阿罗汉
七种忏悔心
八十种好
三种四教
八种法
八种塔
八种施
八种谬
八种清风
七种立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谓一切之经题不出于人法譬之三者,而有单复具足之不同,总为七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之说。一大藏经之题,不出人法譬之三,此中由单复具足之不同,而生七种之别:一,单人立题。如佛说阿弥陀经,佛为能说之人,阿弥陀为所说之人,是以两土之果人立名也。二,单法立题。如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为经中所说之法也。三,单譬立题。如梵网经,梵网为梵天之罗网,以譬戒律之节目绞络无尽也。四,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为人,般若为法也。五,法譬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为法,莲华为譬也。六,人譬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为人,师子吼为譬也。七,具足立题。三者具足也。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法,佛为人,华严为譬也。已上单三复三具足一,谓之七种三题。见四教仪集注上。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隋天台智者大师,谓一大藏经题,不出人、法、譬三者而已。因以单复具足不同,遂立为七种也。
〔一、单人立题〕,单人者,如佛说阿弥陀等经是也。谓释迦佛为能说之人,阿弥陀佛为所说之人。此经以两土果人立名,故云单人立题。(梵语释迦,华言能仁。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两土果人者,释迦佛为娑婆国土之果人,弥陀佛为极乐国土之果人也。)
〔二、单法立题〕,单法者,如大般涅槃等经是也。谓大般涅槃以法立名,故云单法立题。(梵语般涅槃,华言灭度。谓大患永灭,超度生死,是究竟之法也。)
〔三、单譬立题〕,譬者,比喻之义。如梵网等经是也。谓梵网以譬喻立名,故云单譬立题。(梵网者,谓梵天宝网,其目不同,以譬戒律之目,亦各各不同也。)
〔四、人法立题〕,人法者,如文殊问般若等经是也。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以二者合言,故云人法立题。(文殊,梵语具云文殊师利,华言妙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五、法譬立题〕,法譬者,如妙法莲华等经是也。谓妙法是法,莲华是譬,以二者合言,故云法譬立题。
〔六、人譬立题〕,人譬者,如如来师子吼等经是也。谓如来是人,师子是譬,以二者合言,故云人譬立题。
〔七、具足立题〕,具足者,如大方广佛华严等经是也。谓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譬也,以三者具足,故云具足立题。
(术语)天台谓一切之经题不出于人法譬之三者,而有单复具足之不同,总为七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之说。一大藏经之题,不出人法譬之三,此中由单复具足之不同,而生七种之别:一,单人立题。如佛说阿弥陀经,佛为能说之人,阿弥陀为所说之人,是以两土之果人立名也。二,单法立题。如大般涅槃经,大般涅槃为经中所说之法也。三,单譬立题。如梵网经,梵网为梵天之罗网,以譬戒律之节目绞络无尽也。四,人法立题。如文殊问般若经,文殊为人,般若为法也。五,法譬立题。如妙法莲华经,妙法为法,莲华为譬也。六,人譬立题。如如来师子吼经,如来为人,师子吼为譬也。七,具足立题。三者具足也。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大方广为法,佛为人,华严为譬也。已上单三复三具足一,谓之七种三题。见四教仪集注上。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隋天台智者大师,谓一大藏经题,不出人、法、譬三者而已。因以单复具足不同,遂立为七种也。
〔一、单人立题〕,单人者,如佛说阿弥陀等经是也。谓释迦佛为能说之人,阿弥陀佛为所说之人。此经以两土果人立名,故云单人立题。(梵语释迦,华言能仁。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两土果人者,释迦佛为娑婆国土之果人,弥陀佛为极乐国土之果人也。)
〔二、单法立题〕,单法者,如大般涅槃等经是也。谓大般涅槃以法立名,故云单法立题。(梵语般涅槃,华言灭度。谓大患永灭,超度生死,是究竟之法也。)
〔三、单譬立题〕,譬者,比喻之义。如梵网等经是也。谓梵网以譬喻立名,故云单譬立题。(梵网者,谓梵天宝网,其目不同,以譬戒律之目,亦各各不同也。)
〔四、人法立题〕,人法者,如文殊问般若等经是也。谓文殊是人,般若是法,以二者合言,故云人法立题。(文殊,梵语具云文殊师利,华言妙德。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五、法譬立题〕,法譬者,如妙法莲华等经是也。谓妙法是法,莲华是譬,以二者合言,故云法譬立题。
〔六、人譬立题〕,人譬者,如如来师子吼等经是也。谓如来是人,师子是譬,以二者合言,故云人譬立题。
〔七、具足立题〕,具足者,如大方广佛华严等经是也。谓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譬也,以三者具足,故云具足立题。
七种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说不同,梁摄论十四曰:「如来报障清净,由除七种生死」。而同十卷明四种生死。谓一方便生死,菩萨为利生之生死也,于地前及初三地感之,灭之而入于四地。二因缘生死,八相示现之生死也,于四五六地感之,灭之而入于七地。三有有生死,有后有也,于七八九地感之,灭之而入于十地。四无有生死。十地之所感也,灭之而入于如来地。七种之中,解此四种,他三种名释皆无。然显识论以三界之分段生死为三种生死。加于前之四种生死为七种生死。台家别由摄论宗末师之释,解七种生死。辅行七曰:「一分段生死,三界之果报也。二流来生死,迷真之初也。三反出生死,背妄之初也。四方便生死,入于涅槃之二乘也。五因缘生死,初地之变易也。六有后生死,十地之变易也。七无后生死,金刚心也。」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果报,寿有长短分限,身有大小形段,皆不免于生死,是为分段生死。(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既离三界生死,出生方便等土,就其断惑證果之时,因移果易,论为生死,是名变易生死。(因移果易者,如初果为因,二果为果;二果为因,三果为果;三果为因,四果为果是也。方便土者,二乘之人,修方便道,断见、思惑,而居此土也。)
〔三、流入生死〕,谓众生有识之初,迷真逐妄,流入生死苦海,漂溺不息,是为流入生死。
〔四、反出生死〕,谓众生若发心修行,背妄归真,则能反出生死,至于涅槃,是为反出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五、因缘生死〕,谓初欢喜地已后诸位菩萨,皆以所观不思议理为因,能观真无漏智为缘,共破无明之惑。复为化众生故,示现生死,是为因缘生死。(真无漏智者,即菩萨智慧也。由此智慧,断诸惑业,而不漏落生死,以对二乘之智,名为真耳。)
〔六、有后生死〕,谓第十法云地菩萨,因有最后一品无明未断,尚有一番变易生死,是为有后生死。(最后一品者,谓无明惑有四十二品,今是最后之一品也。)
〔七、无后生死〕,谓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无明烦恼,究竟永尽,入妙觉位,不受后身,是为无后生死。
(名数)(参见:生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诸说不同,梁摄论十四曰:「如来报障清净,由除七种生死」。而同十卷明四种生死。谓一方便生死,菩萨为利生之生死也,于地前及初三地感之,灭之而入于四地。二因缘生死,八相示现之生死也,于四五六地感之,灭之而入于七地。三有有生死,有后有也,于七八九地感之,灭之而入于十地。四无有生死。十地之所感也,灭之而入于如来地。七种之中,解此四种,他三种名释皆无。然显识论以三界之分段生死为三种生死。加于前之四种生死为七种生死。台家别由摄论宗末师之释,解七种生死。辅行七曰:「一分段生死,三界之果报也。二流来生死,迷真之初也。三反出生死,背妄之初也。四方便生死,入于涅槃之二乘也。五因缘生死,初地之变易也。六有后生死,十地之变易也。七无后生死,金刚心也。」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分段生死〕,分即分限,段即形段。谓三界果报,寿有长短分限,身有大小形段,皆不免于生死,是为分段生死。(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变易生死〕,因移果易名为变易。谓阿罗汉、辟支佛、菩萨既离三界生死,出生方便等土,就其断惑證果之时,因移果易,论为生死,是名变易生死。(因移果易者,如初果为因,二果为果;二果为因,三果为果;三果为因,四果为果是也。方便土者,二乘之人,修方便道,断见、思惑,而居此土也。)
〔三、流入生死〕,谓众生有识之初,迷真逐妄,流入生死苦海,漂溺不息,是为流入生死。
〔四、反出生死〕,谓众生若发心修行,背妄归真,则能反出生死,至于涅槃,是为反出生死。(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五、因缘生死〕,谓初欢喜地已后诸位菩萨,皆以所观不思议理为因,能观真无漏智为缘,共破无明之惑。复为化众生故,示现生死,是为因缘生死。(真无漏智者,即菩萨智慧也。由此智慧,断诸惑业,而不漏落生死,以对二乘之智,名为真耳。)
〔六、有后生死〕,谓第十法云地菩萨,因有最后一品无明未断,尚有一番变易生死,是为有后生死。(最后一品者,谓无明惑有四十二品,今是最后之一品也。)
〔七、无后生死〕,谓等觉菩萨,破最后一品无明烦恼,究竟永尽,入妙觉位,不受后身,是为无后生死。
生死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术语)一切众生惑业所招,生者死,死者生也。楞严经三曰:「生死死生,生生死死,如旋火轮。」秘藏宝钥上曰:「生生生生暗生始,死死死死冥死终。」僧伽吒经四曰:「佛言:善男子!识灭名死,福德因缘识起名生。」成实论七曰:「现在世中初得诸阴名生,亦说五阴退没名生。」
【佛学常见辞汇】
谓一切众生因惑业所招,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有分段生死与变易生死的分别。(参见:二种生死)
七种那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七种不还,七种般。(参见:不还果)
(名数)又曰七种不还,七种般。(参见:不还果)
七种无上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来有七种之无上:一、身无上,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二、道无上,以慈悲之道利一切之众生也。三、见无上,以正戒正见正命成就其身也。四、智无上,具四无碍智也。五、神力无上,如来神通之力,不可思议也。六、断障无上,断惑业苦之三障也。七、住无上,住于大寂灭定也。见菩萨地持经三。梵Sapta-anit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所特有的七种无上,即一、身无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道无上,佛以慈悲的道法去利乐一切众生;三、见无上,佛以正戒正见正命等成就其身;四、智无上,佛具有四无碍智;五、神力无上,佛的神通力不可思议;六、断障无上,佛已经断尽了惑业苦之三障;七、住无上,佛住于伟大的寂灭涅槃境界。
【三藏法数】
(出菩萨地持经)
〔一、身无上〕,谓如来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身无上也。(三十二相者,足下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八十种好,一指爪狭长、二手足指圆、三手足各等无差、四手足圆满、五筋脉盘结、六两踝深隐、七行步正直、八行步威容齐整、九行步安平、十行步有仪、十一回身顾视、十二支节殊胜、十三骨节交结、十四膝轮圆满、十五隐处妙好、十六身支润滑、十七身容敦肃、十八身支坚固、十九身支安定、二十身相端严、二十一身有圆光、二十二腹形方正、二十三脐深右旋、二十四脐厚妙相、二十五肌肤匀净、二十六手掌充满、二十七手文深长、二十八唇色红润、二十九面门圆满、三十舌相长广、三十一发声威震、三十二音韵美妙、三十三鼻高脩直、三十四诸齿方整、三十五诸牙明洁、三十六目广清净、三十七眼相脩广、三十八眼睫齐整、三十九双眉脩长、四十双眉绮靡、四十一双眉高朗、四十二耳厚脩长、四十三两耳相好、四十四容仪端丽、四十五额广圆满、四十六身分殊胜、四十七首发脩长、四十八首发香洁、四十九首发齐整、五十首发坚固、五十一首发光滑、五十二身分坚实、五十三身体庄严、五十四诸窍清净、五十五身力充美、五十六身相严好、五十七面轮脩广、五十八颜貌舒泰、五十九面颜光泽、六十身支严净、六十一毛孔出香、六十二面门出香、六十三首相妙好、六十四身毛纤柔、六十五法音圆辩、六十六顶相高妙、六十七指网分明、六十八行不履地、六十九神力自持、七十威德远震、七十一音声和雅、七十二观机说法、七十三一音演说、七十四次第说法、七十五等观有情、七十六先观后作、七十七相好具足、七十八顶骨坚实、七十九颜容奇妙、八十胸臆妙好。)
〔二、道无上〕,谓如来以慈悲之道,自利利他,度脱无量无边诸天世人,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道无上也。
〔三、见无上〕,谓如来以正戒、正见、正威仪、正命之法,成就其身。如此之见,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见无上也。
〔四、智无上〕,谓如来具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故能遍知一切诸法,辩说融通,了无凝滞。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智无上也。(法无碍者,谓通达诸法,分别无滞也。义无碍者,谓了知诸法义理,通达无滞也。辞无碍者,谓于诸法义理,随顺众生,为其演说也。乐说无碍者,谓随顺众生所乐闻法,而为说也。)
〔五、神力无上〕,谓如来神通之力,不可思议,世出世间,所有神力,无有超过其上,是名神力无上也。
〔六、断障无上〕,谓如来能断一切烦恼业障,永尽无馀。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断障无上也。
〔七、住无上〕,谓如来本住大寂灭定,而复有三种住,一者住圣人之位,二者多于天中住,三者多于净土中住。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住无上也。
(名数)如来有七种之无上:一、身无上,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也。二、道无上,以慈悲之道利一切之众生也。三、见无上,以正戒正见正命成就其身也。四、智无上,具四无碍智也。五、神力无上,如来神通之力,不可思议也。六、断障无上,断惑业苦之三障也。七、住无上,住于大寂灭定也。见菩萨地持经三。梵Sapta-anitya。
【佛学常见辞汇】
佛所特有的七种无上,即一、身无上,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道无上,佛以慈悲的道法去利乐一切众生;三、见无上,佛以正戒正见正命等成就其身;四、智无上,佛具有四无碍智;五、神力无上,佛的神通力不可思议;六、断障无上,佛已经断尽了惑业苦之三障;七、住无上,佛住于伟大的寂灭涅槃境界。
【三藏法数】
(出菩萨地持经)
〔一、身无上〕,谓如来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身无上也。(三十二相者,足下安平相、千辐轮相、手指纤长相、手足柔软相、手足缦网相、足跟满足相、足趺高好相、腨如鹿王相、手过膝相、马阴藏相、身纵广相、毛孔生青色相、身毛上靡相、身金色相、身光面各一丈相、皮肤细滑相、七处平满相、两腋满相、身如师子相、身端直相、肩圆满相、四十齿相、齿白齐密相、四牙白净相、颊车如师子相、咽中津液得上味相、广长舌相、梵音深远相、眼色如金精相、眼睫如牛王相、眉间白毫相、顶肉髻成相也。八十种好,一指爪狭长、二手足指圆、三手足各等无差、四手足圆满、五筋脉盘结、六两踝深隐、七行步正直、八行步威容齐整、九行步安平、十行步有仪、十一回身顾视、十二支节殊胜、十三骨节交结、十四膝轮圆满、十五隐处妙好、十六身支润滑、十七身容敦肃、十八身支坚固、十九身支安定、二十身相端严、二十一身有圆光、二十二腹形方正、二十三脐深右旋、二十四脐厚妙相、二十五肌肤匀净、二十六手掌充满、二十七手文深长、二十八唇色红润、二十九面门圆满、三十舌相长广、三十一发声威震、三十二音韵美妙、三十三鼻高脩直、三十四诸齿方整、三十五诸牙明洁、三十六目广清净、三十七眼相脩广、三十八眼睫齐整、三十九双眉脩长、四十双眉绮靡、四十一双眉高朗、四十二耳厚脩长、四十三两耳相好、四十四容仪端丽、四十五额广圆满、四十六身分殊胜、四十七首发脩长、四十八首发香洁、四十九首发齐整、五十首发坚固、五十一首发光滑、五十二身分坚实、五十三身体庄严、五十四诸窍清净、五十五身力充美、五十六身相严好、五十七面轮脩广、五十八颜貌舒泰、五十九面颜光泽、六十身支严净、六十一毛孔出香、六十二面门出香、六十三首相妙好、六十四身毛纤柔、六十五法音圆辩、六十六顶相高妙、六十七指网分明、六十八行不履地、六十九神力自持、七十威德远震、七十一音声和雅、七十二观机说法、七十三一音演说、七十四次第说法、七十五等观有情、七十六先观后作、七十七相好具足、七十八顶骨坚实、七十九颜容奇妙、八十胸臆妙好。)
〔二、道无上〕,谓如来以慈悲之道,自利利他,度脱无量无边诸天世人,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道无上也。
〔三、见无上〕,谓如来以正戒、正见、正威仪、正命之法,成就其身。如此之见,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见无上也。
〔四、智无上〕,谓如来具法无碍智、义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故能遍知一切诸法,辩说融通,了无凝滞。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智无上也。(法无碍者,谓通达诸法,分别无滞也。义无碍者,谓了知诸法义理,通达无滞也。辞无碍者,谓于诸法义理,随顺众生,为其演说也。乐说无碍者,谓随顺众生所乐闻法,而为说也。)
〔五、神力无上〕,谓如来神通之力,不可思议,世出世间,所有神力,无有超过其上,是名神力无上也。
〔六、断障无上〕,谓如来能断一切烦恼业障,永尽无馀。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断障无上也。
〔七、住无上〕,谓如来本住大寂灭定,而复有三种住,一者住圣人之位,二者多于天中住,三者多于净土中住。世出世间,无有超过其上,是名住无上也。
七种无常
【佛学大辞典】
(名数)楞伽经四,谓「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一、作舍无常,四大造色,作已而舍,以为无常。二、处坏无常,处者形处,即诸色形状,彼意四大及造色,毕竟不坏,但观形状长短等坏灭,以为无常。三、色即无常,第二外道,见形处变坏,以为无常,今言形色即为无常。佛破其言曰是即前之处无常也。四、转变无常,以四大及造色为常住,惟以色相转变为无常,譬如器具转变而金性不变也。五、性无常,彼计有无常之性,此性虽不坏而能坏一切法,使之无常,犹杖破瓦石,坏诸物,而自体不坏也。六、性无性无常,四大之性,皆无自性,能造及所造之相,皆变坏,是无常也。七、不生无常,一切之法本来不生,不生即无常也。佛破其言曰不生尚无,何有生灭,名为无常,实不成无常也。」梵Sapta-anitya。
(名数)楞伽经四,谓「一切外道,有七种无常非我法也。一、作舍无常,四大造色,作已而舍,以为无常。二、处坏无常,处者形处,即诸色形状,彼意四大及造色,毕竟不坏,但观形状长短等坏灭,以为无常。三、色即无常,第二外道,见形处变坏,以为无常,今言形色即为无常。佛破其言曰是即前之处无常也。四、转变无常,以四大及造色为常住,惟以色相转变为无常,譬如器具转变而金性不变也。五、性无常,彼计有无常之性,此性虽不坏而能坏一切法,使之无常,犹杖破瓦石,坏诸物,而自体不坏也。六、性无性无常,四大之性,皆无自性,能造及所造之相,皆变坏,是无常也。七、不生无常,一切之法本来不生,不生即无常也。佛破其言曰不生尚无,何有生灭,名为无常,实不成无常也。」梵Sapta-anitya。
七种礼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勒那三藏Ratnamati,对于北方之俗,不习礼佛,教以七种礼佛。混是非浅深,皆教人心之我慢使归于正法也。一、我慢礼,身虽设拜,然无敬心,外观似恭,而内怀我慢也。二、求名礼,欲得修行之名誉,诈现威仪,常行礼拜,口称佛名,而心实驰求外境也。三、身心礼,口唱佛名,心存相好,身业翘勤,恭敬供养而无异念也。四、智净礼,慧心明利,达于佛之境界,内外清净,虚通无碍也。礼一佛时,即是礼一切诸佛,诸佛之法身,本来融通,故一拜之礼,遍通法界也。五、遍入法界礼,自己身心等之法,不离本来法界,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性相平等,原无增减。礼一佛,则通于诸佛也。六、正观修诚礼,虽摄心正念,对于佛身而自礼自身之佛也。以一切众生皆有觉性与佛平等也。随于染缘有迷己性,妄认为恶,明知此理,则得解脱。七、实相平等礼,前正观中,仍存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自无他无,凡圣一如,体用不二也。法苑珠林二十曰:「有西国三藏,厥号勒那,睹此下凡,居在边鄙,不闲礼仪,情同猴马,悲心内溢,为翻七种礼法。(中略)从粗至细,对粗为邪,对细为正,故阶级有七,意存后三也。」云云。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谓天竺勒那三藏,睹此方俗,不习礼佛之仪,遂传此七种之法。虽通云礼佛,而有是非浅深不同,盖欲令人知我慢、求名二种之非,而归于身心礼等五种之正,从浅至深,修行获益,故有七种礼佛之名也。(勒那,梵语具云勒那摩提,华言宝意,中印度人也。)
〔一、我慢礼〕,谓人礼佛,身虽设拜,无有敬心,外睹似恭,内怀我慢,是名我慢礼。
〔二、求名礼〕(又名唱和礼),谓人礼佛,但为要其修行名誉,诈现威仪,常行礼拜,而实无慇重之心,是为求名礼。又名唱和礼者,谓口虽称唱佛名,心实驰求外境,是名唱和礼。
〔三、身心礼〕,谓人礼佛,口唱佛名,心存相好,身业翘勤,恭敬供养,无有异念,是名身心礼。
〔四、发智清净礼〕,谓人礼佛,慧心明利,达佛境界,内外清净,虚通无碍,礼一佛时,即是礼一切诸佛,礼一切诸佛,即是礼一佛。以诸佛法身,体本融通,故礼一拜,遍通法界。礼佛如是,礼法礼僧亦然,是为发智清净礼。
〔五、遍入法界礼〕,谓人礼佛,想自己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性相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即遍通诸佛,如一室中,悬百千镜,有人观镜,镜皆现像,镜无不照,影无不现。如是正观,则功归法界,德用无边,是名遍入法界礼。
〔六、正观修诚礼〕,谓人礼佛,摄心正念,虽对佛身,即是自礼自身佛也。盖由一切众生,本有觉性,与佛平等,为随染缘,迷于己性,妄认为恶,无始以来,未曾将一灯一香一礼供养己身佛性。若能返照本觉,则解脱有期。故维摩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是名正观修诚礼。
〔七、实相平等礼〕,谓人礼佛,前正观中,犹存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若见佛可尊可敬,见凡可卑可慢,起此之心,即成邪执。故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能礼所礼,其性空寂,是名实相平等礼。
(名数)勒那三藏Ratnamati,对于北方之俗,不习礼佛,教以七种礼佛。混是非浅深,皆教人心之我慢使归于正法也。一、我慢礼,身虽设拜,然无敬心,外观似恭,而内怀我慢也。二、求名礼,欲得修行之名誉,诈现威仪,常行礼拜,口称佛名,而心实驰求外境也。三、身心礼,口唱佛名,心存相好,身业翘勤,恭敬供养而无异念也。四、智净礼,慧心明利,达于佛之境界,内外清净,虚通无碍也。礼一佛时,即是礼一切诸佛,诸佛之法身,本来融通,故一拜之礼,遍通法界也。五、遍入法界礼,自己身心等之法,不离本来法界,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性相平等,原无增减。礼一佛,则通于诸佛也。六、正观修诚礼,虽摄心正念,对于佛身而自礼自身之佛也。以一切众生皆有觉性与佛平等也。随于染缘有迷己性,妄认为恶,明知此理,则得解脱。七、实相平等礼,前正观中,仍存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自无他无,凡圣一如,体用不二也。法苑珠林二十曰:「有西国三藏,厥号勒那,睹此下凡,居在边鄙,不闲礼仪,情同猴马,悲心内溢,为翻七种礼法。(中略)从粗至细,对粗为邪,对细为正,故阶级有七,意存后三也。」云云。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谓天竺勒那三藏,睹此方俗,不习礼佛之仪,遂传此七种之法。虽通云礼佛,而有是非浅深不同,盖欲令人知我慢、求名二种之非,而归于身心礼等五种之正,从浅至深,修行获益,故有七种礼佛之名也。(勒那,梵语具云勒那摩提,华言宝意,中印度人也。)
〔一、我慢礼〕,谓人礼佛,身虽设拜,无有敬心,外睹似恭,内怀我慢,是名我慢礼。
〔二、求名礼〕(又名唱和礼),谓人礼佛,但为要其修行名誉,诈现威仪,常行礼拜,而实无慇重之心,是为求名礼。又名唱和礼者,谓口虽称唱佛名,心实驰求外境,是名唱和礼。
〔三、身心礼〕,谓人礼佛,口唱佛名,心存相好,身业翘勤,恭敬供养,无有异念,是名身心礼。
〔四、发智清净礼〕,谓人礼佛,慧心明利,达佛境界,内外清净,虚通无碍,礼一佛时,即是礼一切诸佛,礼一切诸佛,即是礼一佛。以诸佛法身,体本融通,故礼一拜,遍通法界。礼佛如是,礼法礼僧亦然,是为发智清净礼。
〔五、遍入法界礼〕,谓人礼佛,想自己身心等法,从本以来,不离法界;诸佛不离我心,我心不离诸佛,性相平等,本无增减。今礼一佛,即遍通诸佛,如一室中,悬百千镜,有人观镜,镜皆现像,镜无不照,影无不现。如是正观,则功归法界,德用无边,是名遍入法界礼。
〔六、正观修诚礼〕,谓人礼佛,摄心正念,虽对佛身,即是自礼自身佛也。盖由一切众生,本有觉性,与佛平等,为随染缘,迷于己性,妄认为恶,无始以来,未曾将一灯一香一礼供养己身佛性。若能返照本觉,则解脱有期。故维摩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是名正观修诚礼。
〔七、实相平等礼〕,谓人礼佛,前正观中,犹存有礼有观,自他两异;今此一礼,无自无他,凡圣一如,体用不二。若见佛可尊可敬,见凡可卑可慢,起此之心,即成邪执。故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能礼所礼,其性空寂,是名实相平等礼。
七种阿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种阿罗汉中不动阿罗汉别为不动阿罗汉与不退阿罗汉之称。
(名数)六种阿罗汉中不动阿罗汉别为不动阿罗汉与不退阿罗汉之称。
七种忏悔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欲为忏悔时,当起之七种心也:一、生大惭愧心。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我犹轮转生死,无有出期,以此为惭愧也。二、恐怖心。我等凡夫身口意之业,常与罪相应,以此因缘,命终之后,应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之苦,以此为恐怖也。三、厌离心。我等于生死之中,虚假不实,如水上之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此身为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以此为厌离也。四、发菩提心。欲得如来之身者,当发菩堤心,救度众生,身命财无所吝惜也。五、冤亲平等心。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慈悲,无彼我之相,平等救度,以此心为忏也。六、念报佛恩心。如来往昔在无量劫中为我等故,修诸苦行,如此恩德,实难酬报,须于此世,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广度众生入于正觉,以此为念也。七、观罪性空。罪性本空,无有实体,但从因缘颠倒而生。可知罪之性,非内外,非中间,本来为空,故罪亦无有,以此为观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人们在作忏悔时所应具有的七种心情,即大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发菩提心、冤亲平等心、念佛报恩心、观罪性空。
【三藏法数】
(出慈悲水忏)
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云忏悔。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若欲忏悔者,先当起七种心也。
〔一、生大惭愧心〕,惭即惭天,愧即愧人。谓自惟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而我等轮转生死,未有出期,此实可惭可愧,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二、恐怖心〕,谓我等既是凡夫,身口意业常与罪相应,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应堕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苦。如此实为可惊、可恐、可怖、可惧,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三、厌离心〕,谓我等当观生死之中,虚假不实,如水上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是不净,甚可厌离。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四、发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言道。谓欲得如来身者,当发菩提心,救度众生,于身命财,无所吝惜,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五、冤亲平等心〕,谓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慈悲心。无彼我相,平等救度,当以此心,普为忏悔也。
〔六、念报佛恩心〕,谓如来往昔无量劫中,为我等故,修诸苦行,舍头目髓脑等,如此恩德,实难酬报。我等报如来恩者,须于此世,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广度众生,同入正觉。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七、观罪性空心〕,谓我罪性本空,无有实体,但从因缘颠倒而生,当知罪性不在内外,不在中间,本来是空,罪亦何有。若能运此心观,即是真忏悔也。
(名数)欲为忏悔时,当起之七种心也:一、生大惭愧心。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我犹轮转生死,无有出期,以此为惭愧也。二、恐怖心。我等凡夫身口意之业,常与罪相应,以此因缘,命终之后,应堕于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之苦,以此为恐怖也。三、厌离心。我等于生死之中,虚假不实,如水上之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此身为众苦所集,一切皆不净,以此为厌离也。四、发菩提心。欲得如来之身者,当发菩堤心,救度众生,身命财无所吝惜也。五、冤亲平等心。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慈悲,无彼我之相,平等救度,以此心为忏也。六、念报佛恩心。如来往昔在无量劫中为我等故,修诸苦行,如此恩德,实难酬报,须于此世,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广度众生入于正觉,以此为念也。七、观罪性空。罪性本空,无有实体,但从因缘颠倒而生。可知罪之性,非内外,非中间,本来为空,故罪亦无有,以此为观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人们在作忏悔时所应具有的七种心情,即大惭愧心、恐怖心、厌离心、发菩提心、冤亲平等心、念佛报恩心、观罪性空。
【三藏法数】
(出慈悲水忏)
忏,梵语具云忏摩,华言悔过。华梵兼举,故云忏悔。忏名修来,悔名改往。若欲忏悔者,先当起七种心也。
〔一、生大惭愧心〕,惭即惭天,愧即愧人。谓自惟我与释迦如来同为凡夫,而今世尊成道以来,已经劫数,而我等轮转生死,未有出期,此实可惭可愧,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梵语释迦,华言能仁。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二、恐怖心〕,谓我等既是凡夫,身口意业常与罪相应,以是因缘,命终之后,应堕地狱、畜生、饿鬼,受无量苦。如此实为可惊、可恐、可怖、可惧,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三、厌离心〕,谓我等当观生死之中,虚假不实,如水上泡,速起速灭,往来流转,犹如车轮。此身众苦所集,一切皆是不净,甚可厌离。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四、发菩提心〕,梵语菩提,华言道。谓欲得如来身者,当发菩提心,救度众生,于身命财,无所吝惜,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五、冤亲平等心〕,谓于一切众生,无冤无亲,起慈悲心。无彼我相,平等救度,当以此心,普为忏悔也。
〔六、念报佛恩心〕,谓如来往昔无量劫中,为我等故,修诸苦行,舍头目髓脑等,如此恩德,实难酬报。我等报如来恩者,须于此世,勇猛精进,不惜身命,广度众生,同入正觉。当以此心而行忏悔也。
〔七、观罪性空心〕,谓我罪性本空,无有实体,但从因缘颠倒而生,当知罪性不在内外,不在中间,本来是空,罪亦何有。若能运此心观,即是真忏悔也。
八十种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八十随形好,更细别三十二相为八十种之好也。随形好者随三十二形相之好也。一无见顶相,佛顶上之内鬘,仰之则愈高,遂不见其顶上;二鼻高不现孔;三眉如初月;四耳轮垂埵;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旋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九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十膝骨坚而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圆而纤细;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众生见之而乐;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挠;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之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而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足;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而殊好;四十面净满如月;四十一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四十二自毛孔出香气;四十三自口出无上香;四十四仪容如师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相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之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眼广长;五十五死门之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之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六十五四边之光长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著;七十一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七十二发音应众声;七十三次第以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七十五观不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如青珠;八十手足为有德之相;见法界次第下之下。大乘义章二十末。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十随形好,即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象王、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软、身不曲、指圆而纤细、指文藏复、脉深不现、踝不现、身润泽、身自持不逶迤、身满足、容仪备足、容仪满足、住处安无能动者、威振一切、一切众生见之而乐、面不长大、正容貌而色不挠、面具满足、唇如频婆果之色、言音深远、脐深而圆好、毛右旋、手足满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长、手文不断、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面广而殊好、面净满如月、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气、自口出无上香、仪容如狮子、进止如象王、行相如鹅王、头如摩陀那果、一切之声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红色、毛软净、眼广长、死门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脐不出、腹不现、细腹、身不倾动、身持重、其身大、身长、手足软净滑泽、四边之光长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说法不著、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发音应众生、次第以因缘说法、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观不厌足、发长好、发不乱、发旋好、发色如青珠、手足为有德之相。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
一、无见顶相。 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
二、鼻高孔不现。 四十二、毛孔出香气。
三、眉如初月绀琉璃色。 四十三、口出无上香。
四、耳轮辐相埵成。 四十四、仪容如师子。
五、身坚实如那罗延。 四十五、进止如象王。
六、骨际如钩锁。 四十六、行法如鹅王。
七、身一时回如象王。 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
八、行时足离地四寸而印文现。 四十八、一切身分具足。
九、爪如赤铜色薄而细泽。 四十九、四牙白利。
十、膝骨坚著圆好。 五十、舌色赤。
十一、身清洁。 五十一、舌薄。
十二、身柔软。 五十二、毛红色。
十三、身不曲。 五十三、毛软净。
十四、指长纤圆。 五十四、广长眼。
十五、指文藏覆。 五十五、孔门相具。
十六、脉深不现。 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色。
十七、踝不现。 五十七、脐不出。
十八、身润泽。 五十八、腹不现。
十九、身自持不逶迤。 五十九、细腹。
二十、身满足。 六十、身不倾动。
二十一、容仪备足。 六十一、身持重。
二十二、容仪满足。 六十二、其身大。
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 六十三、身长。
二十四、威振一切。 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
二十五、一切乐观。 六十五、四边光各一丈长。
二十六、面不长大。 六十六、光照身而行。
二十七、正容貌不挠色。 六十七、等视众生。
二十八、面具满足。 六十八、不轻众生。
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 六十九、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
三十、言音深远。 七十、说法不著。
三十一、脐深圆好。 七十一、随众生语言而说法。
三十二、毛右旋。 七十二、发音报众生。
三十三、手满足。 七十三、次第有因缘说法。
三十四、手足如意。 七十四、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
三十五、手文明直。 七十五、观无厌足。
三十六、手文长。 七十六、发长好。
三十七、手文不断。 七十七、发不乱。
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 七十八、发旋好。
三十九、面广姝好。 七十九、发色青珠。
四十、面净如满月。 八十、手足有德相(坐禅三昧经云胸有德
字手足有吉字)。
(名数)又曰八十随形好,更细别三十二相为八十种之好也。随形好者随三十二形相之好也。一无见顶相,佛顶上之内鬘,仰之则愈高,遂不见其顶上;二鼻高不现孔;三眉如初月;四耳轮垂埵;五身坚实如那罗延;六骨际如钩锁;七身一时回旋如象王;八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九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十膝骨坚而圆好;十一身清洁;十二身柔软;十三身不曲;十四指圆而纤细;十五指文藏覆;十六脉深不现;十七踝不现;十八身润泽;十九身自持不逶迤;二十身满足;二十一容仪备足;二十二容仪满足;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二十四威振一切;二十五一切众生见之而乐;二十六面不长大;二十七正容貌而色不挠;二十八面具满足;二十九唇如频婆果之色;三十言音深远;三十一脐深而圆好;三十二毛右旋;三十三手足满足;三十四手足如意;三十五手文明直;三十六手文长;三十七手文不断;三十八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三十九面广而殊好;四十面净满如月;四十一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四十二自毛孔出香气;四十三自口出无上香;四十四仪容如师子;四十五进止如象王;四十六行相如鹅王;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四十八一切之声分具足;四十九四牙白利;五十舌色赤;五十一舌薄;五十二毛红色;五十三毛软净;五十四眼广长;五十五死门之相具;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之色;五十七脐不出;五十八腹不现;五十九细腹;六十身不倾动;六十一身持重;六十二其身大;六十三身长;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六十五四边之光长一丈;六十六光照身而行;六十七等视众生;六十八不轻众生;六十九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七十说法不著;七十一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七十二发音应众声;七十三次第以因缘说法;七十四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七十五观不厌足;七十六发长好;七十七发不乱;七十八发旋好;七十九发色如青珠;八十手足为有德之相;见法界次第下之下。大乘义章二十末。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十随形好,即无见顶相、鼻高不现孔、眉如初月、耳轮垂埵、身坚实如那罗延、骨际如钩锁、身一时回旋如象王、行时足去地四寸而现印文、爪如赤铜色薄而润泽、膝骨坚而圆好、身清洁、身柔软、身不曲、指圆而纤细、指文藏复、脉深不现、踝不现、身润泽、身自持不逶迤、身满足、容仪备足、容仪满足、住处安无能动者、威振一切、一切众生见之而乐、面不长大、正容貌而色不挠、面具满足、唇如频婆果之色、言音深远、脐深而圆好、毛右旋、手足满足、手足如意、手文明直、手文长、手文不断、一切恶心之众生见者和悦、面广而殊好、面净满如月、随众生之意和悦与语、自毛孔出香气、自口出无上香、仪容如狮子、进止如象王、行相如鹅王、头如摩陀那果、一切之声分具足、四牙白利、舌色赤、舌薄、毛红色、毛软净、眼广长、死门之相具、手足赤白如莲花之色、脐不出、腹不现、细腹、身不倾动、身持重、其身大、身长、手足软净滑泽、四边之光长一丈、光照身而行、等视众生、不轻众生、随众生之音声不增不减、说法不著、随众生之语言而说法、发音应众生、次第以因缘说法、一切众生观相不能尽、观不厌足、发长好、发不乱、发旋好、发色如青珠、手足为有德之相。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
一、无见顶相。 四十一、随众生意和悦与语。
二、鼻高孔不现。 四十二、毛孔出香气。
三、眉如初月绀琉璃色。 四十三、口出无上香。
四、耳轮辐相埵成。 四十四、仪容如师子。
五、身坚实如那罗延。 四十五、进止如象王。
六、骨际如钩锁。 四十六、行法如鹅王。
七、身一时回如象王。 四十七、头如摩陀那果。
八、行时足离地四寸而印文现。 四十八、一切身分具足。
九、爪如赤铜色薄而细泽。 四十九、四牙白利。
十、膝骨坚著圆好。 五十、舌色赤。
十一、身清洁。 五十一、舌薄。
十二、身柔软。 五十二、毛红色。
十三、身不曲。 五十三、毛软净。
十四、指长纤圆。 五十四、广长眼。
十五、指文藏覆。 五十五、孔门相具。
十六、脉深不现。 五十六、手足赤白如莲华色。
十七、踝不现。 五十七、脐不出。
十八、身润泽。 五十八、腹不现。
十九、身自持不逶迤。 五十九、细腹。
二十、身满足。 六十、身不倾动。
二十一、容仪备足。 六十一、身持重。
二十二、容仪满足。 六十二、其身大。
二十三、住处安无能动者。 六十三、身长。
二十四、威振一切。 六十四、手足软净滑泽。
二十五、一切乐观。 六十五、四边光各一丈长。
二十六、面不长大。 六十六、光照身而行。
二十七、正容貌不挠色。 六十七、等视众生。
二十八、面具满足。 六十八、不轻众生。
二十九、唇如频婆果色。 六十九、随众生音声不增不减。
三十、言音深远。 七十、说法不著。
三十一、脐深圆好。 七十一、随众生语言而说法。
三十二、毛右旋。 七十二、发音报众生。
三十三、手满足。 七十三、次第有因缘说法。
三十四、手足如意。 七十四、一切众生不能尽观相。
三十五、手文明直。 七十五、观无厌足。
三十六、手文长。 七十六、发长好。
三十七、手文不断。 七十七、发不乱。
三十八、一切恶心众生见者和悦。 七十八、发旋好。
三十九、面广姝好。 七十九、发色青珠。
四十、面净如满月。 八十、手足有德相(坐禅三昧经云胸有德
字手足有吉字)。
三种四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藏通别圆化法之四教,有三种:一、方等之四教,二、别教之四教,三、涅槃之四教也。此三种之差别如何?或言方等之四教,隔别不融,别教之四教,法四而人一,涅槃之四教,四人俱知常住。或言涅槃之四教,通入佛性,别教之四教,次第见佛性,方等之四教,二乘见佛性。见释签讲述四上。
(名数)藏通别圆化法之四教,有三种:一、方等之四教,二、别教之四教,三、涅槃之四教也。此三种之差别如何?或言方等之四教,隔别不融,别教之四教,法四而人一,涅槃之四教,四人俱知常住。或言涅槃之四教,通入佛性,别教之四教,次第见佛性,方等之四教,二乘见佛性。见释签讲述四上。
八种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三三味,二、四禅定,三、四无量心,四、四无色定,五、八背舍,六、八胜处,七、九次第定,八、十一切处,合为五十法。
【佛学常见辞汇】
三三昧、四禅定、四无量心、五无色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
(名数)一、三三味,二、四禅定,三、四无量心,四、四无色定,五、八背舍,六、八胜处,七、九次第定,八、十一切处,合为五十法。
【佛学常见辞汇】
三三昧、四禅定、四无量心、五无色定、八背舍、八胜处、九次第定、十一切处。
八种塔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来塔,菩萨塔,缘觉塔,阿罗汉塔,阿那含塔,斯陀含塔,须陀洹塔,转轮王塔也。此八人灭后,为必当立塔者,故有此名。翻译名义集所说。
(名数)如来塔,菩萨塔,缘觉塔,阿罗汉塔,阿那含塔,斯陀含塔,须陀洹塔,转轮王塔也。此八人灭后,为必当立塔者,故有此名。翻译名义集所说。
八种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布施之八种类也。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
【佛学常见辞汇】
八种的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
(名数)布施之八种类也。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
【佛学常见辞汇】
八种的布施,即随至施、怖畏施、报恩施、求报施、习先施、希天施、要名施、为庄严心等施。
八种谬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性谬,若色作色相乃至重作重想,是名性谬。二、分别谬,若分别色是色非色,是可见是不可见,是有对是无对,是名分别谬。三、聚谬,如于色中见我见众生,士夫之寿命于屋舍,四众,军旅,衣,食,莲华,车乘,树木,积聚,如是等中各作一相,是名聚谬,四、我谬,五、我我所谬,于有漏中取我我所,于常无量世中生取著,计我我所,是名我我所谬。六、爱谬,于净物中生贪著心,是名爱谬。七、不爱谬,于不净物中生瞋恚心,是名不爱谬,八、非爱非不爱谬,于一切不净物中生贪恚心,是名非爱非不爱谬。见菩萨善戒经二。
【佛学常见辞汇】
性谬、分别谬、聚谬、我谬、我我所谬、爱谬、不爱谬、非爱非不爱谬。
(名数)一、性谬,若色作色相乃至重作重想,是名性谬。二、分别谬,若分别色是色非色,是可见是不可见,是有对是无对,是名分别谬。三、聚谬,如于色中见我见众生,士夫之寿命于屋舍,四众,军旅,衣,食,莲华,车乘,树木,积聚,如是等中各作一相,是名聚谬,四、我谬,五、我我所谬,于有漏中取我我所,于常无量世中生取著,计我我所,是名我我所谬。六、爱谬,于净物中生贪著心,是名爱谬。七、不爱谬,于不净物中生瞋恚心,是名不爱谬,八、非爱非不爱谬,于一切不净物中生贪恚心,是名非爱非不爱谬。见菩萨善戒经二。
【佛学常见辞汇】
性谬、分别谬、聚谬、我谬、我我所谬、爱谬、不爱谬、非爱非不爱谬。
八种清风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方四维八方之清风也。观无量寿经曰:「八种清风从光明出。」同传通记曰:「八种清风者,今家无判。天台云:八种清风者,彼处实无时节,若寄此八谓除上下馀四方四维,故云八,亦可以对八卦也。
(名数)四方四维八方之清风也。观无量寿经曰:「八种清风从光明出。」同传通记曰:「八种清风者,今家无判。天台云:八种清风者,彼处实无时节,若寄此八谓除上下馀四方四维,故云八,亦可以对八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