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2,分61页显示 上一页 40 41 42 43 44 46 47 48 49 下一页
染心六种
十种智明(二)
七种定名
十种三昧
二种观法
十种修三昧法
三种忏悔法
布施十种利益
持戒十种利益
慈忍十种利益
精进十种利益
般若十种利益
多闻十种利益
闻经八种功德
佛类词典(续上)
意五种染心六种
十种智明(二)
七种定名
十种三昧
二种观法
十种修三昧法
三种忏悔法
布施十种利益
持戒十种利益
慈忍十种利益
精进十种利益
般若十种利益
多闻十种利益
闻经八种功德
意五种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义云何?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
一者、名为业识 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二者、名为转识 依于动心能见相故。
三者、名为现识 所谓能现一切境界,总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治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
四者、名为智识 谓分别染净法故。
五者、名为相续识 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义云何?以依阿梨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
一者、名为业识 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
二者、名为转识 依于动心能见相故。
三者、名为现识 所谓能现一切境界,总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治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
四者、名为智识 谓分别染净法故。
五者、名为相续识 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
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染心六种
【佛学次第统编】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净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染心者有六种:
一者、执相应染 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
二者、不断相应染 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
三者、分别智相应染 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明方便地究竟离故。
四者、现色不相应染 依色自在地能离故。
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 依心自在地能离故。
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 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
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
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义,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
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
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
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此义云何?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
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净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染心者有六种:
一者、执相应染 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
二者、不断相应染 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
三者、分别智相应染 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明方便地究竟离故。
四者、现色不相应染 依色自在地能离故。
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 依心自在地能离故。
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 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
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
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义,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
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
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
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
此义云何?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
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
十种智明(二)
【佛学次第统编】
前为离世间品之所说,又十明品之所说十种智明:
一、善知他心智明。
二、无碍天眼智明。
三、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
四、深入未来际劫智明。
五、无碍清净天耳智明。
六、安住无畏神力智明。
七、分别一切言音智明。
八、出生无量阿僧祗色身庄严智明。
九、一切诸法真实智明。
十、一切诸法灭定智明。
前为离世间品之所说,又十明品之所说十种智明:
一、善知他心智明。
二、无碍天眼智明。
三、深入过去际无碍宿命智明。
四、深入未来际劫智明。
五、无碍清净天耳智明。
六、安住无畏神力智明。
七、分别一切言音智明。
八、出生无量阿僧祗色身庄严智明。
九、一切诸法真实智明。
十、一切诸法灭定智明。
七种定名
【佛学次第统编】
翻译名义云七种定名: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
一、三摩呬多 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沈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谓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也。
二、三摩地 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
三、三摩钵底 梵语三摩钵底,华言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也。
四、驮那演那 梵语驮那演那,华言静虑,谓澄神息虑,专思寂想也。
五、质多医迦阿羯罗多 梵语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华言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也。
六、奢摩他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
七、现法乐住 现法乐住者,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也。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世间禅者,即色界四禅,无色界四无色定等也。出世间禅者,即八背舍、八胜处等也。)
〔一、三摩呬多〕,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沉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谓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也。(沉,即昏沉。掉,即掉举,谓动也。)
〔二、三摩地〕,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
〔三、三摩钵底〕,梵语三摩钵底,华言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前,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也。
〔四、驮那演那〕,梵语驮那演那,华言静虑。谓澄神息虑,专思寂想也。
〔五、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梵语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华言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也。
〔六、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
〔七、现法乐住〕,现法乐住者,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也。(法喜者,谓因闻法而得欢喜也。)
翻译名义云七种定名: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
一、三摩呬多 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沈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谓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也。
二、三摩地 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
三、三摩钵底 梵语三摩钵底,华言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也。
四、驮那演那 梵语驮那演那,华言静虑,谓澄神息虑,专思寂想也。
五、质多医迦阿羯罗多 梵语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华言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也。
六、奢摩他 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
七、现法乐住 现法乐住者,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也。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定,即禅定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而定名不出此七种也。(世间禅者,即色界四禅,无色界四无色定等也。出世间禅者,即八背舍、八胜处等也。)
〔一、三摩呬多〕,梵语三摩呬多,华言等引。远离沉掉,曰等;发生功德,曰引。谓能修此定,则离诸烦恼,而引发胜妙功德也。(沉,即昏沉。掉,即掉举,谓动也。)
〔二、三摩地〕,梵语三摩地,华言等持,又云正心行处。谓众生心行,从无始来,常曲不直,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也。
〔三、三摩钵底〕,梵语三摩钵底,华言等至。谓能修此定,正受现前,大发光明,庆快殊胜,处染不染,无有退转也。
〔四、驮那演那〕,梵语驮那演那,华言静虑。谓澄神息虑,专思寂想也。
〔五、质多翳迦阿羯罗多〕,梵语质多翳迦阿羯罗多,华言心一境性。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也。
〔六、奢摩他〕,梵语奢摩他,华言止。谓止息诸根恶不善法,能灭一切散乱烦恼故也。
〔七、现法乐住〕,现法乐住者,谓修习禅定,离一切妄想,身心寂灭,现受法喜之乐,而安住不动也。(法喜者,谓因闻法而得欢喜也。)
十种三昧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云十种三昧:
一、普光明三昧 谓身土重重相入,周遍广大,无尽限故。
二、妙光明三昧 谓以如幻智,应物动寂,依根本智,恒无往来。
三、(编者注:原文缺)
四、清净身心行三昧 谓过阿僧祇世界诸佛所,花香供养,勤求妙法。
五、知过去庄严藏三昧 谓知过去诸佛出现劫刹度生寿命次第。
六、智光明藏三昧 谓未来劫中诸佛,已未说法,皆悉能知。
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 谓能遍入十方世界,见一切佛教化庄严。
八、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 谓人身入,夜叉身出,乃至刹那入,三世起等。
九、法界自在三昧 谓自身毛孔入此三昧而作佛事,得法界自在。
十、无碍轮三昧 住无碍三业佛土,成众生智,转净法轮,绍诸佛种。
华严经云十种三昧:
一、普光明三昧 谓身土重重相入,周遍广大,无尽限故。
二、妙光明三昧 谓以如幻智,应物动寂,依根本智,恒无往来。
三、(编者注:原文缺)
四、清净身心行三昧 谓过阿僧祇世界诸佛所,花香供养,勤求妙法。
五、知过去庄严藏三昧 谓知过去诸佛出现劫刹度生寿命次第。
六、智光明藏三昧 谓未来劫中诸佛,已未说法,皆悉能知。
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三昧 谓能遍入十方世界,见一切佛教化庄严。
八、一切众生差别身三昧 谓人身入,夜叉身出,乃至刹那入,三世起等。
九、法界自在三昧 谓自身毛孔入此三昧而作佛事,得法界自在。
十、无碍轮三昧 住无碍三业佛土,成众生智,转净法轮,绍诸佛种。
二种观法
【佛学次第统编】
占察经云二种观法:
一、惟识观 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知惟自心。于念念间,悉以三观。观察所起之心,是名惟识观。
二、实相观 实相即理也。谓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于念念间,悉以三观。观于本心所具实相之理,是名实相观。
【三藏法数】
(出占察经)
〔一、唯识观〕,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知惟自心,于念念间,悉以三观观察所起之心,是名唯识观。(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
〔二、实相观〕,实相即理也。谓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于念念间,悉以三观,观于本心所具实相之理,是名实相观。
占察经云二种观法:
一、惟识观 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知惟自心。于念念间,悉以三观。观察所起之心,是名惟识观。
二、实相观 实相即理也。谓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于念念间,悉以三观。观于本心所具实相之理,是名实相观。
【三藏法数】
(出占察经)
〔一、唯识观〕,谓于一切时一切处,随身口意所有作业,知惟自心,于念念间,悉以三观观察所起之心,是名唯识观。(三观者,空观、假观、中观也。)
〔二、实相观〕,实相即理也。谓思惟心性,无生无灭,不住见闻觉知,于念念间,悉以三观,观于本心所具实相之理,是名实相观。
十种修三昧法
【佛学次第统编】
大集贤护经云十种修三昧法:
一、摧折我慢 我即我见,慢即憍慢。谓修行之人,当先摧灭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三宝,及一切众生之前,皆起恭敬也。
二、知恩念报 谓修行之人,当知天地盖载,国家水土,父母养育,师长训诲,皆有恩德。于一切时,念念不忘,以报其恩也。
三、心无嫉妒 谓修行之人,摄化有情,心无偏倚。于他所有名誉财宝,如同己有,不生嫉恶妒忌之心也。
四、断除疑惑 谓修行之人,当以诸佛正知正见,断除疑惑,而于善恶诸境,皆无障碍也。
五、深信不坏 谓修行之人,须发深信之心,于佛正法,系念思惟,坚固持守,如金刚不坏也。
六、精进无倦 谓修行之人,当精进勤敏,无有倦怠,使得成就道果也。
七、常行乞食 谓修行之人,当行乞食,折我慢心,益彼福德。设有请者,则依时赴之,不可更赴别请也。
八、少欲知足 谓修行之人,当离尘寡欲,不可多求财利,而起贪染,常自知足,调伏诸根,以增长善法也。
九、乐无生法忍 无生法即不生不灭之理,忍即安忍。修行之人,于不生灭之法,起希乐心,安忍不退,以期必證乎此也。
十、常念三昧 谓修行之人,应当事彼能證三昧法者,即作佛想,念念于此三昧,精勤修习,无有退失也。
【三藏法数】
(出大集贤护经)
〔一、摧折我慢〕,我即我见,慢即憍慢。谓修行之人,当先摧灭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三宝及一切众生之前,皆起恭敬也。
〔二、知恩念报〕,谓修行之人,当知天地盖载、国王水土、父母养育、师长训诲,皆有恩德,于一切时念念不忘,以报其恩也。
〔三、心无嫉妒〕,谓修行之人,摄化有情,心无偏倚,于他所有名誉财宝,如同己有,不生嫉恶妒忌之心也。
〔四、断除疑惑〕,谓修行之人,当以诸佛正知正见,断除疑惑,而于善恶诸境,皆无障碍也。
〔五、深信不坏〕,谓修行之人,须发深信之心,于佛正法,系念思惟,坚固持守,如金刚不坏也。
〔六、精勤无倦〕,谓修行之人,当精进勤敏,无有倦怠,使得成就道果也。
〔七、常行乞食〕,谓修行之人,当行乞食,折我慢心,益彼福德。设有请者,则依时赴之,不可更赴别请也。
〔八、少欲知足〕,谓修行之人,当离尘寡欲,不可多求财利,而起贪染,常自知足,调伏诸根,以增长善法也。
〔九、乐无生法忍〕,无生法,即不生不灭之理,忍即安忍。修行之人,于不生灭之法,起希乐心,安忍不退,以期必證乎此也。
〔十、常念三昧〕,谓修行之人,应当事彼能證三昧法者,即作佛想。念念于此三昧,精勤修习,无有退失也。
大集贤护经云十种修三昧法:
一、摧折我慢 我即我见,慢即憍慢。谓修行之人,当先摧灭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三宝,及一切众生之前,皆起恭敬也。
二、知恩念报 谓修行之人,当知天地盖载,国家水土,父母养育,师长训诲,皆有恩德。于一切时,念念不忘,以报其恩也。
三、心无嫉妒 谓修行之人,摄化有情,心无偏倚。于他所有名誉财宝,如同己有,不生嫉恶妒忌之心也。
四、断除疑惑 谓修行之人,当以诸佛正知正见,断除疑惑,而于善恶诸境,皆无障碍也。
五、深信不坏 谓修行之人,须发深信之心,于佛正法,系念思惟,坚固持守,如金刚不坏也。
六、精进无倦 谓修行之人,当精进勤敏,无有倦怠,使得成就道果也。
七、常行乞食 谓修行之人,当行乞食,折我慢心,益彼福德。设有请者,则依时赴之,不可更赴别请也。
八、少欲知足 谓修行之人,当离尘寡欲,不可多求财利,而起贪染,常自知足,调伏诸根,以增长善法也。
九、乐无生法忍 无生法即不生不灭之理,忍即安忍。修行之人,于不生灭之法,起希乐心,安忍不退,以期必證乎此也。
十、常念三昧 谓修行之人,应当事彼能證三昧法者,即作佛想,念念于此三昧,精勤修习,无有退失也。
【三藏法数】
(出大集贤护经)
〔一、摧折我慢〕,我即我见,慢即憍慢。谓修行之人,当先摧灭我慢之心,而于佛法僧三宝及一切众生之前,皆起恭敬也。
〔二、知恩念报〕,谓修行之人,当知天地盖载、国王水土、父母养育、师长训诲,皆有恩德,于一切时念念不忘,以报其恩也。
〔三、心无嫉妒〕,谓修行之人,摄化有情,心无偏倚,于他所有名誉财宝,如同己有,不生嫉恶妒忌之心也。
〔四、断除疑惑〕,谓修行之人,当以诸佛正知正见,断除疑惑,而于善恶诸境,皆无障碍也。
〔五、深信不坏〕,谓修行之人,须发深信之心,于佛正法,系念思惟,坚固持守,如金刚不坏也。
〔六、精勤无倦〕,谓修行之人,当精进勤敏,无有倦怠,使得成就道果也。
〔七、常行乞食〕,谓修行之人,当行乞食,折我慢心,益彼福德。设有请者,则依时赴之,不可更赴别请也。
〔八、少欲知足〕,谓修行之人,当离尘寡欲,不可多求财利,而起贪染,常自知足,调伏诸根,以增长善法也。
〔九、乐无生法忍〕,无生法,即不生不灭之理,忍即安忍。修行之人,于不生灭之法,起希乐心,安忍不退,以期必證乎此也。
〔十、常念三昧〕,谓修行之人,应当事彼能證三昧法者,即作佛想。念念于此三昧,精勤修习,无有退失也。
三种忏悔法
【佛学次第统编】
三种忏悔法者:
一、作法忏 向佛前报陈过罪,身口所作,一依于法度者,为灭犯戒之罪。
二、取相忏 于定心而运忏悔之想,如佛来摩顶,以感瑞相为期者,为灭烦恼之性罪。
三、无生忏 正心端坐,而观无生之理者,为灭障中道之无明,观普贤经曰:「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三种忏悔法者:
一、作法忏 向佛前报陈过罪,身口所作,一依于法度者,为灭犯戒之罪。
二、取相忏 于定心而运忏悔之想,如佛来摩顶,以感瑞相为期者,为灭烦恼之性罪。
三、无生忏 正心端坐,而观无生之理者,为灭障中道之无明,观普贤经曰:「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布施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 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 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 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 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 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七、入众不怯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 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 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 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月灯三昧经云布施十种利益:布施乃破悭贪之前阵,入道之初门。菩萨行能此者,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降伏悭吝 谓修菩萨行者,若能布施,则悭鄙吝惜之心,自然降伏,不复萌动矣。
二、舍心相续 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三、同其资产 谓修菩萨行者,施心无量,观诸众生,与己无异,所有财产,平等受用,无有彼此也。
四、生豪富家 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财物,常行惠施,心无吝惜,则当来果报,必生豪富之家,财宝具足,受用无穷矣。
五、生处施心现前 谓修菩萨行者,此生既能行于布施,则感后世随其所生之处,而他人施与之者,皆无悭吝之心矣。
六、四众爱乐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常怀惠施,无所悭嫉,则四众之心,常生爱乐,而无嫌恨也。
七、入众不怯 谓修菩萨行者,既能布施,而为四众之所爱乐,故入大众之中,自无畏怯之心也。
八、胜名流布 谓修菩萨行者,能无所求而行布施,则人多称赞,胜妙名闻,流布遐迩也。
九、手足柔软 谓修菩萨行者,好行布施,济人缺乏,能感手足柔软,相好圆满之报也。
十、不离知识 谓修菩萨行者,自初发心行施以来,常得亲近诸佛菩萨善知识等,获闻法要,未尝远离也。
持戒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持戒十种利益: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能坚守护持,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满足智愿 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也。
二、如佛所学 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證果,菩萨修行,若能坚持净戒,是亦如佛之所学也。
三、智者不毁 谓修菩萨行者,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之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也。
四、不退誓愿 谓修菩萨行者,坚持净戒,求證菩提,誓愿弘深,勇猛精进,而不退转也。
五、安住正行 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则身口意业,悉皆清净,而于正行安住而不舍也。
六、弃舍生死 谓修菩萨行者,受持净戒,则无杀盗淫妄等业,而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也。
七、慕乐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绝诸妄想,故能厌恶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乐也。
八、得无缠心 谓修菩萨行者,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悉皆解脱,而无缠缚之患也。
九、得胜三昧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修菩萨行者,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而超诸有漏也。
十、不乏信财 谓修菩萨行者,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而不匮乏也。
持戒十种利益:持戒是菩提之根本,入道之要门。菩萨能坚守护持,则获十种利益也。
一、满足智愿 谓修菩萨行者,能持禁戒,则身心清净,慧性明了,一切智行,一切誓愿,无不满足也。
二、如佛所学 谓佛初修道时,以戒为本,而得證果,菩萨修行,若能坚持净戒,是亦如佛之所学也。
三、智者不毁 谓修菩萨行者,戒行清净,身口无过,凡有智之人,喜乐赞叹,而不毁訾也。
四、不退誓愿 谓修菩萨行者,坚持净戒,求證菩提,誓愿弘深,勇猛精进,而不退转也。
五、安住正行 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则身口意业,悉皆清净,而于正行安住而不舍也。
六、弃舍生死 谓修菩萨行者,受持净戒,则无杀盗淫妄等业,而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也。
七、慕乐涅槃 梵语涅槃,华言灭度,谓修菩萨行者,坚持戒律,绝诸妄想,故能厌恶生死之苦,而欣慕涅槃之乐也。
八、得无缠心 谓修菩萨行者,戒德圆明,心体光洁,一切烦恼业缘,悉皆解脱,而无缠缚之患也。
九、得胜三昧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修菩萨行者,持戒清净,心不散乱,则得三昧成就,定性现前,而超诸有漏也。
十、不乏信财 谓修菩萨行者,持守戒律,于诸佛法,具正信心,则能出生一切功德法财,而不匮乏也。
慈忍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慈忍十种利益: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火不能烧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瞋恚之火,所不能烧也。
二、刀不能割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横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悉无所畏,是以瞋恚利刀所不能割也。
三、毒不能中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为意,是以贪瞋毒药所不能中也。
四、水不能漂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顺情之境,了知诸法本空,悉无所染,是以贪爱之水,所不能漂也。
五、为非人护 非人即鬼神之类,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皆护卫也。
六、身相庄严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爱念于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庄严之报也。
七、闭诸恶道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恶道之门,自然闭而不开也。
八、随乐梵天 梵天即色界初禅天也。 谓修菩萨行者,慈忍具足,梵行无亏,故报尽命终,随其意乐,而得生于梵天也。
九、昼夜常安 谓修菩萨行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恼害,故得身心寂静,昼夜常安也。
十、不离喜乐 谓修菩萨行者,常怀慈忍之心,利益众生,令其各获安隐,是以自之身心,亦不离于喜乐。
慈忍十种利益:慈即爱念,忍即安忍。谓修菩萨行者,于一切违顺等境,皆能慈忍,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火不能烧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违逆之境,了知身心,自性本空,悉无所恼,是以瞋恚之火,所不能烧也。
二、刀不能割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横逆之境,了知自身体性空寂,悉无所畏,是以瞋恚利刀所不能割也。
三、毒不能中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人或有所加害,了知身心本空,不以为意,是以贪瞋毒药所不能中也。
四、水不能漂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顺情之境,了知诸法本空,悉无所染,是以贪爱之水,所不能漂也。
五、为非人护 非人即鬼神之类,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皆护卫也。
六、身相庄严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爱念于人,是以能感色身相好庄严之报也。
七、闭诸恶道 谓修菩萨行者,但为利益众生,常怀慈忍之心,成就善法,是以恶道之门,自然闭而不开也。
八、随乐梵天 梵天即色界初禅天也。 谓修菩萨行者,慈忍具足,梵行无亏,故报尽命终,随其意乐,而得生于梵天也。
九、昼夜常安 谓修菩萨行者,常行慈忍之心,利益有情,而不恼害,故得身心寂静,昼夜常安也。
十、不离喜乐 谓修菩萨行者,常怀慈忍之心,利益众生,令其各获安隐,是以自之身心,亦不离于喜乐。
精进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精进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念念进修,精勤无怠,故有十种利益也。
一、他不折伏 谓菩萨慧解精勤,行业成就,则不为一切邪论妄计之所折伏也。
二、得佛所摄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为诸佛之所摄受而不舍也。
三、为非人护 非人即鬼神之类,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加卫护也。
四、闻法不忘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于所闻之法,常能忆持而不忘失也。
五、未闻能闻 谓菩萨于诸梵行,勇猛精进,乐法之心,无有厌足,则昔所未闻,今皆得闻也。
六、增长辩才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法义皆通,辩才增长,随问随答,皆无疑碍也。
七、得三昧性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身心寂静,定性现前,不为世相之所变迁也。
八、少病少恼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昼夜不息,而善能调适身心,是以常得轻安,少病少恼也。
九、得食能消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而于饮食,不节不恣,是以食已即消,而无停滞之患也。
十、如优钵罗华 梵语优钵罗,华言青莲花。以其出于淤泥,而不染污,世人见之,即生希有之想,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处生死,不为烦恼之所染著,犹如此花,见者亦生希有之心也。
精进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于诸梵行,念念进修,精勤无怠,故有十种利益也。
一、他不折伏 谓菩萨慧解精勤,行业成就,则不为一切邪论妄计之所折伏也。
二、得佛所摄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为诸佛之所摄受而不舍也。
三、为非人护 非人即鬼神之类,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于一切时处,鬼神之类,悉加卫护也。
四、闻法不忘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于所闻之法,常能忆持而不忘失也。
五、未闻能闻 谓菩萨于诸梵行,勇猛精进,乐法之心,无有厌足,则昔所未闻,今皆得闻也。
六、增长辩才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法义皆通,辩才增长,随问随答,皆无疑碍也。
七、得三昧性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则身心寂静,定性现前,不为世相之所变迁也。
八、少病少恼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昼夜不息,而善能调适身心,是以常得轻安,少病少恼也。
九、得食能消 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而于饮食,不节不恣,是以食已即消,而无停滞之患也。
十、如优钵罗华 梵语优钵罗,华言青莲花。以其出于淤泥,而不染污,世人见之,即生希有之想,谓菩萨于诸梵行,精进无怠,虽处生死,不为烦恼之所染著,犹如此花,见者亦生希有之心也。
般若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般若十种利益: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著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是为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是为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是为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五、修禅而无所住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著,是为修禅而无所住。
六、魔不能扰 谓菩萨修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魔佛体元不异,魔虽发现,即无所怖,是为魔不能扰。
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言论,悉能辩其邪正是非,不为所惑,是为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八、达生死海底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诸法,洞彻生死渊源,不为轮转所溺,是为达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观一切性空,常以广大悲悯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得解脱,是为起增上悲。
十、不乐二乘道 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惟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
般若十种利益: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著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是为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是为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是为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五、修禅而无所住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著,是为修禅而无所住。
六、魔不能扰 谓菩萨修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魔佛体元不异,魔虽发现,即无所怖,是为魔不能扰。
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言论,悉能辩其邪正是非,不为所惑,是为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八、达生死海底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诸法,洞彻生死渊源,不为轮转所溺,是为达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观一切性空,常以广大悲悯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得解脱,是为起增上悲。
十、不乐二乘道 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惟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
多闻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多闻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邪正之法,无不闻知,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知烦恼助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知自身及诸众生,所有一切烦恼之惑,皆能资助业因,而受当来果报,故求出离,而不为所惑也。
二、知清净助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悉知一切清净梵行,皆能资助菩提之道,是以精勤修习,以證无上佛果也。
三、远离疑惑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及外道邪魔等论,悉皆照了通达,而无所疑惑也。
四、作正直见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之法,无不明了,若有众生,邪见邪论者,为作正直知见,而格其非心也。
五、远离非道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善恶果报,诸法因缘,无不明了,故杀盗等一切非法之道,皆能远离而不为也。
六、安住正路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诸法,无不明了,故不为非道所惑,而于如来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也。
七、开甘露门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能深入如来之藏,了知无上法味,而复以此普润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是为开甘露门也。
八、近佛菩提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常勤修习,则知戒定慧行,能趣圣果,是以心常在道,精勤无怠,而于佛果菩提为不远也。
九、为作光明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知诸众生,皆为无明所覆,常受长夜之苦,而能以智慧之灯,作诸光明,令其出离幽暗,而获清升之乐也。
十、不畏恶道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晓了万法体本空寂,无苦无乐,是以发广大心,随类化度一切众生,而于险难恶道,悉无所畏也。
多闻十种利益:谓修菩萨行者,于世间出世间一切邪正之法,无不闻知,故获此十种利益也。
一、知烦恼助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知自身及诸众生,所有一切烦恼之惑,皆能资助业因,而受当来果报,故求出离,而不为所惑也。
二、知清净助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悉知一切清净梵行,皆能资助菩提之道,是以精勤修习,以證无上佛果也。
三、远离疑惑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及外道邪魔等论,悉皆照了通达,而无所疑惑也。
四、作正直见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之法,无不明了,若有众生,邪见邪论者,为作正直知见,而格其非心也。
五、远离非道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善恶果报,诸法因缘,无不明了,故杀盗等一切非法之道,皆能远离而不为也。
六、安住正路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于一切邪正诸法,无不明了,故不为非道所惑,而于如来正法,常得安住而不退也。
七、开甘露门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则能深入如来之藏,了知无上法味,而复以此普润众生,令其善根增长,是为开甘露门也。
八、近佛菩提 梵语菩提,华言道,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常勤修习,则知戒定慧行,能趣圣果,是以心常在道,精勤无怠,而于佛果菩提为不远也。
九、为作光明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知诸众生,皆为无明所覆,常受长夜之苦,而能以智慧之灯,作诸光明,令其出离幽暗,而获清升之乐也。
十、不畏恶道 谓修菩萨行者,以多闻故,晓了万法体本空寂,无苦无乐,是以发广大心,随类化度一切众生,而于险难恶道,悉无所畏也。
闻经八种功德
【佛学次第统编】
大庄严经云闻经八种功德:
一、端正好色 端正好色者,谓人以正信之心,严洁其身,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色身端正,而无丑恶之相也。
二、力势强盛 力势强盛者,谓人以精进勇猛之力,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福力威势,降伏一切而不怯弱也。
三、心悟通达 心悟通达者,谓人听闻佛经,解知义趣深远,理与心会,无不通达。以是功德,故能彻悟一切法相,了无挂碍也。
四、得妙辩才 得妙辩才者,谓人听闻佛经,深达一切法相。以是功德,得妙辩才,能以一句之义,演说无穷也。
五、获诸禅定 获诸禅定者,谓人听闻佛经,思惟甚深妙义。以是功德,即能摄心歛念,妄想不生,寂然入定也。
六、智慧明了 智慧明了者,谓人听闻佛经,广解其义。以是功德,开发本有智慧,照彻无碍也。
七、出家殊胜 出家殊胜者,谓人听闻佛经,厌恶尘俗。以是功德,即出家学道,复能以所闻之法,传化于人,为世导师也。
八、眷属强盛 得法之人,称为眷属,谓人听闻佛经,复能依经为人演说。以是功德,生他法身,即成眷属,展转流布,日强日盛也。
大庄严经云闻经八种功德:
一、端正好色 端正好色者,谓人以正信之心,严洁其身,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色身端正,而无丑恶之相也。
二、力势强盛 力势强盛者,谓人以精进勇猛之力,听闻佛经。以是功德,报得福力威势,降伏一切而不怯弱也。
三、心悟通达 心悟通达者,谓人听闻佛经,解知义趣深远,理与心会,无不通达。以是功德,故能彻悟一切法相,了无挂碍也。
四、得妙辩才 得妙辩才者,谓人听闻佛经,深达一切法相。以是功德,得妙辩才,能以一句之义,演说无穷也。
五、获诸禅定 获诸禅定者,谓人听闻佛经,思惟甚深妙义。以是功德,即能摄心歛念,妄想不生,寂然入定也。
六、智慧明了 智慧明了者,谓人听闻佛经,广解其义。以是功德,开发本有智慧,照彻无碍也。
七、出家殊胜 出家殊胜者,谓人听闻佛经,厌恶尘俗。以是功德,即出家学道,复能以所闻之法,传化于人,为世导师也。
八、眷属强盛 得法之人,称为眷属,谓人听闻佛经,复能依经为人演说。以是功德,生他法身,即成眷属,展转流布,日强日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