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2,分61页显示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45 46 47 48 下一页
小大二种缘觉
二种涅槃(二)
本末二种无明
独头相应二种无明
二种二执
现种二惑
现行种子习气
三种分别
能造大种
二种造色
五种因力
三种成就
种子二缘
十种真如
佛类词典(续上)
因缘二种缘觉小大二种缘觉
二种涅槃(二)
本末二种无明
独头相应二种无明
二种二执
现种二惑
现行种子习气
三种分别
能造大种
二种造色
五种因力
三种成就
种子二缘
十种真如
因缘二种缘觉
【佛学次第统编】
四教仪云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
一、明独觉辟支迦罗 独觉辟支迦罗者,苦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
二、明因缘觉 因缘觉者,是人道根淳熟,藉小因缘而能觉悟也。
四教仪云辟支迦罗,是天竺之言,此土翻为缘觉。此人宿世福德,神根胜利,学十二因缘以悟道也。缘觉有二种,一独觉,二因缘觉。
一、明独觉辟支迦罗 独觉辟支迦罗者,苦佛不出世,佛法已灭,是人先世因缘,能独出智慧,不从他闻,自以智慧得道,故名独觉。
二、明因缘觉 因缘觉者,是人道根淳熟,藉小因缘而能觉悟也。
小大二种缘觉
【佛学次第统编】
此二种辟支迦罗,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独觉辟支迦罗,具有二种:
一、小辟支迦罗 小辟支迦罗者,本是学人。在人间生,是时无佛,佛法已灭。或须陀洹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悟成道。是人不名为佛,亦非罗汉,名曰小辟支迦罗。若论其道力,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罗汉也。
二、大辟支迦罗 大辟支迦罗,于二百劫中作功德,增长智慧,得三十二相分(见后文),或三十二相,或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于九种阿罗汉中,智慧利胜,于诸深法总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有如是相,名大辟支迦罗也。
皆历三种十二因缘,十种十二因缘,分别小大也,若因缘觉分别小大亦如是。
小大二种缘觉
(声闻五位修證表)
┌一、多贪不净观
│二、多瞋慈悲观
┌一、五停心┤三、多散数息观
│ │四、多痴因缘观
│ └五、多障念佛观
│ ┌一、观身不净
│ │二、观受是苦
┌一、资粮位┤二、别相念┤
│ │ │三、观心无常
│ │ └四、观法无我
│ │ ┌一、观身及受心法皆不净
│ │ │二、观受及身心法皆是苦
│ └三、总相念┤
│ │三、观心及身受法及无常
│ └四、观法及身受心皆无我
声闻五位修證┤ ┌一、煖位
│ │二、顶位
│二、加行位┤
│ │三、忍位…一、下忍 二、中忍 三、上忍
│ └四、世第一位
│三、通达位(又名见道位)…预流向、预流果
│ ┌一、一来向、一来果
│四、修习位(又名修道位)┤二、不还向、不还果
│ └三、罗汉向
└五、无学位…罗汉果
(声闻七方便四果)
┌五停心观┐
│别相念处├三贤 ┐
│总相念处┘ │
│煖 ┐ ├七方便
│顶 │ │
│ ├四善根┘
声闻七方便四果┤忍 │
│世第一法┘
│预流果……………┐
│一来果……………│
│ ├四果
│不还果……………│
└声闻果……………┘
此二种辟支迦罗,皆有大小不同。今明独觉辟支迦罗,具有二种:
一、小辟支迦罗 小辟支迦罗者,本是学人。在人间生,是时无佛,佛法已灭。或须陀洹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悟成道。是人不名为佛,亦非罗汉,名曰小辟支迦罗。若论其道力,或有不如舍利弗等大罗汉也。
二、大辟支迦罗 大辟支迦罗,于二百劫中作功德,增长智慧,得三十二相分(见后文),或三十二相,或三十相二十九相,乃至一相。于九种阿罗汉中,智慧利胜,于诸深法总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习定,常乐独处,有如是相,名大辟支迦罗也。
皆历三种十二因缘,十种十二因缘,分别小大也,若因缘觉分别小大亦如是。
小大二种缘觉
(声闻五位修證表)
┌一、多贪不净观
│二、多瞋慈悲观
┌一、五停心┤三、多散数息观
│ │四、多痴因缘观
│ └五、多障念佛观
│ ┌一、观身不净
│ │二、观受是苦
┌一、资粮位┤二、别相念┤
│ │ │三、观心无常
│ │ └四、观法无我
│ │ ┌一、观身及受心法皆不净
│ │ │二、观受及身心法皆是苦
│ └三、总相念┤
│ │三、观心及身受法及无常
│ └四、观法及身受心皆无我
声闻五位修證┤ ┌一、煖位
│ │二、顶位
│二、加行位┤
│ │三、忍位…一、下忍 二、中忍 三、上忍
│ └四、世第一位
│三、通达位(又名见道位)…预流向、预流果
│ ┌一、一来向、一来果
│四、修习位(又名修道位)┤二、不还向、不还果
│ └三、罗汉向
└五、无学位…罗汉果
(声闻七方便四果)
┌五停心观┐
│别相念处├三贤 ┐
│总相念处┘ │
│煖 ┐ ├七方便
│顶 │ │
│ ├四善根┘
声闻七方便四果┤忍 │
│世第一法┘
│预流果……………┐
│一来果……………│
│ ├四果
│不还果……………│
└声闻果……………┘
二种涅槃(二)
【佛学次第统编】
二种涅槃者:
一、有馀涅槃 新译曰有馀依,依者有漏之依身,馀者对于惑业曰馀。有馀涅槃者,为生死之因之惑业已尽,犹馀有漏依身之苦果也。
二、无馀涅槃 新译曰无馀依,更灭依身之苦果无所馀也。
此二种之涅槃,同为一体。初成道时,能證得之。而无馀涅槃之现,则在命终之时,盖无馀涅槃者,灰身灭智,有情都灭也。
二种涅槃者:
一、有馀涅槃 新译曰有馀依,依者有漏之依身,馀者对于惑业曰馀。有馀涅槃者,为生死之因之惑业已尽,犹馀有漏依身之苦果也。
二、无馀涅槃 新译曰无馀依,更灭依身之苦果无所馀也。
此二种之涅槃,同为一体。初成道时,能證得之。而无馀涅槃之现,则在命终之时,盖无馀涅槃者,灰身灭智,有情都灭也。
本末二种无明
【佛学次第统编】
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又一切烦恼之异名也,有二种:
一、根本无明 始初之念,法界之理,之根本无明。
二、枝末无明 因根本无明,起三细六粗之惑业,曰枝末无明。
无明者,痴闇之心,体无慧明,故曰无明。又一切烦恼之异名也,有二种:
一、根本无明 始初之念,法界之理,之根本无明。
二、枝末无明 因根本无明,起三细六粗之惑业,曰枝末无明。
独头相应二种无明
【佛学次第统编】
复次无明又有二种:
一、独头无明 又云不共无明。如起信论谓:业转现三细之间,无明独起,为独头无明。
二、相应无明 六粗与馀惑相应而起,为相应无明。
复次无明又有二种:
一、独头无明 又云不共无明。如起信论谓:业转现三细之间,无明独起,为独头无明。
二、相应无明 六粗与馀惑相应而起,为相应无明。
二种二执
【佛学次第统编】
宗镜录中,辨二我执二法执。
一、二我执者:
一、俱生我执 谓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与身俱生,是名俱生我执。
二、分别我执 谓于计我法中,分别我能行善行恶等事,而起执著,是名分别我执。
二、二法执者:
一、俱生法执 谓无始时来,虚妄熏习,于一切法,妄生执著,恒与身俱,故名俱生法执。
二、分别法执 谓于邪教及邪师所说之法,分别计度,执为实法,故名分别法执。
〔表〕
宗镜录中,辨二我执二法执。
一、二我执者:
一、俱生我执 谓于五阴等法中,强立主宰,妄执为我,与身俱生,是名俱生我执。
二、分别我执 谓于计我法中,分别我能行善行恶等事,而起执著,是名分别我执。
二、二法执者:
一、俱生法执 谓无始时来,虚妄熏习,于一切法,妄生执著,恒与身俱,故名俱生法执。
二、分别法执 谓于邪教及邪师所说之法,分别计度,执为实法,故名分别法执。
〔表〕
现种二惑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惑:
一、现行惑 谓六根对六尘,现起贪、瞋、痴等烦恼,令心昏迷,障诸善法,是名现行惑。
二、种子惑 种子者,即根本无明也。谓因此无明,则能生一切烦恼,障诸善法,是名种子惑。
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云二惑:
一、现行惑 谓六根对六尘,现起贪、瞋、痴等烦恼,令心昏迷,障诸善法,是名现行惑。
二、种子惑 种子者,即根本无明也。谓因此无明,则能生一切烦恼,障诸善法,是名种子惑。
现行种子习气
【佛学次第统编】
自一切惑相始终上说,分为现行种子习气三种:
一、现行 阿赖耶识,有生一切之法之功能,谓之种子。自此种子,生色心之法,谓之现行。复指所生之法,而谓之现行,亦谓之现行法,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显现行动之一切法也。
二、种子 对于现行法之称。指在阿赖耶识中,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而谓之种子,犹如草木之种子也。是为有为法之正因,四缘中因缘之实体也。唯识论曰:「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因果功能差别。」唯识论述记曰:「种子即是诸法因缘,皆因相也。」
然种子说有二种:
一、本有种子 第八识处,为无始法尔有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是为本有种子。
二、新薰种子 种子由现行之前七识,随所应而色心万差之种种习气,皆悉落在第八识中,更成生果之功能,谓之新薰种子,亦曰始起种子。
唯识论曰:「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界处功能差别,(中略)此即名为本性住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薰习而有,(中略)此即名为习所成种。」
三、习气 烦恼之馀气曰习气,又云习。既伏惑之现行,且断惑之种子,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是名习气。述记曰:「言习气者,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故名习气。此习气三乘之中,声闻全不断之,缘觉稍断之,佛则全断之也。」
自一切惑相始终上说,分为现行种子习气三种:
一、现行 阿赖耶识,有生一切之法之功能,谓之种子。自此种子,生色心之法,谓之现行。复指所生之法,而谓之现行,亦谓之现行法,谓从阿赖耶识种子,显现行动之一切法也。
二、种子 对于现行法之称。指在阿赖耶识中,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而谓之种子,犹如草木之种子也。是为有为法之正因,四缘中因缘之实体也。唯识论曰:「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因果功能差别。」唯识论述记曰:「种子即是诸法因缘,皆因相也。」
然种子说有二种:
一、本有种子 第八识处,为无始法尔有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是为本有种子。
二、新薰种子 种子由现行之前七识,随所应而色心万差之种种习气,皆悉落在第八识中,更成生果之功能,谓之新薰种子,亦曰始起种子。
唯识论曰:「种子各有二类:一者本有,谓无始来,异熟识中,法尔而有生蕴界处功能差别,(中略)此即名为本性住种。二者始起,谓无始来,数数现行薰习而有,(中略)此即名为习所成种。」
三、习气 烦恼之馀气曰习气,又云习。既伏惑之现行,且断惑之种子,尚有惑之气分而现惑相,是名习气。述记曰:「言习气者,是现行气分薰习所成,故名习气。此习气三乘之中,声闻全不断之,缘觉稍断之,佛则全断之也。」
三种分别
【佛学次第统编】
三分别者:
一、自性分别 谓于现在所受诸行自相行分别,此有二:
一、寻伺为体 杂集云:「唯在意识者是也。」
二、非寻伺为体 通在八识,唯论及摄论许五识有者是也。
二、随念分别 谓于昔曾所受诸行追念行分别,寻伺为体,唯在第六。
三、计度 谓于去来今不现见事思搆行分别,此有二:
一、寻伺为体 缘三世境,局在第六。
二、体非寻伺 依思慧立,缘现在境,通在六七二识。
三分别者:
一、自性分别 谓于现在所受诸行自相行分别,此有二:
一、寻伺为体 杂集云:「唯在意识者是也。」
二、非寻伺为体 通在八识,唯论及摄论许五识有者是也。
二、随念分别 谓于昔曾所受诸行追念行分别,寻伺为体,唯在第六。
三、计度 谓于去来今不现见事思搆行分别,此有二:
一、寻伺为体 缘三世境,局在第六。
二、体非寻伺 依思慧立,缘现在境,通在六七二识。
能造大种
【佛学次第统编】
有四大种能造诸色,地、水、火、风,种是类义,其性广大能生诸色,故名大种。
一、地 谓坚劲性。
二、水 谓流湿性。
三、火 谓温热性。
四、风 谓动性。
有四大种能造诸色,地、水、火、风,种是类义,其性广大能生诸色,故名大种。
一、地 谓坚劲性。
二、水 谓流湿性。
三、火 谓温热性。
四、风 谓动性。
二种造色
【佛学次第统编】
大种能生二种造色:
一、自类差别 谓诸大种造涩滑等,由如是因如是缘故,此诸大种各各变异而生。以涩滑等是触分位,名曰自类差别。
二、异类差别 诸眼耳等五内色处,四外色处,法处一分,唯除触处,谓之异类差别也。
大种能生二种造色:
一、自类差别 谓诸大种造涩滑等,由如是因如是缘故,此诸大种各各变异而生。以涩滑等是触分位,名曰自类差别。
二、异类差别 诸眼耳等五内色处,四外色处,法处一分,唯除触处,谓之异类差别也。
五种因力
【佛学次第统编】
四大种有五种因力:
一、生因 生因即是起因,谓大种恒将带生诸色,若离大种,色不得起。
二、依因 依因即是转因,谓此造色,依大种有,若舍大种,诸所造色,无有功能据于别处。
三、立因 立因即随转因,谓由大种变异,能依造色,亦随变异。
四、持因 持因即是住因,谓由四大种持诸造色,相似相续而令不绝。
五、养因 养因即是长因,谓由大种养彼造色,色得增长。
四大种有五种因力:
一、生因 生因即是起因,谓大种恒将带生诸色,若离大种,色不得起。
二、依因 依因即是转因,谓此造色,依大种有,若舍大种,诸所造色,无有功能据于别处。
三、立因 立因即随转因,谓由大种变异,能依造色,亦随变异。
四、持因 持因即是住因,谓由四大种持诸造色,相似相续而令不绝。
五、养因 养因即是长因,谓由大种养彼造色,色得增长。
三种成就
【佛学次第统编】
依诸有情可成诸法分位假立三种成就。
一、种子成就 若所有染污法诸无记法生得善法不由功用而现行者,染法未为奢摩他伏,无记未为圣道永害,生得未为邪见损伏。如是名为种子成就,此等未损,行与不行,皆名成就。
二、自在成就 若加行所生善法及一分无记增盛种子,名自在成,由加行力方得自在。又成此时名自在者,故说此等名自在成。加行善法谓世出世一切功德,一分无记谓工巧处变化心威仪心极串习者,除生得无记法。
三、现行成就 诸蕴处界,若善不善无记现行,名现行成就。
依诸有情可成诸法分位假立三种成就。
一、种子成就 若所有染污法诸无记法生得善法不由功用而现行者,染法未为奢摩他伏,无记未为圣道永害,生得未为邪见损伏。如是名为种子成就,此等未损,行与不行,皆名成就。
二、自在成就 若加行所生善法及一分无记增盛种子,名自在成,由加行力方得自在。又成此时名自在者,故说此等名自在成。加行善法谓世出世一切功德,一分无记谓工巧处变化心威仪心极串习者,除生得无记法。
三、现行成就 诸蕴处界,若善不善无记现行,名现行成就。
种子二缘
【佛学次第统编】
现行望自亲所熏种,能为二缘,即因增上,唯除第八及六识中极劣无记,非能熏故。与非亲种,以不辨体,唯一增上。种望亲种,亦具二缘。于非亲种,亦一增上。非唯有漏,净种亦尔也。
现行望自亲所熏种,能为二缘,即因增上,唯除第八及六识中极劣无记,非能熏故。与非亲种,以不辨体,唯一增上。种望亲种,亦具二缘。于非亲种,亦一增上。非唯有漏,净种亦尔也。
十种真如
【佛学次第统编】
圆成实性,即诸法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言真如者,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也。十真如者,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
一、遍行真如 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
二、最胜真如 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
三、胜流真如 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馀教法极为胜故。
四、无摄受真如 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
五、类无别真如 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六、无染净真如 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
七、法无别真如 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
八、不增减真如 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净染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證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 谓若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
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谓若證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
圆成实性,即诸法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言真如者,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也。十真如者,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
一、遍行真如 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
二、最胜真如 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
三、胜流真如 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馀教法极为胜故。
四、无摄受真如 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
五、类无别真如 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六、无染净真如 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
七、法无别真如 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
八、不增减真如 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净染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證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 谓若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
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谓若證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