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591,分107页显示  上一页  39  40  41  42  43  45  46  47  48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二种回向
二种清净
二种福田
二种深信
二种寂静
二种资粮
二种庄严
二种无知
二种菩萨
二种轮身
二种远离
二种尊特
二种独觉
二种阐提
二种薰习
二种回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回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净土门所立。一往相回向,以己之功德回施一切众生愿同往生阿弥陀如来之安乐世界也。二还相回向,生彼土已,成就一切功德,愿回来生死稠林而教化一切众生使向净土也。见往生论注下。【又】众生与佛果也。天台仁王经疏上曰:「回向二种:一者所作回施众生,二者所作回向佛果。」【又】一正回向,二邪回向也。上所述者是正回向,若以此功德,期望为未来恶鬼神,则为邪回向,古今来其例甚多。
二种清净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自性清净,众生真如之心体,性本清净而无所染碍,名为自性清净。二、离垢清净,众生自性清净之心体,远离一切烦恼之垢染,名为离垢清净。见华严大疏钞六。
【佛学常见辞汇】
自性清净和离垢清净。自性清净是说众生本具的真如心体,其性本来无垢清净;离垢清净是说众生自性清净的心体,离诸烦恼垢染而得清净。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自性清净〕,谓众生真如心体,性本清净,无所染碍,故名自性清净。
〔二、离垢清净〕,谓众生自性清净心体,远离一切烦恼垢染,故名离垢清净。
二种福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福田)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论云:施主有二种,一者贫,二者富。皆能于三宝中种福,故名二种福田。(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一、贫福田〕,谓贫穷之人,虽无财物供养,若能礼事恭敬,亦得福报,是名贫福田。
〔二、富福田〕,谓富贵之人,既能礼事恭敬,又以财物供养,而得福报,是名富福田。
【三藏法数】
(出大方便佛报恩经)
田以生长为义。谓人于应供养者而供养之,则能获诸福报。如农服力田亩,而有秋成之利,故名福田。
〔一、有作福田〕,谓于诸佛菩萨父母师长之所,生恭敬心,修诸供养,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有冀望福报之心,乃是有为而作,故名有作福田。
〔二、无作福田〕,谓于诸佛菩萨父母师长之所,生恭敬心,修诸供养,不惟得福,亦可成道;若无冀望福报之心,乃是无为而作,故名无作福田。
福田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田以生长为义,于应供养者供养之,则能受诸福报,犹如农夫播种于田亩,有秋收之利。故名福田。探玄记六曰:「生我福故名福田。」无量寿经净影疏曰:「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名福田。」
【佛学常见辞汇】
田以生长为义,人若行善修慧,犹如农夫于田下种,能得福慧之报,故名福田。
二种深信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机法一体)
二种寂静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身寂静,舍离恩爱之家,避喧闹之世,闲居静处也。二、心寂静,离贪瞋痴等诸烦恼,修禅定,不起恶心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身寂静,舍家弃欲,息众缘务,闲居静处,远离情闹,身之恶行一切不作,是云身寂静。二心寂静,于贪瞋痴等悉皆远离,修习禅定而不散乱,意之诸恶行一切不作,是云心寂静。见释氏要览下。
【佛学常见辞汇】
身寂静和心寂静。身寂静是舍家弃欲和离开喧闹的都韨到一个寂静的地方去闲居,身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心寂静是杜绝贪瞋痴等诸烦恼,修习禅定以使心不散乱,意方面的恶行,一切不作。
【三藏法数】
(出释氏要览)
〔一、身寂静〕,谓舍家恩爱及众缘务,闲居静处,远离愦闹,身诸恶行一切不作,是名身寂静。
〔二、心寂静〕,谓于贪瞋痴等,悉皆远离,修习禅定,无有散乱,意诸恶行一切不作,是名心寂静。
二种资粮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二种庄严之异名。福德与智德也。以此二德为资粮而證佛果也。见宝积经十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宝积经所说。一福德资粮,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即六度中之前五度也。二智德资粮,修习正观而勤求妙智也。即第六度。见三藏法数七。
【佛学常见辞汇】
福德资粮和智德资粮。福德资粮是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亦即六度中之前五度;智德资粮是由修习正观所得的妙智,亦即六度中之最后一度。
【佛学次第统编】
宝积经云二种资粮:资即资助粮食,如人欲涉远道,必假粮食,以为资助。盖譬菩萨修行,欲證佛果,必藉福智二法,以为资助,故名资粮也。
一、福德资粮 谓布施持戒等所作善因,乃至具足修习一切佛法,是名福德资粮。
二、智德资粮 谓修习正观,心无杂乱,勤求妙智,无暂休息,乃至具足修习一切佛法,是名智德资粮。
【三藏法数】
(出宝积经)
资即资助,粮即粮食。如人欲涉远道,必假粮食,以为资助。盖譬菩萨修行欲證佛果,必藉福智二法,以为资助,故名资粮也。
〔一、福德资粮〕,谓布施、持戒等所作善因,乃至具足修习一切佛法,是名福德资粮。
〔二、智德资粮〕,谓修习正观,心无杂乱,勤求妙智,无暂休息,乃至具足修习一切佛法,是名智德资粮。
二种庄严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二严)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二字部二种庄严)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庄即端庄,严即严饰,谓智慧福德二种,皆能庄严法身也。
〔一、智慧庄严〕,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究竟,无明净尽,佛性现前,所有智慧,能显法身,是名智慧庄严。
〔二、福德庄严〕,谓诸菩萨修行六度,万行具足,所有福德,能显法身,是名福德庄严。(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藏法数】
(出金刚经纂要疏)
金刚经云: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非庄严者,即形相庄严也,是名庄严者,即第一义庄严也。
〔一、形相庄严〕,谓人若分别佛土是有为形相,而言我能成就者,彼且住著色声等境,非真庄严,是名形相庄严。
〔二、第一义庄严〕,谓以无所住著清净之心,依真实智慧,通达自性之土,唯心显现。此是正智成就佛土,是名第一义庄严。
二种无知
【佛学大辞典】
(名数)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也。(参见:无知)
【三藏法数】
(出天台四教仪集注)
〔一、染污无知〕,染污无知者,即见、思惑也。以无明为体,谓见、思惑能染污真性,无所明了也。
〔二、不染污无知〕,不染污无知者,即尘沙惑也。以劣慧为体,谓此惑是他人分上见、思之惑,种数多故,如尘若沙,名为尘沙。既是他人之惑,不能染污我之真性。菩萨智慧广大,能令他人断见、思惑,于菩萨分上,即是断尘沙惑。二乘之人,智慧狭劣,不能令他断见、思惑,是名不染污无知。(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
二种菩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菩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在家与出家也。智度论七曰:「此中二种菩萨,居家出家。善守等十六菩萨是居家菩萨,(中略)慈氏妙德菩萨等是出家菩萨。」(参见:菩萨僧)
【佛学常见辞汇】
1。居家菩萨和出家菩萨。2。生死肉身菩萨和法性生身菩萨。生死肉身菩萨是惑业未断,有分段生死的凡夫菩萨;法性生身菩萨是已證无生法性,脱离分段生死,但还受不思议变易生死的菩萨。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论云:菩萨常好中道,舍离二边,故不生边国,又于中国不生邪见家。又问曰:是菩萨大福德智慧力,应生边地、邪见家而教化之,何以畏而不生?答曰:菩萨有二种。(二边者,有无二边也。)
〔一、成就大力菩萨〕,论云:此菩萨为众生故,随所应度,随处受用,不避边地及邪见家,是名成就大力菩萨。
〔二、新发意菩萨〕,论云:此菩萨初发心故,若生边地及邪见家,既不能度人,又自败坏善根。譬如真金在泥,终不变坏;若是铜铁在泥,则坏。是故新发意菩萨,不生边地及邪见家。(真金喻大力菩萨,铜铁喻新发意菩萨。)
二种轮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正法教令之二轮身也。(参见:教令轮身)
二种远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修行佛道之际,为欲使身器清净,远离身心二种之恶。即身远离,心远离也。
二种尊特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尊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修成尊特,因位修行所成就佛之大相好也,是乃报佛之相好,别教之意也。二性具尊特,法性本具之妙相也,是乃法佛之相好,圆教之意也。此中性具之尊特为上品,修成之尊特为下品。而华严经之微尘数相好为修成,故是下品,法华经之微妙净法身为性具,故是上品,见妙宗钞四。
尊特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胜应身尊大殊特。卢舍那佛是也。法华玄义十曰:「尊特之身,犹如虚空,为法性身菩萨说法。」四教仪集注上曰:「卢舍那,翻净满。谓诸恶都尽故净,众德悉圆故满。亦翻光明遍照,亦名尊特,名胜应。」
【佛学常见辞汇】
尊贵特别。
二种独觉
【佛学大辞典】
(名数)麟喻独觉,部行独觉也。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大论云:独觉出无佛世,观外因缘,无师自悟,故名独觉。(观外因缘者,谓观外物之凋零,觉内心之生灭也。)
〔一、部行〕,部即部类。谓此独觉,稍有为人之心;如鹿行走,而能回顾后群,故名部行。
〔二、麟喻〕,谓此独觉,但欲自度,略无为人之心;譬如麒麟,唯有一角,故名麟喻。
二种阐提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舍善根之阐提。此先天的,本来之阐提也。二、方便阐提。菩萨为化度众生,以方便假为阐提也。(参见:阐提)
【三藏法数】
(出楞伽经)
阐提,梵语具云一阐提,华言信不具,亦云极恶。
〔一、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舍善根者,楞伽经云: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不肯随顺经律之法,是名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菩萨藏者,藏即含藏也,谓诸大乘经典含藏一切文理,是菩萨所修所證之法,故名菩萨藏。)
〔二、于无始众生发愿一阐提〕,谓世间众生,穷劫有之,无有初始,故名无始众生。菩萨发愿度诸众生,以本愿力,现为阐提。故楞伽经云:菩萨以本愿方便,不般涅槃,是名于无始众生发愿一阐提。
二种薰习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七转识各缘其外境时,依其识自体之力,薰习其所缘境之二相分与本质之种子于第八识,谓之相分薰。薰习能缘之见分及自證分證自證分之种子于第八识内,谓之见分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