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2,分61页显示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40 41 42 43 下一页
种子心
种子惑
种子境
种子识六义
种子曼荼罗
种性
种性住
种姓清净
种草
种根器
种智
种智还年
种种论
种种界智力
佛类词典(续上)
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种子心
种子惑
种子境
种子识六义
种子曼荼罗
种性
种性住
种姓清净
种草
种根器
种智
种智还年
种种论
种种界智力
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在色者二缘和合,在心者四缘和合时,阿赖耶识所持之种子,生现行。是本有种子生果之功能也。此谓之种子生现行。其现行之法,必随所应而薰种子,其薰之种子,即新薰种子也。此谓之现行薰种子。应知此时有三法,成二重之因果。三法者:一为能生之种子,二为所生之现行,三为所薰之种子。二重之因果者:一为种子生现行,二为现行薰种子。此三法同时成二重之因果。以所生之现行,即薰种子故也。此谓之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又曰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就八识而论,则第八识所持之种子为因,生眼等之七转识,同时七转识之现行法为因,生第八识之种子。因而谓之七转第八互为因果。本宗因果之谈于此为极。
(术语)在色者二缘和合,在心者四缘和合时,阿赖耶识所持之种子,生现行。是本有种子生果之功能也。此谓之种子生现行。其现行之法,必随所应而薰种子,其薰之种子,即新薰种子也。此谓之现行薰种子。应知此时有三法,成二重之因果。三法者:一为能生之种子,二为所生之现行,三为所薰之种子。二重之因果者:一为种子生现行,二为现行薰种子。此三法同时成二重之因果。以所生之现行,即薰种子故也。此谓之种子生现行现行薰种子。又曰三法展转因果同时。就八识而论,则第八识所持之种子为因,生眼等之七转识,同时七转识之现行法为因,生第八识之种子。因而谓之七转第八互为因果。本宗因果之谈于此为极。
种子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心)附录。
(术语)(参见:十心)附录。
十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二种:(一)顺流十心,一、无明昏暗。谓诸众生从无始以来,暗识昏迷,无所明了,为烦恼所醉,于一切法妄计人我,起诸爱见,想计颠倒,起贪瞋痴,广作诸业,由是流转于生死也。二、外加恶友。谓诸众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法,益加惑我,无由开悟而修善业,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三、善不随从,谓诸众生内外恶缘既具,即内灭善心外灭善事,又于他人所作之善事,不生随喜之心,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四、三业造恶。谓诸众生恣纵身口意三业,起杀盗淫妄贪瞋等过,无恶不作,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五、恶心遍布,谓诸众生所造恶事虽不广,而作恶之心,遍布一切处以所欲恼害人,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六、恶心相续。谓诸众生唯起恶心,增长恶事,昼夜相续,无有间断,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七、覆讳过失。谓诸众生所作之恶行,忌讳人知,不自发露,无改悔之心,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八、不畏恶道。谓诸众生心性阴很,不知戒律,于杀盗淫妄种种恶事,无不作之,于恶道怙然不畏,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九、无惭无愧。谓诸众生为愚痴所覆造诸恶业,上不惭天,下不愧人,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十、舍无因果。谓诸众生不具正信之心,但生邪恶之见,于一切善恶因缘果报悉皆舍而为无,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出止观四之一。(二)逆流十心:一、深信因果。谓修行之人先信善恶果报,不生疑惑,以是翻破拨无因果之心也。二、生重惭愧。谓修行之人,剋责往昔,我无羞无耻,弃舍净行,习诸恶行,天见我之隐罪,是故惭于天,人知我之显过,是故愧于人,以是翻破无惭无愧之心也。三、生大怖畏。谓修行之人自念人命无常,一息不续,千载永往,幽途绵邈,无有资粮,苦海悠深,那得不怖,由是苦切忏悔不惜身命,以是翻破不畏恶道之心也。四、发露忏悔。修行之人所有过失,不自隐覆,发露忏悔,以是翻破覆讳过失之心也。五、断相续心。谓修行之人所作恶行,既忏悔已,即更决定不作恶事,以是翻破恶念相续之心也。六、发菩提心。谓修行之人往昔专起恶念恼人,今则广起救济之心,遍于虚空界,利益众生,以是翻破遍布之恶心也。七、断恶修善。谓修行之人前恣身口意,造作诸恶,不计昼夜,今则策励不休,断诸恶行,修功补过,无善不为,以是翻破三业造恶之心也。八、守护正法。谓修行之人昔自灭善,见他人行善,亦生嫉妒无随喜之心,今则守护正法方便增广益法,以是翻破善不随喜之心也。九、念十方佛。谓修行之人昔亲狎恶友,信受其言,起诸邪见,今则念十方佛有大福德,能救援我,以是翻破随顺恶友之心也。十、观罪性空。谓修行之人,无始以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作诸恶,今则了知贪瞋等一切恶行,起于妄念,妄念起于颠倒,颠倒起于人我之见,今既了达我心本空,则罪性无依处,以是观破无明昏闇之心也。出止观四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顺流十心,即无明昏暗、外加恶友、善不随从、三业造恶、恶心遍布、恶心相续、覆讳过失、不畏恶道、无惭无愧、拨无因果。2。指逆流十心,即深信因果、生重惭愧、生大怖畏、发露忏悔、断相续心、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守护正法、念十方佛、观罪性空。
(名数)有二种:(一)顺流十心,一、无明昏暗。谓诸众生从无始以来,暗识昏迷,无所明了,为烦恼所醉,于一切法妄计人我,起诸爱见,想计颠倒,起贪瞋痴,广作诸业,由是流转于生死也。二、外加恶友。谓诸众生内具烦恼,外值恶友扇动邪法,益加惑我,无由开悟而修善业,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三、善不随从,谓诸众生内外恶缘既具,即内灭善心外灭善事,又于他人所作之善事,不生随喜之心,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四、三业造恶。谓诸众生恣纵身口意三业,起杀盗淫妄贪瞋等过,无恶不作,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五、恶心遍布,谓诸众生所造恶事虽不广,而作恶之心,遍布一切处以所欲恼害人,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六、恶心相续。谓诸众生唯起恶心,增长恶事,昼夜相续,无有间断,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七、覆讳过失。谓诸众生所作之恶行,忌讳人知,不自发露,无改悔之心,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八、不畏恶道。谓诸众生心性阴很,不知戒律,于杀盗淫妄种种恶事,无不作之,于恶道怙然不畏,以是流转于生死也。九、无惭无愧。谓诸众生为愚痴所覆造诸恶业,上不惭天,下不愧人,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十、舍无因果。谓诸众生不具正信之心,但生邪恶之见,于一切善恶因缘果报悉皆舍而为无,以是流转于生死也。出止观四之一。(二)逆流十心:一、深信因果。谓修行之人先信善恶果报,不生疑惑,以是翻破拨无因果之心也。二、生重惭愧。谓修行之人,剋责往昔,我无羞无耻,弃舍净行,习诸恶行,天见我之隐罪,是故惭于天,人知我之显过,是故愧于人,以是翻破无惭无愧之心也。三、生大怖畏。谓修行之人自念人命无常,一息不续,千载永往,幽途绵邈,无有资粮,苦海悠深,那得不怖,由是苦切忏悔不惜身命,以是翻破不畏恶道之心也。四、发露忏悔。修行之人所有过失,不自隐覆,发露忏悔,以是翻破覆讳过失之心也。五、断相续心。谓修行之人所作恶行,既忏悔已,即更决定不作恶事,以是翻破恶念相续之心也。六、发菩提心。谓修行之人往昔专起恶念恼人,今则广起救济之心,遍于虚空界,利益众生,以是翻破遍布之恶心也。七、断恶修善。谓修行之人前恣身口意,造作诸恶,不计昼夜,今则策励不休,断诸恶行,修功补过,无善不为,以是翻破三业造恶之心也。八、守护正法。谓修行之人昔自灭善,见他人行善,亦生嫉妒无随喜之心,今则守护正法方便增广益法,以是翻破善不随喜之心也。九、念十方佛。谓修行之人昔亲狎恶友,信受其言,起诸邪见,今则念十方佛有大福德,能救援我,以是翻破随顺恶友之心也。十、观罪性空。谓修行之人,无始以来不知诸法本性空寂,广作诸恶,今则了知贪瞋等一切恶行,起于妄念,妄念起于颠倒,颠倒起于人我之见,今既了达我心本空,则罪性无依处,以是观破无明昏闇之心也。出止观四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顺流十心,即无明昏暗、外加恶友、善不随从、三业造恶、恶心遍布、恶心相续、覆讳过失、不畏恶道、无惭无愧、拨无因果。2。指逆流十心,即深信因果、生重惭愧、生大怖畏、发露忏悔、断相续心、发菩提心、断恶修善、守护正法、念十方佛、观罪性空。
种子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现行惑而言。
【三藏法数】
种子者,即根本无明也。谓因此无明,则能生一切烦恼,障诸善法,是名种子惑。
(术语)对于现行惑而言。
【三藏法数】
种子者,即根本无明也。谓因此无明,则能生一切烦恼,障诸善法,是名种子惑。
种子境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三境之一。(参见:阿赖耶)
【三藏法数】
谓第八识能遍任持世间、出世间诸法种子,故名种子境。
(术语)阿赖耶识三境之一。(参见:阿赖耶)
【三藏法数】
谓第八识能遍任持世间、出世间诸法种子,故名种子境。
种子识六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刹那灭义。谓眼耳鼻舌身意等诸种子,刹那才生,生即随灭,念念不停而变异也。二果俱有义。果者,识与根也。识与根同时俱起而成力用。如眼根照色境时,眼识即随而同缘,于诸实境,分明显了也。三恒随转义。识起时,种子亦随而转,如眼根照境时,种子随而相续,无有间隔也。四性决定义。诸识所缘之善恶无记三性,无有间杂。如眼识缘恶境,则成恶法,而不能成善法,缘善境,则成善法,而不能成恶法也。五待众缘义。识非为一因而生,必假众缘而成就。眼识之种子空明,得根境等之缘而始显发也。六引自果义。诸识各引自体果用,非是色心交互而成,如眼根照时,眼识即缘所对之实境,而不混声香之别体也。见成唯识论二。
(名数)一刹那灭义。谓眼耳鼻舌身意等诸种子,刹那才生,生即随灭,念念不停而变异也。二果俱有义。果者,识与根也。识与根同时俱起而成力用。如眼根照色境时,眼识即随而同缘,于诸实境,分明显了也。三恒随转义。识起时,种子亦随而转,如眼根照境时,种子随而相续,无有间隔也。四性决定义。诸识所缘之善恶无记三性,无有间杂。如眼识缘恶境,则成恶法,而不能成善法,缘善境,则成善法,而不能成恶法也。五待众缘义。识非为一因而生,必假众缘而成就。眼识之种子空明,得根境等之缘而始显发也。六引自果义。诸识各引自体果用,非是色心交互而成,如眼根照时,眼识即缘所对之实境,而不混声香之别体也。见成唯识论二。
种子曼荼罗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曼中之法曼荼罗也。
(术语)四曼中之法曼荼罗也。
种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种为种子,有发生之义。性为性分,有不改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
各种的根性。
【佛学次第统编】
「二种性」楞伽经云二种性:种即能生之种,性即数习之性,非理性之性也。
一、圣种性 谓声闻观五阴苦空,厌恶生死,忻求涅槃,则成声闻种性。缘觉观五阴缘起,修远离行,则成缘觉种性。佛即觉了五阴等法本来空寂,无生无灭,三惑俱遣,众德悉备,则成佛种性。经中不言菩萨种性者,菩萨所修之行,即成佛之种性,故不言也。
二、愚夫种性 谓愚痴凡夫,于五阴诸法,及世间事,种种妄想分别,非有为有,无常计常,随事执著,则成愚夫种性也。
「六种性」璎珞本业经云六种性:种性者,种别性分也。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论,故有六种性。然性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觉虽在因,然胜前得称为觉,故不言种也。
一、习种性 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故名习种性。
二、性种性 谓十行菩萨,虽證本性真空之理,不住于空,而能分别一切诸法,化诸众生,故名性种性。
三、道种性 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故名道种性。
四、圣种性 谓前诸位,皆名贤位,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道,破无明惑,證入圣地,故名圣种性。
五、等觉性 谓望后妙觉,犹如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
六、妙觉性 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
(术语)种为种子,有发生之义。性为性分,有不改之义。
【佛学常见辞汇】
各种的根性。
【佛学次第统编】
「二种性」楞伽经云二种性:种即能生之种,性即数习之性,非理性之性也。
一、圣种性 谓声闻观五阴苦空,厌恶生死,忻求涅槃,则成声闻种性。缘觉观五阴缘起,修远离行,则成缘觉种性。佛即觉了五阴等法本来空寂,无生无灭,三惑俱遣,众德悉备,则成佛种性。经中不言菩萨种性者,菩萨所修之行,即成佛之种性,故不言也。
二、愚夫种性 谓愚痴凡夫,于五阴诸法,及世间事,种种妄想分别,非有为有,无常计常,随事执著,则成愚夫种性也。
「六种性」璎珞本业经云六种性:种性者,种别性分也。种即种子,有发生之义。性即性分,乃自分不改之义。璎珞经对别教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而论,故有六种性。然性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之四位名种,等觉虽在因,然胜前得称为觉,故不言种也。
一、习种性 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故名习种性。
二、性种性 谓十行菩萨,虽證本性真空之理,不住于空,而能分别一切诸法,化诸众生,故名性种性。
三、道种性 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故名道种性。
四、圣种性 谓前诸位,皆名贤位,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道,破无明惑,證入圣地,故名圣种性。
五、等觉性 谓望后妙觉,犹如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
六、妙觉性 谓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故名妙觉性。
种性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六种住之一。
【三藏法数】
种即能生之义,性即自分不改之义。谓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位中,道种成就,无有退失,数数增进,故名种性住。(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术语)六种住之一。
【三藏法数】
种即能生之义,性即自分不改之义。谓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位中,道种成就,无有退失,数数增进,故名种性住。(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种姓清净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德)附录。
(术语)(参见:十德)附录。
十德
【佛学大辞典】
(名数)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法师的十德。做法师的人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2。指弟子的十德。据大日经疏四说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信心、种姓清净、恭敬三宝、深慧严身、堪忍无懈怠、尸罗净无缺、忍辱、不悭吝、勇健、坚愿行。
(名数)种种不一。
【佛学常见辞汇】
1。指法师的十德。做法师的人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倦、成就忍力。2。指弟子的十德。据大日经疏四说弟子欲受灌顶者,应具备下列的十德,即信心、种姓清净、恭敬三宝、深慧严身、堪忍无懈怠、尸罗净无缺、忍辱、不悭吝、勇健、坚愿行。
种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性之在人,如草木之有种子,故曰种草。
(术语)佛性之在人,如草木之有种子,故曰种草。
种根器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所缘之三境也。(参见:阿赖耶)
(术语)阿赖耶识所缘之三境也。(参见:阿赖耶)
种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一切种智也。佛智知一切种种之法,名为一切种智。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辅行一曰:「觉者大明也,晓也,直也。今亦如是,十号具足,种智圆明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种智的简称。(参见:一切种智)
(术语)佛之一切种智也。佛智知一切种种之法,名为一切种智。智度论二十七曰:「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辅行一曰:「觉者大明也,晓也,直也。今亦如是,十号具足,种智圆明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切种智的简称。(参见:一切种智)
种智还年
【佛学大辞典】
(杂语)法华文句记九曰:「父久先服种智还年之药,父老而若少。子亦久禀常住不死之方,子少而若老。」是法华涌出品,释迦如来指地涌无量之大菩萨,而言为我弟子,弥勒疑言父少子老,举世所不信。此即以譬解其父少子老之意也。释迦既于久远之昔,以服种智之灵药,奏还年之功而少,今日现垂迹之少相,地涌之菩萨,亦久禀常住不死之奇方,故见之如老也。
(杂语)法华文句记九曰:「父久先服种智还年之药,父老而若少。子亦久禀常住不死之方,子少而若老。」是法华涌出品,释迦如来指地涌无量之大菩萨,而言为我弟子,弥勒疑言父少子老,举世所不信。此即以譬解其父少子老之意也。释迦既于久远之昔,以服种智之灵药,奏还年之功而少,今日现垂迹之少相,地涌之菩萨,亦久禀常住不死之奇方,故见之如老也。
种种论
【佛学大辞典】
(杂名)(参见:六十二见)
(杂名)(参见:六十二见)
种种界智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力之一。悉知种种不同之佛智力。
【佛学常见辞汇】
十力之一。
(术语)十力之一。悉知种种不同之佛智力。
【佛学常见辞汇】
十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