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2,分61页显示 上一页 31 32 33 34 35 37 38 39 40 下一页
败种二乘
十种善巧智
三种善知识
十种善知识
四种善恶
三种普贤
四种华严经
三种菩提
二种菩提心
二种菩萨身
菩萨种性
三种无表色
三种律仪无表色
八种别解脱律仪无表色
佛类词典(续上)
败种败种二乘
十种善巧智
三种善知识
十种善知识
四种善恶
三种普贤
四种华严经
三种菩提
二种菩提心
二种菩萨身
菩萨种性
三种无表色
三种律仪无表色
八种别解脱律仪无表色
败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败根)
(术语)(参见:败根)
败种二乘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败根)
(术语)(参见:败根)
十种善巧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了达佛法甚深善巧智。二、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三、宣说种种佛法善巧智。四、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五、明了差别佛法善巧智。六、悟解无差别佛法善巧智。七、深入庄严佛法善巧智。八、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九、无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十、知无边佛法无差别善巧智。见唐华严经四十九。
【佛学次第统编】
十种善巧智:
一、了达佛法甚深善巧智。
二、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
三、宣说种种佛法善巧智。
四、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
五、明了差别佛法善巧智。
六、解悟无差别佛法善巧智。
七、深入庄严佛法善巧智。
八、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九、无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十、无边佛法无差别善巧智。
(名数)一、了达佛法甚深善巧智。二、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三、宣说种种佛法善巧智。四、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五、明了差别佛法善巧智。六、悟解无差别佛法善巧智。七、深入庄严佛法善巧智。八、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九、无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十、知无边佛法无差别善巧智。见唐华严经四十九。
【佛学次第统编】
十种善巧智:
一、了达佛法甚深善巧智。
二、出生广大佛法善巧智。
三、宣说种种佛法善巧智。
四、證入平等佛法善巧智。
五、明了差别佛法善巧智。
六、解悟无差别佛法善巧智。
七、深入庄严佛法善巧智。
八、一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九、无量方便入佛法善巧智。
十、无边佛法无差别善巧智。
三种善知识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外护善知识。令我不缺乏怖畏,得安稳修道者。二同行善知识,与我同道,得互相切磋策发者。三教授善知识,宣传圣言训诫我令去恶赴善者。见止观四。
(名数)一外护善知识。令我不缺乏怖畏,得安稳修道者。二同行善知识,与我同道,得互相切磋策发者。三教授善知识,宣传圣言训诫我令去恶赴善者。见止观四。
十种善知识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令住于菩提心之善知识,二令生善根之善知识,三令行诸波罗蜜之善知识,四令解说一切法之善知识,五令成熟一切众生之善知识,六令得决定辩才之善知识,七令不著一切世间之善知识,八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之善知识,九令安住于普贤行之善知识,十令入一切佛智所入之善知识。见唐华严经五十三。
(名数)一令住于菩提心之善知识,二令生善根之善知识,三令行诸波罗蜜之善知识,四令解说一切法之善知识,五令成熟一切众生之善知识,六令得决定辩才之善知识,七令不著一切世间之善知识,八令于一切劫修行无厌倦之善知识,九令安住于普贤行之善知识,十令入一切佛智所入之善知识。见唐华严经五十三。
四种善恶
【佛学大辞典】
(名数)前所述善恶之性,其标准也,俱舍论分其种类各为四种:一胜义善,涅槃也。涅槃是最极安稳,众苦永灭,如无病之体者。二自性善,惭愧之二与无贪无痴无瞋之三善根也。此五法不待馀之相应及等起而自为善,犹如良药。三相应善,其他信勤等善法待惭愧与三善根相应而始为善故,犹如水。四等起善,身语二业也。由自性善与相应善等起而为善故,犹如良牛所出之牛乳。恶之四种反之。
(名数)前所述善恶之性,其标准也,俱舍论分其种类各为四种:一胜义善,涅槃也。涅槃是最极安稳,众苦永灭,如无病之体者。二自性善,惭愧之二与无贪无痴无瞋之三善根也。此五法不待馀之相应及等起而自为善,犹如良药。三相应善,其他信勤等善法待惭愧与三善根相应而始为善故,犹如水。四等起善,身语二业也。由自性善与相应善等起而为善故,犹如良牛所出之牛乳。恶之四种反之。
三种普贤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实相普贤,本地之理体也。二究竟普贤,以智究竟法身之理,即是本觉也。三贤现普贤,显教法华经所说由东方宝威德王佛国来至之普贤,又密教大日如来之补处菩萨是也。如显教以弥勒为释迦之补处,密教以普贤定为大日之补处此三种之,义通于文殊观音等诸菩萨,而独就普贤明之者,因是大日之补处也。
(名数)一实相普贤,本地之理体也。二究竟普贤,以智究竟法身之理,即是本觉也。三贤现普贤,显教法华经所说由东方宝威德王佛国来至之普贤,又密教大日如来之补处菩萨是也。如显教以弥勒为释迦之补处,密教以普贤定为大日之补处此三种之,义通于文殊观音等诸菩萨,而独就普贤明之者,因是大日之补处也。
四种华严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天台差别华严经为四种:一前分华严,又曰初顿华严,寂场华严,三七日华严。谓成道后三七日之说法八会中之前七会也。二后分华严,谓三七日以后之说法,第八会之入法界品也。此会中以舍利弗等声闻在座,故知非三七日之说法。三时长华严。谓三七日后,佛将尽未来际对于其机说华严之法者,其中佛一代中之时长华严阿难结集之,附于彼三七日所说之前分华严后。即后分华严是也。后分与时长,其体为一,仅就会而分前分与后分,就时而分三七日与时长,异其称耳。四法界华严,此不依经帙为一代教中说法界之理者之通称。见四教仪集注上,增晖记一、七帖见闻二本,半字谈一。
(名数)天台差别华严经为四种:一前分华严,又曰初顿华严,寂场华严,三七日华严。谓成道后三七日之说法八会中之前七会也。二后分华严,谓三七日以后之说法,第八会之入法界品也。此会中以舍利弗等声闻在座,故知非三七日之说法。三时长华严。谓三七日后,佛将尽未来际对于其机说华严之法者,其中佛一代中之时长华严阿难结集之,附于彼三七日所说之前分华严后。即后分华严是也。后分与时长,其体为一,仅就会而分前分与后分,就时而分三七日与时长,异其称耳。四法界华严,此不依经帙为一代教中说法界之理者之通称。见四教仪集注上,增晖记一、七帖见闻二本,半字谈一。
三种菩提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三菩提)
【佛学常见辞汇】
1。方便菩提、实智菩提、真性菩提。这三种菩提,实在就是一切众生本有的三种佛性,方便菩提就是缘因佛性,实智菩提就是了因佛性,真性菩提就是正因佛性。依文字般若,能證得方便菩提,依观照般若,能證得实智菩提,依实相般若,能證得真性菩提。2。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独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自观花开花谢而得到的正觉;无上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的最高菩提。
(名数)(参见:三菩提)
【佛学常见辞汇】
1。方便菩提、实智菩提、真性菩提。这三种菩提,实在就是一切众生本有的三种佛性,方便菩提就是缘因佛性,实智菩提就是了因佛性,真性菩提就是正因佛性。依文字般若,能證得方便菩提,依观照般若,能證得实智菩提,依实相般若,能證得真性菩提。2。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独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自观花开花谢而得到的正觉;无上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的最高菩提。
三菩提
【佛学大辞典】
(术语)Sam%bodhi,又作糁帽地。译作正等觉。希麟音义四曰:「糁帽地,旧云三菩提,此云正等觉也。」(参见:菩提)
【佛学常见辞汇】
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华译为正等觉,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2。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变的菩提;实智菩提是具得真实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随机化用自在的菩提。3。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缘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
【佛学次第统编】
三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真性菩提 真名不伪,性名不改,不伪不改,名为真性,以此真性为道,故名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 谓能照真性之智,称理不虚,名为实智,以此实智为道,故名实智菩提。
三、方便菩提 谓善巧随机,化用自在,名为方便,以此方便为道,故名方便菩提。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真性菩提〕,真名不伪,性名不改。不伪不改,名为真性。以此真性为道,故名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谓能照真性之智,称理不虚,名为实智。以此实智为道,故名实智菩提。
〔三、方便菩提〕,谓善巧随机,化用自在,名为方便。以此方便为道,故名方便菩提。
【三藏法数】
(出出生菩提经)
梵语菩提,华言道。经云:婆罗门白佛言:若已发菩提心,有退失否?佛言:发菩提心已,则无退失。当知有三种菩提。(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一、声闻菩提〕,谓声闻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声闻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声闻菩提。
〔二、缘觉菩提〕,谓缘觉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缘觉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缘觉菩提。
〔三、诸佛菩提〕,谓诸佛于因中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自发菩提心已,复能劝诸众生发菩提心,习学大乘法义,自既解脱,亦令众生解脱,是名诸佛菩提。
(术语)Sam%bodhi,又作糁帽地。译作正等觉。希麟音义四曰:「糁帽地,旧云三菩提,此云正等觉也。」(参见:菩提)
【佛学常见辞汇】
1。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简称,华译为正等觉,即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2。真性菩提、实智菩提、方便菩提。真性菩提是真性不变的菩提;实智菩提是具得真实智慧的菩提;方便菩提是善巧随机化用自在的菩提。3。声闻菩提、缘觉菩提、诸佛菩提。声闻菩提是修四圣谛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缘觉菩提是修十二因缘的行者所得到的正觉;诸佛菩提是佛果位上所得到的最高菩提。
【佛学次第统编】
三菩提,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真性菩提 真名不伪,性名不改,不伪不改,名为真性,以此真性为道,故名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 谓能照真性之智,称理不虚,名为实智,以此实智为道,故名实智菩提。
三、方便菩提 谓善巧随机,化用自在,名为方便,以此方便为道,故名方便菩提。
【三藏法数】
(出金光明经玄义)
梵语菩提,华言道。
〔一、真性菩提〕,真名不伪,性名不改。不伪不改,名为真性。以此真性为道,故名真性菩提。
〔二、实智菩提〕,谓能照真性之智,称理不虚,名为实智。以此实智为道,故名实智菩提。
〔三、方便菩提〕,谓善巧随机,化用自在,名为方便。以此方便为道,故名方便菩提。
【三藏法数】
(出出生菩提经)
梵语菩提,华言道。经云:婆罗门白佛言:若已发菩提心,有退失否?佛言:发菩提心已,则无退失。当知有三种菩提。(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一、声闻菩提〕,谓声闻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声闻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声闻菩提。
〔二、缘觉菩提〕,谓缘觉之人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在于缘觉行中,虽已自发菩提之心,而不劝化众生发菩提心,亦不习学大乘经义。以是行故,独得解脱,是名缘觉菩提。
〔三、诸佛菩提〕,谓诸佛于因中发菩提心也。经云:若人自发菩提心已,复能劝诸众生发菩提心,习学大乘法义,自既解脱,亦令众生解脱,是名诸佛菩提。
二种菩提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为体,一众生无边誓愿度,念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愿求度之,令入大般涅槃也。是饶益有情戒,亦是恩德之心,亦是缘因佛性,亦应身菩提之因也。二烦恼无边誓愿断,愿求自断无边之烦恼也,是摄律仪戒,亦是断德之心,正因佛性,法身菩提之因也。三法门无尽誓愿知,是愿求觉知无尽之佛门也,是亦摄善法戒,智德之心,了因佛性,报身菩提之因也。四无上菩提誓愿證,是愿求證得佛果菩提也。由前三行愿具足成就而證得三身圆满之菩提,还亦广利益一切众生也。二缘理菩提心,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谓为缘理之菩提心。见往生要集上末。
【佛学常见辞汇】
缘事菩提心和缘理菩提心。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言为体,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缘理菩提心是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就上求下化的愿行,这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佛学次第统编】
往生要集言二种菩提心者:
一、缘事菩提心 是以四弘誓愿为体。
二、缘理菩提心 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谓为缘理之菩提心。
(名数)一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愿为体,一众生无边誓愿度,念一切众生悉有佛性而愿求度之,令入大般涅槃也。是饶益有情戒,亦是恩德之心,亦是缘因佛性,亦应身菩提之因也。二烦恼无边誓愿断,愿求自断无边之烦恼也,是摄律仪戒,亦是断德之心,正因佛性,法身菩提之因也。三法门无尽誓愿知,是愿求觉知无尽之佛门也,是亦摄善法戒,智德之心,了因佛性,报身菩提之因也。四无上菩提誓愿證,是愿求證得佛果菩提也。由前三行愿具足成就而證得三身圆满之菩提,还亦广利益一切众生也。二缘理菩提心,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谓为缘理之菩提心。见往生要集上末。
【佛学常见辞汇】
缘事菩提心和缘理菩提心。缘事菩提心是以四弘誓言为体,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缘理菩提心是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就上求下化的愿行,这也是最上乘的菩提心。
【佛学次第统编】
往生要集言二种菩提心者:
一、缘事菩提心 是以四弘誓愿为体。
二、缘理菩提心 一切诸法本来寂灭,安住于此中道实相,而成上求下化之愿行,是为最上之菩提心,谓为缘理之菩提心。
二种菩萨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生死肉身,三贤位之菩萨,未證法性,为惑业受三界生死分段身之菩萨也。二法性生身,既證得无生法性舍三界生死肉身受不生不死不思议变易身之菩萨也。此法性生身,经论之说,多谓是初地以上,或以为八地以上,如往生论注。智度论七十四曰:「菩萨有二种:一者生死肉身,二者法性生身,得无生忍法。断诸烦恼,舍是身后得法性生身。」往生论注下曰:「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萨也。」
【佛学常见辞汇】
生死肉身和法性生身。(参见:二种菩萨)
(名数)一生死肉身,三贤位之菩萨,未證法性,为惑业受三界生死分段身之菩萨也。二法性生身,既證得无生法性舍三界生死肉身受不生不死不思议变易身之菩萨也。此法性生身,经论之说,多谓是初地以上,或以为八地以上,如往生论注。智度论七十四曰:「菩萨有二种:一者生死肉身,二者法性生身,得无生忍法。断诸烦恼,舍是身后得法性生身。」往生论注下曰:「平等法身者,八地已上,法性生身菩萨也。」
【佛学常见辞汇】
生死肉身和法性生身。(参见:二种菩萨)
菩萨种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性之一。(参见:五性)
(名数)五性之一。(参见:五性)
五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相宗所立。一切众生之机类,分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一、定性声闻,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二、定性缘觉,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三、定性菩萨,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四、不定性,有二种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此中有四种: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汉果之二种子者。二、菩萨缘觉不定,有佛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三、声闻缘觉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四、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与佛果之三种子者。五、无性,无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可开人天果之有漏种子者。如此五性各别,故谓之为三无二有。以配于法华经之三草二木。(参见:三草二木)。三无者:谓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与无性之三种,无佛种子而毕竟无成佛也。二有者:言定性菩萨与不定性之一分,以有佛种子而必可成佛也。此五性各别之法门,为一宗之眼目,与华严天台之一乘家对抗者。玄奘慈恩于此,最为尽力。宋僧传四(窥基传)曰:「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见唯识枢要上本,义林章一末诸乘章,法华玄赞一,同学钞一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将一切众生的根机,分为五类,叫做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缘觉。三、有可修成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菩萨。四、兼有以上二种或三种的无漏种子,则将来所證之位,遇缘成熟,并不一定證何种果者,名不定性。五、并无以上三乘的无漏种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者,名为无性。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定性声闻〕,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谓惟习声闻之因,而證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声闻也。
〔二、定性缘觉〕,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證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
〔三、菩萨性〕,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利众生,證菩提果,是名菩萨性也。
〔四、不定性〕,谓遇缘熏习,修行不定,若近声闻而习声闻法,若近缘觉而习缘觉法,若近菩萨而习菩萨法,各随所习而成其性,是名不定性也。
〔五、无种性〕,无种者,无善种也。谓人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是名无种性也。(拨者,绝也。)
(名数)法相宗所立。一切众生之机类,分为五性,而定成佛不成佛:一、定性声闻,有可开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二、定性缘觉,有可开辟支佛果之无漏种子者。三、定性菩萨,有可开佛果之无漏种子者。四、不定性,有二种三种之无漏种子者。此中有四种:一、菩萨声闻不定,有佛果与罗汉果之二种子者。二、菩萨缘觉不定,有佛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三、声闻缘觉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之二种子者。四、声闻缘觉菩萨不定,有罗汉果与辟支佛与佛果之三种子者。五、无性,无三乘之无漏种子,但有可开人天果之有漏种子者。如此五性各别,故谓之为三无二有。以配于法华经之三草二木。(参见:三草二木)。三无者:谓定性声闻与定性缘觉与无性之三种,无佛种子而毕竟无成佛也。二有者:言定性菩萨与不定性之一分,以有佛种子而必可成佛也。此五性各别之法门,为一宗之眼目,与华严天台之一乘家对抗者。玄奘慈恩于此,最为尽力。宋僧传四(窥基传)曰:「奘曰:五性宗法,唯汝流通,他人则否。」见唯识枢要上本,义林章一末诸乘章,法华玄赞一,同学钞一之二。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将一切众生的根机,分为五类,叫做五性。一、有可修成阿罗汉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声闻。二、有可修成辟支佛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缘觉。三、有可修成佛果的无漏种子者,名定性菩萨。四、兼有以上二种或三种的无漏种子,则将来所證之位,遇缘成熟,并不一定證何种果者,名不定性。五、并无以上三乘的无漏种子,但有可修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者,名为无性。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定性声闻〕,因果不易,名曰定性,闻佛声教而得觉悟名曰声闻,谓惟习声闻之因,而證声闻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声闻也。
〔二、定性缘觉〕,谓观因缘生灭之法,觉悟真空之理,故曰缘觉。谓唯习缘觉之因,而證缘觉之果,更不进求佛道,是名定性缘觉也。
〔三、菩萨性〕,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谓菩萨悲智双运,冤亲等观,广利众生,證菩提果,是名菩萨性也。
〔四、不定性〕,谓遇缘熏习,修行不定,若近声闻而习声闻法,若近缘觉而习缘觉法,若近菩萨而习菩萨法,各随所习而成其性,是名不定性也。
〔五、无种性〕,无种者,无善种也。谓人拨无因果,不受化度,甘溺生死,不求解脱,是名无种性也。(拨者,绝也。)
三种无表色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律仪无表色,依受善戒之表业而发,或与禅定共发,或与无漏智共生,有防非止恶之功能者。二不律仪无表色,或由生于不律仪之家,依其家法,行杀生等恶法而生,或依活命之仪故,发我一生为杀生业等之誓心而生,有防善止善之势用者。三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表色,上二种为戒律的无表色,此依善性而非善戒,恶性而非恶戒之善恶表业而生,此中摄善与恶之二种。即开极善极恶为二、合中善中恶为一也。今示发善之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表色,则一由福田,向诸福田施财宝园林等也。二由誓,未礼佛念起十善之誓也。三由作,以慇重之作意而行善也。此等皆发无表,由此已下下善下恶不至发无表。见俱舍论业品。
(名数)一律仪无表色,依受善戒之表业而发,或与禅定共发,或与无漏智共生,有防非止恶之功能者。二不律仪无表色,或由生于不律仪之家,依其家法,行杀生等恶法而生,或依活命之仪故,发我一生为杀生业等之誓心而生,有防善止善之势用者。三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表色,上二种为戒律的无表色,此依善性而非善戒,恶性而非恶戒之善恶表业而生,此中摄善与恶之二种。即开极善极恶为二、合中善中恶为一也。今示发善之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表色,则一由福田,向诸福田施财宝园林等也。二由誓,未礼佛念起十善之誓也。三由作,以慇重之作意而行善也。此等皆发无表,由此已下下善下恶不至发无表。见俱舍论业品。
三种律仪无表色
【佛学大辞典】
(名数)律仪无表色又有三种,一别解脱律仪无表色,依受戒作法而发之无表色也。二静虑律仪无表色,依入有漏定而发之无表色也。入定则身中自发防非止恶之戒体。又谓之定共戒。三无漏律仪无表色,入无漏定时所发之无表色也,又谓之道共戒。此二种与有漏无漏之定心皆为共生共灭之戒体,故总名曰随心转戒。
(名数)律仪无表色又有三种,一别解脱律仪无表色,依受戒作法而发之无表色也。二静虑律仪无表色,依入有漏定而发之无表色也。入定则身中自发防非止恶之戒体。又谓之定共戒。三无漏律仪无表色,入无漏定时所发之无表色也,又谓之道共戒。此二种与有漏无漏之定心皆为共生共灭之戒体,故总名曰随心转戒。
八种别解脱律仪无表色
【佛学大辞典】
(名数)依顺受戒作法,发动善性身口而生之别解脱律仪无表色,又有八种之别:一苾刍律仪无表色,依比丘受具足戒而发者。二苾刍尼律仪无表色,依比丘尼受具足戒而发者。三正学律仪无表色,依式叉摩那受六法而发者(式叉摩那,译曰正学女),四勤策律仪无表色,依沙弥受十戒而发者(沙弥,译曰勤策),五勤策女律仪无表色,依沙弥尼受十戒而发者。六近事律仪无表色,依优婆塞受八戒而发者。七近事女律仪无表色,依优婆夷受八戒而发者。八近住律仪无表色,依优婆塞优婆夷受五戒而发者。
(名数)依顺受戒作法,发动善性身口而生之别解脱律仪无表色,又有八种之别:一苾刍律仪无表色,依比丘受具足戒而发者。二苾刍尼律仪无表色,依比丘尼受具足戒而发者。三正学律仪无表色,依式叉摩那受六法而发者(式叉摩那,译曰正学女),四勤策律仪无表色,依沙弥受十戒而发者(沙弥,译曰勤策),五勤策女律仪无表色,依沙弥尼受十戒而发者。六近事律仪无表色,依优婆塞受八戒而发者。七近事女律仪无表色,依优婆夷受八戒而发者。八近住律仪无表色,依优婆塞优婆夷受五戒而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