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2,分61页显示 上一页 25 26 27 28 29 31 32 33 34 下一页
如来五种说法
八戒斋八种胜法
十种戒
大乘十种清净禁戒
戒体三种
八种更药
二种序
三种序
成实二种观
坐禅十种行
四种佛
二种佛土
三种佛土
三种佛眼
佛类词典(续上)
二种如来如来五种说法
八戒斋八种胜法
十种戒
大乘十种清净禁戒
戒体三种
八种更药
二种序
三种序
成实二种观
坐禅十种行
四种佛
二种佛土
三种佛土
三种佛眼
二种如来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出缠如来,一切诸佛在出障圆明位之称也。二在缠如来,在一切有情缠垢中之称也。凡行者之供养,即供养此二种如来也。见秘藏记钞一。
(名数)一出缠如来,一切诸佛在出障圆明位之称也。二在缠如来,在一切有情缠垢中之称也。凡行者之供养,即供养此二种如来也。见秘藏记钞一。
如来五种说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来说法之五种方法:一言说,以言音而说法。二随宜,随顺众生之机根而说法。三方便,以善巧方便而导之。四法门,说妙法,开解脱之门,而使入于清净之地。五大悲,起大悲心一念一刹那不舍众生而说法。
(名数)如来说法之五种方法:一言说,以言音而说法。二随宜,随顺众生之机根而说法。三方便,以善巧方便而导之。四法门,说妙法,开解脱之门,而使入于清净之地。五大悲,起大悲心一念一刹那不舍众生而说法。
八戒斋八种胜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十善戒经曰:「持此受斋功德:(一)不堕地狱。(二)不堕饿鬼。(三)不堕畜生。(四)不堕阿修罗。(五)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六)若生天上。(七)恒生梵天。(八)值佛出世请转法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学常见辞汇】
十善戒经说受持八戒斋的人有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法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名数)十善戒经曰:「持此受斋功德:(一)不堕地狱。(二)不堕饿鬼。(三)不堕畜生。(四)不堕阿修罗。(五)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六)若生天上。(七)恒生梵天。(八)值佛出世请转法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学常见辞汇】
十善戒经说受持八戒斋的人有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阿修罗、常生人中正见出家得涅槃道、若生天上恒生梵天、值佛出世请转法轮、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种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不舍菩提心之戒。二远离二乘地之戒。三观察利益一切众生之戒。四使一切众生住于佛法之戒。五修一切菩萨所学之戒。六于一切法无所得之戒。七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之戒。八不著于一切如来身之戒。九离思惟取著一切法之戒。十诸根律仪之戒。见唐华严经五十三,智度论二十二,唐华严经二十一。
(名数)一不舍菩提心之戒。二远离二乘地之戒。三观察利益一切众生之戒。四使一切众生住于佛法之戒。五修一切菩萨所学之戒。六于一切法无所得之戒。七以一切善根回向菩提之戒。八不著于一切如来身之戒。九离思惟取著一切法之戒。十诸根律仪之戒。见唐华严经五十三,智度论二十二,唐华严经二十一。
大乘十种清净禁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见文殊千钵经五。
(术语)见文殊千钵经五。
戒体三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定戒体之性通大小乘而有三种:一色法,受戒之时,身口二业有发显之表色。其表色依四大而生一种之色法,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无表色,又名无作色,是为四大所生,故为色法,而摄于色蕴之中是有部宗之义也。二心法,受戒之时有发动思之心所,此心所之种子相绩而有防非止恶之功能,为戒体,是为依于受戒时之表色作用而起者,故附以色之名,然实为心法,大乘唯识论是也。三非色非心法,彼无形质,故非色,彼无缘虑,故非心,即为非色非心之别法,是小乘成实论所立也。已上三种之戒体,南山于四分律之当分,准于成实宗之所立,而立非色非心之戒体,自己之本意,依于大乘唯识之义而取心法之戒体。又天台,于止观取心法,戒疏取色法。但于小乘之有部大乘之唯识所异者,为性具之色,性具之心,而其意未见异于彼之二宗也。梵网戒疏上曰:「戒体者,不起而已,起即性无作假色。」
(名数)定戒体之性通大小乘而有三种:一色法,受戒之时,身口二业有发显之表色。其表色依四大而生一种之色法,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是名无表色,又名无作色,是为四大所生,故为色法,而摄于色蕴之中是有部宗之义也。二心法,受戒之时有发动思之心所,此心所之种子相绩而有防非止恶之功能,为戒体,是为依于受戒时之表色作用而起者,故附以色之名,然实为心法,大乘唯识论是也。三非色非心法,彼无形质,故非色,彼无缘虑,故非心,即为非色非心之别法,是小乘成实论所立也。已上三种之戒体,南山于四分律之当分,准于成实宗之所立,而立非色非心之戒体,自己之本意,依于大乘唯识之义而取心法之戒体。又天台,于止观取心法,戒疏取色法。但于小乘之有部大乘之唯识所异者,为性具之色,性具之心,而其意未见异于彼之二宗也。梵网戒疏上曰:「戒体者,不起而已,起即性无作假色。」
八种更药
【佛学大辞典】
(名数)百一羯磨五曰:「言更药者,谓八种浆:一招者浆Coca(酢似梅状如皂荚),二毛者浆Moca(即熟芭蕉实是),三孤落迦浆Kuraka%(其果状似酸枣),四阿说他子浆As/vattha(菩提树子是),五乌昙跋罗浆Udumbara(其果大如李子),六钵噜洒浆Paru%s!a(其果状如蘡薁子),七蔑栗坠浆Mr!dvika%(是蒲桃果),八渴树罗浆Kharjura(形如小枣)。」
(名数)百一羯磨五曰:「言更药者,谓八种浆:一招者浆Coca(酢似梅状如皂荚),二毛者浆Moca(即熟芭蕉实是),三孤落迦浆Kuraka%(其果状似酸枣),四阿说他子浆As/vattha(菩提树子是),五乌昙跋罗浆Udumbara(其果大如李子),六钵噜洒浆Paru%s!a(其果状如蘡薁子),七蔑栗坠浆Mr!dvika%(是蒲桃果),八渴树罗浆Kharjura(形如小枣)。」
二种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别序之种类也。序总有二种:一通序,如是等之五事六事是也,是通诸经有之故云通序。二别序,由通序至序末是也,是各随其序而别,故云别序。【又】一證信序,即上之别序也。二发起序,即上之通序也。
(名数)别序之种类也。序总有二种:一通序,如是等之五事六事是也,是通诸经有之故云通序。二别序,由通序至序末是也,是各随其序而别,故云别序。【又】一證信序,即上之别序也。二发起序,即上之通序也。
三种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唐善导释观经分三序:一證信序,如是二字也。二化前序,我闻已下五事是也((参见:化前序))。三发起序,如常之别序是也。是为一宗不共之法门。
(名数)唐善导释观经分三序:一證信序,如是二字也。二化前序,我闻已下五事是也((参见:化前序))。三发起序,如常之别序是也。是为一宗不共之法门。
化前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唐善导之观经疏,取经之通序六成就中后之四成就科为化前序。(参见:观经化前序)
(术语)唐善导之观经疏,取经之通序六成就中后之四成就科为化前序。(参见:观经化前序)
成实二种观
【佛学大辞典】
(术语)观我法俱空也。是所以超越于萨婆多宗之我空法有观者。
(术语)观我法俱空也。是所以超越于萨婆多宗之我空法有观者。
坐禅十种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令观处明净。二、遍起观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著。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著安定。见解脱道论四。
【佛学常见辞汇】
坐禅的十种行法,即一、命观处明净;二、遍起看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著;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著安定。
(术语)一、令观处明净。二、遍起观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著。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著安定。见解脱道论四。
【佛学常见辞汇】
坐禅的十种行法,即一、命观处明净;二、遍起看诸根;三、晓了于相;四、制令心调;五、折伏懈怠;六、心无味著;七、心欢喜;八、心定成舍;九、近学定人;十、乐著安定。
四种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三藏佛,坐于摩羯陀国菩提树下以生草为座,于三十四心断见思之惑,而成正觉。身长丈六,对三乘之根机说生灭之四谛,为八十之老比丘,灰身灭尽于双树下,唯有此佛为十方之佛,三世之佛,悉是他佛也。二、通佛,既于因位断三惑之正使,于摩羯陀国七宝菩提树下以天衣为座,以一念相应之慧,断馀残之习气而成正觉。其本身如藏佛为丈六之劣应身,而时或以神力现尊特之胜应身,故谓之带劣胜应身。通教有利钝二机,其钝根者观但空之理,故如前之藏教见丈六之劣应身,其利根者观不但空之理,故如后之别教见尊特之胜应身(总之,天台之趣意,约于众生感见之机,判佛身也。故丈六之一身,对于四教之机,或为劣应,或为胜应,或为法身。)。是亦对于三乘之根机而说无生之四谛,现八十之老比丘,而入灭于双树下如藏佛。是亦为自身一佛,而他佛非吾分身也。三、别佛,断十二品之无明入于妙觉之位,坐于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之大宝华正座,或于色究竟天受受职灌顶,而现圆满之报身(他受用身),唯为菩萨众转无量及无作四谛之法轮。此即是华严经,梵网经所说之卢舍那佛也。四、圆佛,断四十二品之无明而成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土以虚空为座。即是华严经,普贤观经所说之毗卢舍那佛也(台家卢舍那为报身,毗卢舍那为法身)。晋华严经曰:「佛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中略)师子之座,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智慧行处犹如虚空,其身遍坐一切道场。」唐经曰:「世尊处座譬如虚空,遍一切处,又佛师子座是同法界。」又曰:「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普贤观经曰:「释迦牟尼名毗卢舍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唯识论七曰:「诸异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后必生在净居天上大自在天宫,得菩提。」释签一之一曰:「若云坐莲华藏,或云三世诸佛皆色究竟成无上道,并别佛相。」此佛为法报应三佛相即,具足一身,法华经所谓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是也。见法华玄义七,四教仪下,增晖记七。
(名数)一、三藏佛,坐于摩羯陀国菩提树下以生草为座,于三十四心断见思之惑,而成正觉。身长丈六,对三乘之根机说生灭之四谛,为八十之老比丘,灰身灭尽于双树下,唯有此佛为十方之佛,三世之佛,悉是他佛也。二、通佛,既于因位断三惑之正使,于摩羯陀国七宝菩提树下以天衣为座,以一念相应之慧,断馀残之习气而成正觉。其本身如藏佛为丈六之劣应身,而时或以神力现尊特之胜应身,故谓之带劣胜应身。通教有利钝二机,其钝根者观但空之理,故如前之藏教见丈六之劣应身,其利根者观不但空之理,故如后之别教见尊特之胜应身(总之,天台之趣意,约于众生感见之机,判佛身也。故丈六之一身,对于四教之机,或为劣应,或为胜应,或为法身。)。是亦对于三乘之根机而说无生之四谛,现八十之老比丘,而入灭于双树下如藏佛。是亦为自身一佛,而他佛非吾分身也。三、别佛,断十二品之无明入于妙觉之位,坐于莲华藏世界七宝菩提树下之大宝华正座,或于色究竟天受受职灌顶,而现圆满之报身(他受用身),唯为菩萨众转无量及无作四谛之法轮。此即是华严经,梵网经所说之卢舍那佛也。四、圆佛,断四十二品之无明而成清净法身,居常寂光土以虚空为座。即是华严经,普贤观经所说之毗卢舍那佛也(台家卢舍那为报身,毗卢舍那为法身)。晋华严经曰:「佛在摩竭提国寂灭道场,(中略)师子之座,于一切法成最正觉,智慧行处犹如虚空,其身遍坐一切道场。」唐经曰:「世尊处座譬如虚空,遍一切处,又佛师子座是同法界。」又曰:「法性如虚空,诸佛于中住。」普贤观经曰:「释迦牟尼名毗卢舍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唯识论七曰:「诸异生求佛果者,定色界后必生在净居天上大自在天宫,得菩提。」释签一之一曰:「若云坐莲华藏,或云三世诸佛皆色究竟成无上道,并别佛相。」此佛为法报应三佛相即,具足一身,法华经所谓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是也。见法华玄义七,四教仪下,增晖记七。
二种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真土,真佛之住处也。二应土,应佛之住处也。大乘义章十九曰:「佛土或分为二,唯真与应。自所托名之为真,随他异现说以为应。」【又】一真佛土,同于上之真土。二方便化身土,同于上之应土。日本见真大师以此二土分别西方弥陀之净土。见教行信證五六。
【佛学常见辞汇】
1。真土和应土。真土是真佛的住处;应土是应佛的住处。2。一真佛土和方便化身土。一真佛土即真土;方便化身土即应土。
【佛学次第统编】
二种佛土者:
一、真土 真佛之住处也。
二、应土 应佛之住处也。
(名数)一真土,真佛之住处也。二应土,应佛之住处也。大乘义章十九曰:「佛土或分为二,唯真与应。自所托名之为真,随他异现说以为应。」【又】一真佛土,同于上之真土。二方便化身土,同于上之应土。日本见真大师以此二土分别西方弥陀之净土。见教行信證五六。
【佛学常见辞汇】
1。真土和应土。真土是真佛的住处;应土是应佛的住处。2。一真佛土和方便化身土。一真佛土即真土;方便化身土即应土。
【佛学次第统编】
二种佛土者:
一、真土 真佛之住处也。
二、应土 应佛之住处也。
三种佛土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地论七,立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如其次第,以为法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之住处。此中法性土为理土,而受用变化之二土为事土。又法性受用之二土唯为净,而变化土通于净秽。大乘义章十九曰:「一法性土,二实报土,三圆应土。」与前异名同体。
(名数)佛地论七,立法性土、受用土、变化土,如其次第,以为法性身、受用身、变化身之住处。此中法性土为理土,而受用变化之二土为事土。又法性受用之二土唯为净,而变化土通于净秽。大乘义章十九曰:「一法性土,二实报土,三圆应土。」与前异名同体。
三种佛眼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眼有三种:一金刚萨埵所变之佛眼尊,瑜祇经说之。瑜祇经金刚吉祥大成就品曰:「时金刚萨埵对一切如来前,忽然现作一切佛母身,住大白莲,身作白月晖,两目微笑,二手住脐,如入奢摩他,从一切支分出生十凝誐沙俱胝佛,一一佛皆作礼敬本出生,于刹那间,一时化作一字顶轮王,皆执轮印,顶放光明,倨傲目视,现大神通,还来礼敬本所出生一切佛母。」二大日所变之佛眼尊,安置胎藏界遍智院者是也。大日经曰:「次于其北维,导师诸佛母,晃曜真金色,缟素以为衣,遍照如日光,正受住三昧。」大日经疏五曰:「次于大勤勇北,至北维置虚空眼,即毗卢遮那佛母也。」三释迦所变之佛眼尊,胎藏界释迦院所图之能寂母是也。大日经疏五曰:「次于世尊北边,安置佛眼,亦是释迦牟尼佛母,此方译为能寂母也。」此中常为佛眼法而修之者,依瑜祇经所说金刚萨埵变身之佛眼尊也。
(名数)佛眼有三种:一金刚萨埵所变之佛眼尊,瑜祇经说之。瑜祇经金刚吉祥大成就品曰:「时金刚萨埵对一切如来前,忽然现作一切佛母身,住大白莲,身作白月晖,两目微笑,二手住脐,如入奢摩他,从一切支分出生十凝誐沙俱胝佛,一一佛皆作礼敬本出生,于刹那间,一时化作一字顶轮王,皆执轮印,顶放光明,倨傲目视,现大神通,还来礼敬本所出生一切佛母。」二大日所变之佛眼尊,安置胎藏界遍智院者是也。大日经曰:「次于其北维,导师诸佛母,晃曜真金色,缟素以为衣,遍照如日光,正受住三昧。」大日经疏五曰:「次于大勤勇北,至北维置虚空眼,即毗卢遮那佛母也。」三释迦所变之佛眼尊,胎藏界释迦院所图之能寂母是也。大日经疏五曰:「次于世尊北边,安置佛眼,亦是释迦牟尼佛母,此方译为能寂母也。」此中常为佛眼法而修之者,依瑜祇经所说金刚萨埵变身之佛眼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