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12,分61页显示  上一页  24  25  26  27  28  30  31  32  33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
寺十种异名
共种子
二种字
十种回向
二种光明
光网菩萨种子
五种自在
八种自在
七种自性
二种色身
名言种子
地神种子
地种
二种行相
九十五种外道与九十六种外道
【佛学大辞典】
(名数)经论中举西域外道之总数有九十五种与九十六种之二说。九十六种者,六十华严经十七曰:「令一切众生得如来幢,摧灭一切九十六种诸邪见幢。」央掘摩罗经四举往昔自佛慧比丘生种种之苦行外道,其结文曰:「如是九十六种,皆因是比丘种种形类,起诸妄想,各自生见。」增一阿含经二十曰:「我能尽知九十六种外道所趣向者,如来之法所趣向者不能分别。」智度论三曰:「云何胜一切?九十六种外道论义能破故名胜。」同三十二曰:「世间诸法实相宝山,九十六种异道皆不能得。」同三十六曰:「九十六道不说依意生识,但以依神为本。」同四十八曰:「与九十六种邪行求道相违,故名正勤。」成实论十曰:「以戒取故,九十六种有差别法。」婆沙论六十六曰:「如是正见中,九十六种外道所无。」释摩诃衍论九曰:「言外道者,九十六种诸大外道,九万三千眷属外道。」而萨婆多论五解其数曰:「六师者,一师十五种教,以授弟子。为教各异,弟子受行各成异见。如是一师出十五种异见。师则有法与弟子不同,师与弟子通为十六种。如是六师有九十六种。」九十五种者,南本涅槃经十曰:「世尊常说:一切外学九十五种皆趣恶道,声闻弟子皆向正路。」大集经五十五曰:「剃除须发,身著袈裟,名字比丘为无上宝。比馀九十五种异道最尊第一。」文殊师利般涅槃经曰:「九十五种诸论议师无能酬对。」解九十六种有二说。一依萨婆多论之释,九十六种悉为邪道。依此说,则九十六种与九十五种之相违,不可和会。但可视为异说。是南山宗之义也。资持记上一之一先举萨婆多论之说,次言「僧祇总有九十六种出家人。则佛道为一。邪道九十五。末详合数。两出不同。」(已上一说)。二依九十六道经,九十六道此为邪合说,邪道定为九十五,九十六之邪道者,加犊子部附佛法之外道,或加定性二乘而会通之也。是天台之释也。文句记五之一曰:「九十六道经云:唯有一道是正,馀者悉邪。有人引多论云:六师各有十五弟子,并本师六即九十六也。准九十六道经无此说也。彼论自是一途,岂可六师必定各只十五弟子?九十六中有邪有正。」辅行三之三曰:「九十五种者通举诸道,意且出邪。(中略)故大论二十五云:九十六道中实者是佛。」(二十五为廿三之误,实字论文作宝)。然九十六道经真伪未决,今不传。又见智度论二十三(辅行曰大论二十五)之文曰:「人中宝者是佛,九十六种道法中宝者是佛法,一切众中宝是僧。」是佛如为人中之外,佛法亦视为九十六种之外,乃为稳当(智度论前后之文有九十六种外道。既于前举之)。
寺十种异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僧史略上曰:「案灵祐法师寺话凡有十名寺:一曰寺(义准释书),二曰净住(秽浊不可同住),三曰法同舍(法食二同界也),四曰出世舍(修出离世俗之所也),五曰精舍(非粗暴之所居),六曰清净园(三业无染处也),七曰金刚刹(刹土坚固道人所居),八曰寂灭道场(祇园有莲华藏世界以七宝庄严谓之寂灭道场卢遮那佛说华严于此),九曰远离处(入其中者去烦惑远与寂灭近故),十曰亲近处(如行安乐行以此中近法故也),此土十名依祇园图经。今义如六种:一名窟,如后魏凿山为窟安置圣像及僧居是也,二名院(今禅宗多此名也),三名林(律曰住一树经中有逝多林也),四名名庙(如善见论中瞿昙庙),五名兰若(无院相者),六名普通(今五台山有多所也)。」
【佛学常见辞汇】
寺有十种的别名,即寺、净住、法同舍、出世舍、精舍、清净园、金刚刹、寂灭道场、远离处、亲近处等。含义尚有六种,即窟、院、林、庙、兰若、普通等。
共种子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共相种子。对于不共种子而言。生自他共变之境之识变种子也。自此种子而生之境,有自他共得受用者与不然者之别。
二种字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曰阿刹罗,阿迦等之根本字也,二曰哩比鞞,伊等之增加字也。大日经疏十七曰:「字者梵有二音:一名阿刹罗也,是根本字也。二者哩比鞞,是增加字也。根本者即是本字,如阿字最初二音。次从伊伊(长)乃至乌奥,凡十二字,是从生增加之字,悉皆是女声,其根本字是男声也。男声是慧义,女声是定也。其根本字遍一切处,次诸增加字亦遍一切处。根本增加不相异也,皆以根本字体有本而加点画,是故根本增加不一不异。犹如器中盛水,因器持水,水不离器,此亦如是。更相依持能遍内外也。」
十种回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上三种开为十种:一回自而向他,二回少而向多,三回自之因行向他之因行,四回因而向果,五回劣而向胜(六原缺),七回事而向理,八回差别之行而向圆融之行,九回世而向出世,十回顺理之事行而向理所成之事。此十义中,前三者回向于众生,次三者回向于菩提,次二者回向于实际,次二者通于菩提及实际。见华严大疏钞二十三。
二种光明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色光,二智光。智度论四十七曰:「光明有二种:一者色光,二者智慧光。」案智慧光又云心光。【又】一魔光,使人心躁动恍惚者。二佛光,使人心澄渟清净者。见宝王论。【又】一常光,始终一样,凡圣共睹者。二现起光。随机隐显不定者。弥陀经元照疏曰:「佛光有二:一者常光,二者现起光。」
光网菩萨种子
【佛学大辞典】
(种子)(髯),或(惹),不可得之义。此光网以生不可得之故,名常寂光。此光非色非心,而具种种不思议之色,一一皆遍法界,而同于大空。见义释七。
五种自在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寿命自在,菩萨成就法身之慧命,了无生死寿夭,延万劫而不长,促一念而不短,但为度脱有情,以诸方便随机示现长短寿命之相,其心无所挂碍也。二生自在,菩萨为度脱有情,以大悲心随类受生,饶益一切处,天宫非乐,地狱非苦,去住无碍也。三业自在,菩萨万行具足,悲智双运,或现神能,或说妙法,或入禅定,或修苦行,所作之行业,但为利他而纵任无碍也。四觉观自在,粗心曰觉,细心曰观。菩萨或修禅观之行,或起利生之行,虽有思惟,然离诸散乱,随愿度生,平等无碍也。五众具果报自在,菩萨因行深广,果报殊胜,于一切所须之具,不假经营,自然周具,心无染碍也。见大宝积经六十八。
八种自在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来之大我,有八种之自在。(参见:八大自在我)
八大自在我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般涅槃有常乐我净之四德,其我德以自然为义,自在有八义,名曰八大自在我:一、能示一身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见涅槃经二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具有八大自在的真我,即能示一身为多身、示一尘身满大千界、大身轻举远到、现无量类常居一土、诸根互用、得一切法如无法想、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我即自在之义。谓如来有大神力,有大智慧,故能随机示现,自在巧妙。经中谓如来常乐我净之我,具此八义,故称我德。(常者,不迁不变也。乐者,无生死苦也。我者,即八自在也。净者,惑业净尽也。)
〔一、能示一身以为多身〕,一身多身者,于一身中现无量身也。经云:如来身数,犹如微尘,充满十方无量世界。盖如来所證法身之体,遍一切处。全此之体,起于应用。故能一多自在也。
〔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一尘身满大千界者,谓如来法身,体无不遍。故一尘之身与法身之量,同一广大,大千世界悉皆充满,自在无碍也。
〔三、大身轻举远到〕,大身轻举远到者,谓如来广大之身,飞行轻举,无远不到,自在无碍也。经云:如来能以满大千世界之身,轻举飞空,过于二十恒河沙等诸佛世界,而无障碍。是也。
〔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现无量类常居一土者,谓如来虽为众生现众类之身,而所居常在一土,自在无碍也。经云:如来之心,安住不动,而能随诸众生现无量形类。又云:如来之身,常住一土,而令他土一切悉见。是也。
〔五、诸根互用〕,诸根互用者,谓如来眼等诸根,互相为用,自在无碍也。经云:如来一根亦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一根既然,诸根亦尔。是也。(一根者,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中之一根也。)
〔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得一切法如无法想者,谓如来知一切法,本性空寂,若言有法而可證得,则为虚妄。故虽有所證,而无能證之想,于法融通自在无碍也。经云:若是有者,可名为得;实无所有,云何名得。以自在故,非得而得。是也。
〔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说一偈义经无量劫者,谓如来智慧辩才,演说一偈之义,虽经多劫,无有穷尽,称性宣扬,自在无碍也。经云:如来演一偈之义,经无量劫,义亦不尽。是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身遍诸处犹如虚空者,谓如来为诸众生处处现身说法,犹如虚空,了无形相可得,随缘应化,自在无碍也。经云:虚空之性,不可得见;如来亦尔,实不可见。以自在故,令一切见。是也。
七种自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如来有七种之性自性,性者即不变迁之义,此不变迁之性即为如来之自性,故名性自性。一集性自性,集即聚也,其性自性,即是万善聚集之因,是约于圣而论。故经曰:即三世如来性自性第一义心也。二性自性,由前第一义心所集万善之因而各有自性存于内,故名性自性。三相性自性,可见而分之,谓之相。由前第一义心所集万善之因而各有自相现于外,故名相性自性。四大种性自性,大种者即地水火风四大之种子也。无处不在,故曰大。大种性自性者谓四大种各有自性也。大种原通于凡圣。今约于圣报而言,即此大种之性自性,是法性五阴之果也,是名大种性自性。五因性自性,因即以能生为义。前所證大种之果,必有所起之因,即是第一义因心也,是名因性自性。六缘性自性,缘即缘助也,證第一义自性之果德,虽由因心,然须假众之缘助而显成,是名缘性自性。七成性自性,成即成就也,因缘和合而成果也,即成就如来第一义之果德,故名成性自性。见楞伽经一。
二种色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实色身,诸佛如来因中修无量之德,至于果感无量之相好庄严,是为实色身。二化色身,诸佛如来由大悲愿力为众生变化种种之身形,是名化色身。见佛地经论七。
【三藏法数】
(出佛地经论)
〔一、实色身〕,实即实有。谓诸如来因中于无数劫所修相好等业,至于果成,感得无量相好庄严,其身周遍法界,是名实色身。
〔二、化色身〕,化即变化,谓诸如来,由大悲愿力,为大菩萨众现种种身,种种相好,种种言音,随时随处,随众所宜,所现身形,其量不定,是名化色身。
名言种子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子之一。谓之第八识色心生诸法之亲因缘种子。是以名言为缘所熏之种子也。(参见:二种子)
【佛学次第统编】
名言种子有其二种:
一、表义名言种子 因名起种,名表义名言种子。表义名言,即能诠义。音声差别,非诠表声,非是名言。然名是声之屈曲差别,唯无记性,不能熏成色心等种。以因名故,心随其名,变似五蕴三性法等而熏成种。虽亦有依句等而成熏习,总说为名。诠召诸法,名最胜故,名言进退,摄句字故。
二、显境名言种子 不因名言熏成种子,名显境名言种子。显境名言,即能了境心心所法,即是一切七识见分等心,非相分心。此见分等,实非名言能显所了境,如言说名显所诠法,故名为名。
表义名言,唯第六识缘之熏习,馀皆不缘,亦不能发,显境名言,通前七识,非第八识随二名言所熏成种,作有为法各别因缘。
地神种子
【佛学大辞典】
(种子)地神之梵音云跛哩体毗,故以最后之字为种子,即是金刚三昧之义,能持此道场之地,使如金刚也。见义释七。
地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大种之一,地之大种也。事物上之坚性谓之地,此坚性周遍一切之物质,而为能造之因,故云大种。法华经化城喻品曰:「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种。」
【佛学常见辞汇】
凡具有坚性的物质都属于地,因这种坚性周遍于一切物质,而且能造作一切的物质,所以叫做大种。四大种之一。
二种行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行相有俱舍唯识之异义。俱舍以许直缘心外之境,故心外之境为所缘,心内之行相即所缘也。唯识不许直缘心外之境,必于心内现影像,以之为所缘更起能缘之相,申言之,即心内有能缘所缘之二相,所缘名相分,能缘名见分,而此见分即行相也。然则由唯识观之,则我为见分行相,俱舍为相分行相也。唯识论二曰:「执有离识所缘境者,彼说外境是所缘,相分名行相。(中略)达无离识所缘境者,则说相分是所缘,见分名行相。」述记三本曰:「行相有二:一者见分,如此文说。二者影像相分,名为行相。」俱舍光记一之馀曰:「若依大乘,此行相当相分,此相分是境摄,随变色等,即色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