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2,分61页显示 上一页 17 18 19 20 21 23 24 25 26 下一页
牛粪种
孔雀种
四大种
别总二种念处
四家大乘四种言说
四曼摄二种世间
四圣种
四种善
四种人
四种死
四种心
四种地
四种我
四种劫
佛类词典(续上)
火种居士牛粪种
孔雀种
四大种
别总二种念处
四家大乘四种言说
四曼摄二种世间
四圣种
四种善
四种人
四种死
四种心
四种地
四种我
四种劫
火种居士
【佛学大辞典】
(流派)事火婆罗门之通称。佛弟子呼萨遮尼犍子为火种居士。见杂阿含经五。
(流派)事火婆罗门之通称。佛弟子呼萨遮尼犍子为火种居士。见杂阿含经五。
牛粪种
【佛学大辞典】
(杂名)瞿昙姓之别名,释迦姓为瞿昙姓,瞿昙之元祖,自甘蔗园牛粪中生,故名牛粪种。见俱舍光记二十七。
(杂名)瞿昙姓之别名,释迦姓为瞿昙姓,瞿昙之元祖,自甘蔗园牛粪中生,故名牛粪种。见俱舍光记二十七。
孔雀种
【佛学大辞典】
(杂名)梵语摩由罗Maurya,译云孔雀。阿育王系谱有二说,由旃陀罗笈多王出者,谓之孔雀种。
(杂名)梵语摩由罗Maurya,译云孔雀。阿育王系谱有二说,由旃陀罗笈多王出者,谓之孔雀种。
四大种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地水火风之实四大也。此四者,周遍于一切色法,故曰大。生一切色法,故名种。(参见:四大)
【佛学常见辞汇】
四大是地水火风,因它们周遍于一切色法,所以叫做大,又能生出一切的色法,所以叫做种。
(名数)地水火风之实四大也。此四者,周遍于一切色法,故曰大。生一切色法,故名种。(参见:四大)
【佛学常见辞汇】
四大是地水火风,因它们周遍于一切色法,所以叫做大,又能生出一切的色法,所以叫做种。
四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地水火风也。依俱舍论言,此四大有假实二种,其实者,称为四界或四大界,假者,单云四大。实之四大,一地大,性坚,支持万物。二水大,性湿,收摄万物。三火大,性煖,调熟万物。四风大,性动,生长万物。此四者,以造作一切之色法,故谓之能造四大。其体触处所摄,唯为身根所得。身根触诸色而觉知坚湿煖动也。假之四大,则世间所称之地水火风也,此四大虽其实为地水火风及色声香味触九法之假和合,然其中坚性最增盛者名为地,乃至动性最增盛者名为风。要之实之四大为能造,假之四大属于所造也。若据成实论意,则无实之四大,唯有假之四大,以色香味触之四尘为一切色法之能造。四尘和合,方成四大。故四大唯为假法。要之一切有形有质之物,无非为四大之所造(俱舍),无非为四大之和合(成实),故称之为大也。或以之分为二种,称正报之人身为内之四大,或称为有识之四大,依报之诸色曰外之四大,或云无识之四大。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又曰:「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璎珞经二曰:「四大有二种:一有识,二无识。」最胜王经五曰:「譬如机关由业转,地水火风共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梵Maha%bhu%ta。
【佛学常见辞汇】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
四大者,谓人之身,揽外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内身四大。因对色香味触四微,故称为四大也。
〔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谓眼耳鼻舌身等名为地大,若不假水,则不和合。经云: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皆归于地。是也。
〔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谓唾涕津液等名为水大,若不假地,即便流散。经云: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是也。
〔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谓身中煖气,名为火大。若不假风,则不增长。经云:煖气归火。是也。
〔四、风大〕,风以动转为性。谓出入息及身动转,名为风大。此身动作,皆由风转。经云:动转归风。是也。(动转归风者,凡身动转皆属风也。)
(名数)俱舍论所说,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广大,造作生出一切之色法(物质),故名四大。
【佛学大辞典】
(名数)地水火风也。依俱舍论言,此四大有假实二种,其实者,称为四界或四大界,假者,单云四大。实之四大,一地大,性坚,支持万物。二水大,性湿,收摄万物。三火大,性煖,调熟万物。四风大,性动,生长万物。此四者,以造作一切之色法,故谓之能造四大。其体触处所摄,唯为身根所得。身根触诸色而觉知坚湿煖动也。假之四大,则世间所称之地水火风也,此四大虽其实为地水火风及色声香味触九法之假和合,然其中坚性最增盛者名为地,乃至动性最增盛者名为风。要之实之四大为能造,假之四大属于所造也。若据成实论意,则无实之四大,唯有假之四大,以色香味触之四尘为一切色法之能造。四尘和合,方成四大。故四大唯为假法。要之一切有形有质之物,无非为四大之所造(俱舍),无非为四大之和合(成实),故称之为大也。或以之分为二种,称正报之人身为内之四大,或称为有识之四大,依报之诸色曰外之四大,或云无识之四大。圆觉经曰:「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又曰:「恒作此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煖气归于火,动转归于风。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璎珞经二曰:「四大有二种:一有识,二无识。」最胜王经五曰:「譬如机关由业转,地水火风共身,随彼因缘招异果,同在一处相违害,如四毒蛇居一箧。」梵Maha%bhu%ta。
【佛学常见辞汇】
地大、水大、火大、风大。地以坚硬为性,水以潮湿为性,火以温暖为性,风以流动为性。世间的一切有形物质,都是由四大所造,如人体的毛发爪牙,皮骨筋肉等是坚硬性的地大;唾涕脓血,痰泪便利等是潮湿性的水大;温度暖气是温暖性的火大;一呼一吸是流动性的风大。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
四大者,谓人之身,揽外地水火风四大,而成内身四大。因对色香味触四微,故称为四大也。
〔一、地大〕,地以坚碍为性。谓眼耳鼻舌身等名为地大,若不假水,则不和合。经云:发毛爪齿、皮肉筋骨等,皆归于地。是也。
〔二、水大〕,水以润湿为性。谓唾涕津液等名为水大,若不假地,即便流散。经云: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是也。
〔三、火大〕,火以燥热为性。谓身中煖气,名为火大。若不假风,则不增长。经云:煖气归火。是也。
〔四、风大〕,风以动转为性。谓出入息及身动转,名为风大。此身动作,皆由风转。经云:动转归风。是也。(动转归风者,凡身动转皆属风也。)
别总二种念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此四念处观有二种:一云别相念处,二云总相念处。别相念处者,如上分所观之境为身受心法之四者,追顺而别别观之也。但于第四法念处,有杂缘不杂缘之二者,不杂缘法念处,唯观法之一境,杂缘法念处,于身等四境或合观身受之二者,乃至四境皆总观之。盖法之名,汎通于前三者也。总相念处者,于杂缘法念处之法后念,不分身受等之四者,总合之而观诸有为法为无常。观诸有漏法为苦,观一切法为空为无我,故名总相念处。别相与总相之相违,在于前境之分与不分。又,能观之行相,别相为不净,苦,无常,无我之四者。总相为无常,苦,空,无我之四者。小乘七加行位中,此别相观之位名第二之加行别相念处,此总相观之位,名第三之加行总相念处位,于此加第一之加行五停心观,称为三贤位。
(名数)此四念处观有二种:一云别相念处,二云总相念处。别相念处者,如上分所观之境为身受心法之四者,追顺而别别观之也。但于第四法念处,有杂缘不杂缘之二者,不杂缘法念处,唯观法之一境,杂缘法念处,于身等四境或合观身受之二者,乃至四境皆总观之。盖法之名,汎通于前三者也。总相念处者,于杂缘法念处之法后念,不分身受等之四者,总合之而观诸有为法为无常。观诸有漏法为苦,观一切法为空为无我,故名总相念处。别相与总相之相违,在于前境之分与不分。又,能观之行相,别相为不净,苦,无常,无我之四者。总相为无常,苦,空,无我之四者。小乘七加行位中,此别相观之位名第二之加行别相念处,此总相观之位,名第三之加行总相念处位,于此加第一之加行五停心观,称为三贤位。
四家大乘四种言说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释摩诃衍论所说五种中,以前四配于四家大乘,以第五如实言说为真言。一相言说,为法相宗。彼依深密经之法相品而立名,即立三科百法等相,约于三性以明宗也,今就色等诸相而起言说,尤为符合。二梦言说,为三论宗。彼之言意,三界如梦,一切所有之所作皆为梦中所作,若一念之梦觉,即为无生法体,依此义以建立真俗二谛而成一宗之义。故与梦言说之义相当。三执著言说,为天台宗。彼宗谈久远寿量之旨,为本门之实义,谓教主释尊之始于伽耶成佛,是尔前诸教之意,实说成佛已来甚大久远,是乃一经之冲微,今解执著言说为本所闻所作业,尤为相当。四无始言说,为华严宗。彼宗专谈本有称性之旨,故彼宗云修行亦竟成佛亦竟,一切众生久来如此,是与今无始言说之义相叶也。见二教论果宝十上。
(名数)释摩诃衍论所说五种中,以前四配于四家大乘,以第五如实言说为真言。一相言说,为法相宗。彼依深密经之法相品而立名,即立三科百法等相,约于三性以明宗也,今就色等诸相而起言说,尤为符合。二梦言说,为三论宗。彼之言意,三界如梦,一切所有之所作皆为梦中所作,若一念之梦觉,即为无生法体,依此义以建立真俗二谛而成一宗之义。故与梦言说之义相当。三执著言说,为天台宗。彼宗谈久远寿量之旨,为本门之实义,谓教主释尊之始于伽耶成佛,是尔前诸教之意,实说成佛已来甚大久远,是乃一经之冲微,今解执著言说为本所闻所作业,尤为相当。四无始言说,为华严宗。彼宗专谈本有称性之旨,故彼宗云修行亦竟成佛亦竟,一切众生久来如此,是与今无始言说之义相叶也。见二教论果宝十上。
四曼摄二种世间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身义云,世间出世间内外之教法摄于法曼荼罗,世间出世间一切之人摄于大曼荼罗,世间出世间所依之器界,摄于三昧耶曼荼罗,世间出世间一切之事业,摄于羯磨曼荼罗。今谓此义求融非也。三种世间所有之六大五大五色等是大曼,三种世间之显色形色是三昧耶曼,三种世间之文字言音是法曼,三种世间之事业,是羯磨曼。一切凡夫三种世间之四曼是性得,一切圣人三种世间之四曼是修得。见菩提凡义三。
(术语)即身义云,世间出世间内外之教法摄于法曼荼罗,世间出世间一切之人摄于大曼荼罗,世间出世间所依之器界,摄于三昧耶曼荼罗,世间出世间一切之事业,摄于羯磨曼荼罗。今谓此义求融非也。三种世间所有之六大五大五色等是大曼,三种世间之显色形色是三昧耶曼,三种世间之文字言音是法曼,三种世间之事业,是羯磨曼。一切凡夫三种世间之四曼是性得,一切圣人三种世间之四曼是修得。见菩提凡义三。
四圣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圣种)
(术语)(参见:圣种)
四种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善恶)之附录中。
(名数)(参见:善恶)之附录中。
四种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四种死生之人也。(参见:四种死生)。【又】顺流者,逆流者,中住者,得度者。顺流者顺生死之流也。逆流者,除灭五盖而修觉意截生死之流而名。【又】一,常没人,不习修涅槃之法,常没流转于生死大海者。二,暂出还没人,生于世间五种之善根持不坚固,还复流转生死者。三,出观人,乍沈于生死欲求出离涅槃,于此方向定思惟者。四,得度人,具足修习涅槃之法,截生死之流,得到彼岸者。成实论二(赞论品)曰:「若不能生随顺泥洹信等功德,是名常没。或生世间,信等功德不能坚固,还复退失,是名暂出还没。起随顺泥洹信等功德,分别善恶,是名出观。具足修习随顺泥洹信等功德,是名得度。」【又】粗人,浊人,中间人,上人之称。
【佛学常见辞汇】
顺流者、逆流者、中住者、得度者。顺流者是顺著生死而流转的人;逆流者是发奋去除烦恼以截断生死之流转的人;中住者是大乘行者为度有情而出生入死,住于其中;得度者是精修涅槃之法而得度到彼岸的人。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常没〕,谓人不能修习涅槃之法,则不得出离生死大河,故名常没。(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暂出还没〕,谓人或生世间,于信等五种善根不能坚固,还复退失,流转生死,故名暂出还没。(五种善根者,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
〔三、出观〕,谓人没于生死之河,而能随顺涅槃之法,欲求出离;如人既没,思欲得济,故先观看方向,故名出观。
〔四、得度〕,谓人具足修习涅槃之法,则能截生死流,到涅槃岸,故名得度。
(名数)谓四种死生之人也。(参见:四种死生)。【又】顺流者,逆流者,中住者,得度者。顺流者顺生死之流也。逆流者,除灭五盖而修觉意截生死之流而名。【又】一,常没人,不习修涅槃之法,常没流转于生死大海者。二,暂出还没人,生于世间五种之善根持不坚固,还复流转生死者。三,出观人,乍沈于生死欲求出离涅槃,于此方向定思惟者。四,得度人,具足修习涅槃之法,截生死之流,得到彼岸者。成实论二(赞论品)曰:「若不能生随顺泥洹信等功德,是名常没。或生世间,信等功德不能坚固,还复退失,是名暂出还没。起随顺泥洹信等功德,分别善恶,是名出观。具足修习随顺泥洹信等功德,是名得度。」【又】粗人,浊人,中间人,上人之称。
【佛学常见辞汇】
顺流者、逆流者、中住者、得度者。顺流者是顺著生死而流转的人;逆流者是发奋去除烦恼以截断生死之流转的人;中住者是大乘行者为度有情而出生入死,住于其中;得度者是精修涅槃之法而得度到彼岸的人。
【三藏法数】
(出成实论)
〔一、常没〕,谓人不能修习涅槃之法,则不得出离生死大河,故名常没。(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二、暂出还没〕,谓人或生世间,于信等五种善根不能坚固,还复退失,流转生死,故名暂出还没。(五种善根者,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也。)
〔三、出观〕,谓人没于生死之河,而能随顺涅槃之法,欲求出离;如人既没,思欲得济,故先观看方向,故名出观。
〔四、得度〕,谓人具足修习涅槃之法,则能截生死流,到涅槃岸,故名得度。
四种死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人死由宿业及其他理由而别为四种:一寿尽财不尽死,寿命尽而死也。二财尽寿不尽死,为贫苦饥死冻死者。三寿尽财尽死,为贫乏与寿命尽而死者。四寿不尽财不尽死,诸种之横死也。大藏法数曰:「一谓,如有人,由宿业故报寿既短,于现生中复不积善作福,但经营生理多求财物,其寿已尽积蓄尚多,是名寿尽财不尽死。二谓,如有人,不能经营生理,少有财物,寿虽未尽,积蓄素无,或因饥饿,或由冻苦,遂致于死,是名财尽寿不尽死。三谓,如有人,作短寿业,又不能经营财物,一旦寿尽,其财亦尽,是名寿尽财尽死。四谓,如有人,广作寿业,广作财业,其财未尽,其寿未尽,以馀因缘忽遭横,死是名寿不尽财不尽死。」
【佛学常见辞汇】
人死亡的四种因由,即寿尽财不尽死(寿命尽而死),财尽寿不尽死(因贫困而饥死冻死),寿尽财尽死(因贫困与寿命尽而死),寿不尽财不尽死(即各种的横死)。
【三藏法数】
(出阿毗昙毗婆沙论)
〔一、寿尽财不尽死〕,谓如有人,由宿业故,报寿既短;于现生中,复不积善作福。但经营生理,多求财物。其寿已尽,积蓄尚多,是名寿尽财不尽死。
〔二、财尽寿不尽死〕,谓如有人,不能经营生理,少有财物。寿虽未尽,积蓄素无,或因饥饿,或由冻苦,遂致于死,是名财尽寿不尽死。
〔三、寿尽财尽死〕,谓如有人,作短寿业,又不能经营财物,一旦寿尽,其财亦尽,是名寿尽财尽死。
〔四、寿不尽财不尽死〕,谓如有人,广作寿业,广作财业;其财未尽,其寿未尽,以馀因缘,忽遭横死,是名寿不尽财不尽死。
(名数)人死由宿业及其他理由而别为四种:一寿尽财不尽死,寿命尽而死也。二财尽寿不尽死,为贫苦饥死冻死者。三寿尽财尽死,为贫乏与寿命尽而死者。四寿不尽财不尽死,诸种之横死也。大藏法数曰:「一谓,如有人,由宿业故报寿既短,于现生中复不积善作福,但经营生理多求财物,其寿已尽积蓄尚多,是名寿尽财不尽死。二谓,如有人,不能经营生理,少有财物,寿虽未尽,积蓄素无,或因饥饿,或由冻苦,遂致于死,是名财尽寿不尽死。三谓,如有人,作短寿业,又不能经营财物,一旦寿尽,其财亦尽,是名寿尽财尽死。四谓,如有人,广作寿业,广作财业,其财未尽,其寿未尽,以馀因缘忽遭横,死是名寿不尽财不尽死。」
【佛学常见辞汇】
人死亡的四种因由,即寿尽财不尽死(寿命尽而死),财尽寿不尽死(因贫困而饥死冻死),寿尽财尽死(因贫困与寿命尽而死),寿不尽财不尽死(即各种的横死)。
【三藏法数】
(出阿毗昙毗婆沙论)
〔一、寿尽财不尽死〕,谓如有人,由宿业故,报寿既短;于现生中,复不积善作福。但经营生理,多求财物。其寿已尽,积蓄尚多,是名寿尽财不尽死。
〔二、财尽寿不尽死〕,谓如有人,不能经营生理,少有财物。寿虽未尽,积蓄素无,或因饥饿,或由冻苦,遂致于死,是名财尽寿不尽死。
〔三、寿尽财尽死〕,谓如有人,作短寿业,又不能经营财物,一旦寿尽,其财亦尽,是名寿尽财尽死。
〔四、寿不尽财不尽死〕,谓如有人,广作寿业,广作财业;其财未尽,其寿未尽,以馀因缘,忽遭横死,是名寿不尽财不尽死。
四种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心)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肉团心〕,肉团心者,即父母所生血肉之团,状似莲华开合,乃意识所依之处也。
〔二、缘虑心〕,缘虑心者,即缘持思虑之心,此通第八识而言,谓眼缘色乃至第八缘根身种子器世间故也。(通第八识者,此缘虑心以第八藏识为体故也。根身者,根即眼等诸根,身即色身也。种子者,即善恶种子也。器世间者,以世界如器故也。)
〔三、积聚精要心〕,积聚精要心者,谓诸经中积集一切要义,名为文心。如般若心经,为大品六百卷中之精要是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四、坚实心〕,坚实心者,谓坚固真实,乃众生本有之性,诸佛所證之理,即第一义心也。
(名数)(参见:心)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一、肉团心〕,肉团心者,即父母所生血肉之团,状似莲华开合,乃意识所依之处也。
〔二、缘虑心〕,缘虑心者,即缘持思虑之心,此通第八识而言,谓眼缘色乃至第八缘根身种子器世间故也。(通第八识者,此缘虑心以第八藏识为体故也。根身者,根即眼等诸根,身即色身也。种子者,即善恶种子也。器世间者,以世界如器故也。)
〔三、积聚精要心〕,积聚精要心者,谓诸经中积集一切要义,名为文心。如般若心经,为大品六百卷中之精要是也。(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四、坚实心〕,坚实心者,谓坚固真实,乃众生本有之性,诸佛所證之理,即第一义心也。
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r!d Hr!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三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于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毗若底(识)之三心。宗镜录举纥利陀心(肉团心)、缘虑心、质多心、乾栗驮心(坚实心)之四心。三藏法数十九举肉团心、缘虑心、积聚精要心、坚实心之四心,今总證之为六种心:一肉团心,梵语旧曰千栗驮,新曰纪哩驮耶。肉团心即吾人之心脏,密家所谓八叶之心合莲华也。又草木之心也,此为物之中心,故又曰处中心。是止观之第二心,大日经疏干栗驮心之第一义,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大日经疏三曰:「阿阇梨云:凡人汗栗驮心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纪哩驮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脉约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子下向。」大日经义释三曰:「汗栗驮心者,此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纥哩乃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大日疏十一曰:「行者于此处(指肉团心),思莲华形。(中略)汗栗陀,讫栗陀,一名转耳。」同十二曰:「干栗驮者,是处中心也。」又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是处思莲华形。」止观一曰:「汗(本文作污误)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宗镜录四曰:「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集起心,为第八阿赖耶识。以集诸种子,又能生诸现行法故也。梵曰质多。法相宗之万法唯识,依此而定。是唯识述记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也。唯识论三曰:「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中略)彼心即是此第八识。」唯识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云心也。(中略)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薰种,此识中既积果已后起诸法故说此心名为心。」宗镜录四曰:「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聚种子生起现行。」法相宗心意识三者,有通别二门,其通门虽许三名互通,而其别门则其体各别,故以此质多心唯为第八识之特名也。三思量心,梵名末那。译言意。为思虑之义,第七识之特名也。是亦限于法相宗。唯识论四曰:「是识(第七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馀识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四缘虑心,又曰虑知心,了别心。梵语与上集起心同。此为通于八识之能缘作用也。但常就意识而言。台家所谓介尔阴妄之心者,一心三观之一心是也。止观一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同二曰:「对境量知,异乎木石名为心。」大日经疏十二曰:「梵云只多,是虑知心也。」大乘义章二曰:「虑知曰心。」宗镜录四曰:「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白分境界。」是楞伽经注之第二心,止观,大日经疏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但法相宗以此梵语毗若底,译为识,为了别之义,唯为意等六识之特称。唯识述要上本曰:「梵云毗若底(丁你反,识也)。」五坚实心,坚固真实之不生不灭心。即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之异名也。华严所谓总该万有之一,起信论一心二门之一心,楞伽经注之第二心,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四心也。但宗镜录以其梵语乾栗驮为纥栗驮,干栗驮之同一转声。楞伽经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注:「此心,梵音汗栗驮,汗栗太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云质多也。」宗镜录四曰:「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六积聚精要心。积聚诸经中一切之要义者。言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是止观之第三心,大日经疏干栗驮之第二义也。但止观以其梵语为矣栗驮,与彼干栗驮之肉团心殊别。大日经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驮之心,即是真实心也。」止观二曰:「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集精要者为心也。」心经幽赞上曰:「心者坚实妙寂之称。」显教于肉团心与质多心之外,建立自性清净心之坚实心。而密教于其胎藏界直观凡夫之干栗驮即肉团心之八分为八叶之莲华。上开九佛,是名自性清净心,又于金刚界约于干栗驮处中心之义,名质多心为干栗驮,故于此二心外,不安立别之坚实心也。秘藏记钞十曰:「汗栗驮,肉团心也。是凡夫所见可破坏法也,于此处开佛心,是名自性清净心也。(中略)以自性清净心直名汗栗驮,从所说处立名也。(中略)约处中边质多心名汗栗驮名也。不空心要云:夫修行者初发信心,即大圆镜智纥哩娜耶心。(中略)而大圆镜智发菩提心真言名冒地质多,以知大圆镜智纥俚娜耶心者,质多名纥哩娜野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三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说此识以为心。」唯识论三,述记三末,了义灯四本,揭数多之异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术语)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r!d Hr!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三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于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毗若底(识)之三心。宗镜录举纥利陀心(肉团心)、缘虑心、质多心、乾栗驮心(坚实心)之四心。三藏法数十九举肉团心、缘虑心、积聚精要心、坚实心之四心,今总證之为六种心:一肉团心,梵语旧曰千栗驮,新曰纪哩驮耶。肉团心即吾人之心脏,密家所谓八叶之心合莲华也。又草木之心也,此为物之中心,故又曰处中心。是止观之第二心,大日经疏干栗驮心之第一义,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大日经疏三曰:「阿阇梨云:凡人汗栗驮心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纪哩驮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脉约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子下向。」大日经义释三曰:「汗栗驮心者,此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纥哩乃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大日疏十一曰:「行者于此处(指肉团心),思莲华形。(中略)汗栗陀,讫栗陀,一名转耳。」同十二曰:「干栗驮者,是处中心也。」又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是处思莲华形。」止观一曰:「汗(本文作污误)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宗镜录四曰:「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集起心,为第八阿赖耶识。以集诸种子,又能生诸现行法故也。梵曰质多。法相宗之万法唯识,依此而定。是唯识述记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也。唯识论三曰:「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中略)彼心即是此第八识。」唯识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云心也。(中略)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薰种,此识中既积果已后起诸法故说此心名为心。」宗镜录四曰:「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聚种子生起现行。」法相宗心意识三者,有通别二门,其通门虽许三名互通,而其别门则其体各别,故以此质多心唯为第八识之特名也。三思量心,梵名末那。译言意。为思虑之义,第七识之特名也。是亦限于法相宗。唯识论四曰:「是识(第七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馀识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四缘虑心,又曰虑知心,了别心。梵语与上集起心同。此为通于八识之能缘作用也。但常就意识而言。台家所谓介尔阴妄之心者,一心三观之一心是也。止观一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同二曰:「对境量知,异乎木石名为心。」大日经疏十二曰:「梵云只多,是虑知心也。」大乘义章二曰:「虑知曰心。」宗镜录四曰:「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白分境界。」是楞伽经注之第二心,止观,大日经疏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但法相宗以此梵语毗若底,译为识,为了别之义,唯为意等六识之特称。唯识述要上本曰:「梵云毗若底(丁你反,识也)。」五坚实心,坚固真实之不生不灭心。即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之异名也。华严所谓总该万有之一,起信论一心二门之一心,楞伽经注之第二心,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四心也。但宗镜录以其梵语乾栗驮为纥栗驮,干栗驮之同一转声。楞伽经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注:「此心,梵音汗栗驮,汗栗太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云质多也。」宗镜录四曰:「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六积聚精要心。积聚诸经中一切之要义者。言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是止观之第三心,大日经疏干栗驮之第二义也。但止观以其梵语为矣栗驮,与彼干栗驮之肉团心殊别。大日经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驮之心,即是真实心也。」止观二曰:「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集精要者为心也。」心经幽赞上曰:「心者坚实妙寂之称。」显教于肉团心与质多心之外,建立自性清净心之坚实心。而密教于其胎藏界直观凡夫之干栗驮即肉团心之八分为八叶之莲华。上开九佛,是名自性清净心,又于金刚界约于干栗驮处中心之义,名质多心为干栗驮,故于此二心外,不安立别之坚实心也。秘藏记钞十曰:「汗栗驮,肉团心也。是凡夫所见可破坏法也,于此处开佛心,是名自性清净心也。(中略)以自性清净心直名汗栗驮,从所说处立名也。(中略)约处中边质多心名汗栗驮名也。不空心要云:夫修行者初发信心,即大圆镜智纥哩娜耶心。(中略)而大圆镜智发菩提心真言名冒地质多,以知大圆镜智纥俚娜耶心者,质多名纥哩娜野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三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说此识以为心。」唯识论三,述记三末,了义灯四本,揭数多之异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四种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胜解行地,地前三十心也。二普贤地,十地也。三大普贤地,等觉也。四普眼照地。佛果也。良贲仁王经疏引三藏度持金刚顶瑜伽经。
(名数)一胜解行地,地前三十心也。二普贤地,十地也。三大普贤地,等觉也。四普眼照地。佛果也。良贲仁王经疏引三藏度持金刚顶瑜伽经。
四种我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凡夫妄计之我,二外道之神我,三三乘之假我,四法身之大我也。
【佛学常见辞汇】
凡夫妄计之我、外道之神我、三乘之假我、法身之大我。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略疏)
〔一、凡夫妄计我〕,谓世间凡夫之人,不了五阴等法皆空,于中妄计我身,强立主宰,造作诸业,流转生死,无有休息,是为凡夫妄计我。(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外道神我〕,谓外道之人,于五阴中,妄计识神,如麻豆等,或计遍身,起于我见,坠堕边邪,轮回生死,是为外道神我。
〔三、三乘假我〕,谓三乘之人,了知一切五阴等法虚假不实,悉无有我,是为三乘假我。(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四、法身真我〕,谓如来法身,量等虚空,无所不遍,故于无我法中,明八自在我,是为法身真我。(八自在我者,一、能示一身以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也。)
(名数)一凡夫妄计之我,二外道之神我,三三乘之假我,四法身之大我也。
【佛学常见辞汇】
凡夫妄计之我、外道之神我、三乘之假我、法身之大我。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略疏)
〔一、凡夫妄计我〕,谓世间凡夫之人,不了五阴等法皆空,于中妄计我身,强立主宰,造作诸业,流转生死,无有休息,是为凡夫妄计我。(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外道神我〕,谓外道之人,于五阴中,妄计识神,如麻豆等,或计遍身,起于我见,坠堕边邪,轮回生死,是为外道神我。
〔三、三乘假我〕,谓三乘之人,了知一切五阴等法虚假不实,悉无有我,是为三乘假我。(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
〔四、法身真我〕,谓如来法身,量等虚空,无所不遍,故于无我法中,明八自在我,是为法身真我。(八自在我者,一、能示一身以为多身,二、示一尘身满大千界,三、大身轻举远到,四、现无量类常居一土,五、诸根互用,六、得一切法如无法想,七、说一偈义经无量劫,八、身遍诸处犹如虚空也。)
四种劫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劫)
(名数)(参见:劫)
劫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劫簸Kalp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智度论三十八曰:「劫簸,秦言分别时节。」又曰:「时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之一念,大时名劫。」释迦氏谱曰:「劫波,此土译之名长时也。」慧苑音义上曰:「劫,梵言,具正云羯腊波,此翻为长时。」劫有二种:一名器世间,就世界成坏而立之数量也。如成劫坏劫增劫减劫等名。祖庭事苑曰:「日月岁数谓之时,成住坏空谓之劫。」二名岁数劫,算昼夜日月之数量者。法华论曰:「示现五种劫:一者夜,二者昼,三者月,四者时,五者年。」智度论三十八曰:「有人言:时节岁数名为小劫,如法华经中,舍利弗作佛时,正法住二十小劫,像法住二十小劫。」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问。
【佛学次第统编】
就世之相续迁变言之,即所谓劫。劫者梵语劫簸之略,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时计算之极长时节也。又译称大时,劫有小中大三者,下分述之:
(术语)梵语劫簸Kalpa之略。译言分别时节。通常年月日时不能算之远大时节也。故又译大时。智度论三十八曰:「劫簸,秦言分别时节。」又曰:「时中最小者六十念中之一念,大时名劫。」释迦氏谱曰:「劫波,此土译之名长时也。」慧苑音义上曰:「劫,梵言,具正云羯腊波,此翻为长时。」劫有二种:一名器世间,就世界成坏而立之数量也。如成劫坏劫增劫减劫等名。祖庭事苑曰:「日月岁数谓之时,成住坏空谓之劫。」二名岁数劫,算昼夜日月之数量者。法华论曰:「示现五种劫:一者夜,二者昼,三者月,四者时,五者年。」智度论三十八曰:「有人言:时节岁数名为小劫,如法华经中,舍利弗作佛时,正法住二十小劫,像法住二十小劫。」
【佛学常见辞汇】
梵语劫簸的简称,译为时分或大时,即通常年月日所不能计算的极长时问。
【佛学次第统编】
就世之相续迁变言之,即所谓劫。劫者梵语劫簸之略,不能以通常之年月日时计算之极长时节也。又译称大时,劫有小中大三者,下分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