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2,分61页显示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16 17 18 19 下一页
四种天
五种天
四种天华
五十二种供物
五十种无著无缚解脱回向
护摩法五种色
五种行
五种印
五种性
五种铃
五种果
五种通
五种般
五种禅
佛类词典(续上)
凡种四种天
五种天
四种天华
五十二种供物
五十种无著无缚解脱回向
护摩法五种色
五种行
五种印
五种性
五种铃
五种果
五种通
五种般
五种禅
凡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之种性也。
【三藏法数】
谓凡夫之人,不能觉了,因眼见色,生贪爱心,为爱造业,随业受报,轮回生死,相续不断,是名凡种。
(术语)凡夫之种性也。
【三藏法数】
谓凡夫之人,不能觉了,因眼见色,生贪爱心,为爱造业,随业受报,轮回生死,相续不断,是名凡种。
四种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世间天,与上之名天同。二、生天,与上之生天同。三、净天,预流果至辟支佛之诸圣者也。四、义天,十住已上之菩萨能悟解大乘深义者。此四种天中,独不摄佛。见涅槃经二十三。一、名天,即上之世间天也。二、生天,即上之生天也。三、净天,诸圣者,之在人中者。与三种天中之净天同。四、生净天,生于天中之诸圣者也。见智度论二十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天)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世间天〕,谓世间国王,虽居人世,受享天福,是名世间天。
〔二、生天〕,谓三界诸天,因修戒善等福,兼习禅定,得生此天,是名生天。(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戒善者,即五戒十善也。)
〔三、净天〕,谓二乘之人,因修空观,断见、思惑净尽,是名净天。(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
〔四、义天〕,谓十住菩萨善解诸法之义,是名义天。(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名数)一、世间天,与上之名天同。二、生天,与上之生天同。三、净天,预流果至辟支佛之诸圣者也。四、义天,十住已上之菩萨能悟解大乘深义者。此四种天中,独不摄佛。见涅槃经二十三。一、名天,即上之世间天也。二、生天,即上之生天也。三、净天,诸圣者,之在人中者。与三种天中之净天同。四、生净天,生于天中之诸圣者也。见智度论二十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天)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世间天〕,谓世间国王,虽居人世,受享天福,是名世间天。
〔二、生天〕,谓三界诸天,因修戒善等福,兼习禅定,得生此天,是名生天。(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戒善者,即五戒十善也。)
〔三、净天〕,谓二乘之人,因修空观,断见、思惑净尽,是名净天。(二乘者,声闻乘、缘觉乘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
〔四、义天〕,谓十住菩萨善解诸法之义,是名义天。(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梵名提婆Deva,又名素罗Sura,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之所,其一分在须弥山中,其一分远在苍空,总名之为天趣。六趣之一也。又不拘其住处指一切之鬼神,名为天,如鬼子母神谓之鬼母天。又一切好妙之物名为天,如人中之好华谓之天华。大乘义章六末曰:「天者如杂心释有光明故名之为天,此随相释。又云天者净故名天,天报清净故名为净。若依持地所受自然,故名为天。」义林章六本曰:「神用光洁自在名天。」法华文句四曰:「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故天为胜,众事悉胜馀趣,常以光自照,故名为天。」止观四曰:「自然果报名为天。」婆娑论百七十二曰:「于诸趣中彼趣最胜最乐最善,最善最妙高故名为天。」嘉祥金光明经疏曰:「外国呼神亦名为天。」智度论曰:「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为天物。」
【佛学常见辞汇】
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是享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的所在,总名为天趣。六趣之一。
【三藏法数】
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清净光明,尊胜无比,故名为天。列位虽多,必以大梵帝释为首。盖大梵是大千世界之主,帝释是三十三天之主故也。(大梵,即色界天也。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三十三天主者,谓帝释与三十二人同修戒善,生忉利天,而帝释为天主也。)
(界名)梵名提婆Deva,又名素罗Sura,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之所,其一分在须弥山中,其一分远在苍空,总名之为天趣。六趣之一也。又不拘其住处指一切之鬼神,名为天,如鬼子母神谓之鬼母天。又一切好妙之物名为天,如人中之好华谓之天华。大乘义章六末曰:「天者如杂心释有光明故名之为天,此随相释。又云天者净故名天,天报清净故名为净。若依持地所受自然,故名为天。」义林章六本曰:「神用光洁自在名天。」法华文句四曰:「天者天然自然胜、乐胜、身胜、故天为胜,众事悉胜馀趣,常以光自照,故名为天。」止观四曰:「自然果报名为天。」婆娑论百七十二曰:「于诸趣中彼趣最胜最乐最善,最善最妙高故名为天。」嘉祥金光明经疏曰:「外国呼神亦名为天。」智度论曰:「天竺国法,名诸好物皆为天物。」
【佛学常见辞汇】
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是享受人间以上胜妙果报的所在,总名为天趣。六趣之一。
【三藏法数】
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清净光明,尊胜无比,故名为天。列位虽多,必以大梵帝释为首。盖大梵是大千世界之主,帝释是三十三天之主故也。(大梵,即色界天也。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三十三天主者,谓帝释与三十二人同修戒善,生忉利天,而帝释为天主也。)
五种天
【佛学大辞典】
(名数)涅槃经二十三。明四种之天。同十八明生天与第一义天之二种,其中生天以在四种中合二处所明为五天,即于彼四种加第一义天为第五也。第一义天是佛及佛所證之涅槃。经曰:「第一义天,谓诸佛菩萨,常不变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
(名数)涅槃经二十三。明四种之天。同十八明生天与第一义天之二种,其中生天以在四种中合二处所明为五天,即于彼四种加第一义天为第五也。第一义天是佛及佛所證之涅槃。经曰:「第一义天,谓诸佛菩萨,常不变易,以常住故,不生不老不病不死。」
四种天华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所说六瑞中雨华瑞,由天雨四种之华。法华经序品曰:「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译者如其次第,译为白华大白华赤华大赤华。
(名数)法华经所说六瑞中雨华瑞,由天雨四种之华。法华经序品曰:「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译者如其次第,译为白华大白华赤华大赤华。
五十二种供物
【佛学大辞典】
(杂语)涅槃会因五十二众捧五十二种之供物。
(杂语)涅槃会因五十二众捧五十二种之供物。
五十种无著无缚解脱回向
【佛学大辞典】
(名数)金刚幢菩萨十回向中第九,无著无缚回向之菩萨,以其所修之善根为五十种之回向。出八十华严三十二。
(名数)金刚幢菩萨十回向中第九,无著无缚回向之菩萨,以其所修之善根为五十种之回向。出八十华严三十二。
护摩法五种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护摩)
(术语)(参见:护摩)
五种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法华经所说五种法师之行。(参见:五种法师)。【又】观经散善义所说五种之正行。(参见:五正行)
(名数)法华经所说五种法师之行。(参见:五种法师)。【又】观经散善义所说五种之正行。(参见:五正行)
五正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净土门所立。往生极乐之正行有五种。对于杂行,故曰正行:一、读诵正行,专赞诵净土之三部经。二、观察正行,专观想净土之相。三、礼拜正行,专礼拜弥陀。四、称名正行,专称弥陀之名。五、赞叹供养正行,专赞叹供养弥陀。观经散善义曰:「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等。(中略)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佛学常见辞汇】
净土宗所立,谓凡兼修他法者,名为杂行,若专修下列五法者,名为正行,即一、专读诵净土三经,名读诵正行;二,专观想极乐国庄严,名观察正行;三、专礼拜阿弥陀佛,名礼拜正行;四、专称念弥陀名号,名称名正行;五、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名赞叹供养正行。
(术语)净土门所立。往生极乐之正行有五种。对于杂行,故曰正行:一、读诵正行,专赞诵净土之三部经。二、观察正行,专观想净土之相。三、礼拜正行,专礼拜弥陀。四、称名正行,专称弥陀之名。五、赞叹供养正行,专赞叹供养弥陀。观经散善义曰:「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等。(中略)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
【佛学常见辞汇】
净土宗所立,谓凡兼修他法者,名为杂行,若专修下列五法者,名为正行,即一、专读诵净土三经,名读诵正行;二,专观想极乐国庄严,名观察正行;三、专礼拜阿弥陀佛,名礼拜正行;四、专称念弥陀名号,名称名正行;五、专赞叹供养阿弥陀佛,名赞叹供养正行。
五种印
【佛学大辞典】
(印相)肉眼等五眼各别之印也。见天台史略下。
(印相)肉眼等五眼各别之印也。见天台史略下。
五种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六种性中除妙觉性者。以种为因之义,而明因位,中除果位。(参见:六种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璎珞经所说六种性中除第六妙觉性之果性,取因位之种性而为五种性也:一习种性,为十住之位,研习空观,而破见思之惑。二性种性,为十行之位,不住于空,而能教化众生,分别一切法性。三道种性,为十回向之位,修中道之妙观,因而通达一切之佛法。四圣种性,十地也,以前之住行向皆名为贤,此是十地菩萨依中道之妙观,破无明之一分,而證入圣位,故名为圣种性。五等觉性,此位之菩萨,望后之妙觉,虽犹有一等,然胜于前之诸位,故称觉名为等觉性。日本传教注无量义经中曰:「未显真实者,但说随他五性。」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
种者,能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性有三种不同:有理性之性,有性分之性,有数习之性。此之五种,乃数习性分之性也。以由菩萨修观,断惑證理,历位从十住至于等觉,次第浅深不同,故有五种之性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一、习种性〕,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是名习种性。(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曰思。以其迷惑不了,故皆称惑也。)
〔二、性种性〕,谓十行菩萨,不住于空,而能教化众生,分别一切法性,故名性种性。(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三、道种性〕,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是名道种性。(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圣种性〕,谓前之十住、十行、十回向,皆名为贤;此是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观,破无明惑,證入圣位,故名圣种性。(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五、等觉性〕,谓此位菩萨,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
(名数)于六种性中除妙觉性者。以种为因之义,而明因位,中除果位。(参见:六种性)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璎珞经所说六种性中除第六妙觉性之果性,取因位之种性而为五种性也:一习种性,为十住之位,研习空观,而破见思之惑。二性种性,为十行之位,不住于空,而能教化众生,分别一切法性。三道种性,为十回向之位,修中道之妙观,因而通达一切之佛法。四圣种性,十地也,以前之住行向皆名为贤,此是十地菩萨依中道之妙观,破无明之一分,而證入圣位,故名为圣种性。五等觉性,此位之菩萨,望后之妙觉,虽犹有一等,然胜于前之诸位,故称觉名为等觉性。日本传教注无量义经中曰:「未显真实者,但说随他五性。」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
种者,能生之义;性者,不改之义。性有三种不同:有理性之性,有性分之性,有数习之性。此之五种,乃数习性分之性也。以由菩萨修观,断惑證理,历位从十住至于等觉,次第浅深不同,故有五种之性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
〔一、习种性〕,谓十住菩萨,研习空观,破见、思惑,是名习种性。(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眼耳鼻舌身五根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起诸贪爱曰思。以其迷惑不了,故皆称惑也。)
〔二、性种性〕,谓十行菩萨,不住于空,而能教化众生,分别一切法性,故名性种性。(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瞋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著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三、道种性〕,谓十回向菩萨,因修中道妙观,通达一切佛法,是名道种性。(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四、圣种性〕,谓前之十住、十行、十回向,皆名为贤;此是十地菩萨,由修中道妙观,破无明惑,證入圣位,故名圣种性。(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燄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五、等觉性〕,谓此位菩萨,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是名等觉性。
五种铃
【佛学大辞典】
(名数)铃有五钴铃,宝铃,一钴铃,三钴铃,塔铃,五种之别。又总名之曰金刚铃。仁王经法等大法修行坛场所用之密具也。行者于东方前列之金刚盘上,以五钴铃置东方,宝铃置南方,一钴铃置西方,三钴铃置北方,塔铃置中央为法。日本僧宗睿入唐,请归此法,遂盛行于日本密家。五钴等名,皆取于其柄形也。
(名数)铃有五钴铃,宝铃,一钴铃,三钴铃,塔铃,五种之别。又总名之曰金刚铃。仁王经法等大法修行坛场所用之密具也。行者于东方前列之金刚盘上,以五钴铃置东方,宝铃置南方,一钴铃置西方,三钴铃置北方,塔铃置中央为法。日本僧宗睿入唐,请归此法,遂盛行于日本密家。五钴等名,皆取于其柄形也。
五种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异熟等之五果。(参见:五果)
【三藏法数】
(出显扬圣教论)
〔一、异熟果〕,谓诸众生现世作不善业,则招来世恶趣之果。若作有漏善业,则招来世善趣之果。以其异世成熟,是名异熟果。(不善法者,杀、盗、淫、妄也。恶趣者,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有漏善法者,漏即三界之惑,虽修人天之善,未能断惑故也。善趣者,人、天二道也。)
〔二、等流果〕,等即同等,流即流类。谓诸众生,由修不善,故乐住不善,则不善之业转多。若修善法,故乐住善法,则善法增长。果随业转,业与果同,业果相似,是名等流果。
〔三、离系果〕,离系者,远离系缚也。谓诸众生,因修八正道,而远离烦恼,不受果报,是名离系果。(八正道者,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四、士用果〕,士用者,士夫所用也。谓于世间诸法,随依一种,起士夫用,如营农、商、贾、书算、计数等事,由依此故,农者,因稼而成熟。商者,因货而获利,是名士用果。
〔五、增上果〕,增上者,谓根身有增上胜力也。如眼根虽有见性,若无眼识缘境,则无照用之力。是故根识和合而成一切事果。耳、鼻、舌、身、意诸根识,亦由和合照境而成诸事,是故诸根各有增上胜力,是名增上果。
(名数)异熟等之五果。(参见:五果)
【三藏法数】
(出显扬圣教论)
〔一、异熟果〕,谓诸众生现世作不善业,则招来世恶趣之果。若作有漏善业,则招来世善趣之果。以其异世成熟,是名异熟果。(不善法者,杀、盗、淫、妄也。恶趣者,修罗、饿鬼、畜生、地狱也。有漏善法者,漏即三界之惑,虽修人天之善,未能断惑故也。善趣者,人、天二道也。)
〔二、等流果〕,等即同等,流即流类。谓诸众生,由修不善,故乐住不善,则不善之业转多。若修善法,故乐住善法,则善法增长。果随业转,业与果同,业果相似,是名等流果。
〔三、离系果〕,离系者,远离系缚也。谓诸众生,因修八正道,而远离烦恼,不受果报,是名离系果。(八正道者,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四、士用果〕,士用者,士夫所用也。谓于世间诸法,随依一种,起士夫用,如营农、商、贾、书算、计数等事,由依此故,农者,因稼而成熟。商者,因货而获利,是名士用果。
〔五、增上果〕,增上者,谓根身有增上胜力也。如眼根虽有见性,若无眼识缘境,则无照用之力。是故根识和合而成一切事果。耳、鼻、舌、身、意诸根识,亦由和合照境而成诸事,是故诸根各有增上胜力,是名增上果。
五果
【佛学大辞典】
(杂语)有种种之说。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律戒比丘不啖生物,谓如枣杏等果,必以火熟之方食。肤壳之果,须以刀去其皮然后食。故说此五果之名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核果〕,核果者,谓枣杏等是也。
〔二、肤果〕,肤果者,谓梨柰等是也。
〔三、壳果〕,壳果者,谓椰子、胡桃、石榴等是也。
〔四、铖果〕,铖果者,谓松柏等子是也。
〔五、角果〕,角果者,谓大小诸豆等是也。
(杂语)有种种之说。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律戒比丘不啖生物,谓如枣杏等果,必以火熟之方食。肤壳之果,须以刀去其皮然后食。故说此五果之名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
〔一、核果〕,核果者,谓枣杏等是也。
〔二、肤果〕,肤果者,谓梨柰等是也。
〔三、壳果〕,壳果者,谓椰子、胡桃、石榴等是也。
〔四、铖果〕,铖果者,谓松柏等子是也。
〔五、角果〕,角果者,谓大小诸豆等是也。
五种通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五种之通力。身口意三业,通用无碍,变化自在,谓之通力。一、道通,以證悟中道实相之理而得之,如菩萨之通力无碍者。二、神通,神为心神,凝心修定所得,如罗汉之通力自在者。三、依通,依凭药饵符咒等所得,如神仙之灵变自在者。四、报通,亦名业通,以果报而自得之,如诸天之变化,神龙之隐变者。五、妖通,惟妖怪使然,如老狸古木之精为奇变者。见宗镜录十五。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道通〕,道即道理,谓證中道之理,而能起用,无心应物,缘化万有,犹如影像,水月空华,无有定体,是名道通。
〔二、神通〕,神即心神,谓静心照物,宿命记持,种种分明,皆随定力,无有障碍,是名神通。
〔三、依通〕,依即依凭,谓依凭术法,任意无碍,如乘符往来,药饵灵变之类,是名依通。(乘符往来,药饵灵变,皆神仙之术也。)
〔四、报通〕,谓鬼神先知,诸天变化,中阴了生,神龙隐变,是名报通。(中阴了生者,谓人死之后,未曾托生,于中阴中,即能了知托生之处也。)
〔五、妖通〕,谓狐狸老变,木石精化,附傍人神,聪慧奇异,是名妖通。
(名数)五种之通力。身口意三业,通用无碍,变化自在,谓之通力。一、道通,以證悟中道实相之理而得之,如菩萨之通力无碍者。二、神通,神为心神,凝心修定所得,如罗汉之通力自在者。三、依通,依凭药饵符咒等所得,如神仙之灵变自在者。四、报通,亦名业通,以果报而自得之,如诸天之变化,神龙之隐变者。五、妖通,惟妖怪使然,如老狸古木之精为奇变者。见宗镜录十五。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道通〕,道即道理,谓證中道之理,而能起用,无心应物,缘化万有,犹如影像,水月空华,无有定体,是名道通。
〔二、神通〕,神即心神,谓静心照物,宿命记持,种种分明,皆随定力,无有障碍,是名神通。
〔三、依通〕,依即依凭,谓依凭术法,任意无碍,如乘符往来,药饵灵变之类,是名依通。(乘符往来,药饵灵变,皆神仙之术也。)
〔四、报通〕,谓鬼神先知,诸天变化,中阴了生,神龙隐变,是名报通。(中阴了生者,谓人死之后,未曾托生,于中阴中,即能了知托生之处也。)
〔五、妖通〕,谓狐狸老变,木石精化,附傍人神,聪慧奇异,是名妖通。
五种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曰五种不还,五种那含。(参见:不还)
(名数)又曰五种不还,五种那含。(参见:不还)
五种禅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念处为所观。观练薰修四者为能观。能所合而为五种。(参见:禅)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四念处。二,八背舍。三,九次第定。四,师子奋迅三昧。五,超越三昧。
【佛学常见辞汇】
四念处、八背舍、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
(名数)四念处为所观。观练薰修四者为能观。能所合而为五种。(参见:禅)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四念处。二,八背舍。三,九次第定。四,师子奋迅三昧。五,超越三昧。
【佛学常见辞汇】
四念处、八背舍、九次第定、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