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12,分61页显示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15 16 17 18 下一页
三种即身成佛
三种离菩提障
三种乐
圆教二种三谛
三种三谛
五种三归
四种三宝
六种三宝
种子
大天三种无间
大日如来四种身
大乘二种成佛
大种
下种
佛类词典(续上)
三种羯磨法三种即身成佛
三种离菩提障
三种乐
圆教二种三谛
三种三谛
五种三归
四种三宝
六种三宝
种子
大天三种无间
大日如来四种身
大乘二种成佛
大种
下种
三种羯磨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羯磨)
(名数)(参见:羯磨)
羯磨
【佛学大辞典】
(术语)Karma,译曰作业。作授戒忏悔等业事之一种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行事钞上一曰:「明了论疏翻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为所作。百论云事也。若约义求,翻为办事。」玄应音义十四曰:「羯磨此译云作法办事,优婆离问经作剑暮,此梵言之讹也。」慧苑音义上曰:「羯磨此云办事,谓诸法事由玆成办也。」此羯磨必具四法:一,法。正举行之作法也。名之为秉法。二,事。或犯罪之事,或忏悔之事等,羯磨所行之事实也。三,人。就行羯磨而定之人数也。四,界。行羯磨处之结界也。见行事钞上一。又其秉法有三种:一,心念法。二,对首法。三,众僧法。心念法者,事至微小之时,或界中无人,虽无众僧及对首,亦独发心念境,而明了口言之,则其事成办,谓之独秉。此心念法又有三:一,但心念法。唯得自说,界中假令有人,亦不要对之,如忏轻微之突吉罗罪。二,对首心念法。原是对首之法,由界内无人而佛开心念,说净受药等之事也。三,众心法念。原是众僧法。但界内无人,故开独秉之心念。二,对首法。对首者对一人已上三人之比丘而说之也。此有二:一,但对首法,为当分之对首法,故界中有多僧,不要用之,对首于一人乃至三人即事足也。受三衣等事是也。二,众法对首,可为众僧法者,由界中无人而开对,与前心念同。三,众僧法,必四人以上秉羯磨,是为僧所秉,故曰众僧法,亦云僧秉(慈恩以三人以上为众,南山以四人以上为众)。此有三:一单白,或曰白一Jn^aptikarma,巴Natti(此为唱言,以为白一不可也,此实非羯磨之形式,合此唱言与决定之二,而羯磨成就),或事,或常所行,或严制,一说告僧,事便成也。二白二Jn^apti-dvitiyam% Karmava%ca%,巴Natti duttiya% Kamma-va%ca%,由参涉而宜通和。故先为表白,举事告知,后举一羯磨,量处可不也。通于白及羯磨谓之白二。三白四Jn^apti-caturtkan% Karma-va%ca%,巴Natti-catuttha% Kamma-va%ca%,于受戒忏重等事,先以一白告事使知。后举三回羯磨,量处可不也。一白三羯磨合为白四。见行事钞上一。据上行事钞之说观之,则惟心念,似亦成羯磨。但律文所教之羯磨。非如此简单自由者。事事必规定一定之形式。前述中惟众僧法之一,为真羯磨。羯磨有一定之形式。亦须一定之人众。此人众不可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或得罪者,俗人等,加于人数。必取清净同见之和合僧。比丘尼之羯磨,必须比丘之同数者列坐。故为上数之倍。羯磨最重大之要件,在无非法(不具一定之形式者)及无不和合(同一结界内僧之意见缺一致者)。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
(术语)Karma,译曰作业。作授戒忏悔等业事之一种宣告式也。以由此宣告文而其事成就故也。行事钞上一曰:「明了论疏翻为业也,所作是业,亦翻为所作。百论云事也。若约义求,翻为办事。」玄应音义十四曰:「羯磨此译云作法办事,优婆离问经作剑暮,此梵言之讹也。」慧苑音义上曰:「羯磨此云办事,谓诸法事由玆成办也。」此羯磨必具四法:一,法。正举行之作法也。名之为秉法。二,事。或犯罪之事,或忏悔之事等,羯磨所行之事实也。三,人。就行羯磨而定之人数也。四,界。行羯磨处之结界也。见行事钞上一。又其秉法有三种:一,心念法。二,对首法。三,众僧法。心念法者,事至微小之时,或界中无人,虽无众僧及对首,亦独发心念境,而明了口言之,则其事成办,谓之独秉。此心念法又有三:一,但心念法。唯得自说,界中假令有人,亦不要对之,如忏轻微之突吉罗罪。二,对首心念法。原是对首之法,由界内无人而佛开心念,说净受药等之事也。三,众心法念。原是众僧法。但界内无人,故开独秉之心念。二,对首法。对首者对一人已上三人之比丘而说之也。此有二:一,但对首法,为当分之对首法,故界中有多僧,不要用之,对首于一人乃至三人即事足也。受三衣等事是也。二,众法对首,可为众僧法者,由界中无人而开对,与前心念同。三,众僧法,必四人以上秉羯磨,是为僧所秉,故曰众僧法,亦云僧秉(慈恩以三人以上为众,南山以四人以上为众)。此有三:一单白,或曰白一Jn^aptikarma,巴Natti(此为唱言,以为白一不可也,此实非羯磨之形式,合此唱言与决定之二,而羯磨成就),或事,或常所行,或严制,一说告僧,事便成也。二白二Jn^apti-dvitiyam% Karmava%ca%,巴Natti duttiya% Kamma-va%ca%,由参涉而宜通和。故先为表白,举事告知,后举一羯磨,量处可不也。通于白及羯磨谓之白二。三白四Jn^apti-caturtkan% Karma-va%ca%,巴Natti-catuttha% Kamma-va%ca%,于受戒忏重等事,先以一白告事使知。后举三回羯磨,量处可不也。一白三羯磨合为白四。见行事钞上一。据上行事钞之说观之,则惟心念,似亦成羯磨。但律文所教之羯磨。非如此简单自由者。事事必规定一定之形式。前述中惟众僧法之一,为真羯磨。羯磨有一定之形式。亦须一定之人众。此人众不可以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或得罪者,俗人等,加于人数。必取清净同见之和合僧。比丘尼之羯磨,必须比丘之同数者列坐。故为上数之倍。羯磨最重大之要件,在无非法(不具一定之形式者)及无不和合(同一结界内僧之意见缺一致者)。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作业,即作授戒忏悔等事业的一种宣告仪式,由此宣告仪式的宣告文,而成就所作之业。
三种即身成佛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即身成佛)
(名数)(参见:即身成佛)
即身成佛
【佛学常见辞汇】
即身修行即身就可以成佛。密宗说三密加持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即身修行即身就可以成佛。密宗说三密加持相应,可以即身成佛。
三种离菩提障
【佛学大辞典】
(名数)离菩提障之三种法门。即远离我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自供养心是也。远离我心者,不由智慧门而求自乐,远离自己贪著之我心也。远离无安众生心者,由慈悲门拔一切众生之苦,远离不安众生之心也。远离自供养心者,由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之心也。净土论所说。
(名数)离菩提障之三种法门。即远离我心,远离无安众生心,远离自供养心是也。远离我心者,不由智慧门而求自乐,远离自己贪著之我心也。远离无安众生心者,由慈悲门拔一切众生之苦,远离不安众生之心也。远离自供养心者,由方便门怜悯一切众生,远离供养恭敬自身之心也。净土论所说。
三种乐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乐也。(参见:乐)
(名数)三乐也。(参见:乐)
圆教二种三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名随德用三谛。于空假中之三谛各有一功能。空谛有破情之用,假谛有立法之用,中谛有绝待之功能。二、体一互用三谛。三谛本为圆融而一相一味,非可见其界畔之法。即三谛各具三能之说也。
(名数)一、名随德用三谛。于空假中之三谛各有一功能。空谛有破情之用,假谛有立法之用,中谛有绝待之功能。二、体一互用三谛。三谛本为圆融而一相一味,非可见其界畔之法。即三谛各具三能之说也。
三种三谛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不思议之三谛,虽以无决定性之故,不可说之,然为机缘说之则不出三意:一、随情说,此为大悲方便,或约于有门,或约于空门,而明之。此三谛在圆教十行已前也。二、随情智说,即随自他意语也。就情而说有空之二,就智而说中之一,此三谛当于圆教十信位。三、随智说,即随自意语也。是初住已去,非徒中绝视听,真假亦然。三谛玄微,唯智所照,不可示,不可思,闻者惊怪。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以凡情图想也。
(名数)不思议之三谛,虽以无决定性之故,不可说之,然为机缘说之则不出三意:一、随情说,此为大悲方便,或约于有门,或约于空门,而明之。此三谛在圆教十行已前也。二、随情智说,即随自他意语也。就情而说有空之二,就智而说中之一,此三谛当于圆教十信位。三、随智说,即随自意语也。是初住已去,非徒中绝视听,真假亦然。三谛玄微,唯智所照,不可示,不可思,闻者惊怪。唯佛与佛乃能穷尽,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不可以凡情图想也。
五种三归
【佛学大辞典】
(名数)翻邪三归为一,重受三归有四:一、五戒之三归,二、八戒之三归,三、十戒之三归,四、具足戒之三归。受诸种之戒时,必先受三归。通为五种。释氏要览上曰:「毗尼母云:有五种三归:一、翻邪,二、五戒,三、八戒,四、十戒,五、具足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归戒有五种,(参见:三归)
(名数)翻邪三归为一,重受三归有四:一、五戒之三归,二、八戒之三归,三、十戒之三归,四、具足戒之三归。受诸种之戒时,必先受三归。通为五种。释氏要览上曰:「毗尼母云:有五种三归:一、翻邪,二、五戒,三、八戒,四、十戒,五、具足戒。」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归戒有五种,(参见:三归)
四种三宝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宝有四种:一、一体三宝,又云同体三宝,又云同相三宝。三宝一一之体有三宝之义,佛之体上有觉照之义者,佛宝也,有轨则之义者法宝也,无违诤之过者僧宝也,乃至僧有观智者为佛宝,有轨则者为法宝,和合者为僧宝。二、理体三宝,于真如之体上立三宝。真如之理体视觉性法相,无违诤过。三、化相三宝,又云别体三宝,又云真实三宝。大乘之三宝者,诸佛之三身为佛宝,六度为法宝,十圣为僧宝。小乘之三宝者丈六之化身为佛宝,四谛十二因缘之法为法宝。四果缘觉为僧宝,四、住持三宝,佛灭后住于世间者。木佛画像,佛宝也,三藏之文句,法宝也,剃发染衣者,僧宝也。此中前二种局于大乘,后二种通于大小乘。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一曰:「三宝四种,一体理体就理而论,化相一种局据佛世,住持一位通被三时。」
(名数)三宝有四种:一、一体三宝,又云同体三宝,又云同相三宝。三宝一一之体有三宝之义,佛之体上有觉照之义者,佛宝也,有轨则之义者法宝也,无违诤之过者僧宝也,乃至僧有观智者为佛宝,有轨则者为法宝,和合者为僧宝。二、理体三宝,于真如之体上立三宝。真如之理体视觉性法相,无违诤过。三、化相三宝,又云别体三宝,又云真实三宝。大乘之三宝者,诸佛之三身为佛宝,六度为法宝,十圣为僧宝。小乘之三宝者丈六之化身为佛宝,四谛十二因缘之法为法宝。四果缘觉为僧宝,四、住持三宝,佛灭后住于世间者。木佛画像,佛宝也,三藏之文句,法宝也,剃发染衣者,僧宝也。此中前二种局于大乘,后二种通于大小乘。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一曰:「三宝四种,一体理体就理而论,化相一种局据佛世,住持一位通被三时。」
六种三宝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同体三宝,即一体三宝也。二、别相三宝,即化相三宝也。三、一乘三宝,究竟之法身为佛宝,一乘之法为法宝,一乘之菩萨众为僧宝。胜鬘经,法华经等之意也。四、三乘三宝,为三乘者所现之佛之三身为佛宝,三乘之法为法宝,三乘之众为僧宝。胜鬘经,摄论等之意也。五、真实三宝,三身为佛宝,一切无漏之教理行果为法宝,见谛已上之三乘圣众为僧宝。六、住持三宝,同于四种三宝之中。见义林章六本。
(名数)一、同体三宝,即一体三宝也。二、别相三宝,即化相三宝也。三、一乘三宝,究竟之法身为佛宝,一乘之法为法宝,一乘之菩萨众为僧宝。胜鬘经,法华经等之意也。四、三乘三宝,为三乘者所现之佛之三身为佛宝,三乘之法为法宝,三乘之众为僧宝。胜鬘经,摄论等之意也。五、真实三宝,三身为佛宝,一切无漏之教理行果为法宝,见谛已上之三乘圣众为僧宝。六、住持三宝,同于四种三宝之中。见义林章六本。
种子
【佛学大辞典】
(术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或为字,以为万法能生之本源故。或为字,以为出生万德之宝珠故。又以为羯磨部天鼓雷音佛之教令轮身故。或为字,以与不动一体又为坚牢地神故。或为字。以为不二妙成就之尊故。或为字。以大黑为风之黑业之体故。或为字,以与释尊(即天鼓雷音佛)一体故。或为字,以为文殊之化现故。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第四点之阿。以此为五转中第四,第四转入涅槃之种子故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多种:(一)唅字。合四字而成此一字,是即表中央之佛具四智也。谓字最初之横点,即字东方发心大圆镜智阿閦佛也。右之傍点,则字南方修行平等性智宝生佛也。上点是字即西方證菩提妙观察智无量寿佛也。本体之字者,风大北方入涅槃成所作智不空成就佛也(善无畏以风大为北方之佛)。此四字合而之一字成,则中央之大日方便善巧智具足圆满也(不动之降魔,大方便善巧也)。上者约于东因之义。若约于中因之义,则是本不生之义,是中央本有之因也;是行因东方也;是寂静南方證菩提也;以真如圆寂法身涅槃之故(略出经四)为西方,字是北方方便究竟之果德也。自此种子之义,而明王之德,所以为诸尊之通体,大日之教令轮身,可知。(二)漫字。大疏十曰:「漫字摩是我义。入阿字门,即无我也。又以此大空三昧而怖畏众魔,以此字亦有阿声及点也。」以上二种子最通用。(三)路字(底哩三昧耶经上卷,以之四字为种子故),此字于离尘之字加之三昧点,尘垢即为烦恼魔故,离尘三昧之字即降魔三昧也。(四)吽字。演密钞七曰:「疏此是中胎字义者,此不动明王,是毗卢遮那成辨诸事之智,为欲善护一切菩提心故。以毕竟无相之身,作如来使者之形,行如来事,故此明王即是净菩提心大日心王。」释其义,则凡此字者菩提心之体也。众生之心动转,即有息风出入,自口出入,则自成之响,自鼻出入,则自成之响,故此二字俱为菩提心之体。谓胎之东方宝幢佛以字为种子,则金之东方阿閦佛以字为种子。又金之大日以字为体(五佛灌顶大日真言之终句是也),则萨埵以字为种子(字之本体为字故),胎之大日以字为种子,则萨埵以字为种子也。此以大日为自心之体性,萨埵亦为菩提心之体故也。而不动亦为众生本有之体性,故以字为其种子。又字者四字合成,者东方阿閦发心,者南方宝生之行因(宝珠为万法能生之因故),者西方弥陀之菩提(绝灭之义,绝灭无明而圆满功德故),者上之空点即北方不空成就之涅槃也。故此一字具四智四佛四转四部,所以不动即为大日也。(五)阿字(字下所引依底哩三昧经)即是大日之种子故。又为自心本有之萨埵种子故。又阿字为一切诸法本不生故。诸法各各当位不动,常恒湛寂,是为不动尊。不动尊之种子,虽尚有秘诀,今示其主要之五个,其馀从略。
【佛学大辞典】
(术语)漫荼罗大钞四曰:「种子者,字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或字或字,或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之阿等一字,生无量之义。譬如草木之种子,故名种子。诸尊各有种子,标所具之众德。仁王经轨曰:「言种子者,引生义,摄持义。」大日经疏六曰:「作字漫荼罗者,经中有种子字,当如法置之。」同十曰:「以下说种子字,从一字能生多故名种子也。」同十七曰:「佛两足尊说阿字为种子,种子能生多果,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及至展转无量不可说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谈,对于现行法之称。指在阿赖耶识中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而谓之种子。犹如草木之种子也。是为有为法之正因,四缘中因缘之实体也。唯识论二曰:「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唯识述记二本曰:「种子即是诸法因缘,皆因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将阿赖耶识中,能生一切法的功能,叫做种子,说它好像植物的种子能开花结果。
【佛学次第统编】
真言之阿等一字,生无量之义,譬如草本之种子,故名种子。诸尊各有种子,幖所具之众德。仁王经轨曰:「言种子者,引生义,摄持义。」
「两界种子」 金胎两曼之种子也。秘藏记曰:「胎藏界以真言初字为种子,胎藏因曼荼罗,故以初因为法体意也。金刚界以真言终字为种子,金刚果曼荼罗,故以后果为法体意也。」
「三部种子」 瑜祇经曰:「佛部以阿�@为种子,成率都婆。莲华部以娑�o为种子,成八叶莲华。金刚部以嚩�i为种子,成五股金刚。」
(术语)。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或为字,以为万法能生之本源故。或为字,以为出生万德之宝珠故。又以为羯磨部天鼓雷音佛之教令轮身故。或为字,以与不动一体又为坚牢地神故。或为字。以为不二妙成就之尊故。或为字。以大黑为风之黑业之体故。或为字,以与释尊(即天鼓雷音佛)一体故。或为字,以为文殊之化现故。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为第四点之阿。以此为五转中第四,第四转入涅槃之种子故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多种:(一)唅字。合四字而成此一字,是即表中央之佛具四智也。谓字最初之横点,即字东方发心大圆镜智阿閦佛也。右之傍点,则字南方修行平等性智宝生佛也。上点是字即西方證菩提妙观察智无量寿佛也。本体之字者,风大北方入涅槃成所作智不空成就佛也(善无畏以风大为北方之佛)。此四字合而之一字成,则中央之大日方便善巧智具足圆满也(不动之降魔,大方便善巧也)。上者约于东因之义。若约于中因之义,则是本不生之义,是中央本有之因也;是行因东方也;是寂静南方證菩提也;以真如圆寂法身涅槃之故(略出经四)为西方,字是北方方便究竟之果德也。自此种子之义,而明王之德,所以为诸尊之通体,大日之教令轮身,可知。(二)漫字。大疏十曰:「漫字摩是我义。入阿字门,即无我也。又以此大空三昧而怖畏众魔,以此字亦有阿声及点也。」以上二种子最通用。(三)路字(底哩三昧耶经上卷,以之四字为种子故),此字于离尘之字加之三昧点,尘垢即为烦恼魔故,离尘三昧之字即降魔三昧也。(四)吽字。演密钞七曰:「疏此是中胎字义者,此不动明王,是毗卢遮那成辨诸事之智,为欲善护一切菩提心故。以毕竟无相之身,作如来使者之形,行如来事,故此明王即是净菩提心大日心王。」释其义,则凡此字者菩提心之体也。众生之心动转,即有息风出入,自口出入,则自成之响,自鼻出入,则自成之响,故此二字俱为菩提心之体。谓胎之东方宝幢佛以字为种子,则金之东方阿閦佛以字为种子。又金之大日以字为体(五佛灌顶大日真言之终句是也),则萨埵以字为种子(字之本体为字故),胎之大日以字为种子,则萨埵以字为种子也。此以大日为自心之体性,萨埵亦为菩提心之体故也。而不动亦为众生本有之体性,故以字为其种子。又字者四字合成,者东方阿閦发心,者南方宝生之行因(宝珠为万法能生之因故),者西方弥陀之菩提(绝灭之义,绝灭无明而圆满功德故),者上之空点即北方不空成就之涅槃也。故此一字具四智四佛四转四部,所以不动即为大日也。(五)阿字(字下所引依底哩三昧经)即是大日之种子故。又为自心本有之萨埵种子故。又阿字为一切诸法本不生故。诸法各各当位不动,常恒湛寂,是为不动尊。不动尊之种子,虽尚有秘诀,今示其主要之五个,其馀从略。
【佛学大辞典】
(术语)漫荼罗大钞四曰:「种子者,字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或字或字,或等。
【佛学大辞典】
(术语)真言之阿等一字,生无量之义。譬如草木之种子,故名种子。诸尊各有种子,标所具之众德。仁王经轨曰:「言种子者,引生义,摄持义。」大日经疏六曰:「作字漫荼罗者,经中有种子字,当如法置之。」同十曰:「以下说种子字,从一字能生多故名种子也。」同十七曰:「佛两足尊说阿字为种子,种子能生多果,一一复生百千万数,及至展转无量不可说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相宗所谈,对于现行法之称。指在阿赖耶识中生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之功能,而谓之种子。犹如草木之种子也。是为有为法之正因,四缘中因缘之实体也。唯识论二曰:「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唯识述记二本曰:「种子即是诸法因缘,皆因相也。」
【佛学常见辞汇】
法相宗将阿赖耶识中,能生一切法的功能,叫做种子,说它好像植物的种子能开花结果。
【佛学次第统编】
真言之阿等一字,生无量之义,譬如草本之种子,故名种子。诸尊各有种子,幖所具之众德。仁王经轨曰:「言种子者,引生义,摄持义。」
「两界种子」 金胎两曼之种子也。秘藏记曰:「胎藏界以真言初字为种子,胎藏因曼荼罗,故以初因为法体意也。金刚界以真言终字为种子,金刚果曼荼罗,故以后果为法体意也。」
「三部种子」 瑜祇经曰:「佛部以阿�@为种子,成率都婆。莲华部以娑�o为种子,成八叶莲华。金刚部以嚩�i为种子,成五股金刚。」
大天三种无间
【佛学大辞典】
(传说)婆沙论九十九曰:「昔末土罗国有一商,聘妻生一男儿,字大天。商主往他国,久不还,其母与其子有染。后闻父还,与母设计杀父,是第一无间业也。事恐灵,与母逃于摩竭陀国华氏城,彼后遇在本国供养之罗汉,复恐事彰,而杀罗汉,是第二无间业也。其后,母通于他人,大天怒,杀母,是第三无业间也。」案此事或出于后世之伪造。
(传说)婆沙论九十九曰:「昔末土罗国有一商,聘妻生一男儿,字大天。商主往他国,久不还,其母与其子有染。后闻父还,与母设计杀父,是第一无间业也。事恐灵,与母逃于摩竭陀国华氏城,彼后遇在本国供养之罗汉,复恐事彰,而杀罗汉,是第二无间业也。其后,母通于他人,大天怒,杀母,是第三无业间也。」案此事或出于后世之伪造。
大日如来四种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瑜祇经,谓金刚界遍照如来是自性身。二、分别圣位经谓有二种之受用身,卢遮那是二受用身也。三、摄真实经言毗卢遮那示现化身至释迦菩提道场。又义诀言龙树先持诵毗卢遮那真言。感得现真身为说持念法,是变化身。四、略出经言毗卢遮那来天等之会者,是等流身。见菩提心义十。
(名数)一、瑜祇经,谓金刚界遍照如来是自性身。二、分别圣位经谓有二种之受用身,卢遮那是二受用身也。三、摄真实经言毗卢遮那示现化身至释迦菩提道场。又义诀言龙树先持诵毗卢遮那真言。感得现真身为说持念法,是变化身。四、略出经言毗卢遮那来天等之会者,是等流身。见菩提心义十。
大乘二种成佛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大乘之法,立一切众生悉皆成佛上,有二种之别。生得成佛者。言众生之心性清净。自可成佛也。修得成佛者。言遇教化。始修佛道。而得成佛也。
(术语)于大乘之法,立一切众生悉皆成佛上,有二种之别。生得成佛者。言众生之心性清净。自可成佛也。修得成佛者。言遇教化。始修佛道。而得成佛也。
大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周遍于一切色法,故名大,能造色法,故名种。色香等一切物质,不能离此四大而生,故称为大种。俱舍论一曰:「大种谓四界,即地水火风。」同颂疏曰:「三义释大,一体宽广故。谓四大种遍所造色,其体宽广。(中略)一义释种。与所造色为所依,故名为种。大即是种,故名大种。」正理论二曰:「虚空虽大不名种,馀有为法,虽是种而非大,此四种具两义,故名为大种。」
【佛学常见辞汇】
即地水火风四大,此四者周遍于一切法,故名为大,能造色法,故名为种,色香等一切物质,皆此四大所生,不能离四大而有,故称为大种。
(术语)地水火风也。此四者周遍于一切色法,故名大,能造色法,故名种。色香等一切物质,不能离此四大而生,故称为大种。俱舍论一曰:「大种谓四界,即地水火风。」同颂疏曰:「三义释大,一体宽广故。谓四大种遍所造色,其体宽广。(中略)一义释种。与所造色为所依,故名为种。大即是种,故名大种。」正理论二曰:「虚空虽大不名种,馀有为法,虽是种而非大,此四种具两义,故名为大种。」
【佛学常见辞汇】
即地水火风四大,此四者周遍于一切法,故名为大,能造色法,故名为种,色香等一切物质,皆此四大所生,不能离四大而有,故称为大种。
下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台宗所立种熟脱三时之第一时。于久远之昔闻谈而下一乘之种子也。文句一上曰:「众生久远蒙佛善巧令种佛道因缘。」六十华严经十(明法品)曰:「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此觉芽,是故能令佛宝不断。」
(术语)台宗所立种熟脱三时之第一时。于久远之昔闻谈而下一乘之种子也。文句一上曰:「众生久远蒙佛善巧令种佛道因缘。」六十华严经十(明法品)曰:「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此觉芽,是故能令佛宝不断。」